|
楼主 |
发表于 2007-5-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八卦掌基础知识问答---牟俊东
八卦掌是内家三拳中极其优秀的一个拳种
不尚玄虚空谈 训练体系 严谨恢宏壮阔
自古以来技击高手辈出
艺精功纯者行拳势如奔马 惊若游龙
这篇文章
选自《张占魁形意八卦掌》(牟俊东 著)
是张占魁一派八卦掌老师 牟俊东所写 详细的介绍了八卦掌的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供 学习史派 孙派八卦掌的同学们做个参考,希望能够将八卦掌这门国粹传承下来
例如:
什么是八卦掌?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转圈就是八卦掌吗?
什么是八卦掌的原则?
什么是八卦劲?
什么是八卦掌的严肃性与随意性?
造成各派八卦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各派八卦掌皆言“虽形式不同,其理一也。”那么其理一在什么地方?
八卦掌与《易经》有什么关系?
八卦掌与气功有什么关系?
研习八卦掌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八卦掌劲力训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检验八卦掌转掌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3、张占魁八卦掌的拳法特点
牟俊东
由于董公“各授一艺”,是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流派。比如:由于尹福先生初练罗汉
拳、弹腿,所以就形成了:掌形为牛舌掌,步伐特点小步快走、步伐随意、快速灵活、善
用腿法;劲力冷、脆、快、硬,善穿点、尚直劲;身法简洁灵活等特点。而程廷华先生由
于原来只学过摔跤,将柔跤快摔和董公传授的击打方法结合,所以就形成了:掌形为龙爪
掌;步伐特点步大沉实、摆扣拧转、善用暗腿;劲力松柔沉实,善削劈,尚横劲;身法柔
活如游龙相仿等特点。
由于张占魁先生先从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的大弟子刘奇兰先生练习形意拳,那么他
所传授的八卦掌,多受形意拳的影响,所以就形成了“张氏形意八卦掌”与众不同的风格。
因此又有人称张占魁先生的八卦掌是“转圈的形意拳”。
张占魁形意八卦掌是以易理为指南,以拧旋走转为主要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以滚
(拧)钻(穿)挣裹层出不穷的螺旋劲贯穿始终,以形意拳的奇正相生、长短互用和八卦
掌的掌法、身法、步法的纵横矫变为技击手段,刚柔相济的内家拳术。
选自《张占魁形意八卦掌》(牟俊东 著)
--------------------------------------------------------------------
4、张占魁八卦掌的技击风格及特点
牟俊东
张占魁先生的技击风格是:既有形意拳的奇正相生、长短互用;又有八卦掌的掌法、
身法、步法的纵横矫变。它是形意、八卦的混合体,因为是两拳合一,所以他的八卦掌中
有形意,形意拳中有八卦。总的来说,是破中门直进直入和走偏门斜进直入兼而有之,用
“猛打快攻,变化巧妙,纵横矫变”这几个字来形容再确切不过了。在打法上主要是打中
有跌,跌中有打,打即是跌,跌也是打,打跌结合,浑然一体。
失足者为跌,是因为我的击打,你自己跌倒的而非是摔。在张先生的打法里边,是很
少使用摔、拿的,只有个别的手法里边顺便有一个屈指回搂的动作,如同形意拳的“回手
如钩杆”。“摔”和“拿”这两个字里皆有一个“手”字在里边,把手沾上,那就与跌相
去甚远了。凡是被我打上,皆要产生跌出去的效果;凡被我跌出,也要有倒地不起的效果
,那才能说明形意八卦的劲练出来了。要想做到这一点,须要把自己“扔”到对方身上去
。所以,不论是一拳一掌或是一指,实际皆是整个人砸在对手身上,不过通过自身的某一
部位作用在对手身上罢了。八卦掌是内家拳,内家拳都是重劲不重招,“招”只是一个载
体。不同的招只是击打的方向,击打的位置不同。无论哪门哪派,无论长兵、短兵还是徒
手,不论任何奇形怪状的招式,打人也都离不开“横、斜、竖、直”,如同书法中的“点
、横、竖、撇、捺”任何的字都是由它们组合成的,通过它去练劲,通过它把劲作用到人
家身上去罢了。这就是“大道至简”。
在这里边还有一个暗腿的问题是需要说明的,“落步成招,步落人翻”皆是说暗腿的
。暗腿说句白话,就是当稍打,而不是故意去打,也就是所谓赶现成的。碰上有,不碰上
还有。
选自《张占魁形意八卦掌》(牟俊东 著)
