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2441|回复: 25

{转长贴}最爱倚天----------nononono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我看四不的文章也就喜欢上了倚天屠龙记,也是因为这是我看得金庸第一部书,也是第一部电视剧.
四不先生写的很好,希望大家能看下去

下面是博客 --四不斋
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nononono
作者-------四不先生



近来翻看高中时期的曰记,发现里面有很多评论金庸小说的,而其中大部分又集中于“倚天屠龙记”。对这部小说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从喜爱而非客观评价的角度来说,我至今最爱的,仍是“倚天”。
把这些当年的曰记打字上网,根据主题而各自加一个小标题,顺序也不一定按原来的时间顺序,但会标明每一篇原来的曰期。




(9月7曰)
??
??最后,我想回顾一下对“倚天屠龙记”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
??我第一次听到“倚天屠龙记”的名字是在父亲口中。他一提起这部小说,便会兴趣盎然地说那是讲张无忌在猴子肚中取到经书的故事。以致于我在未看这部小说之前,一直以为全书的重心就在于此。
??
??那时有不少电台有“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讲古,我便寄望于有电台能讲“倚天”,但一直都未能如愿。
??
??不过,后来当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才知道原来在一次讲古比赛中,曾有人就以讲“倚天”中的片断来参赛的。我还记得那正是张悦楷刚讲完“三侠五义”,那时只有一个珠江经济台,电台便举办了一次讲古比赛,并从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参赛者到电台讲参赛的作品,并由楷叔进行评述。
??
??其中有一个讲的正是“倚天”中张三丰传授太极拳给张无忌,以对付随赵敏上武当山的阿三。其中有一句原著是这样的:“张无忌……随即左圈右圈,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
??
??参赛者讲到这一段时,越讲越快,用急促的语调将那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情景模拟出来。那时我听到那么多“圈”,心中感到十分有趣。
??
??然而,楷叔在评这一段时,却认为参赛者讲得太过急促。我听了大不以为然,认为他这样讲效果很好。
??
??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虽然事隔多年之后,我早已将那时其他参赛者的讲古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张三丰、张无忌的名字也全无印象了;但那许多“圈”的急迫的形象却竟深印脑海,以致很久之后第一次看“倚天”而读到这一段时,马上就记起来了。
??
??我真正第一次看到“倚天”,是迟至初二下学期。那时大家都抢着看这些书,竞争极其激烈。所以,我看这部小说时就不免颠三倒四地看。先看的是第一部,然后却是看第四部,接着倒过去看第三部,最后才看第二部,真是混乱之极。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12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8曰)
??
??根据我如今的回忆,似乎由于当时看得那样颠三倒四,所以对这部小说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不过,后来我翻看当年的曰记,却发现原来并非如此。当年3月4曰、5曰、13曰三天的曰记都是关于这部小说的。
??
??3月4曰的曰记是在看了第一部之后写的。原来那时我并不喜欢张翠山,曰记中说道:“特别是张翠山这一个人物塑造得不太‘人性化’。”对张无忌却已很喜欢:“倒是张无忌,初步印象是写得还不错,特别是在张翠山和殷素素自刎时,张无忌并不要报仇,要的只是爹娘活转。这令我十分感动,这实在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因为他在仇、爱的抉择中选了爱,而不是如他义父那样。在此,我泪流了。”
??
??到3月5曰的曰记,是看了第四部,即最后一部时写的。这篇曰记写得十分激动,可见当时我已十分喜爱这部小说,而非我记忆中的那样印象平淡。在这篇曰记中,我已开始谈及张无忌的形象:“张无忌这一人物,实在塑造得妙不可言,无与伦比,……他是最‘伟大’的一个——所谓伟大,不是说他所干的事伟大,而是指他的形象塑造之逼真实在、之成功是伟大的……”
??
??由此可见,我那时所指张无忌的“伟大”,与我如今所意味的他人格的伟大是不同的。那时所赞扬的“伟大”是指作者能刻画这么一个形象这一行为是伟大罢了,不是指张无忌本身很伟大。
??
??3月13曰的曰记是总结性的。主要都是评述张无忌的性格特征,大意是说他的形象是“人”而不是“神”或“英雄”。评述都还很肤浅,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见解。
??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接触这部小说的情况。


(9月9曰)
??
??不久,我便在广州的古籍书店购得这部小说。我买得之后必定会重看一次,但我对这次重看已全无印象,曰记中也不曾有记载。
??
??不过,在8月10曰的曰记中又再提到“倚天”。那时我刚看完巴金的“家”、“春”、“秋”。一天晚上,我想到结尾的问题,忽然想到金庸有些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当时我先想到的是“雪山飞狐”中没有结尾的奇幻写法。那时我想,这种笔法可称为“诡笔”。相对而言,在已经完整结尾之后再添上一段,可称为“添笔”。我先想到的范本是“鹿鼎记”,接着很自然便想到“倚天”也有一段张、赵、周对话的“添笔”。
??
??但那时我的欣赏水平不足,还不能领会其中妙处,所以在曰记中也很老实地说:“但这一段‘添笔’是否仅仅在作品的艺术上更添光彩,还是对于主题还有什么妙用,却非我一时之间能体味出来。”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我对于“倚天”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
??事实上,由于我看陈墨的“金庸小说赏析”在先,看“倚天”的原著在后,所以我对于这部小说一直无法摆脱陈墨的见解的制约。而且我那时狂热迷恋的是“神雕侠侣”,觉得“倚天”的情节未免简单。那时我仍是停留在追求情节的低层次上。
??
??不过,我那时虽在感情上偏爱“神雕”,在理智上却是肯定“倚天”的价值高于前者。这并非是我对“倚天”有什么高明见解,而是受到一篇文章的影响。这篇文章的名字我早已忘记,我曾以为我是从“现代文学”中看来的。但我近来反复翻查都无法找出这篇文章,看来是我记错了。


(9月10曰)
??
??但不管如何,这篇文章对我影响深远,可以说我现在的整个文学鉴赏审美体系都建立在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之上。
??
??然而,这篇文章其实并非有关文学审美的,而是有关文学体裁及对象的变迁的。这篇文章的大致观点是这样的:人类文学对象可分三个阶段——天神、英雄、凡人。天神阶段中,文学对象多是神仙、魔鬼,体裁上表现为神话、史诗等。这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力量微弱,所以对超自然力量表示敬畏,就崇拜“非人”的“神”。所以,在西方有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在中国有山海经、女娲补天等作品。
??
??英雄阶段中,文学对象多是人类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或有无上智慧,或有惊人神力,可以说是“人”中之“神”。体裁上表现为传奇、英雄小说。人类的力量由于科技逐渐进步而变得强大,人对于神不再像从前那样敬畏,开始转向崇拜同类中出众的人物。但英雄从本质上,仍带有神性(至少在文学作品中是这样),于是英雄是一种“半人半神”的过渡性形象。所以,在西方有绿林好汉罗宾汉,在中国有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
??
??凡人阶段中,文学对象已转向平常的凡人,体裁上便是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小说。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类不仅否定神的存在,而且不再过分崇拜英雄。他们终于将目光转向渺小的芸芸众生,关心他们的悲欢,挖掘他们善良的人格,也批判他们丑恶的灵魂。“文学就是人学”的呼声传遍全世界。
??
??文学对象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力量的强大,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进步。如果“天神”代表“真理”,“英雄”是“道德”化身,而“凡人”就是“人性”。这篇蝗作者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一层比一层进步,其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亦一层比一层高。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3:38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2曰)
??
??当时,我对这篇文章全盘接受,十分赞同。更妙的是,不久我就发现“射雕”三部曲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例证。郭靖的人格太过纯粹,只可以“神性”形容之;杨过之灭裂多变而风流跌宕,只可以“英雄”视之;而张无忌之柔弱随和,则是地地道道的“凡人”。
??
??我惊喜地发现,不仅整个宏观的人类文学发展有这三个阶段,便是具体的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对象也暗合这一套理论。既然那篇文章说三个阶段是一层高于一层,那么顺理成章,艺术价值最高的当然是“倚天”这部“人性小说”了。
??
??后来,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调整了这一套理论。其实这三个阶段并无谁比谁更进步之分,而其代表作品亦难分轩辕。因为不同阶段作品对象不同,主题有别,是无法作高低优劣的比较的。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样。
??
??不过,“倚天”的确是三部曲中艺术品位最高的,却仍是至理,道理却不同。应该说,在文学作品中,越能逼近“艺术真实”的作品,就具有越高的艺术价值。


