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称经
第一节无始有应
原文:道无始而有处.
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也,如之.
有物将来,其形先之.建以其形,名以其名.其言谓何?还形伤威.
弛欲伤法,无随伤道.数举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国能守?有奇从奇,有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
译文:道没有开始而有处所.
道没有来时,没有感应;道已经来了,就有感应.
有物将要到来,它的形状先出现.根据它的形状建立名号,根据它的名称命名.这所说得叫做什么呢?还就注重形状会伤害本质.
放纵欲望会伤害顺从天道而产生的法则,不随和这法则会伤天道.次数有上述三方面的(还形伤威,弛欲伤法.无随伤道),自身不能保护,什么国家又可以防守呢?有畸从畸的,有正从正的,畸与正,恒常不同时出现.
理解:人与天道合一就会吉祥如意,即使一时遇有逆境最终也会一帆风顺的。为人处事合乎道理、天理,才会与天道合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观。
第二节案法而治
原文: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
首变者凶.有仪而仪则不过,待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
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
译文:凡是变化的道理,没有益处则有损失,不进则退.
首先变化的有凶险,有准则而按准则去做就不会有过犯,待望标准而行动就不会迷惑,遵守法则而治理就不会混乱.
圣人不敢在天下做不正的事之为开始,不专门利己,不搞阴谋诡计,不只为自己有所得而有私心,不辞去福运而持雌节,根据天之法则而动作.
失去天道的死,欺凌主人的死.
理解:要学习圣人的光明正大和无私,持雌节而温良恭俭以受福,合天道而不以个人私利为原则.
第三节帝王之臣
原文:戮其上者危.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故巢居者察风,穴居者知雨,忧存故也.忧之则取,安之则久.弗能令者弗得有.
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
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
译文:杀戮自己的在上之有道者危险.心中有所想则志归从之,志之所具有的欲想则力归之.因此住在树巢上的观察风向,住在地穴里的知道雨节.忧患存在的原故.有忧患而防止灾祸是可取的,安定就会长久,无心行善就不会有所得.
帝王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老师.
王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朋友.
理解:黄帝"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的思想,表现了黄帝对臣民的尊重和他的谦逊.
第四节居不犯凶
原文:霸者臣,名臣也,其实仆也.诸侯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
自广者人绝之;绝之人者其生危,其死辱翳.
居不犯凶,困不择时,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薄者,弗与犯难.
译文:称霸者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仆人.诸侯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平庸之人.亡国之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俘虏.
自大者人人不愿与他来往,别人与之断绝的其生命是危险的,他的死也是多行不义而耻辱自毙.
居住在家不犯凶险之事,就不会有时间受困。不受禄的,天子不能把他当作自己的臣下,禄薄的,不能与天子共渡难关.
理解:不要自高自大而自绝于民,在我们的周围任何人都有其所长,我们都应谦逊自己,尊重他人而学习他人.
第五节,知天之始
原文:故以人之自为,敬胜怠者生.古之人,不仕于盛盈之国,不嫁子于盛盈之家,不友盛盈轻易之人.
圣人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弥论天地之纪,广乎独见.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乎独在.
译文:因此根据人的所做所为,尊敬胜过怠慢的得以生存.古代的人,不在昌盛极富的国家做官,不嫁子女于盛盈之家,不与盛盈轻率的人交朋友.
圣人不执用已偃停作战的军队,不执用军队为不义而战,用兵是不得已而行动的事情.
知道天之开始,观察地之纹理,圣人弥极论述天地之纲纪,见多识广而有独到见解.昼阴月夜,夜阴昼日,止于独在.
理解:要谦恭待人,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去用兵而作不正义的事情.用兵一定要合乎天地之德而爱民无私,只有为了正义、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可用兵为正义而战.
第六节疑则相伤
原文: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百里,所以联合之也.
故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妾疑焉.疑则相伤,难则相妨.
译文:天子之地方圆千里,诸侯之地方圆百里,所以要联合起来.