--------------------------------------------------------------------
5、张占魁八卦掌的次第――練習层次、步驟及方法
牟俊东
论次第
“次第”是讲张氏八卦掌的层次和练习步骤的。中国人喜欢“三”这个字,大概是来
自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吧。大凡讲层次,一般说来都是三个层次:
1.初级,2.中级,3.高级然。而这三个层次,并非是一个层次一套掌法或者什么新的套路
。而是同样的一套东西,修练的也都是“神、意、气、力”这些东西,掌握的水平深浅不
同罢了。这就如同写字,同样的方块字,同样是练的“笔法、墨法、章法”。初学写字的
孩童,与练习书法有年而略有所成者,与王羲之、张旭这样的书法大家相比较,自然是有
不同的层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的具体表现在各个方面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一步练习
的侧重点不同而分为1.练体,2.练劲,3.练神意。练体就不练劲了?就不练神意了?当然
这三点也不是决然分开的。况且每一步当中,尚有若干个枝节,由于个人功夫程度和聪明
程度之不同,更是难能细分。所以这个“次第”是一个普遍规律,还需要因人而异。上大
课就要有普遍规律,对于个体还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个性化一些的好。这也是八卦掌
各流派不同的原因之一。
论步骤
张占魁八卦掌的锻炼内容分为体和用两部分。体为知己的功夫,用为知人的功夫,体
用兼备,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体用的练习亦各有步骤。
一体:体又分为:1 基础阶段,2 老八掌阶段。
1 基础阶段:A 站桩摆架,B 步法,C 单操,D 八母掌。
2.老八掌阶段:A 定架子,B 活架子,C 变架子。
二用:1 搭手走转法,2 揉手喂劲法,3 散手喂招法,4 实战法。
论具体方法
张占魁八卦掌讲究阴阳相合,动静相兼,奇正相生,纵横矫变,长短互用,刚柔相济
,虚实变化,连环不绝,变化无穷。要达到这一部功夫,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去从根本上练
起。
一体:
1 基础阶段:以八个母掌为主,拳是活步的桩,桩是定步的拳。八母掌定步为桩,行
步为拳。主要是按照八卦掌的规矩,即“除三害”,“守八要”。认认真真地,把八卦掌
三种步法,八种掌劲练好,这样就对下一步老八掌的训练打好了基础。此阶段是练体的阶
段,是立规矩的阶段。以摆架、转掌和转身换式为主,以规矩为主。从不用劲到打出刚劲
再到不用劲的循环练习。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拳练人的阶段,也是先求形似的阶段。
单操之法实际就是把老八掌中的动作拆开来,单独练习。对于练过形意拳的,不过是
形式罢了,如果没有练过形意拳的,就要勤加练习,其目的与形意母拳一样。
A 站桩摆架的训练:拳是活步的桩,桩是定步的拳。八母掌定步为桩,行步为拳。主
要是按照八卦掌的规矩,即“除三害”,“守八要”。认认真真地,把八个母掌的架子摆
好。这就好像学书法,先把点、横、竖、撇、捺写好了,再练“永字八法”把间架结构掌
握好一样。先把架子摆好了,间架结构合理了,劲也就练整了。
B 步法的训练:步法的训练包括趟泥步、鹤行步和摆扣步。可先练直趟的趟泥步和鹤
行步。要求掩裆合膝,脚要平起平落,胯根要夹紧,两腿相摩而行。再练转圈的三种步法
,以练习腰胯的灵活性。摆扣步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实战,这里包括了72暗脚的用法,摆扣
步要求开裆掰膝,抽跨根,膝绝不能软,亦无需平起平落,腿上也要有滚钻挣裹的劲。所
以,最后要以摆扣步为主。但三种步法应交替练习。
C 单操的训练:就是老八掌中的部分代表性的动作,拿出来作单独的发劲练习。
D 八母掌的训练:它是桩功、步法、单操、转身换式的综合训练法。是对基本功的综
合检验和练习。
2 老八掌阶段:A 定架子阶段:以老八掌为主,一定要一下一下地拧紧了,慢慢地把
手法、步法的虚实,清清楚楚的练出来,规规矩矩地把老八掌练好。此阶段是练劲的阶段
,是将规矩应用的阶段。以摆架、转掌、转身换式和掌法步法的运用为主,以动作的准确
为主。从不用劲到打出刚劲,从一蓄一放到蓄劲也是放劲,放劲还是放劲,纯刚无柔,如
同钢刀剁骨,筋断骨崩;又恰似霸王、张飞,杀气十足。这一阶段主要就是练刚劲,把劲
力暴露出来,丝毫无余,练至六阳纯全。只有能放出来,才能收起来。为下一步的蓄而不
放做好准备。自此开始也就是人练拳了。这一阶段还是求神似的阶段。