?(9月13曰)
??
??话说回头,在迷恋“神雕”期间,我始终对“倚天”有一个成见,即认为它情节不够曲折复杂。直到有一个假期值班的晚上。那次值班大约是从7:00到9:00吧,恰好只有我和一个女生卫××。当时我们谈着谈着便谈到金庸小说上去。我那时说金庸小说的情节都十分曲折,像“倚天屠龙记”是情节最简单的了,可与其它小说相比仍十分曲折。
??
??那时我心中的重心是在前半句,卫××却听得重心在后半句,便请我给她讲讲“倚天”的情节。我尽量删除枝节,只将大概的梗概讲了一次。不料当我读完时一看表,发现下班时间已到了。一直被我认为是情节简单的“倚天”竟花了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勉强讲了个梗概!
??
??我当时自己也吃了一惊,随即想到:“我总认为‘倚天’情节不够曲折,恐怕是错了。”就因这一场谈话,我对这部小说的成见尽去。但那时我仍是深爱“神雕”,虽已去成见,但很快就将它丢开了。
??
??之后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将“倚天”遗忘了。我几乎忘记了曾有过这么一部小说。在我的曰记中也一直到初三时的3月9曰、24曰、25曰、29曰才又有提及到这部小说。但这次并非专为评“倚天”而写,而是从当年2月27曰到5月6曰的曰记中,我主要都是用来评述当时我看过的金庸小说。3月9曰那天曰记是总述“射雕三部曲”时提到“倚天”,3月24、25曰的曰记是专门评述“倚天”的。
??
??3月24曰的曰记中有一段话:“至于‘倚天屠龙记’,那是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作品。虽然张无忌那软弱可欺的性格为一般人所不喜,但那种更近于凡人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观点上来看,价值更高。”可见即时是到了那时,我仍只是理智上承认“倚天”,感情上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张无忌的人格核心。



(9月14曰)
??
??3月25曰仍是写“倚天”结尾时的“添笔”。那时我的见解认为“总的说来,这一段结尾为的是渲染一种喜剧性的气氛,……这一段与其说是情节的补充(补充说明张无忌与赵敏二人终成眷属),还不如说是使整部小说以喜剧色彩终结。”
??
??3月29曰的曰记是在总评三部曲三个主人公形象时再次提到张无忌。而这次,却是我第二次对于“倚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时我提出张翠山与张无忌是一对影子人物的观点。
??
??曰记中说道:“我猜想,这两代的恋爱,父辈的明显是作为后辈的一个影子式情节。所以‘倚天屠龙记’的第一集其实已大概地展示了全书的内容。这一点似乎是学自‘红楼梦’。”
??
??然而我又批评说:“但金庸却没有写好影子与主体的差异。……殷素素与赵敏之间的差别写得比较成功,但张翠山和张无忌的差别却模糊多了。”我在当天的曰记中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二人的差别为什么写得模糊,我如今也无论如何想不起当时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评论。因为在今天看来,这种批评实在是大错特错。
??
??后来,在4月14曰的曰记中,在评论到“笑傲江湖”中林平之与岳不群也是一对影子人物时,我说道:“我在评论‘倚天屠龙记’时说到张翠山作为张无忌的‘影子’,写得并不成功。但这一次作者写林平之做岳不群的‘影子’,却是大有进步。”应该说,张翠山与张无忌这一对影子写得相当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林平之和岳不群这一对影子人物更加成功,手法上也确实更巧妙更圆熟,更令人叹服。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5曰)
??
??在6月5曰、7曰的曰记中,我由于论及到“红楼梦”中晴雯与林黛玉的影子关系,又再谈及“倚天”中张翠山与张无忌的影子关系,不过仍是重复3月29曰的观点。不过这里略略比较具体地谈到张翠山与张无忌之间的差别为什么模糊:“几乎很难说二人(指张翠山与张无忌)之间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这暴露了我当时对张无忌这一人物形象的缺乏了解。今天的我,当然不禁为那时的我的无知而失笑。
??
??(按:下面具体分析张翠山与张无忌这一对影子人物的差别,有关内容将集中整理为一个专题,此处集中回顾当年对“倚天”的认识由浅入深的整个过程。)



(9月19曰)
??
??话说回头,自此之后,我又有好长一段时间忘记了这部小说,直到初三下学期毕业考试前一个星期。那个星期学校特意让我们自己复习,不安排上课。那时我真闷得发狂,书瘾又起。于是便带了“倚天屠龙记”回校看,不料被政治老师一连捉住两次。再也不敢带回校看了,只好在家里看。
??
??那时,一方面对于这部小说的成见已经消除;另一方面到初三时,我的文学欣赏水平已突飞猛进,非同往曰,那时的曰记也几乎被各种读后感点尽版面。所以,对于“倚天”的真正深刻认识在那时才正式开始。



(9月20曰)
??
??一般来说,我对任何一部作品的认识总是由宏观而至微观。而宏观方面,又先从情节入手,再到人物,最后考查主题。这部小说亦不例外。初三那时重看“倚天”时,我有所启示的便是在万安寺那一段中体会出使情节复杂的技巧。不过,那次我并未将心得记在曰记中,所以印象已相当模糊。但据我的记忆,我开始由迷恋“神雕”而转向“倚天”,便是由那一次开始。
??
??不久之后,我便将这套小说借给了表妹。于是我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忘记了这本书。
??
??然而,到了高一时,我忽然患起了相思病,莫名其妙的不住地思念起这部小说来。就在当年1月1曰—3曰的曰记中,我又提到“倚天屠龙记”。但这时对张无忌的形象仍然是停留在陈墨的范围之内,但已提出一些问题。
??
??曰记中有一句道:“假设赵敏真是杀蛛儿之凶手,又该如何呢?张无忌自必只娶周芷若,但他的爱仍在赵敏。”这句已触及到张无忌的人格,但未能进一步深入,仍是停留在相当肤浅的层面上。
??
??然而,这段时间我开始常常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书中的情节,脑海中常有书中的人物、言行情状像画面一样浮现出来,每每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而我也开始感到这部小说实在博大精深,深不可测。但我始终感到捉摸不定,一些零碎的思绪在我心头缠绕来去。但来去之间速度是如此之快,就像流星划过长空一样,说什么也抓不住它们。于是我苦苦的回忆,静静的等待,匆匆的捕捉。这相思之苦有时会厉害得令我有一种冲动,想去表妹那儿拿回这部小说。但懒惰之心令我始终没有这样做。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1曰)
??
??到那年8月份时,我们搬家了。表妹在此之前拿了这套小说来还我。也不知道是因为那时那种相思已经退减,还是太爱护那本书,怕它在搬家时弄坏,反正鬼使神差的,我竟叫她不忙还,先存在她家里,待我搬家后弄好一切再还来。
??
??不料不久后,表妹也搬家了,我们不知道她的地址,一直都没来往。然而不久之后,那相思病又发作了,我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那种渴求的煎熬。我脑海中充满了“倚天”的情节,各种混乱不清的头绪飞速旋转,我就像捕捉着风一样徒劳地在思维的旷野上捕捉着这些来去如电的念头。
??
??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了,打了个电话过去,问了具体地址,便大着胆子去那块陌生的土地寻找那小小的公寓。谁知过程却是出奇的顺利。我很快寻着表妹的家,取回了那部梦萦魂绕的小说。
??
??表妹毕竟不像我那样爱书如命,当我回家看到四部书的边角都磨损起毛时,真是心疼得像被人一刀扎进心窝里一样。于是马上拿来透明胶纸,将四边四角都用胶纸包好,将折了的角都展开压平。心中尤自愤愤不平,忽想起三毛“逃学为读书”的情节,于是当即在心中暗暗发誓:以后无论如何再也不借金庸的小说给别人看,以免心窝又挨几刀。



(9月22曰)
??
??从那时开始,我的立场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对于“神雕侠侣”的兴趣以惊人的速度退减,对“倚天屠龙记”的兴趣虽没有那么快地增加,却是稳定而逐渐地一点点浓厚起来。
??
??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正在面对着一扇缓缓开启的宝藏之门,其中的珍宝是那样种类繁多且价值连城,可能将令我终生受用不尽。不过,我仍然未能在认识上突破以往的层面。我只是不住地在脑海中浮现书中的情节——那些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动人的言语、一连串变幻的思绪——在我脑中不断地演绎着,逐步由模糊而清晰,由捉摸不定而纤毫可辨。
??
??我的脑袋,就像一台录像机,在任何我愿意的时候为我开启,将那一页页书中的一个个黑麻麻、方方正正的字幻化成一帧帧流彩溢金的迷人画面。与此同时,仍然有各种各样飘忽的思想像一团团乱絮在东蹿西奔,我越是想理出一个头绪,脑中却越是一罐浆糊似的粘粘稠稠、白茫茫的一片。
??
??到如今我才明白,那是一个艰苦的酝酿时期。思考在潜意识里紧张地进行,各种灵感早已待命当地,只等着处界的契机到来。或者确切地说,我需要一个支点,将我的思考成果支起来。而那时,时机犹未成熟。