所以立天子的,不要使诸侯生疑,立正嫡的,不要使庶孽生疑.立正妻的,不要使婢妾生疑.相疑则相伤,互相为难则相互妨害。
理解:做事要兼顾,要尽量做到一举多得,同时要一切以大局为重,
第七节取予应当
原文:时若可行,亟而勿言,时若未可,涂其门,毋见其端.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
取予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殃.世恒不可,释法而用我.用我不可,是以生祸.
译文:时机如果可以行动,赶快行动而不要言说,时机如果不可以行动,涂闭其门而不出,不现出任何端倪.天制造寒暑,地制造高下,人制造夺取和给予.
取予得当,立为帝王,取予不得当,被流放而致死亡.
天有还刑,反受其灾殃.世间有恒久不能行的事情,用我去解释法理使正事可行,不自量力而非让别人用我不可,所以就会有祸了.
理解:行为要合时宜,而且要善于保守秘密,否则会有祸的.
第八节潜德以力
原文: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时极未至,而隐于德.既得其极,则远其德.
潜德以力,既成其功,还复其从,人莫能代.诸侯不报仇,不修耻,唯德所在.隐忌妒妹贼妾,如此者,下其等而远其身不下其德等,不远其身,祸乃将起.
译文:有国家存在,天下不能灭亡.有国家灭亡,天下不能存在.时机不到,潜隐其德.既得到时机,则使自己的德行远播.
用力潜隐德行,既成功了,还要从德,别人不能代替.诸侯不报私仇,不修耻辱,只与德同在,防止忌妒随嫁的妹妹与小妾,象这样的,屈身而远离是非之地而使德行高尚,不使自身远离是非,祸就将起.
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远离是非之地,不然,祸会到自己身上.只有与德同在,才会有正确的决策.
第九节至言不饰
原文:内事不和,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
利不兼,赏不倍,戴角者,无上齿.提正名以伐,得所欲而止.实谷不华,至言不饰,至乐不笑.
译文:内部的事有不和的,不得对外言说.细小的事情不明察,不能言说大事.
利益不兼顾,报偿不会加倍,戴角的动物,没有上齿,用正当的名义来讨伐,得到了所要得到的就停止,谷粒实成外表不华丽,至理之言不装饰,真正地快乐并不大笑.
理解:要从细微之处修养自己,这样才能成就爱国爱民的大事业;要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这样才是有益于人民的.
第十节以民为师
原文:华之属,必有内核,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诰诰作事,毋从我始终.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行而行,处而处.因地以为资,因民以为师.弗因无( )也.
译文:花一类的东西,必有花核,花核中必有意.
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男有女.听从告诫做应当做得正事,不要以自己为始终而专断.
雷电为车,隆隆以为马,想行则行,想停则停.因地以为资财,因民以为老师.(这样做也不是心中没有正确的主张,而是从善如流)。
理解:要按天地间的正道来做事,也就是要合天理.要以民为师.如此,我们就会谦虚谨慎,就不会高高在上;如此,我们才会从善如流,就不会刚愎自用而专断了.
第十一节毋先天成
原文:宫室过度,上帝所恶.为者弗居,虽居必路.
减衣裘,薄棺椁,禁也.疾役可发泽,禁也.草丛可浅林,禁也.聚宫室,堕高下,禁也.大时至可也.
毋先天成者,非时而荣.先天成则毁,非时而荣则不果.
译文:宫室过度豪华,是上帝所厌恶的.营造者不要居住在过度豪华的宫室,即使居住必定败坏.
减少衣服的用度,使棺材薄些,这是一禁.有疾速劳役要先向百姓施发恩泽,这是一禁.草丛可使树林浅少,这是一禁.聚造宫室,高低不平,这是一禁.大的时宜到来则可以不需要这些禁止了.
不要先于天而成功,因这是不合时宜的荣耀.先天而成功会毁坏.不合时宜而荣耀没有结果.
理解:要节俭;有事需要百姓做要先有恩惠于百姓,要植树造林;同时所做所为要合天理,不要超过天道而成功,因为超过天道就不合天道.天理了.
第十二节毋失天极(皇)
原文:日为明,月为晦.昏而休,明而起,毋失天极,究数而止.强则令,弱则听,敌则循绳而争,行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侮而索敬,君弗得臣.