B 活架子阶段:在定架子阶段老八掌已经很纯熟了,刚劲也已经打出来了,这时候步
法就可以活了,无论是行进中、转身换式中都不要把步伐停住,步法活了,自然身法、掌
法也就活了,行走起来如同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又恰似游龙飞凤,飘飘荡荡,上下起伏
,连绵不断,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此阶段是练柔劲和破规矩的阶段。以步法、身法、掌
法的灵活运用为主,以意为主。从刚劲打到柔劲,而且是柔若无骨,纯柔无刚,把劲力隐
于内,完全藏起来,丝毫不露。看似不露,却又充满无限的霸气。这一阶段是形神兼备的
阶段。
C 变架子阶段:在活架子阶段老八掌已经灵活非常了,柔劲也已经打出来了,这个时
候的老八掌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可以随便穿插,千变万化,打破什么单双顺背,任意变
化,虽只八掌,却也可以加进你以前所学的任何拳法,变化无穷,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游
身八卦连环掌”。刚也可,柔也可,刚柔相济也可,总的来说无可无不可。此阶段已经是
意无意.拳无拳,身心合一,随意而发,完全是凭感觉“玩”拳,而不是“练”了,这也是
孔子说的:“玩索而有得”。虽有确无,虽无却有,王气十足,虽不怒却又自威。这一阶
段是不求形骸似,只求神意真的阶段。
二用:
1 搭手走转法:两人以八母掌的姿式,两手相搭而走,是为搭手走转法。其目的为的
是为练习,在加上一个劲的情况下,去体会这种劲对自身有何影响;去体会这种劲力是否
能够传到胯上去,是否能够传到脚下去;两只脚还能否调整虚实;走转还能否灵活。 这些
东西有所体会了,那么就要进入到下一步的练习。
2 揉手喂劲法:当你体会到对方的劲了,如何去走转化解对方的劲力?如何去利用这
种劲力为我所用?如何去借对方的劲?这些问题通过揉手的练习去解决是最好的办法。这
种方法是以肢体、身体的接触为主要形式。以锻炼八种截法在实战中的运用。长、短兵略
。
3 散手喂招法:拿出适合你使用的或者是你的习惯动作,在打法的原则指导下,运用
八种进法、八种截法中各种各样的动作,进行反复的刺激,千万次的重复。不论对手用什
么样的劲,用什么样的招式,你用同样的一个动作都能将其击败,这种方法是以肢体、身
体的接触和非肢体接触为主要形式。这便是“机与势”的训练。长、短兵略。
4 实战法:就是在打法原则指导下,进行无规则的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旨在搏杀的
实战训练。长、短兵略。
选自《张占魁形意八卦掌》(牟俊东 著)
6、一些关于八卦掌问题的回答
牟俊东
这些问题是我在练习内家拳的过程中遇到的,或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徒弟、学生提出
的。虽然涉及到的问题或许已经超出了张占魁八卦掌的范畴,或许有些问题还很幼稚。但
是,我觉得对初学者会有些帮助,所以整理了出来。这些问题的解答,有些是针对初学者
的,有些是针对练有所成的,所以这些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层次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学术
问题是永无止境的,明天之我,将否定今天之我,这仅仅是我今天对此门学问的理解,如
有偏颇之处,还望海内外通家指正。
1.什么是八卦掌?
答:由董海川先师首传,通过以拧旋走转为主要运动方式和锻炼形式,用八卦劲贯穿始终
,以掌法、身法、步法的纵横矫变为技击手段的拳术系统。往大里讲,八卦掌实际是一个
概念,而非是某某派可以代替的,只要有了八卦劲,不论作出什么样奇形怪状的动作,只
要不违背八卦掌的原则,就可以称其为八卦掌。所以说掌握八卦掌的“严肃性和随意性”
这一核心,便基本掌握了八卦掌。
2.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答:八卦掌的运动特点就是围圆走转。围圆走转是八卦掌主要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形
意拳多走直线、三角(三角也是直线的变化),因为它有他自己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它的技击特点和方法。而八卦掌有它自己的技击方法和特点,所
以只有通过围圆走转这种锻炼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
3.转圈就是八卦掌吗?