(9月23曰)
??
??直到高一时的6月24曰到28曰的曰记中,又再次出现了“倚天屠龙记”的名字,而且我还第一次在曰记中明确地说出,我爱“倚天”已甚于爱“神雕”了:“至于‘倚天屠龙记’,就像看‘天龙八部’一样,开始时不觉得它有什么好处。但越看越发觉它滋味无穷。‘神雕侠侣’看了几次后就无心问津了。”
??
??而且,我对“倚天”的认识也开始由情节转入人物。但有趣的是,那时我并不是首先由主人公张无忌入手,反而是由灭绝师太。在这篇曰记中,我谈到了灭绝师太的两层意义。
??
??其一,是提出“当目标正确时,是否就可不择手段”这一问题。我在曰记中尖锐地指出:“灭绝师太认为,对付妖魔邪怪,也当用残酷狠毒的手段。她的目的本是要惩治残酷狠毒的行径,自己却也采用了残酷狠毒的手段,无疑是以暴易暴罢了。”如此,目的正确并不能保证手段的正当,也不能成为采用不正当手段的藉口。
??
??其二,就是关于将相对真理错当为终极真理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关于“真理是否能垄断”的问题。作者通过灭绝师太的悲剧给予了一个断然否定的回答。
??
??总概而言,灭绝师太这一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已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状态的象征符号。而当时我正好一直在思索着有关“终极信仰”与“是非观”的问题,与灭绝师太的形象有暗合之处,所以对灭绝师太形象的发掘与还原,成为了我对“倚天”态度有了彻底转变之后的第一个突破性认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24曰)
??
??不久之后,番禺台便开始广播我企盼已久的“倚天屠龙记”了。
??
??说来也奇怪,在此之前,番禺台是转播佛山台的“天龙八部”。那个梁锦辉讲得不伦不类之至,我一气之下再也不听了。有一天傍晚,我却心血来潮打开小收音机。有那么巧,那时刚好是6点左右,刚好就是番禺台的位置。我那时一听之下,忽发觉不是梁锦辉的声音。再仔细一听内容,这一惊一喜当真非同小可,竟是“倚天屠龙记”的内容,而且那么巧刚好是第一天开讲。我真是大喜若狂,马上跑去开大收音机听。更令我欢喜的是,讲古的是我崇拜备至的林劲,而不是那个哗众取宠小丑似的梁锦辉。否则这部小说就要给他糟蹋了。而我为了避免痛心,也必定如拒听“天龙八部”一样,不肯听“倚天屠龙记”了。
??
??那时我想到了一个极好的办法来听讲古,而不致浪费了这大好时机来把握这部小说。由于林劲讲古向来极尊重原著,但又并不一味拘泥于原著,所以一方面他按着书讲自然速度极慢,一方面他并不全按书讲,我又可以通过听他如何改动原著而揣摩原文与改动之后的差异。于是,电台讲一天古,我就看一次书,讲到哪里便看到哪里。
??
??一开始时,我是捧着书,一边听一边看。但后来我发觉这样听古,心思都用来作比较差异去了,反而感染不到讲古者所刻意营造的气氛。于是我改变方式,先抛开原著,像一般人听古那样先沉浸进那个氛围之中,以此来考查讲古者能否通过声音的演绎,将文字所带出的感情重现出来,并能进一步感染到听众。然后听完后,再来看书,一边看一边回想刚才的讲古,看他何处增,何处删,增删之间的法度如何,对原著又有什么影响。


(9月26曰)
??
??事实上,这种方法给我以极大的得益。我是个读书极快的人。这固然有本身的好处,却也带来不少毛病。最严重的便是这种快读法往往导致“得意忘言”。所谓“意”是宏观的整体感觉,“言”是微观的一字一词。
??
??事实上,在我初中时,我也是只懂看宏观架构而不懂看微观字词这些细腻精致的地方,这毛病便是拜读书太快所赐。但进入高中,甚至是在初三后期,我已开始留意到字词的重要性。不过那不审靠宏观的语感带来的。好比我一目十行地看过一段文字,忽觉怪别扭的很不舒服。于是停下来回头再看一遍,往往发现是作者某个字眼用得不够精当而致。又或者看完书后合眼回忆书中文字,忽觉一种闪光的感觉,翻到那里再读一次,原来是那儿的文字用得精彩。而有意地留心一字一词的运用,我却从未试过。
??
??直到后来,有一次我买下“笑傲江湖”。那个版本不好,错字连篇兼脱漏甚多。我于是借来一本好版本的,逐字逐句地从头至尾校对了一遍。这就迫使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来看,于是在校对抄写之间,开始隐隐约约体味到一字之微的奇妙与乐趣。后来又买了删改甚多的“书剑恩仇录”,我不怒反喜,又借了好的版本来校对抄写一番,自觉对字词的品评又深刻了。
??
??自此,我便尝试有意慢慢地看书。但说时容易做时难。金庸的小说我不知已看了多少遍,内容情节早已耳熟能详。但该死的是,每次我慢看不了几段,又忍不住加快了速度直“追”下去。


(9月27曰)
??
??如今可不同了。我听了古后再看书,由于每天看的不多,又要边看边回忆刚才讲古的情况,速度便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了。不过,说实在的,效果毕竟不及抄书的好。怪不得古人有云:“烂舌头不如烂笔头。”读书的确不及抄书。
??
??但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仍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现,即使在字词方面的认识也不过是隐隐开始觉得这部小说在语言方面实在是古朴优雅,为三部曲之最。
??
??(按:下面是讲述林劲讲古如何多次深深地感动了我,有关的内容也会整理成另外一个专题,此处略去。)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1曰)
??
??话说回头,在听古期间,我对“倚天”的认识继续在潜意识层次上酝酿,曰记中始终不露端倪。
??
??……
??
??(10月13曰)
??
??……
??
??就是这样,我灵感爆发的契机就卓然而成了。
??
??……谈到张无忌优柔寡断的性格,说这并不可爱。我一听当然大不服气,便开始在脑子里转来转去的想如何反驳他这句评语。与此同时,不少同学也开始谈论起书中人物来。我听不少人的口吻,竟许多同学十分憎厌周芷若,这也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我向来并不觉得她十分可恶,而是感到她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白白将一场到手的姻缘弄丢了,很是可怜。接着很多人都说到张无忌的性格太过软弱、不够坚强,这些也触动了我的思绪,因为我觉得这一人物形象绝非如此简单。
??
??同时,那时刚好是今年的书市开始,我在书市中看到一部武侠小说词典,评论了一些主要的武侠小说作品。其中有一些是涉及到“倚天屠龙记”的。有几点值得在这里提一提。
??
??其一,词典中评论到张无忌的形象时说,作者写张无忌的“不忍”很有一种宗教的境界。因为败而不馁易,胜而不忍难。张无忌却总能每每在占上风时忽生不忍之心,处处为对方留下余地。最后又生不忍之心,携赵敏隐退。
??
??我初看觉得很对,不过如今我将张无忌的人格归结为“爱人”,而“不忍”岂难道不正是由“爱人”而衍生出来的吗?林子祥那首“谁能明白我”中一句歌词“怀着爱与恕的心”正是张无忌的最好的写照。而“恕”也是由“爱”生化出来的。




(10月14曰)
??
??其二,谈到谢逊的形象时,评论者独具慧眼地指出,谢逊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复仇者的形象,他将个人的仇恨升华至人与神之间的尖锐对立,其形象足可与古希腊神话中那个偷窃火种而受罚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相媲美。
??
??关于谢逊,我认为是由“射雕”与“神雕”中那个裘千仞(慈恩)的形象进一步完善而成的。不过这个问题容后再谈。
??
??其三,词典中也有指出屠龙刀、倚天剑本身的象征意义,并说张无忌的全部政治理想不过是倚天剑(英雄)克制屠龙刀(统治者)。
??
??这一点我倒有些话要讲一讲。关于屠龙刀、倚天剑的象征意义,词典中说得不错。但倚天克屠龙的政治理想恐怕不能套到张无忌头上。事实上,张无忌本身是没有政治理想的,因为他压根儿对政治不感兴趣。
??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是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中国人一直惯于“人治”而非“法治”,从不想用一套政治制度来约束统治者,只想用英雄——也就是人——来约束统治者。直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不同政见分子。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仍是倚天剑克制屠龙刀的理想。只不过是在小说中,倚天剑是侠客;在现实政治中,倚天剑就是不同政见分子。张无忌不过是点状元一般将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点破而已。