有宗将兴,毋伐于民.有宗将坏,如伐于山.
译文:有日是为白天,有月是为夜晚.黄昏就休息,天亮就起身,不要失去天机,探究到数理就停止.端正强大就发号令,不足而衰弱就听从号令,相敌就遵循准则而斗争.行动可憎而想索取爱,(如果这样),父亲不能得到儿子的爱,行动轻侮而索取尊敬,(如果这样),国君不能得到大臣的尊敬.
有宗氏将要兴起,不对百姓进行讨伐.有宗氏将败坏,对百姓的讨伐如大山压顶.
理解:要想得到别人的爱护与尊敬,就要首先尊敬爱护别人,如此才有可能以心换心.不尊重别人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第十三节昆弟相居
原文:贞良而亡,先人余殃.猖獗而活,先人之烈.卑而正如增,高而倚者崩.山有华,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驯.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
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
译文:忠贞善良而死亡,是先人留下的余殃.猖獗而能存活,是先人的忠烈之德在庇荫.谦卑而端正人格如同增长,自高自大而不正人格会如山之崩.山上有花,其果实累累.虎狼凶猛还可驯服,兄弟相互住在一起,却不能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同在一处还不肯相互顺从正确的,离开就更不能和睦相亲了.
这样是伤害国家的根基,神就不来.为什么不来教弟兄相互顺从对方正确的.
理解:兄弟姐妹应该相亲相爱,应该顺从对方正确的想法.言论和行动."四海之内皆兄弟",在社会上也要顺从对方正确的,这样既利自己又利他人,还有益于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第十四节天下三死
原文: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无穷死.寡不避众死.
毋借贼兵,毋裹盗粮.借贼兵,裹盗粮,短者长,弱者强,赢绌变化,后将反施.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译文:兄弟之间的亲情,要想改变怎么会容易呢?天下有三种情况的会死:愤怒外来的轻侮而力量弱少却动武的死.欲望过度地死.力量寡少却不躲避众人的死.
不借贼人的军队,不接受强盗的粮草.借贼人的军队,接受强盗的粮草,表面上短者变长,弱者变强,但多与少会变化,最后将反过来施给借兵者.借粮者的灾祸.不要以为表面上相同就是在实质上一样的,义举相同才可认为是相同的.
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与不合天道的盗贼共事,因为他们不讲道义.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第十五节弗为自成
原文:弗同而同,举而为同.
弗异而异,举而为异.弗为而自成,因而建事.
阳亲而阴恶,谓外其肤而内其剧.
不有内乱,不有外寇.肤既为肤,剧既为剧.内乱不至,外客乃却.
译文:不以外在相同就认为是相同,义举相同才是相同.
不以表面上有异而为异,宜以义举不同而为异.不做扰乱百姓的事而自然成功,因而建立事业.
外表亲近而内心厌恶,谓外在和美内在动乱.
没有内乱,就没有外寇.和美就是和美,动乱就是动乱.内乱不起,外侵退却.
理解:家庭或国家都要做到内乱不起,则外侵不至."内事不和,不得言外",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对外言内之有不和,会遇到不良之人的侵害,而会加剧内部的分裂.但也不要走向极端,所以,如果遇到的情况是非说不可的,比如:在家受到暴力的侵害,就可以找有关部门来解决,这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十六节天地无事
原文:得焉者不受其赐,亡者不怨.上日月天有明而不忧民之晦也.百姓开其户牖而各取昭焉.天无事焉.
地有财而不忧民之贫也.百姓斩木艾薪而各取富焉.地亦无事焉.
译文:自己通过努力能得到的不要接受别人的恩赐,亡失什么也不会怨恨.上有日月天有光明但不惊扰百姓的夜晚.百姓打开他的门窗而各自自取日月之光照.天没有什么事.
地有财物而不惊扰百姓中的贫困者.百姓斩木艾变为薪资而各取其所要的富有.地也没有什么事.
理解:天地无私爱民,天地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因养育了百姓而被百姓所爱.做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之无私.如此,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第十七节感而亟反
原文:诸侯有乱,正乱者失其理,乱国反行焉.