答:非也。只有严格的、正确地按照八卦掌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身体力行,去实现这
一原则,那才能称作八卦掌,否则,便不亚于瞎驴推磨。
4.什么是八卦掌的原则?
答:就是锻炼八卦劲的指导准则和技击原则。
5.什么是八卦劲?
答:八卦劲就是通过转掌将浑身上下,全身各部滚钻挣裹的劲练出来,再将此四个劲合而
为一,练成一个劲。也就是不论任何的动作,都要同时具备此四种劲力。
6.什么是八卦掌的严肃性与随意性?
答:八卦掌的严肃性就是八卦掌的练习原则和技击原则,这些原则要始终贯穿于八卦掌练
习与技击之中,绝不可以有半点逾越,否则便为错误,这也就是《易经》的不易原则;随
意性就是八卦掌重劲不重招,招式无所谓,不论形意拳的,太极拳的,通背拳的,长拳的
,短打的皆可以使用,只要不违背原则,哪怕是“拉屎”的架子也不为错。这也是造成现
在八卦掌套路一人一个样的原因之一。
7.造成各派八卦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练习八卦掌的多是带艺投师,所以受以前所练的影响。二因为个人资质不同,所以
董公因材施教,“各授一艺”,造成了各派八卦掌形式上的差异较大。三八卦掌的严肃性
和随意性是造成各派八卦掌不同的根本原因。
8.各派八卦掌皆言“虽形式不同,其理一也。”那么其理一在什么地方?
答:我认为并不在什么“气”上,而在劲上,是因为八卦劲是一样的。都离不开“滚钻挣
裹”四劲合一,都离不开劲力的“纵横矫变”。
9.八卦掌与《易经》有什么关系?
答:《易经》这个东西,非有大智慧不能研究。我说得是“智慧”而不是“聪明”,智慧
和聪明有天壤之别。《易经》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也可以说他和八卦掌有
关系。八卦掌实际就是借用八卦阴阳变化之理,来预示八卦掌刚柔相济和虚实的变化莫测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指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而“阴阳变化”是指事物正
反两个方面的变化,就是朴素的辩证法。而八卦之有六爻,它是从事物的上下前后左右六
个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那么,对它的变化也是从六个方面去看待,这样对同样的一个事
物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又有错卦、综卦之错综复杂变化,同时也就更复杂了。张占
魁八卦掌的奇正相生,纵横矫变,长短互用也就是采用了八卦的五行生克、阴阳变化、阴
阳消长的理论。我们知道这一朴素的辩证关系也就足够了。如果说没有关系,是说不要用
这些多数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去解释八卦掌这个事物。八卦掌是一门武术,也就是专门研
究打人的学问,我们只要从锻炼方法和技击方法两个角度去研究它,也就够了。如果非得
用《易经》去解释,用“丹道”去解释,用《黄帝内经》去解释,用《孙子兵法》去解释
,我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好,不对或者不能解释。用这些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少有接
触的学科去解释,势必给人以“以玄解玄”的感觉,那么,我们还不如用现代生物运动力
学去解释,只要学过初中物理的,都能够理解,而且会认为“很科学”。打个比方,好像
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拿了一篇英语的文章让你帮助解释什么意思,你用法语给他讲了
一遍,他不明白,你又用德语给他讲了一遍他还是不明白,你用无数种他听不懂的语言跟
他讲了无数遍,其结果只能显得你的学问大,对于这个人来说,你这是不说人话。
10.八卦掌与气功有什么关系?