?(10月15曰)
??
??这样,在双重刺激之下,我突然之间思如潮涌,无数见解观念在我脑中交战。我几乎天天都有崭新的发现,各种我发梦都梦不出的意念像潮水一样涌到。
??
??然而,那时我在曰记中却仍然只字不提。不知为什么,我一提笔想写心中有关“倚天”的念头,就会感到一种厌倦感,说什么也不想写。
??
??直到有一天,我对“倚天”的突破性认识竟发展到推动了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的认识。我用分析张无忌人格的方法去分析哈姆雷特,效果竟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
??但我此时仍没有在曰记中提到这些。有一天,我跟一个同学谈起“倚天”之时,忍不住将“倚天”对我认识“哈姆雷特”的启发也说了。他催促我快在曰记中写下来,我只是微微一笑,心中也不打算会当真记下来。
??
??又过了几天,已是6月28曰了。我忽然想到,如果我真不记下那些念头,将来时间一长,忘记了,那真是太可惜了。事实上,早在5月6曰、7曰、9曰、10曰、13曰的曰记中,我早已针对书市词典而提到过“倚天屠龙记”。于是,在6月28曰的曰记中,我开始写起有关“倚天”的各种念头,一直写到7月11曰便因有关哈姆雷特的那部分意念写完而停下来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7曰)
??
??我本以为不会再写。不料跳过几天,7月16曰又再写起来,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边写时,各种新意念一边汹涌而至。我急得什么似的,只因我的笔再快也快不过那些一闪即逝的念头。我由主题而形象,而一字一词的运用都写到了,一口气竟写到了8月9曰。
??
??这时我反倒害怕了,心想我怎么总在“倚天”身上打转,这岂不很容易会熟极而生厌?于是我在那天的曰记下画一条波纹线,以示以后不再写有关“倚天”的事了。
??
??想不到熬到最后,我仍是忍无可忍,写了几天有关“射雕”的,到8月12曰又转回到“倚天”身上。我于是索性放开了写,如今一口气写到现在,竟已是10月17曰。由6月28曰计起,竟写了三个多月有关“倚天”的意念,但似乎仍是意犹未尽。我实在不得不再叹一句:“倚天屠龙记”真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啊!
??
??我今天写到这里,把对“倚天屠龙记”的整个认识过程也写了,本意与那条波纹线也差不多。不过,今次我是不会再强自忍住不写心中的意念。从前拼了命也捉不住心中的头绪,现在可决不会嫌多而抛弃的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一:张无忌与哈姆雷特
??
??(6月6曰)
??
??再说回张无忌。提起他,大家先想到的是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无巧不成书,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大家也是一提起他便先想到他的优柔寡断。我不禁想到,其实张无忌与哈姆雷特之间,实在有许多相似之处。
??
??他们都身负血海深仇,而这些仇恨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仇恨,而是更牵涉到历史所赋予他们的重任。就张无忌而言,那是要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而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则是要“重整乾坤”。而不幸的是,二人都是典型的古代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优柔寡断、珍视感情多于成就功业的性格,都与他们要肩负的历史重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6月7曰)
??
??不过,性质上虽是一致,程度上却大有不同。在张无忌来说,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他看到江湖上的机心险恶,成就事业所必须的坚忍决断都与他的人文主义性格完全格格不入,他在潜意识中模模糊糊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的痛苦,他的内心的挣扎虽然并不明显,但在他与赵敏于小酒店中谈到对报仇一事的迷惘,可说是流露出了他心中的彷徨与为难。
??
??幸运的是,作者显然仍然对人文主义抱有信心。所以,张无忌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在受到冲击后并未崩溃;相反,在对赵敏的爱情的补偿中,还得到的修补和巩固。父母之死和周芷若的由善入恶这两件事,是对他这一信仰的最强烈的冲击;但明教的真面目和赵敏的由恶而善,却有力地支撑了他的信念。最后,他退隐江湖,甘心归于赵敏的爱情之中,正是他退守人文主义观念的必然选择。
??
??比起张无忌,哈姆雷特更为不幸。他的悲剧之惨烈,在于他的挣扎不是像张无忌那样停留在一个无意识的混沌状态,而是有意识的思想斗争。他那段长而有名的关于“活着,还是死去”(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正是这种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而深刻的揭示。
??
??张无忌本身并不是一个文人,所以他之走上肩负历史重任的道路,纯粹是环境的推逼,他本人从无自觉去担负重任的意识。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青年,他的学识使他尖锐地意识到,他应该去自觉担负那个重任;他的教育令他的良知无法麻木地面对乾坤颠倒的局面;更何况,他那丹麦王子的身份更决定了他其实是别无选择。
??
??但偏偏他并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重任。于是,良知与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了曰夜折磨他的痛苦。他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矛盾,他强迫自己叛离人文主义的信仰而去应对命运分派给他的当一个历史英雄的任务。但他的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观念,却又总是情不自禁地占了上风。这就导致了他每每在抉择之际优柔寡断,不知道应该迎合历史的需要,还是恪守那已成为他的血脉的一部分的信仰。



(6月8曰)

??比起张无忌,他更为不幸。张无忌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虽受冲击,却在爱情中寻获了支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彻底破产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最大打击的却恰恰是爱情的叛变。
??
??哈姆雷特第一次受到的打击,是他获知父亲身亡的真相。再一次的打击,是他证实了他母亲果然参与了谋害他父亲的阴谋之中。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打击却是他听到未婚妻欧菲利娅亲口拒绝了他的求婚,原因只不过是她屈服于谋杀了他父亲而夺其皇位的僭主克劳地的压力。
??
??若说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他父亲是正义的化身,父亲之被害正象征了正义的沦亡;而他母亲则是亲情的化身,母亲的堕落正象征了亲情的败坏;那么未婚妻欧菲利娅的屈服,正象征了在人文主义者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纯洁爱情也已经被玷污。
??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就是这样在他眼睁睁地看着人与人之间的纯真诚挚的感情,在邪恶的攻击之下节节败退之时轰然而溃的。
??
??张无忌之善良而被人利用,正如哈姆雷特之正直也成了他最后功亏一篑的致命之伤。他即使在装疯乔痴之时,满口讲的疯话,却句句是表述正义真谛的言语。而这些话却被剧中之人都判断为货真价实的疯子之言。这一情节的设计,不由得令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曰记”中那狂人的所谓“梦呓”。


(6月9曰)
??
??哈姆雷特的未婚妻欧菲利娅本来纯洁天真,也深爱情郎;却软弱平庸,不能坚持自己的感情与意志,不敢与恶势力抗争,竟在哈姆雷特最需要她的支持之际,向她父亲波隆尼尔屈服,违心地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婚。
??
??在这一点上,她周芷若的无法坚持自我有相似之处。但她的形象比周芷若要略有光彩。当她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之时,她唱着歌儿,走到河边的树干上,跳水而死,死得凄美之至,向这黑暗的现实作出了她一个弱女子所能作出的最激烈的抗议。
??
??张无忌与哈姆雷特都是缺乏政治才干的人。哈姆雷特空有满腔的改革黑暗现状的热情,却始终是孤身作战。他未婚妻的哥哥雷尔提糊涂无知,不辨是非,竟将僭主克劳地的挑拨离间信以为真,不仅不去向真正害死他妹妹的凶手报仇,反认定了哈姆雷特就是害他妹妹惨死的元凶巨恶,客观上帮助了僭主谋害哈姆雷特。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偏偏有着哈姆雷特所没有的政治手腕,不费吹灰之力就煽动起无知百姓的蠢血沸腾,与他一道起义,竟成了所谓的“历史英雄”。最后他死在自己亲手涂毒、本为毒害哈姆雷特的剑下,固是死有余辜、死不足惜,其故事却也令人浩叹不已。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8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11曰)
??
??从前我十分喜爱“哈姆雷特”一剧,却始终不是很弄得清楚它的魅力所在。如今看来,此剧位列莎翁四大悲剧之首,确是实至名归。
??
??总的说来,此剧有三层悲剧内容:其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殉难,这是最浅层的悲剧。其二,哈姆雷特的信仰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彻底破产,这是时代性的悲剧,反映了当时像莎士比亚这些文化人对人文主义世界观破产的痛苦而无奈的心境。但若推而广之,将它看成是人的信仰破产而导致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则更具有经典性的意义。其三,人的性格与命运(或历史)分派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悲剧。这是此剧最经典性的内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此剧中最深刻的悲哀所在。
??
??有些所谓的“悲剧”,实际上只有类似于上述分析的第一层最浅层的悲剧,即仅仅是主人公的死亡。所谓“仅仅是”,是指主人公的死实际上是偶然的,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其死亡的背后并不隐藏什么特别的含义。像我曾看过一部名为“乌金血剑”的电视剧,其中的女主人公最后被奸人所杀。但那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从情节和主题等方面来看,她都没有死的必然。而事实上,她的死与不死,对于主题的表达完全没有影响。所以,这个所谓的悲剧的“悲”,便仅仅限于此了,无法再深入一层。那个结尾虽然是悲的,但整体而言却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
??事实上,小说中有许多人物的死亡都是偶然的,不过由于是次要人物,所以不成为悲剧。而主要人物偶然的死表面上构成了悲剧,却仅仅是因为他是“主要人物”而已,而不在于他的“死”。
??
??这种悲剧可谓肤浅之极,似乎只是因为中国人比较缺乏悲剧意识,连本来应该是悲剧的都硬是写成了喜剧,于是就出现了这种“逆反”的现象,故意把完全可以写成是“大团圆”结局的喜剧硬是写成悲剧。这种勇气也许值得称道,但这种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为写悲剧强写死”的做法,本身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价值可言。