其时未能也,至其子孙必行焉.故曰: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
生人有居,死人有墓.令不得与死者从事.
感而极反,于道必远.臣有两位者,其国必危.
译文:诸侯有作乱的,拨乱反正者失去天理,作乱的国家反而更猖行.
时机不能成熟而压制他们,他们的子孙必定还猖行.所以说:制服别人时失去天理,反而被制.
活人有居所,死人有墓穴.活者不能与死者共事来往.
有所感而至极点,对于道来说相离得必定很远.有两位丞相的,国家必定危险.
理解:治理别人或想制服别人时,不要失去天理,做事没有道理就不会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起反作用.对自己却不利了.
第十八节失君必危
原文:国若不危,君曳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家若不乱,亲情存也.失亲必危,失亲不危,子故佐也.
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谓身薄,身薄则忒.以守不固,以战不克.
译文:国家如果不危险,是为君者的牵引使国保存,失去国君是危险的.失去国君不危险,是大臣辅佐的原故.有两位儿子的,家必乱.家庭如果不乱,亲情存在的原故.失去亲人必危险,失去亲人而不混乱的,儿子辅助的原故.
不用辅佐之帮助,不听圣慧之思虑,而仗恃自己的城郭坚固,依仗自己的勇力来抵御外侵.这是所说得身薄,身薄则有差错.用它来守不坚固,用它作战不克敌制胜.
理解:做君的应象君而对民仁爱,做臣的应象臣而对君民忠心以待;做父亲的要象父亲而慈爱,做儿子的要象儿子而孝敬.听从圣人的教诲,就不会有危险.
第十九节两虎相争
原文:两虎相争,驽犬制其余.
善为国者,太上无形,其次亲而誉之,其下斗果讼果,太下不斗不讼又不果.
太上争于朝,其次争于盟,其下求患福.
译文:两虎相互争斗,低劣的狗都能把精疲力尽的虎制服.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用太上无形的"道",其次亲道而赞誉道,再次是为维护道义而与邪恶作坚决斗争的,最次的不斗争也不争论.
太上之人在朝中为道(真理)争辩,其次在同盟者中斗争,再其次者只求无患有福了.
理解:无论在什么职位,都要维护天理,维护道义,维护真理.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第二十节亡国之祸
原文:寒时而独暑.暑时而独寒.其生危,以其逆也.敬胜怠,敢胜疑.
亡国之祸,莫大于乱.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善积昌,恶积丧!
译文:该寒冷时而却如暑天.暑天时而却寒冷.这样生命会有危险,(因为人们的活动违逆了自然规律,才有大自然的被破坏而致反常)。恭敬胜过怠慢,果敢胜过多疑.
灭亡之国的祸患,莫大于动乱.所以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这样没有什么行动可以导致后悔.不要说动乱有何伤害,否则这样祸患将会长久;不要说动乱有何灾害,这样祸患会大.积善行德者昌盛,积恶者会丧命.
理解:不要违背天理,要言行合乎道义,要以道德为准则而时时注意积德行善,这样就会被人们所爱戴,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否则,就会树敌很多,就会恶贯满盈,这样以来,因作恶给人们带来了害处,人人就都会有除之之心.生命也就会丧失掉.
第二十一节绵绵不绝
原文:毋犯非义,而不信其危.而不信其可也.不可矣,而不信其危.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有物价前,而以知反,故度量价金之曲直,审其名以称断之.
译文:不要做犯非正义的事,却不相信它的危险.而不相信它是可以有危险的.不可以这样,而不相信它的危险.
非义如微弱的火苗不灭绝,成为炎炎烈火时怎么办?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将成为江河.绵丝不绝,将成为网罗.乱树苗不砍伐,将寻找斧柯.的确是因为不能谨慎祸患的根源啊.(还)说:是什么是伤害自己的祸源呢?
有物价前,而根据物价知道原委,所以度量物价的金钱之曲直,是查审财物的名称来断定.
理解:做事前要审名察形,看这事做来是否合乎道德准则,不合道义就不去做,不然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另外还要防微杜淅,否则,会无可救药,以致"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二十二节阴阳大义
原文:积者积而居,胥时而用,价主树以知与治合.