答:“气功”这个词以前没有,是近来兴起的一个词汇。八卦掌与太极拳、形意拳一样,
被称作“内家拳”,正是应为他们所共有的特性“内劲”,所以,他们才有“虽形式不同
,其理一也”的说法。内劲并不是“气功”。但是,内家拳也都重视内功的训练。这与内
家拳吸收了修道(不论道家佛家儒家)的许多方法有关。实际不论行、立、坐、卧的功夫
,都离不开松、静、自然和吐纳、导引之术。所以,静坐的功夫对八卦掌的锻炼是有辅助
作用的。
11.研习张占魁八卦掌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答:不光是研习张氏八卦掌,研习任何一种八卦掌或者内家拳,甚至研究任何的一门学问
,皆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明师、二智慧、三功夫。古人讲修道需要“法、财、侣、
地、慧” 是很有道里的。“法”就是正法,是真传。没有得到真传,任何的东西都是白费
功夫。“财”是说明要有钱,衣食无忧,才有时间,才能去修道。“侣”就是要有合适的
伴侣,但是,如果把他当成是男女双修,那就大错特错了。“地”要有好的地方,山清水
秀,空气清新,你看道家所选的72洞天,都是这样的地方。“慧”就是智慧,智慧可不是
聪明。
一明师:古语道:“无师不传,无祖不立。”为什么人们都愿意相信“祖传秘方”,为什么
吃饭都愿去“百年老店”,就是因为他是“正宗”的,他是“嫡传”的。练习八卦掌没有
“嫡传、真传”是练不出来东西的。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也就是找明师的重要
性。在这里讲的是“明师”而不是“名师”。因为名师不一定明白,明师又不一定有名,
既是明师又是名师者少之又少。什么是明师呢?在我想来也不过是一下几点:
1理论上清楚明白,能用简捷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表达清楚。
2心知与身知合一,能用身体语言把拳论上说的东西作出来。
3能教出好的学生。
4出成绩快。是因为方法得当,八卦掌也好,形意拳、太极拳也好,一般入门时间都
不会超过一年。当然也与聪明程度有关系,如果三年不能入门,那基本就不是材料,也不
要耽误时间了,改行干别的去。武术不是别的,读书的人只要脑子好就行,内家拳除了要
脑子好,还要身体力行,是身心具要好才行。
5教学生能因人而异,不千篇一律。一个徒弟一个样,教一百个徒弟,一百零一个样
。
二智慧:天才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都是讲培养,而不讲天才。聪明的学生再加上好的老
师才能出人才。古语说“朽木难琢”,“朽木不可雕也”都是说得一个意思。没有好的天
才,即便老师是神仙,把老师累死,恐怕也不行,也出不了人才。我有个师弟今年六十多
岁,他会7个国家的语言,并且都是笔译口译皆佳,你能说他脑子不好用吗?而他学习武术
,把他自己累死,把老师累死也练不出来,好在他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求什么质量了,
至今坚持了十几年,身体倒是不错,可是一个动作也不像样子。
三功夫:功夫就是时间和数量的积累,这就是下苦功夫练。一个动作经过由不会到熟练,
又熟练到出神入化,是需要千锤百炼的,需要长时间千万次的重复。
12.张先生传授的八卦掌劲力训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答:他的劲力训练受形意拳影响很大,也是先练刚健劲,再练柔顺劲,最后再求取刚柔相
济的劲力。
刚劲之求取,如果练过形意拳的也不过是个形式罢了。若无形意拳的基础,则要从八个母
掌开始练习。当你的架势摆对了,规矩建立起来了,再通过拧旋走转、转身换式把刚猛之
劲打出来,就可以练习老八掌了。用老八掌把刚劲串起来,打上年半载的,就可以练柔劲
了。这时一定要把劲藏起来,含而不发。通过刚柔两种劲的训练,再练习想什么时间发就
什么时间发,想发就能发出来做到随心所欲了,就做到刚柔相济了。
柔劲的求取必须将刚劲练至刚健之极,便可以转入柔劲的训练。此时不论八母掌还是老八
掌都必须入于松柔,而且要是大松大柔。纯刚者易折,纯柔者无用,所以在求取大松大柔
之后,还必需求取刚柔相济,才能胜敌。
论柔、论刚具不可偏废于一隅。因为均离不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这一朴素的唯物辨证观
。阴与阳,柔与刚,松与紧,虚与实,蓄与放(发)都是对立同一的,是共同存在的一对
对矛盾体。何谓刚?刚就是阳,就是紧,就是实,就是放(发)。何谓柔?柔就是阴,就
是松,就是虚,就是蓄。蓄劲蓄得越好,发劲发的才能越好。只练放劲,不练蓄劲是不可
能的。只练蓄劲不练发劲也是不能制敌胜人的。所以还是要求取刚柔相济的劲。什么是刚
柔相济的劲?就是蓄而后发。所谓九柔一刚,就是说明,至始至终是柔的(蓄劲),只有
身体有接触的时候才有一刚(发劲),蓄劲贯穿于运动的全过程。所以三个训练过程是:
1.一蓄一放专门求取刚劲。2.含而不发专门求取柔劲3.随意而发,触衣发劲求取刚柔相济
。此三个过程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越练越精。也就是所谓的“三回九转”。
松是绝对的,紧是相对的,松是为紧服务的。也就是说松柔畜劲是绝对的,随时随地都要
保持大松大柔的畜劲状态,这一状态要保持张氏八卦掌运动的始终。只有在与敌手接触的
瞬间才有一紧(刚)也就是的放(发)劲,如果练到高层次就是这一紧,也是松的,这一
点至关重要。
13.检验八卦掌转掌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答:大家都知道八卦掌是以拧旋走转为主要的锻炼手段。也就是说八卦劲主要就是靠围圆
走转练出来的。张占魁八卦掌的主要劲法,就是滚(拧)钻(穿)挣裹,而拧字为第一法
。只要将姿式摆对了,拧劲拧紧了,自然就走转起来了。凡是自己象永动机一样,自动的
走转,不走不行的那才是对的。凡是自己遭着罪,累得呼哧呼哧的走的那都是错的,那就
是瞎驴推磨。
14.“拧要紧”与松的关系是什么?
