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3536|回复: 11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在过去.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  从中可见.腊八作为新旧年交接的一条分界线.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重要地位.
  腊八.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佛成道.佛教弟子把这天熬煮杂米七宝粥作为对佛祖的纪念.因此腊八也是我国唯一的全民性宗教节日.
  在这一天无论民族信仰.家家都会煮粥食粥作为迎接新年到来的序曲.
  不多说了.熬粥供佛过腊八了!
  哦.可别忘了泡腊八蒜哪.年三十吃饺子还用的着那.过了今儿泡出来的可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祝新老街坊们吉祥万福!您吉祥啊!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腊八??貌似早就过了不是?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些春节的来历

说的是春节是神仙弥勒佛造福给人间的一个神奇的传说。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 “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中国春节的来历二】


说的是古人万年研究出太阴历(万年历),皇上祖乙定春为岁首,赐名为春节,后来人们为怀念于他,也把春节称做年。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中国春节的来历三】


说的是年和春节的起源不同点。


岁时之事,先要由岁首说起;而岁首之事,则先应由岁前说起。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年终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迎春”的年货。各地年前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货店摊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有打上红戳的“年糕”,还有年画春联、烟花香烛等喜庆用品。年前的市场是一年中最为丰富齐全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购买一些称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们,每当买到鞭炮后,往往等不到过年,便开始零散着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将至的气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作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中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中国春节的来历四】


说的也是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中国春节的来历五】


说的是古时阿山和阿水两个小牧童,勇斗怪兽“年”,而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7-2-11 14:56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春节的来历六】


说的是我们祖先怎样定制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中国春节的来历七】


说的是一位神仙装扮乞讨老人,在除夕夜勇斗怪兽“年”,人们为庆祝吉祥来临,而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而流传到至今的风俗。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习俗: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迎春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接财神 回娘家 初六送穷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春节的来历八】


说的是古代帝王怎样定义春节这个隆重的节日。


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地将“正”念成“征”呢?这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音,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末,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中国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中国春节的来历九】


说的是历史上历法对春节的定义。


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許多別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7-2-11 15:08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前准备—祭灶】


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

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所以有儿歌唱到:“二十三,糖瓜粘”。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灶王龛上贴的对联是:“天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过年习俗—守岁熬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守岁又称“熬年”,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老天爷为了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大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洒往人间。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头、瓦块、石头都变成金银了。但是,有一条规矩必须遵守,就是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天亮才能开门。

李家庄有兄弟俩,老大为人尖酸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劳忠诚。这年三十晚上,弟兄俩都坐在屋里等着天门开。等啊,等啊,天门老是不开。老大想:我得想个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弄一些金银。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和大磨扇都搬到了自己门口,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老二却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耐心等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金银。老二把金银放进筐里,搬回屋内,关上房门。老大拼出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头搬进屋内。他看着这满屋的金银,像吃了蜜糖似的甜透了心。他想,从今往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着急地等待天亮,天却总不亮。他耐不住了,也顾不上“不到天明不开门”的规矩,便开门出去看天。等他回到屋里时,发现所有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他气得痛哭起来。老二等天大亮才打开门,一筐子金银财宝把人眼都照花了。

后来,老天爷发现像老大那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但人们为了希望能过幸福富裕的生活,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痴心地等待着。虽然等了一年又一年,天门总不见开。但这天晚上,人们还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等到天亮。就这样,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传到现在。

【各地习俗—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各地习俗—老北京过年】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各地习俗—新加坡过年】



贴春联

早在节日降临前一个月,一般华人家庭都开始忙碌,准备一番。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春联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那时候,人们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两扇门上。传说这两个神仙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人们把他们贴在门上可以消灾避难。宋朝的春联已演变为在对联上写吉利联语的习俗。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常见的有“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等等。春联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个粒就是个粒。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各地习俗—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各地习俗—海岛过年】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十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新中国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絢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


【各地习俗—香港过年】



在新年前夕,家家戶戶为过年而忙碌起來:清扫房屋、除旧布新、采办年貨等。在除夕(年三十晚),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菜式通常都十分丰富,鸡鴨魚肉,鮮腊葷素,应有尽有。而且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买些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过年气氛。此外,不少父母都会派压岁钱給自己的子女,勉励他们好好做人,努力读书和工作。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他們开始貼春联(揮春)、年画,舞龙,舞獅等,还会走親友拜年。此外,还有不少过年食品,如:年糕、還有炸成金黃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

过新年有许多的禁忌和習慣:


初一:鸡日—旧時在元旦貼画鸡辟邪祈福(因鸡諧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魷魚」,就不请他來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來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放花炮,起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誕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烧香祭拜石具。


【过年食品—年糕】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过年食品—饺子】



饺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食品之一,也是过年必备和必吃的食品。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它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饺子饺子,交在子时,取其辞旧迎新之意。饺子之名,也由此而来。

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饺子在山西的土语叫“偏食”,这是因为饺子的形状是偏平的,因形状而取名的。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含有吉利的意思。有时,人们还把面条和饺子一起煮着吃,称其为“银线缠元宝”象征吉利。还有的在三十晚上包的饺子时,其中一个放一枚钱币,家里谁在吃的时候吃到了它,这个人今年要有好运气。



【庙会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年画】



年画最早起源于门神画。自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晋代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传说。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传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

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一般叫它《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大美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刻版艺术的发展,年画艺术也越来越繁荣起来。

由于年画这一形式的出现,使绘画开始从书斋庙堂走向平民百姓家。到清朝康熙年以后,年画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一些年画作坊也逐渐扩大,其中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县等等。这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制作年画的传统和艺术,在年画的题材方面除了表现传统的民间故事之外,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可以说,作为民间艺术的年画,早已成为千家万户在新春佳节增添节日喜庆的一个重要装饰。



【春联】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 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 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

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 一般大街门外的对面和屋门对面,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样”、“鸿穆”等等。 老太太爱买吉祥话儿的,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老头儿愿买带有警语的;一些商号大都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还有像“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都贴在商号的门柱子上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在的过年 已经越来越没年味了 就拿我这来说吧 只是放点鞭炮就了事了 看看晚会 好象都和平时没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过年可以放几天假休息下 所以心里才特别期待吧~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瘸子来了哈。(问候语)
还是喜欢过年,过年有钱有玩有的笑。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7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脱节,导致了我们觉得过年也就是那个样···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7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然我这没知识的增长了知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izi88 于 2007-2-11 07:06 发表
其实现在的过年 已经越来越没年味了 就拿我这来说吧 只是放点鞭炮就了事了 看看晚会 好象都和平时没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过年可以放几天假休息下 所以心里才特别期待吧~


我们这里烟炮都不能...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没有看完,现在人变的很没有耐性,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张图不错收下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妖狐 于 2007-2-11 15:02 发表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1-20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