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4225|回复: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割地卖国条约——《唐、蕃清水盟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一、一心媾和

  自662年龟兹弃唐投蕃,苏海政统率的唐军为了苟且逃生,竟然临阵以军资贿赂蕃军开始,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大唐在西域和河陇两条战线上丧师失地,被吐蕃人打得节节败退,领土大块丢失,先后于西疆战没的将卒多达四五十万,受伤、溃散者不计其数,随军的民夫更是折损了数百万之多。
  在频频败绩、饱受欺压之下,实在受不了凌迫的大唐最终采用了自己的杀手锏——和亲,继文成公主之后,又于710年将金城公主进献给吐蕃国主,并在一年后又割让了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尽管史官们巧舌如簧,将割走的九曲之地美其名为金城公主的陪嫁,说是什么供公主洗浴所用,但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是如此地荒诞牵强,恐怕连小孩子都骗不了,人人皆知是在以曲言为屈辱割让领土的大唐遮羞。
  尽管唐朝送女人、割土地,行为极尽卑屈,但国与国间的关系素以实力为基础,因此金城公主入藏根本无法改变唐、蕃两国的实质关系。吐蕃在得到九曲之地后,取得了战略和地理上的双重优势,再次入侵大唐本土时,便有了一块绝佳的踏板;而且九曲之地土壤肥良,农耕产出极丰,吐蕃的农耕经济因之大幅提高,国力日强,此后更是连年攻打大唐。
  幸好此时的唐帝国也进入了自身唯一真正强盛的时期,在一代英主李隆基上台后,大兴改革,废除了唐太宗在急功近利的动机下推行的弊端重重的府兵制,唐军渐渐由职业农夫变成了职业战士,战斗力迅速提升,大大缓解了唐朝之前一败涂地的颓势。然而好景不长,当镇国的七万安西唐军覆没于怛逻斯,二十余万内地唐军又先后丧于滇南之后,唐朝的情势再度变得极为不妙,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更令其一蹶不振。等到763年连首都长安都被轻易攻陷之后,弱小的大唐对远比自己强大的吐蕃已经是怕到了骨子里,779年唐德宗刚一即位,为了避免再被吐蕃痛打,便马上主动遣使,谋求与吐蕃和盟。   
  事实上,迫于大食、回纥等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蕃军主力此时均屯驻于自己的西疆,在河陇地区的驻军并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二、三流的部队。在《全唐文》卷434中,记述了润州节度使韩洸在786年的一封上书,其中详细描述了吐蕃在河陇地区捉襟见肘的窘境——“闻其近岁以来,兵众寝弱,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事实上,早在清水盟约缔结之前,入蕃使崔浣便已通过秘查侦知了吐蕃人的虚实,并且明确地奏报唐廷:此时吐蕃在河陇地区的驻军仅有五万九千人,其中只有不到三万是能战之师,“余悉童幼,备数而已”(《旧唐书》卷196)。