答:前面讲过“转掌如拧绳”、“拧要紧”。而现今八卦掌界我所见到者,多数对此没有
弄清楚。大约分为两种情况:1拧了,但是没有宁紧,是自己在走,而不是自动的在走,如
前文所述之“瞎驴推磨”者也。究其原因则是为了松,而不敢拧紧之故;2拧紧了,却又拧
死了,大家都知道,劲应蓄而后发,内家拳又说要触衣发劲,也就是说,运行过程中始终
要保持,蓄劲的状态,只有在和对方接触的一瞬间,才发劲。像这种始终保持发劲的状态
,也就不可能再发出劲来了,这种状态下,还是不能自动得走,已经动不起来了,好像一
辆车,加足了马力,却又始终踩着刹车一样,还是如前文所述之“瞎驴推磨”者,究其原
因是不懂得松之故也。八卦掌是“突撸劲”打人,好像是一个始终压好了的弹簧,支好了
的老鼠夹子,别碰它,只要身体的任何部位有了接触,自然就会打人了。当然,八卦掌是
圆形的运动,并不像这种简单的机械原理。八卦掌整体运动,就像龙卷风一样,外缘扫上
,便把人扫飞了,内缘扫上,就把人卷起来,扔出去了,这个比喻好像更能说明我的意思
。
7、论《易经》与八卦掌之关系
牟俊东
前面讲过我在这本小册子里讲的拳理、拳法,力图不引用或少引用《易经》的理、象
、数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现代社会少有接触,尤其是年轻人难以弄懂的术语。但是,
既然八卦掌是以易理讲拳理,难免不涉及到,所以,一些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不得不作
一些简单的介绍。
中国有本书叫做《易经》。孔子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
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他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他包括了宗教的、政治的
、军事的、医学的、科学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有,伟大非常。总之世界上
一切的一切,他都包括了。《系辞》中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因此说
,《易经》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他是“道”。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
之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就是《易经》文化。老子的“道”,孙子的“兵法”以及儒
家的“四书、五经”都是根据《易经》来的。他们都是《易经》在不同领域的具体的表现
或者延伸罢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兵法是万人敌,拳法是一人敌。”其道理是一样的。拳法只是兵法中之一隅,连他
的母体都是来源于《易经》。所以,我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常常鼓励他们多读一些中国传
统文化的书。并要求他们不要在拳中找拳,要在生活中、在传统文化中找拳。要学会练功
生活化,反过来再用拳理去指导生活。因为拳理是兵理、更是易理。
《易经》究竟与八卦掌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八卦掌。八卦掌为什么叫做“八卦”掌而不叫做别的什么掌呢?八
卦掌前辈们根据《易经》:“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
相荡,变化无穷”的道理创编了“八母掌”、“老八掌”,以及六十四掌之变化。所以,
八卦掌是易理在拳法中的具体表现。他的名字也就取自于《易经》。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
慧,八卦掌的拳术理法是以“易理”为指南,由此生生不已,变化无穷,这就是八卦掌的
精微之处。
说“八卦”就要提到《易经》之“三易”原则。撇开《连山易》、《归藏易》,加上
现在的《周易》,总称为“三易”之外。《周易》本身这门学问当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
“三易”,就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这既是研究《
易经》,三大原则。也是研究八卦掌的基本原则。
第一变易,就是告诉我们,不论世界上任何的人和事,甚至宇宙中的万物,没有一样
东西是不变的。在时间、空间当中,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物体、没有一种情况、没有一
种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是一定要变的。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也
不同,精神也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变
的事物。所以练习八卦掌先要知道“变”,不仅要知道变,而且还要适应这个变,掌握这
个变,利用这个变。这也就是八卦掌拧旋走转身法,步法,掌法时刻都在走转之中变化的
原则。八卦掌步法、身法、掌法的纵横矫变实际也是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化,不变就要挨
打。只有变,才能得机、得势。得机就是时间上的,不先不后正合适。得势就是空间上的
,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正合适。也就是要懂得随机应变,还要懂得因势利导,
也就是引、化、拿、发(打)。这就是八卦掌的“变”之由来。
第二简易,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现在的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这就是
天地间有“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因为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证实还没有出现