积化以知时,制人阳,正贵之存亡.
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译文:商人聚积货物,等待时机而出售,卖者知道要与买者相治合而双方都满意才行.
商人根据智慧天时聚积货物,对人温和,端正高贵而合乎天理就会存活.
凡言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
理解:做事要有智慧,合天时天理就是有智慧的表现;待人要温和,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温暖.
第二十三阴阳定位
原文: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伸者阳,而屈者阴.
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
译文:大国属阳,小国属阴.力量强大的国家属阳,力量弱小的国家属阴.有事属阳,而无事属阴.伸长者属阳,而屈身者属阴.
主属阳臣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父属阳子属阴。兄属阳弟属阴,长属阳少属阴。贵属阳贱属阴,发达属阳穷困属阴。娶妇生子属阳,有丧属阴.制人者属阳,被人制者属阴.师属阳役属阴.言属阳默属阴.给予属阳接受属阴.
理解:天地间的人事按阴阳来说都有所属,属阳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属阴的.如:给予别人是属阳的,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爱时就是属阴的.阴阳是有定位的.
第二十四节天正地德
原文:诸阳者法天,天贵正,过正曰阴.阴极失当,祭乃反.诸阴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
译文:诸个属阳的效法天,天道贵在公正,过正就属阴了.阴过极而失天当,须祭祀重视天道才能返合天当.诸个属阴的效法地,地之德是安徐正静,先坚定雌节,善于给予而不索取.这是地的法度而且是雌之节.
理解:要法天则地,既有天之正,又有地之德.当我们做人做事又公正又善于给予别人而不索取什么时,我们就做到了无私.以此待民就是爱民无私了.
第四篇道原经
第一节虚同为一
原文:互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互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克无有形,大同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译文:阴阳互相为根之初始,道同太虚之气.虚同合为一体,互相为一而止.茫茫无边,没有明晦.神微周盈满溢,精静必定光明.古代没有它如此的因由.万物没有它如此的原由.克无而有形状,大同无名.天不能覆盖它,地不能容载它.小便成小,大便成大.盈满四海之内,又包容四海之外.阴时不腐,阳时不焦.
理解:道,“理之所在”,神微周盈,而且精静必熙.
第二节道之行象
原文:一度不变,能适( )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译文:道一之法度是不变的,能适合( )蛲这样的小虫.鸟得道而能飞,鱼得道而能游,兽得道而能走.万物得道而有生命,百事得道而能成功.
人们都依靠道来生活,不知道道的名称.人们都用道来处事,却不知道道的形状.一是道的名号,理是道的所在.不惊扰百姓而无为是道的元素,和是道的运用.
理解:人要依据道这一自然规律来生存,就会生活得很有质量.
第三节独立不偶
原文: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
译文:所以上道高而不可观察,深而不可测度.显明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广大不能看到它的形状,独立无二,万物不能对它发号施令.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 )行蛲动.
戴根之类,都取乎道而生存,道不见少,都与道相反,道不因此而更加增多.
理解:天道永恒!
第四节知虚之实
原文: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无所不能至达,稽极之所不能过.
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太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
服此道者,是谓能精.
译文:道坚强而不溃败,柔小而不可被转化.精微不能至达,临界极点而不过极.
所以只有圣人能观察无形的道,能从无声中听到道,知虚静中有道的存在,于是通天地之精神,通同而没有间隔,周流而不止.
顺服此道的,就是所谓的精通了.
理解:圣人“正以待天”,能通合天地爱无私于合天道之万物的大爱精神,我们郊法圣人而心地纯正立于天地之间,就是真正大写的人了。即:要想成为真人,可以以道德为准则,时时处处心地正而不邪。以人文主义的是非观为正确的是非观而按正确的去做,就能够做到心正不邪,心地纯正而待天、待万物就达到圣人的层次了。故:应“厚德载物”而积德行善,自强不息而精进向上。
第五节察稽知极
原文: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
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恶.上用其极,而民不迷惑;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
信能无欲可为民命.上信无事,则万物周遍.
译文:高明的人本来能观察事物的深处,知道人所不能知道的,得到人所不能得到的,这是所说得观察考稽知道时机.