二、屈辱盟约

  尽管吐蕃此时在河陇地区只驻扎了三万偏师和三万“童幼”,弱小的大唐却仍然不敢与其相争,只是一味乞求媾和。此时吐蕃的军事控制区已经逼近大唐的首都长安,令唐朝君臣感觉如芒刺在背,而面对的又只是吐蕃的一支人数不多的二流偏师,但大唐仍然无力改变痛苦被动的现状,其下风之势和软弱之态尽显无疑。不过在之前短短数年中,吐蕃从大唐手中掠夺了太多的土地,扩张过快,疆域已经逼近了其国力和人口的极限,必须先腾出手来好好消化,暂时无力继续扩张;而且蕃人畏热,无法承受陕西的酷暑气候,在夺占了唐朝的大片土地之后,其扩张欲望和扩张需求也大大减弱,对继续东进兴趣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帝国西线,大食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北部的回纥也日益强盛,态度咄咄逼人,东境休兵止戈后,吐蕃便能专心向其它方向用兵。
  基于以上所述的复杂考量,吐蕃最终决定放过弱小的唐朝,为自己营造一个稳定的后方,因此在唐德宗主动递出橄榄枝后,便痛快地答允了和盟,两国遂于783年正月签订了令大唐百姓饱受屈辱的《唐、蕃清水盟约》。当年在兵临城下时,唐太宗也曾与突厥人签订过丢人败兴的《渭水盟约》,但那次还仅仅是“倾府库”(《唐语林》卷5),向突厥铁骑缴纳了海量的财帛金宝,花钱买个平安,尽管也极不光彩,但总算是还没有割让土地。可在783年时,大唐却勇开历史先河,与异族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款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
  其实唐德宗也未必就比唐太宗更加卑屈怯懦,只不过突厥人游牧而居,营无定所,对非草场地区丝毫不感兴趣,唐太宗这才得以侥幸不割土地,否则若按当时突厥兵在大唐境内恣意纵横,轻松便打到京城脚下,迫使唐朝签订城下之盟的情势来看,突厥人夺占唐朝多少领土都是易如反掌,李世民也决计无能抗拒。
  有些人认为,在送金城公主和亲后,唐朝紧跟着割让了黄河九曲之地,这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幕割地卖国之举,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虽然金城公主和亲的实质确实是送女人、割土地以求苟安,但毕竟还打着和亲结好的借口,吐蕃也给大唐留了面子,并未逼迫唐朝签署正式的割地条约,因此此事不宜明确列为割地行为,第一款割地条约的殊荣,还是应该冠于《清水盟约》之上。
  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割地卖国条约是仅仅割去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土地(即香港)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实这已经是第三款了;第二款是身高一米五的康熙大帝与身高两米多的彼得大帝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割地二十五万平方公里;而第一款便是《唐、蕃清水盟约》,此约也是中国历史上割地数量最多的一款卖国条约,一次性割地近两百万平方公里(见注1),连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一次割地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瑷珲条约》都屈居其后。唐朝也因此而得到了三项殊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割地最早、割地总量最多、单次割地面积也最多的伟大王朝。(见注2)
  然而唐朝毕竟是被儒教大力吹捧、推崇的样板王朝,因此在历代的主流舆论和历史论断中,都尽量淡化此事,唐朝首度割地卖国的丢脸行为被竭力遮掩,以致于如今大部分人竟然对《清水盟约》一无所知。同样是出于民族自尊心的考量,清朝在《尼布楚条约》中割地几十万平方公里一事也被深深遮盖,在一些历史读物中,甚至还将伤亡十倍于对方的雅克萨之战吹嘘为大捷,将战后被迫割地求和的屈辱之举歪曲为占据绝对上风后宽容大度,慷慨地将自己不稀罕的边塞土地赏赐给对方……实可谓将阿Q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其实中国的历史评断素来都不够公允,历朝历代无不大肆夸功掩过,粉饰太平,因此在我们的史书中,中原王朝才会永远都高高在上,万国来朝;而周边诸国却一贯是蛮夷胡虏,不值一哂。直到清末时,中国的衰败再也无法遮掩,历史学界才决定丢卒保车,将《南京条约》做为割地辱国的开端。








三、《清水盟约》与《绍兴和议》

  在清水会盟之后, 无能的唐朝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其故地,弃利蹈义”为借口,与吐蕃重新详尽地划定了两国边界,将大片领土无耻地割让出去。盟文曰:“今国家所守界:泾州(今甘肃经州)西至弹筝峡西口(今平凉县西),陇州(今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今陇西凤县)西至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今甘肃临潭),又东至成州(今甘肃成县西),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旧唐书》卷129)“盟毕,结赞请镒(大唐割地使张镒)就坛之西南隅佛幄中焚香为誓,誓毕,复升坛饮酒。献酬之礼,各用其物,以将厚意而归 ”(《旧唐书》卷125)。至此仪式结束,清水之盟正式达成,双方均表示愿意坚守盟约。
  根据此次议界的记载,我们能够清楚地标记出双方在黄河以南地区的划界线:按从北至南的方向,从今天的六盘山中段到陇山南端,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再循岷江上游西到大渡河,然后循河南下,直抵磨些诸蛮(今云南西北部),此线以东属大唐,以西的土地则尽归于吐蕃。在得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之后,吐蕃彻底切断了自长安通往河西和西域的通道,并且占有了西自临洮,东到陇山西麓,包括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一大片农业地区,唐帝国蒙受的损失大到无法估量。据《旧五代史》卷138记载:“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以安西都护府羁縻西域三十六国。唐之军、镇、监、务,三百余城“,由此不难看出,在丢失这一大块土地之后,大唐直接的损失就已极其惨重,与西域交通断绝而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十分惊人。更惨的是,在丢失了这个重要马场之后,唐朝的军事实力更为衰颓,这也为其日后遭受更甚的屈辱埋下了伏笔。
  不过唐廷此次割地虽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之前刚刚被蕃军攻占的土地,因此大唐这回割地的性质,与日后宋高宗和秦桧在“绍兴和议”时割让淮水以北地区是一样地,都并非割让自己正掌控的领土,只是承认丢失的既成事实罢了,可以说是无可厚非。其实这两次割地的后续影响也基本一致,即都是统治层放弃了收复失地,大唐承诺不再反攻西疆失地,宋高宗则止歇了北伐收复中原之念。