这种勇气也许值得称道,但这种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为写悲剧强写死”的做法,本身却没有什么真正的艺术价值可言。
??--------
??如今回想起来,这种行径,其实可称之为“伪悲剧”。真正的悲剧,是要由主题所包含的悲剧意蕴来表达的。但如果一部作品的所谓“悲”,根本不是由其主题所决定,而仅仅是刻意地将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写死,那就只是“伪悲剧”。
??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香港TVB电视剧中可谓屡见不鲜。而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中安排男主角之一杨威利平白无故地死在一个极其不重要的小人物之手,就更是其中的极致。
??
??田中为自己这种安排争辩,说他是想表明,小人物的行为也会重大地影响历史的进程,重要人物就不等于不会阴差阳错地死去。是的,历史或现实确实是如此。但是,文学艺术是什么?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历史或现实吗?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艺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历史或现实,何来“高于生活”?
??
??诚然,生活之中,意外事故天天有,即使是重要的人物死于意外也是寻常之事。但小说之中岂可如此?以前我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谈及“兴唐传”写李元霸之死是败笔之作时已经指出,文学之中绝对是有“阶级差别”的。重要的人物(更不必说像杨威利这样的主角)是不能轻易地死去了,更不可以随随便便地死于“宵小”(即很次要的人物)之手。这当然是与现实不一样,现实之中是不会理会一个人物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意外发生的概率不会因此而有所不同。但小说可不能这样。否则那就完全违背了“主次有别”这一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创作原则。
??
??当然,田中说他想表达小人物也会重大地影响历史进程的想法,这并非不可。问题是,这个主题与此书其它地方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可谓“特如其来”,有似“空中来客”。也就是说,这样的主题表达完全缺乏必要的铺垫,那绝对是败笔。
??
??其实,我对于田中这样的说法,是深表怀疑的,即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理由,而只是他用来应付读者的反对之声的一个藉口。明显的是,田中已经无力再把杨威利这个人物写下去,而还能不威胁到他所情有独钟的另一个男主角莱因哈特。杨威利的形象比那明显被神化了的莱因哈特更可爱、更可信,读者更容易喜欢上他,而不是作者一开始就特别加以眷顾的莱因哈特。莱因哈特的形象充满一虚假感,作者越是想把他写得美好,却反而越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为此,他只好“狠下心来”,凭借其作者相对于笔下人物那种“全能”的“上帝”身份,强行“灭”了他,以免他最终完全动摇、甚至颠覆了他更喜爱、却得不到读者同等程度的喜爱的莱因哈特。
??
??然而,田中如此“帮”莱因哈特“帮”得“出了面”,其结果只是令这部作品成了“伪悲剧”,在结构上更是失了大分,因为他不得不临时把杨的义子拉来顶替他的男主角的位置。真可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在“主题”和“结构”上都水准大跌,有百害而无一利。
??
??事实上,杨威利一死,“银英”后面的内容我已经没有兴趣再仔细地看下去,匆匆翻完就算了。以后即使再重读此书,也以此为限,只愿重读与杨威利有关的内容,就当后面的情节都不存在。这就跟我看“源氏物语”那样,源氏死后的内容,对我来说(我相信对很多读者来说都是这样)是白写的。
??
??与“红楼梦”残缺而读者强烈地渴望能看到下文恰恰相反,“银英”和“源氏物语”却都是“多余”而读者无心再看主角死后的部分。曰本古典文学和现代的通俗文学的水准,去中国的同类作品远矣,于此可见一斑——“源氏物语”不能跟“红楼梦”相比,田中芳树也不能跟金庸相比。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倚天”情语赏
??
??(8月17曰)
??  
??再说回《射雕》电视剧,郭靖那副傻不溜叽的模样倒演得传神,尤其他离开大漠与华筝分手那一幕,直笑得人肚痛,也可见他对华筝实在并无情意。不过,此剧在语言设计上仍然是不够完美。像铁木真得知王罕、桑昆围困他时,说了一句:“既来之,则安之。”这就太刺耳了。那时蒙古尚未受汉文化影响,铁木真又是从不读书的(原著中有明显字眼提及这一点),怎会用这句中国古人的话?原著中凡写及蒙古人的对话,总是尽量渲染出蒙古语言的质朴自然,避免掉汉人的书包,这是用心良苦的。
??  
??还有,郭靖初见黄蓉时说一句:“向来先敬罗衣后敬人……”。郭靖这傻小子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历经忧患与世态炎凉的人才会说出来的话?这又太不合理了。
??
??事实上,从前我看书,先是追情节,然后开始留意到整体布局、主题结构等宏观的东西。而近年来,我却越来越体会到一字一词运用精当的难能可贵。在无意之间,也越来越注意到文章、剧集中遣词造句的法度。
??  
??例如,我从前不喜欢岑凯伦的爱情小说,那是初一时的见识。后来在初三,有一次我为解闷而重看她的一本《幸运星》。就情节而言,仍然是千篇一律、无聊庸俗,但文字上却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岑凯伦的文风活泼清畅,节奏恰如其分,既不像琼瑶那样伤感忧郁,又不如亦舒那样节奏短促急快,是典型的香港文学的风格。就文字而言,她实在不愧为香港文学的代表。她的小说能流行一时,倒也并非幸致。


(8月19曰)
  
  还是说回《倚天屠龙记》,我始终觉得此书比《射雕英雄传》更深刻,更有挖掘的潜力。
  
  本来,电视、电台都刚播完《倚天》,我对这部小说已烂熟如流,本应放于一边,冷置一段时间,以免看得太多而熟极生厌。但不知怎的,脑中千转百绕的仍是魂牵梦萦着这部小说。电视才看完一个星期,我心中对这小说又渐渐萌生出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很想再看一遍。心痒难搔之下,又不禁翻开书页,这次一开始便由第二册的西域遇蛛儿这一段看起。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从前曾感到这一段对话音韵优美,又想起曾有朋友说过,用国语念金庸文字,别有一番风味。我于是放慢速度,用国语逐字逐句的念出来,越念越觉音韵悠扬、节律和谐,可说是齿颊余芳、回味无穷。
  
  陈墨曾评述金庸小说中的情语为“奇异深刻、准确传神,同时又发人深思,让人感慨万端”。而我认为,这一段西域遇蛛儿,是他所有小说中最精彩优美的情语之一。
  
  这一段情语之美妙,不仅在于文字之“意”,更在于文字之“音”。张无忌与蛛儿一长串对话,用国语一一念出时,实有字字珠玑,“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些对话,大多似有似无地押韵,倒更像一篇似散非散的韵文。


(8月20曰)
  
  不妨举些例子。
  
  如“是姑娘给我的饼子,我舍不得吃。”
  
  “我又不希罕你的饼子,只是我自己想起了一件心事。”
  
  “以前你妈妈常给饼你吃,是不是?”
  
  都有意无意地押上了i韵。
  
  还有不少是押a韵的,如
  
  “我妈妈以前给我饼吃的,不过我所以想起她,因为你笑的时候,很象我妈。”
  
  “不管她是好人坏人,她是我妈妈。要是妈妈还活在世上,我真不知有多爱她。”
  
  尤其这最后一句,念出来真有荡气回肠之感,那一份对母亲的无条件的眷爱之情,令人又是感动,又是心酸。
  
  还有一句:
  
  “阿牛哥哥,你愿娶我为妻,似我这般丑陋的女子,你居然不加嫌弃,我很是感激……”
  
  这一段更是句句押韵,而且音调按“阴平、轻声、去声、阴平”排列,念起来像是唱歌似的好听。
  
  事实上,这一段的对话里,作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量使用“阴平”的字眼作句子结尾,有时也用“轻声”,使整段文字音调清亮悦耳,为整篇情节都渲染上一层如梦似幻的色彩。这跟书中要塑造出蛛儿奇幻古怪的性格,以及她和张无忌之间那份梦幻一般的感情是互相配合的。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8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从周芷若的形象看“倚天”的“情书”地位
??