圣王运用这些,天下顺服.没有喜好没有厌恶.在上者用其时机,而民不迷惑,上不惊扰百姓而下安静,则道得到了它的端正之处所.
诚实没有贪欲可为民请命.在上位者诚信无事,则万物周遍,得受其恩.
理解:对待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时机,也就是处理问题要适当,适度,合乎正确的法则,同时还要仁德爱民而虚静,这样百姓也就有了方向.
第六节得道之本
原文:分之以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道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后知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译文:根据人们应分得的去分配,则万民不起争执.根据它的名称授予它,则万物自然安定.不因为大治了而还有被劝戒的,不因为混乱了而松懈修养.道广大无边而不再追求,是因为得了道.道深微而不再索取,也是因为得到了道.道为一而不可转化.得到道的根本办法是,掌握以少知多的道理.(所谓见一知百之类比推理).得到事情的要领之法,是操守正确的纠正不正的.如此则知道以前的太古之事理,知道后来的精明之处.抱守道一而执法度,天下可统一了.观察太古,周合道的原由,索求没有到来的,也会因得道而知道与天理合一就会妙好.
理解:要握道一以知多,操正以正畸,抱道守度.正道不邪!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才会对世间的思想流派及各种现象给予正确的理解与解释。如: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引导人们"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是﹕仁爱﹑同情﹑慈善﹑谦逊﹑奉献﹑宽容﹑和平﹔
基督教也是导人以"仁慈、圣洁、信实、怜悯、公义、善良"的.
由此可知:上述三种大教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都是首先主张"仁爱.善良的,这是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但它们又各有不足:佛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不说四众过",可是如果四众中有的侵犯了自己的权益,打官司到了法庭了,这个时候怎能不说明实情呢?
伊斯兰教的<降示>中有这样的说法:“安拉对凡人的启示,如他启示穆萨的母亲:‘我曾启示穆萨的母亲:你当哺乳他,当你怕他受害的时侯,你把他投在河里,你不要畏惧,你不要忧愁。’”,让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投到河里,怕他受害,却让做母亲的害自己的孩子,这怎么可以呢?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路加福音第29节中写道:"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 我认为这句话导人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打人者已是不对了,若再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则是使打人者更加地不对了,如果对方如此被对待成了习惯,会有更多的人被他打了.这不反而害了他吗?孟子说过:"教人以善谓之忠",只有阻止打人者的行为才是使之善而忠爱之,同时也是爱护自己的表现,古人说"从其过者加其罪",我们怎么能使一个人更加地不对而加重其罪过呢?所以,圣经中的这句话是一种过于的仁慈,是一种溺爱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 至于该节中的"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也是不正确的导引,我们可以想办法使人人均贫富以制止强夺行为的发生,但不能使别人夺而不正的行为得到支持.
儒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佛学也主张(大意):"如果觉得佛经中的学说有错误,可以不从.".
伊斯兰教的观点是:"只要受益,就要采纳".
基督教则是要人们追求真理。
由此可知:它们对自身的不足都是一种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是一种从善如流的大度.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各教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我觉得:各教宜充分交流,当然,应该以人文主义的是非观为正确的是非观。通过交流,吸收正确的改正不足的,这样,世界上的各大教会和谐与共,最终实现大一统。
另外:
佛教和基督教及伊斯兰教都主张人要善良,要有良好的道德,而且是善有善报的思想;
儒学也讲"仁者,寿".
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道德益人之身心,能使人心地安宁;还有研究说:与人为善而善良能分泌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道德不好的人能分泌毒素而成为致癌的因素之一.
由此看来:科学与三大宗教并儒学在导人以良好的道德方面是一致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永远处处以道德为准则,就会安乐.幸福,这样就是在安乐家了,人人如此而相互友爱,就更是在实际意义上的安乐家了.这也就等于在佛教所说得西方极乐世界了,等于在基督教所说得"天国"里,伊斯兰教所说得"天园"里了,孔子所说的"大同世界"里,共产党人所说得人类精神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了,这个时候,人间就到处是天堂了.这也是古今仁者所希望实现的理想社会.
(译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