四、吐蕃对和盟的诚意

  据《资治通鉴》卷228记载,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 783年四月,“上命宰相、尚书与吐蕃区颊赞盟于丰邑里,区颊赞以清水之盟,疆场未定,不果盟。己未,命崔汉衡入吐蕃,决于赞普。”在这句记载中,有“不果盟”三字,一些无良学者为了给唐朝遮羞掩辱,便有意混淆视听,试图藉此来否定会盟的达成。
  事实上,当783年正月双方订盟时,大唐与吐蕃进行了礼数周详的仪式,盟约最终完满缔结,几家唐史也均对整个结盟过程做了详细记录。所谓的“不果盟”,是指四月时,唐德宗准备在清水之盟完成的基础之上,于丰邑里再与吐蕃进行另一场会盟,会盟的目的可能是商讨两国间进一步的交往与合作,但吐蕃使者区颊赞认为,在清水会盟时,仅仅是在纸面上进行了领土划分,此时尚未在实地上进行落实,“疆场未定”,因此便坚持在落实了清水盟约之后再进行下一场会盟。然而德宗与吐蕃人深入交流之心甚切,便跳过区颊赞,遣崔汉衡与吐蕃国主直接交涉。不过吐蕃国主似乎没有搭理唐德宗,据《资治通鉴》卷228记载,783年六月,“答蕃判官监察御史于頔与吐蕃使者论剌没藏至自青海,言疆场已定,请遣区颊赞归国”,可知在疆界划定之后,德宗又遣于頔去见吐蕃国主,要求其召回区颊赞,这可能是德宗在重提四月时的和盟之议前的铺垫。
  783年六月,唐、蕃两国的边界调整和土地交割结束,清水盟约从宏观到细节,从文字到实际,至此已经完满达成。其实大部分所割的土地早已落入吐蕃人之手,大部分所割土地早在清水盟约签订时就已然生效,于頔一直忙到六月,不过是做些微调罢了,其具体行为无非是双方使者去实地勘察,再根据具体的地理情况讨价还价,细划边界,然后再引导己方的边军调整辖区。在《旧唐书》卷208中,曾提及这个过程的一些细节:“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由此能够看出,双方将黄河以北的贺兰山区划作“闲田”,充当两国之间的军事缓冲区。
  从和盟仪式的完备复杂、《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对会盟过程记载的详细程度、吐蕃使者区颊赞对边界划分的慎重态度,以及双方花费了五个月之久才将疆界落实清楚均不难看出,吐蕃人对清水和盟极有诚意,态度与之前大不相同。事实上,这也是除了《长庆会盟》之外,唐、蕃两国最正式、最有诚意、也最为重视的一场会盟,双方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几个月之后,唐朝发生内乱,唐德宗以再次割地为酬乞求吐蕃相助,吐蕃很痛快地出兵击败叛军,拯救了唐廷,显然对与唐朝由常年敌对转为合作友善颇具信心。
  一场盟约能否持久,并不取决于缔盟双方的廉耻和诚信,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这些东西根本微不足道。唯有双方力量均衡,或是均无心战争,和平才可能延续下去;若是双方力量悬殊,那战争和领土更易便无可避免。因此在分析国际问题时,重心决非双方的道德和之前的表现,而应是国际形势和双方的力量对比。783年以前,唐、蕃两国的力量并不均衡,吐蕃自然不甘于恪守盟约,一有机会便生出异心。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尽管吐蕃之前曾经两度背盟,但到了783年时,唐、蕃两国均已无心再战,长久稳定的和盟才有了实现的基础。