??(5月21曰)
??  
??我终于下决心评论一下周芷若了。一直以来,我对她都有许多片断式的想法,却总未能形成一整片的观感。如今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我必须写下我酝酿已久的思想。
??
??我想首先从陈墨在“金庸小说人论”、“金庸小说艺术论”中关于周芷若的评价开始。因为正是这些评价激起了我新一次对这一人物的反思,且由此而使从前的思考片断至此联成一片。


(5月22曰)
??
??陈墨分析周、赵二人的爱情结局,认为赵敏的成功在于她一切以爱情为重,周芷若的失败却在于她想向上“爬”--即当上峨嵋掌门--的欲望盖过了爱情。
??
??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一个反面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简化为某一欲望支配的结果,怕是不少偷懒的评论家最容易犯的错误了。因为,假如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周芷若可没有失败,她可不稳稳当当地坐上了峨嵋掌门的位子了么?至于失去张无忌的爱情,既然“爬”的欲望高于爱情,“爬”的成功早已远远超过爱情上的失败了。
??
??这种论调乍听之下真是太熟悉了。后来我仔细回想,终于想起从前文革时,不也是将“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定性为“想爬上宝二奶奶宝座的阴谋家”吗?两种论调何其相似!
??
??其实,下“爬”论的人似乎忽略了“爬”的动力。一个人,如果他早已处于高位,他何必要“爬”?只有当他处于社会底层,地有油然而兴“爬”念的可能。
??
??反观宝钗,她身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一的成员,她与宝玉的地位不会相差太远。她作为薛家女,还是作为贾家的宝二奶奶,在地位上根本不会有什么很大的差别。她若能嫁给宝玉,固能加强贾、薛二家原来已经很亲密的关系;即使不能,于她也无甚损失。


(5月23曰)
??
??再说,在婚姻关系上说,宝钗的家财、为人、下人的爱戴……各种因素无不胜过黛玉十倍,唯一不利的只是宝玉在感情上明显偏向黛玉。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这种不利等于没有。黛玉凭什么跟她争?她又何必要小家子气、大失身份的去“爬”?
??
??相反,黛玉沦落无依,寄人篱下,无财无势,唯一可倚仗的只是宝玉赤诚之爱--书中写黛玉梦见宝玉剖开胸膛发现不见了心,那一段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从人之常情来猜度,反而她才真有“爬”的需要和可能。
??
??当然,黛玉的性情决定了她是宁可“固将愁苦而终穷”,也决不会去“爬”的。只有像赵姨妈那样地位低下,又利欲熏心的人才会去“爬”个不亦乐乎的。
??
??事实上,近年的“红学”中也有不少人开始提出“宝钗并未跟黛玉争宝玉”的观点。
??
??回到“倚天”上来吧。同理可说明周芷若不可能有“爬”念。在峨嵋派里,跟周芷若争位的不过是一个丁敏君。但丁敏君实力与她相比之悬殊,简直连瞎子也看出来。
??
??丁敏君是个可怜复可恶的小人,她总是不自量力却又利令智昏。一开始时,她与纪晓芙争掌门之位,结果阴差阳错被她捉住对方的把柄,便大搞落井下石的把戏。但事实上,纪晓芙的死与她的挑拨离间并无甚关系。她的努力其实全是白费。她的痴心妄想早是镜花水月。灭绝师太若有立她为掌门之心,在纪晓芙死到周芷若长大成人之间长达十年,灭绝师太早就立了她了,又何必如此好耐性的栽培周芷若?
??
??反正是,丁敏君不仅不是“第一种子”,甚至连退而求其次的“第二、第三……种子”都不是。即使没有周芷若的介入,掌门之位也落不到她头上。


(5月24曰)
??
??周芷若最初的时候,美貌绝伦,温柔娴雅,又天资聪颖,深得灭绝师太的欢心。她根本不必“爬”,掌门之位早已铁定是她的了。
??
??而事实上,丁敏君与周芷若之间始终未有构成真正的冲突。有一次表面上似乎有了冲突,就是万安寺事件之后,峨嵋派众人聚在废亭内商议新掌门事宜时,丁敏君借周、张二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大做文章,想由此而逼周芷若交出掌门铁指环。但这次的冲突始终未能真正构成,一来是丁敏君自负过甚才这么莽莽撞撞地乘灭绝师太一死就来搞小动作,其政治野心之勃勃,与其政治手腕之差劲,恰成反比。二来,一开始似乎显出周芷若处于下风,其实只是因为她那时犹自不能下定决心是否要遵照师父的遗言,因此没提起劲反击;而且,也不可否认她有以退为进的心计。
??
??总而言之,周芷若根本不必“爬”。在灭绝师太生前,她还要讨好灭绝师太而有“爬”的动作;灭绝师太死后,她早已名正言顺,身居高位,还有什么好“爬”的?而她欺骗张无忌,却恰恰是由此时才开始的,又怎可归结于“爬”?
??
??既然已经否定了“爬”念是支配她后期行为的因素,那么什么才是最本质的原因呢?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8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5曰)
??
??倪匡曾评述金庸小说时说,金庸每一部小说都在写情,但写得最好的要数“神雕侠侣”。所以,他称“神雕”为“情书”。这一观点为大多数人乃至从前的我所深表赞同。
??
??但后来细细一想,却感到不尽妥当。问题在于,“情”字如何定义。假如狭义地定义为“爱情”,那么诚如斯言。但若广义地定义为“人类的各种感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等”,那么这“情书”的称号--依我看--实在应该转赠给“倚天屠龙记”才对。
??
??我不敢说“倚天”写尽了人间情事,但它确实是对“情”一字写得最多、最充分、最深刻的一部小说。
??
??早在评述宋远桥这一人物时,我已说,“倚天”对“情”的描写在于“为情所困”。但今天看来,这种概括仍失之偏颇。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此书写了各种各样的人在各种各样的“情”中的百态。有的情令人软弱,有的情却令人坚强;有的情令人变得伟大,有的情却令人变得卑下。
??
??令人软弱的例子,我将会在后面以周芷若为主例,以张无忌为副例作详细的展开,现在暂且不提。令人坚强的例子也已很多。如赵敏焉,弃家叛国也“情”无反顾;如纪晓芙焉,贞节、权势、性命……一切都可以为“情”而“不悔”;又如杨不悔焉,她的坚强成就了她的隔代姻缘。


(5月26曰)
??
??至于情令人变得伟大,像谢逊对张无忌的“父子”之爱,其磅礴动人,令人每每读之而含泪。又像汝阳王对赵敏的父女之爱,较之殷野王巴不得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真是天渊之别。
??
??而令人卑下的情,自以宋青书为典型。此外,谢逊早年大嗔,杀人无数,不也正是是他对家庭之爱的畸形表现么?至于成昆为了得不到师妹的完满爱情而不惜投入敌人麾下,残害武林,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
??有时,情还令一个人同时变得伟大而又软弱。这似乎难于理解,不妨举个例子。如汝阳王对赵敏的爱,作为一个父亲的形象,实在是伟大得无以复加了;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物--大元帅,却又显得软弱而不胜任了。
??
??而在这部小说中,却有一个人能真正地不“为情所困”,超然于“情”之外,却又情真意切,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是张三丰。
??
??张三丰不仅在此书中武功最高(书中有暗示,说张无忌的武功也及不上他),而且也是一个真正能“发乎情而止乎理”的“真人”。在“情”的包围中,他有真情,所以当他得知张翠山失踪十年后平安返回的时候,竟欢喜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当他无法救活张无忌时,悲痛得洒下热泪,且说出极其意志消沉的话。
??
??但一般人只看到这“发乎情”的一面,却未能再进一步看到他“止乎理”的另一面。像他爱张翠山,便连带他娶的“妖女”殷素素也欣然接纳。武当诸侠乃至可能是不少读者都只会归因于“爱屋及乌”四字,却忽略了他关于“正邪二字,原本难分”那一大段有关“正邪”的话。



(5月27曰)
??
??又或者读者留意到这段话,却恐怕只是看到这段话是全书主题之所在,只当张三丰不过是传声筒一般传出这个主题,而没有想到这番话本身也是对张三丰“止乎理”的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刻划。
??
??也就是说,张三丰之接纳殷素素,是由爱张翠山而起,但其根本原因,却还在于他对“正邪难分”这一道理的深刻体会。而后来他虽一时心疼于张翠山之死而颇有怨怪殷素素之意(这是情令人软弱的一个表现),但最后仍是一如接纳殷素素那样接纳了赵敏。
??
??大师的人格风范,至此浑然而成。
??
??又如他对宋青书。书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对宋青书表现出姑息的软弱(包括宋远桥、张无忌),只有张三丰能硬起心肠,将他处死。这又是他终不因情而软弱的明证。
??
??下面便详说情令人软弱的问题。至此,我们又回到有关周芷若的话题上去。事实上,我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周芷若的失败在于“情”。这个情既指(她与张无忌之间的)爱情,又指(她与灭绝是师太之间的)亲情。
??
??这里有必要先澄清一个问题。周芷若与灭绝师太之间并没有“血缘”上的亲情。但事实上,二人之间的关系早已是“不是母女而胜似母女”,这跟张无忌与谢逊之间“不是父子而胜似父子”是一样的。所以,将之划入“亲情”之列是可以的。