;还有一种“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也就是说,宇宙间的
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和知识
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
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
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
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以前一提到八卦掌就会觉得很神秘,就是因为人们不
懂得他的道理,自己把他给想象复杂了。“读了《诗经》会说话,读了《易经》会算卦。
”读了《易经》就会“前之五百年,后知五百载”;便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
和”。若知简易之理,也就知道“大道至简”。八卦掌也是,老八掌也好,六十四掌的变
化也好,虽然好像是千变万化非常的复杂,只要掌握了八卦掌变化的原理原则,实际上不
过就是八个母掌那么几个式子,的纵横矫变而已。八卦掌很简单,简单了就好学,并没有
什么神秘的。并不是套路越多越好,现在把八卦掌弄的面目全非,这么个八掌,那么个八
掌,最后是一掌也不掌。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
变出来万事万物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东
西是什么?它就是“道”。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各派八卦掌从形式上看是千差万
别,各不相同。但是,都说“其理一也”,一在何处?就是他的道理是一样的,他的原理
原则是一样的。比如:不论哪派八卦掌,不论是尚直劲的“尹派”,还是尚横劲的“程派
”,还是“纵横矫变,奇正相生”的“张派”,他们的劲都是“滚钻挣裹”四劲同有,螺
旋劲层出不穷的圆形运动方式。这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不变的东西――-八卦劲。若无此
劲,便不能称作八卦掌了。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八卦一“相荡”这一卦荡到那一卦的上面或者下面,便成
了两两相重的“重卦”了。 两两相重就有了变化,就有了六十四卦的变化。“错综复杂”
实际就是说得八卦的变化。八卦就是讲“变”的哲学,八卦掌是讲“变”的拳术,所以要
知道通变与变通。
我们研究八卦掌主要是以“易理”为指南,所以重点放在“易理”上。因为我们不是
讲《易经》,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本《易经》看看,至于《易经》的理、象、
数、通、变我也就不详细谈了。
1.论阴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何?孔子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乾代表阳性的东
西,坤代表阴性的东西。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要想知道“乾坤其易
之门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两卦(阴阳)的变化研究清楚。“乾,“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2.论动静
说到动静刚柔,想到《系辞》中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是天地万物的自然法
则。所以,欲论“刚柔”,得先说“动静”。动静有心之动静和身之动静。心不静身焉能
静?心不动身焉能动?所以说,先在心后在身,这就是内家拳的关键所在。太极是易经里
的名词,后来被道家引用了。“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个圆圈。没有动
以前这个空空的圆圈就是太极。什么都没有,一爻未动。形而上之就是“空”。“寂然不
动,无思无为”中这个“寂然不动”可以叫他太极,也可以说他没有极。所以后来就有人
创造了“无极”,实际这个“太”字已经包括了一切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这个“道”就是太极。一动就有一。一生二,就有了两个
。太极一动便生出两个东西来,便有了阴阳了,那就是两仪了。两仪不动了,就合为太极
了。这就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致虚极,守静笃”静极了,就动了;动到极处,也就
静下来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动静才有了刚柔、虚实、松紧、好坏的
变化。所以练习内家拳,都是有站桩(静)、打拳(动);有刚练法,有柔练法,有快练
法,有慢练法,有静中求动,也有动中求静。实际不是求,是不求而得的。快拳好练,慢
拳难打。所以我们教拳,是本着先易后难的方针。只练动、练刚、快练是难上层次的,到
了一定的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只练静、练柔、慢练是一辈子也打不了人的。要知道练静、
练柔、慢练、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动起来的时候更刚、更快。所以练习内家拳要动静相间
,刚柔并重。
3.论刚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你要想达到阴阳合一,刚柔相济的
均衡境界,就要阴阳相合,刚柔并修。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是先从阳刚开始训练的。都是从单操入手,先把刚劲打出来,
再把单操穿起来练柔劲(这就是套路的由来),最后达到刚柔相济。后来太极拳教人,则