五、汉儿尽作胡儿语

  在短短几年的扩张中,吐蕃总计夺占了唐朝河西及湟善地区的五十郡、六镇、十四军,连大唐首都所在的陕西省的西部地区都落入其手,双方最终以唐朝退无可退的长安以西不远处为界达成了和盟。在签署了《清水盟约》之后,原属大唐的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俱废,均被唐廷正式割让给了异族,沦为了吐蕃人的合法领土,这块广袤土地上的大唐子民也尽皆沦为藏人的奴隶或农奴,此后被蕃人任意凌辱欺压,开始了他们被异族奴役统治的痛苦生涯。
  据《旧五代史》卷138记载:“吐蕃乘虚攻陷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虏”。由此可知,此次仅被唐廷随同土地一道割让给吐蕃的汉族百姓就多达百万之众,若再加上在河西、陇右一带所占比例不低的胡人,唐朝的人口损失高达一百多万。除少数加入吐蕃统治层的豪门大阀之外,这一百多万身陷敌手的百姓(以及蕃军在之前百余年中多次杀入唐境深处掳掠的人丁)大多都沦为身份低贱的“奴婢”,其中很多还被像对奴隶般黥面(脸上刻字),加以侮辱性标注。其中待遇较好者幸运地成为农奴,被分配到各处无偿耕种土地,或充任仆役;倒霉一些的则沦为奴隶,被蕃人恣意凌虐宰杀。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中,曾记载道:“在当妥关,弃札、穹恭和桑恭三人分派奴隶,举凡他们的人名、家庭、职业及如何纳税等分别予以登记”,像这样的记载也从侧面佐证了大量汉民沦为藏人奴隶的事实。
  780年,韦伦出使吐蕃而返,途经河陇地区时,发现有不少唐人以毛裘蓬头,透过墙缝偷看自己,其中有些人捶心流涕,有些人向东拜舞,也有人暗送书信,报告蕃国虚实,只盼唐军能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可唐廷又哪有这种勇气和能力?自然只能装聋作哑。到了唐文宗时期,唐廷又遣刘元鼎出使,途经龙支城(今青海省乐都县南)时,那些流落西域、生不如死的被弃子民们见到唐使经过,纷纷夹道涕泣质问:“皇帝犹念陷蕃人民否?”(《旧五代史》卷138)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沦陷区百姓对被解救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他们对懦弱无能,舍弃自家百姓的大唐祖国的一种血泪控诉。   
  然而唐朝非但无力复夺失去的领土,救回落入异族魔爪的同胞,反倒还时刻担心吐蕃人继续东侵。军事力量已经十分弱小的大唐此时从心底惧怕吐蕃,竭力卑屈讨好犹自担心不够恭顺,又怎敢主动去触远比自己强大的吐蕃之逆鳞呢?只能是对这些流落异域的百姓不闻不问。大诗人白居易对唐朝的无能怯懦深感遗憾,作诗嘲讽道:“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
  由于大唐对自己的同胞长期无力救援,这些饱受煎熬的可怜人们对自己的祖国逐渐失望离心,甚至满怀怨恨,汉人的归属感日渐淡薄;再加上与中原的联系完全中断,少与汉族文化进行交流,最终全部都蛮夷化。唐人子孙与蕃人长期杂居一处,习其语言,从其风俗,大多渐渐忘却了自己的母语和故国,再无对唐王朝的归属、亲近之心,对自己身为汉人的定位也荡然无存,反倒还将唐人视作仇寇,当有唐人途经城下时,这些人常常站在城头之上,用吐蕃语咒骂自己的同胞。晚唐诗人司空图便曾经亲历此事,他眼见山河破碎,虽然甘、凉、瓜、沙等地城邑如故,沦陷区的同胞却已变友为敌,心中十分痛苦绝望,遂写下了传于后世的名作《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寥寥数语间,一种失望不甘的情绪扑面而来,读来着实令人喟叹不已。


  注1:《唐、蕃清水盟约》中割地面积并无官方数据,“近二百万平方公里”的结论是笔者在地图上粗略计算而得,肯定不准,在地理测算上也不具权威性,只是要在数量级上建立一个大致的概念罢了。

  注2:如今官方宣称,清王朝自1860年开始割地,主要是割给俄国,官方宣称数次总计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其实若算上尼布楚条约后丢失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这个数字已然接近180万平方公里,几乎已可与大唐比肩。大清最强盛时拥土1284.65(一说1310)万平方公里,俄国夺走180万平方公里;建国后外蒙脱离,又带走160万平方公里;印度又在藏边夺走十万平方公里以上,于是如今便只剩下960万平方公里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13-11-8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网络上复制,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
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18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