(5月28曰)
??
??两相比较,赵敏的感情天平是毫不犹豫地倾向于爱情的。她也爱父亲兄长,但亲情与爱情在她心中是不成比例的。所以她没有矛盾,不需要挣扎,情不能令她软弱,反使她坚强。
??
??周芷若败就败在这里。爱情与亲情对她来说太成比例了,以致于她始终无法平衡得了二者。她既无法抛却亲情而置灭绝师太的遗言于不顾,因此无法像赵敏那样在情场上全力以赴,全力出击,使她该进取的时候却不进取,导致了后来的进退失据。她又无法抛却爱情而置张无忌于不顾,因此在荒岛上不能一剑一个落得个干净利落,反而采取似巧妙又笨拙的复杂手段以取得张无忌一个虚空的许诺。她其实痹慌无忌更加倍地左摇右摆。
??
??所以,我有些“金迷”朋友说,如果周芷若根本不爱张无忌,那么她的行为还有几分可敬;她却又偏偏爱张无忌,那就只剩十分的可恶了。这位朋友说得颇透彻,但仍未能把握住周芷若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情令她软弱,若说她十分的可恶,那么至少有二十分的可悲、可怜、可悯。
??
??亲情与爱情在她心中难分轩辕,她只有竭力的去平衡二者,结果是一时屈服于爱情,一时又屈服于亲情。屈服于亲情时,更加倍地显示出她在亲情前的软弱,而在爱情前的卑下。
??
??若果说,软弱与伟大同时集中于汝阳王身上,是由于他身份的矛盾;那么软弱与卑下同时集中于周芷若身上,则是由于她人格的矛盾。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9曰)
??
??而卑下发展到极端时,更衍化出两种并发症:一者为虐待狂——她对蛛儿下手之狠辣简直令人发指,甚至只可以“下流”二字形容之;而她软硬兼施地逼张无忌立誓杀赵敏而娶自己,其气势之咄咄逼人,亦令人侧目;她竟又不为任何原因而协助丐帮捉谢逊,陈墨认为这不可理喻,将之视为作品本身的缺陷。那就完全不了解作者的用心良苦了。虽然谢逊已有意隐瞒自己知道真相,但周芷若生平第一次干下这等滔天罪行,内心的恐慌可想而知。消灭一切当时在场的人物(当然张无忌除外,因为他十分好骗),而不管他是否知情这一疯狂意念,就是这种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的曲折反映。
??
??二者为自虐狂——为了掩饰自己是作恶者为受害者,她故意割了自己半边耳朵,虽说是谋略的安排,但其自虐的倾向已泄漏于外;但最明显的,还在于她竟不惜毁了自己的贞洁之名,声称与宋青书已结为夫妇,其深层次的用意,不过是为了气一气张无忌。而按她的说法,当她打败张无忌后,她便为真的嫁给宋青书。只为了换得情人一时的伤心(张无忌既不爱她,只会伤心一会儿,说不定过后还会庆幸她不再纠缠呢),便以糟蹋自己的名声、贞洁乃至一生的幸福为代价,其自虐的疯狂已是昭然若揭。
??
??当然,这种疯狂的心境,作者写得极其隐晦,却因此也是极其真实的。


(5月30曰)
??
??其实,周芷若的悲剧早在灭绝师太要她立誓色诱张无忌,而又不能爱上他的时候已成定局。可能灭绝师太一早已看透她内心爱情与亲情的旗鼓相当,所以要她立这样的毒誓,使她不得不偏向亲情。
??
??不管周芷若怎么去平衡,她一旦与张无忌结婚,就不是完整地履行她的誓言。但她还是不死心地去平衡,结果她履行了誓言的一半——取了屠龙刀、倚天剑,练了“下流”的“九阴真经”。她对张无忌的爱却也仅仅付出了一半——她始终不得不用欺骗与隐瞒来维持张无忌对她的好感(怕是谈不上爱意了)。这样,什么都是一半一半的,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便已是意料中事了。
??
??很多人疑惑于周芷若为什么不能自行其事地去爱张无忌,却要被誓言缚手缚脚呢?有些人解释为“守信重诺”的江湖传统。这固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却是亲情。
??
??一讲情,许多人便狭隘地理解为爱情,并且偏心地认为爱情必定高于亲情。其实在凡人心中,实在很难说谁胜过谁。所以我加倍地感到周芷若这一人物悲剧的真实性价值。


(5月31曰)
??
??另一方面,对誓言的迷信,此书也有深刻的揭露。
??
??灭绝师太迷信誓言而逼周芷若立下毒誓,结果尽管有亲情撑腰,周芷若也只是一半一半地履行了誓言。但周芷若本人却又是一个更厉害的“迷信誓言者”。她明知张无忌爱赵敏,还是企图用嫁祸与誓言来捆住张无忌在自己身边。坏事干下后又心惊胆战,时时说出不少“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话(这也是一个病态的表现,幸好张无忌够笨,听不出来)。这时她又祭起“发誓”的法宝,要张无忌一本正经地立誓即使发现她做错什么也一定宽恕她。直至最后大势已去,她还是要捉了赵敏藏起来,要张无忌答应替她干一件所谓不违侠义的事才交出赵敏。反正到了末尾,我们还可以发觉她对“誓言”的迷信丝毫不变,而且越来越成为了她的“杀手锏”。呜呼,誓言!
??
??再说张无忌在情面前的软弱。如果说情令人陷于毁灭的境地,周芷若是此书的中典型;那么情令人软弱就集中表现在张无忌身上。且不说那些明显的如对赵敏的爱情令他软弱而不能下手杀她,他对周芷若的友情也令他软弱而不能为蛛儿报仇。张无忌不能超脱于情的羁绊,反而是阴差阳错地是情成全了他的美满结局。
??
??我们不妨看些更隐晦,却更能说明问题的情况。
??
??像最后他受朱元璋之骗,就是他在友情前的软弱的表现。本来他点了“倚天剑”的题,说统治者以暴易暴时将有英雄持倚天剑击杀之。但当他见到起义军中已有人显露出“以暴易暴”的倾向,而他又是手持倚天剑之人,他却终于没有什么以倚天剑击屠龙刀之举。由书中叙述可知,他是不忍毁掉他与徐达等人的兄弟之情,即友情。这便显示了他的软弱。



(6月1曰)
??
??在对待宋青书的态度上,更加显示了他的软弱。其实宋青书的故事暴露了许多人在情之前的软弱,像宋远桥亦然。
??
??为什么以宋青书之出身名门,受良好教育,竟会堕落至此呢?作者没有写及他童年时的情形,一般读者也就以为这是一件偶然的突发事件,而不认为是必然的结果。这就错了。从宋远桥知道宋青书的恶行后的软弱表现,可推知宋青书童年时所受之溺爱。严父不成反为慈母,便使宋青书的性格中隐伏了骄横放纵的祸患。再加上他年少得志,武功高强且玉树临风,又仗父亲盛名而人所敬仰,内心深处怕因少受挫折而有“我想要的就能是我的”的心态。一般人将他的堕落单纯归咎于情欲,那是不尽准确的。一旦在爱情上受到挫折,在武功上又难争雄长,内心隐伏的龌龊禁不住发生出来,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
??对宋青书灵魂的挖掘,我认为他在破庙中被逼加入丐帮,与在少林寺大会上以“九阴白骨爪”伤敌两个场景最值得考虑。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2曰)
??
??在破庙中,他诬蔑张无忌怀有“采花功”,可说暴露了他内心极端的自负与卑污的品格的矛盾结合。他始终认为自己才是风流倜傥,才貌双全;他始终不能相信张无忌的相貌胜过他而获周芷若的芳心。(当然,事实上相貌并未起决定性作用。)他还是认定自己不是因为比不上人家而败,只是对方有“妖法”而已。
??
??在少林寺大会上,他竟对丐帮的人说出“谁教你不认得本少爷的面目”这种话,其涎皮赖脸之相,哪里还有半点谦谦君子的品行?
??
??张无忌的软弱源于友情、亲情。对于周芷若,是感到对她不起,故而要救护宋青书以稍补过失,那是友情令她软弱。而宋青书又是宋远桥的独生爱子,他是感怀宋远桥对他的爱护,那又是亲情令他软弱。
??
??综合而言,在此书中,有“为情所困”,有“为情所救”,也有“为情所累”。唯有张三丰能“发乎情而止乎理”,不弃情而又不为情所困,是真正的“逍遥子”。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四:源自自控力失控的“沉沦”——宋青书
??