以柔顺入手,即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以积柔成刚为目的,最后达到刚柔相济。现
今练八卦掌的,多受其影响,被其所迷惑也均是从松柔入手,却又多在松柔里面练了一辈
子,一辈子也没有积柔成刚,所以,赵道新先生说:“看看大师们背后自己练得是什么?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还是太极拳“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
积刚成柔与积柔成刚”都是对的,均无不可,但是,最后要达到的目的,还是刚柔相济。
纯刚易折,纯柔无用,无论纯刚还是纯柔,都是不完善的。都是“打”、“化”不分,对
发劲和化劲没有搞清楚。“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这句话或许一语道破了天机。当然
刚柔不是决然分开的,这又是一种辩证关系,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如同太
极图,虽分阴阳,却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虚实,变化无穷。练至“打即是化,化
即是打” 打化一体的高境界时候,也就无所为什么刚柔虚实了。这也就是太极拳和形意拳
、八卦掌走的虽然是两条相反的路,其打人结果却是一样的。
4.论虚实
在张氏八卦掌里面,刚柔是讲劲的性质的,虚实是讲劲的变化的。《系辞》说:“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又有“通变之谓事”。何谓通变?就是虚实的转换和虚实的变化。一条
路走不通,而不知道变通,那便为顶。一条路能走得通,而不敢跟进,那便为丢。犯顶必
被力大者所败,犯丢则必定挨打。所以要在沾粘连随中讨消息,在不丢不顶中讨变化。在
刚柔、动静、长短、虚实、松紧的转化中去变化。当虚则虚,当实则实,随情况的不同而
变化,这便是《易经》的“变易”之理。
5.论松紧
松是绝对的,紧是相对的,松是为紧服务的。也就是说松柔是畜劲、是绝对的,随时
随地都要保持大松大柔的畜劲状态,这一状态要保持张占魁八卦掌运动的始终。只有在与
敌手接触的瞬间才有一紧,也就是的发劲,如果练到高层次就是这一紧,也是松的,这一
点至关重要。
6.论呼吸与动作
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实际就是兼及内外,内外相合的锻炼。“息息相关”这个词是形
容人关系密切的,由此可见呼吸与人的关系。如果有几分钟人不呼吸,可就不得了了。内
家拳中的呼吸也就是修道说的“吐呐术”,动作就是“导引术”,内家拳吸收了进来。这
些东西也是,因人练习的程度不同而不同的。吐纳与导引的配合,互为所用。外形的中正
,外形的正确,有利于气沉丹田,呼吸深长,这便是以外导内;而能做到气沉丹田,呼吸
深长,又能反过来纠正动作上的错误,这便是以内导外。逐渐就能由息调、调息逐渐达到
胎息。在内家拳上的锻炼,又分为顺腹式、逆腹式又有文练之法和武练之法。练蓄劲,比
如练桩功的时候、练单操不发劲的时候、练柔劲的时候则以自然呼吸为好, 不论顺腹式还
是逆腹式,在松静之中,去顺其自然。慢慢地会越来越深长,这样的练法不容易出毛病,
也就是文(柔)练之法。在练发劲的时候,无论单操还是八母掌、老八掌皆自然是以逆腹
式呼吸。而且发劲的时候,要短促有力,可以配以“哼、哈”之声,以助发劲。这种呼吸
方法是谓武(刚)练之法。“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所以,练武功的呼吸也
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是顺其自然为佳。
7.论简易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 有功;有亲则可
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肾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大道至简自古以来,《易经》的学问,总被“神秘”这个观念挡住
了,这是错误的,真懂了《易经》,一点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这
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易经》是最平凡的。
8.论柔能克刚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
顺乎?承天而时行。” 现在所要谈的是思想问题,讲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
要,研究中国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庄思想,都从《易经》的原理来。现在推
开了每卦的卜卦关联,只看《文言》;所谓“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观念研究《易经》。
这里孔子提出来讲坤卦的德性:坤是纯阴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体,如果动起来就
刚强,老于引用了这个观念,所以他说“柔能克刚”。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
,水是没有骨头的,再加热就干了、化了、连影子都没有了,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
之至刚,就是不管多坚硬的石头,在不断的滴水之下,也必被水滴得洞穿。所以儒家、道
家都教人不要过刚,过刚易折,一个人太刚强了,容易断折。这也是我们八卦掌要求刚柔
相济的原因。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刚,好像我们练的形意拳、八
卦掌、太极拳,在与敌人接触之前,慢慢的,非常柔,但是到了触衣发劲的这一瞬间,就
非常快,非常刚。“至静而德方”,坤卦是至静的,但并不是死寂的,外圆内方的,内在
永远是方正的,也就是绵里藏针,自然就形成了至静而德方。
选自《张占魁形意八卦掌》(牟俊东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