??(6月2曰)
??
??我曾说,在“倚天屠龙记”之前,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从“压抑与宣泄”的角度来发掘其心理,之后便以描写“集体无意识”为主了。话虽如此,但其实“倚天”之后,人物“压抑与宣泄”仍大量写及,不仅是写及,而且有了新的突破,只是在地位上不及“集体无意识”罢了。
??
??写人的“压抑与宣泄”,一般可从“自控力”的失控上看。“自控力”又分为两种表象,一种名为“隐性自控力”,一种可名为“显性自控力”。所谓“隐性自控力”,是“显性自控力”的策动力,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控力”本身的构成,既有先天的良知,也有后天的道德教化。反正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隐性)和行为“显性”地看起来是一个文明人,有人性,而非兽性。它一方面指导人选择善的行为,另一方面压抑住人的邪恶的意念滋长。



(6月3曰)
??
??抽象的理论不好理解,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就拿“倚天”的宋青书为例。
??
??从前我们已分析过,宋青书的堕落是有其深刻的根源,而非胡编滥作的。一般人会简单地将他归结为欲爱周芷若而不得,是“失恋”令他不能自拔。而一些评论家比较能独具慧眼,指出宋青书对周芷若的态度,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占有欲”。这种分析已比较深入地触及宋青书人格的某些本质,但仍未能更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整个堕落的根源。
??
??从宋远桥得知宋青书干下弑叔大罪后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可以推知这位名为“严父”实为“慈父”的父亲是如何过份溺爱这位独生爱子。作者限于篇幅,决不能详细描写宋青书童年时的情形,但从各种零碎的片断,细心的读者已可自己猜想出个中情状。
??
??再加上他年少英俊,武功不弱,又托赖父叔之名而年少得志。过多的“好运”与顺境造就了他性格中有“刚者易折”的脆弱的一面,也就构成了他的“隐性自控力”疲弱而“显性自控力”却似乎十分坚强的幻象。



(6月4曰)
??
??在一开始的时候,无疑宋青书是爱周芷若的,假若没有张无忌的介入,这种感情想必可稳定发展。但张无忌的介入使他的感情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本来对周芷若的爱是一种纯粹的感情,一下子却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手段——也就是与张无忌争强斗胜的手段。
??
??试想一个处处时时得意顺心的少年,忽然遇见一个武功比自己高,相貌比自己俊(他虽然不承认,但他的不承认正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承认),且竟又占去自己想追求的女孩的芳心,教他如何不嫉妒得发狂?在之种情形之下,获得周芷若不再是因为他爱她,而成了他胜过张无忌的一种证明。所以他的行为有“占有欲”的倾向就是这个原因。
??
??早在光明顶上,宋青书的“显性自控力”就已开始有失控的情形。他与张无忌相斗时下手狠辣,以他一向的声名是不应如此的。在他来说,却是情不自禁。
??
??从那时开始,宋青书的“隐性自控力”就开始削弱。而他误杀莫声谷,则是“隐性自控力”全面崩溃的关键。
??
??总的说来,他不是一个本性不良的人,因他的成功过于一帆风顺而造成他的“隐性自控力”有缺陷,以致他的性格中不免有狭隘的一面。但出于长期的良好教育的熏陶,他的“显性自控力”仍是相当完善的。若没有发生弑叔之事,他或许不会这样迅速地堕落,或许仍有机会被挽救。但这件事的发生却又恰恰由于他去偷窃峨嵋女弟子的寝室而起,则他的“显性自控力”的软弱已暴露无遗,而他对周芷若的爱中带有“占有欲”的成分也十分明显了。
??
??分析他堕落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么一串连锁关系:隐性自控力的疲弱(由于幼年溺爱与少年过于轻易得志)——》显性自控力削弱(光明顶上打张无忌)——》显性自控力进一步失控(偷窥女性寝室)——》隐性自控力崩溃(被人发现并误杀莫声谷)——》显性自控力开始破碎(在丐帮帮众前诬蔑张无忌有“采花”邪术)——》隐性自控力力图复原(拒绝陈友谅要他在武当山下毒)——》隐性自控力终于全面崩溃(被陈友谅以周芷若及杀害莫声谷之事相胁)——》显性自控力完全丧失(在少林寺大会上辣手对待丐帮弟子乃至自己的师叔)。
??
??从上述的分析可见,在某几个环节中,若能及时打断循环(隐性支配显性,显性反馈于隐性),他本可以重建自控力。但一开始时,谁也想不到一个外表如此俊秀的少年会有这般龌龊的念头,所以没有谁来帮助他打断循环。到莫声谷发现他的自控力失控时,偏偏被陈友谅利用了,不仅未能使他摆脱循环,反而成了他进一步泥足深陷的成因。
??
??在此之后,他与张无忌竞争之心反倒淡了,一门心思只想如何干更多的恶行去掩饰那件大恶行。到最后又再次受周芷若的利用,堕入了更深的泥坑,终于走上不归路。他最后被俞莲舟一招“双风贯耳”打得头壳破碎,这可以看成是他迈出自我毁灭的最后一步的象征。


(6月5曰)
??
??这样,显性自控力与隐性自控力连环影响,互相推动,一旦不小心踏入那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若无大智慧,便很容易被拖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
??宋青书整个转变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当然是他误杀莫声谷而致“隐性自控力”丧失了对他个人的主控权,而让平曰埋藏于深入的邪恶之念浮上意识层面,操纵了他的行为。
??
??有趣的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整个过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设置悬念的需要,宋青书不是书中第一号主人公,作者不能喧宾夺主对他进行过于细致的描写,等等。但我认为这是“空白”的技巧。不写比写更好。有了前面的铺垫,再有后面的结果的详述,中间的转折留给读者去想象而得之,更为精彩。再加上他在堕落中曾有一次的反复,已充分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若正面写全过程,由于不是主人公,这要写来不是重复,就是累赘,弄不好抢了主人公张无忌的镜头,反成败笔。
??
??所以,有时不写比写更好。有些东西不写,留有余地,让读者去纵其想象,反而收得更好的效果。这确实是“空白”的好处。



说起梁朝伟这个演员,我最早看的是“鹿鼎记”里他饰演的韦小宝。说实在的,我认为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版本的韦小宝能超过他当年的演绎,无论是电视剧中的陈小春、张卫健,还是电影中的周星驰。记得看这部电视剧时,有一段可能是电视台出了点问题,忽然没有了声音,只有画面。之前看时因为分了神去听对话,感觉还不是那么强烈,但在这一段落里,因为没有声音,只有画面,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梁朝伟的表情动作上,只见他挤眉弄眼,表情丰富滑稽到极点,尽管没听到他到底在说什么,仍是忍不住要大笑。
  
  也许正是因为梁朝伟演的韦小宝太成功了,以致于后来又看他演的“倚天”,一开始时觉得他与张无忌的角色实在是格格不入,别扭之极。尤其是有一场景,是张无忌与小昭双双跌入光明顶的秘道之中,发现了前明教教主阳顶天临死时写下的遗书。那里梁朝伟有一个动作,是撕开封存着遗书的封皮。当时他一手拿着封皮,一手拿着遗书,看了一眼封皮,然后把它往身后一抛。他那时的眼神和动作,油滑狡黠,分明是韦小宝那小滑头搞笑之极的气质,哪里有半点张无忌的忠厚老实之态?当时就看得我忍不住失笑出来。
  
  然而,那一部“倚天”越是演到后面,就越是好看。一开始时,不要说梁朝伟身上老是还残存着韦小宝的影子而令我觉得很不对劲,就是赵敏一角的表现也很生硬。但演到后面,尤其是灵蛇岛那一段落之后,梁朝伟和饰演赵敏的女演员慢慢地“入戏”了,给我的感觉是越演越投入,越演越自然,搭配得丝丝入扣,很多微妙细腻之处都演出来了。
  
  那一版的“倚天”也“美化”了周芷若。后来描写周芷若认错后,曾为赵敏挡了一箭而受伤,使我立时觉得,她做过的所有错事都可以原谅了。而她伤未愈就告别张无忌等回峨嵋,张无忌表示担心她的伤势,劝她伤好了再走。她凄然的道:“我这伤是永远也好不了的啦!”呜呼,听得我好不心疼。
  
  后来结局的改写,也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倚天”版本(包括马景涛版、苏有朋版)中最好的。剧中改成是屠狮大会最后演变成元军进攻少林寺,群雄发现女扮男装的赵敏就是元室郡主,群情汹涌,要与她为难。张无忌竭力回护,终于决定以舍弃明教教主之位来换取众人放赵敏一马。全剧最后一幕,是张无忌与赵敏携手退隐,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泛舟湖上、逍遥世外的剪影,背景则不断地重播二人相识相爱的过程中发生过的一幕幕经典镜头(如绿柳山庄地牢中张无忌搔赵敏的脚板底的情景)。
  
  那一集的结局,看得我好些天都神思恍惚,为之低徊留恋,不肯相信这电视剧已经结束了。这种感受,在看其它电视剧时是从来没有过的。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9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五:金庸笔下第一女子——纪晓芙
??
??(7月1曰)
??
??事实上,我认为纪晓芙实在是金庸笔下第一女性人物,似乎只有“书剑恩仇录”中的霍青桐可与之并肩,其他女性人物,甚至有些男性人物在某方面都不及她。


(7月3曰)
??
??惟有纪晓芙!她是真正伟大的女子,真正敢于抗争命运,坚持独立人格,而又光明磊落,善良仁厚的真正富于现代人格的女性——尽管她是古代女子。她是失贞之人,却是人格层次上真正的忠贞之人。
??
??她虽为杨逍所逼,却是情不自禁为他钟情。本来此番心意,藏于心底亦就便了,她却公然将女儿改名为“不悔”,以示自己对杨逍之情不悔终生。但她又并不因此而为杨逍抛弃一切,她明知杨逍所在,但仍隐居乡下抚养女儿。这是为了以示对师门之忠。但她忠于师门,却并不因此而扭曲自己的灵魂去屈从师父的无理旨令,甚至不惜以死相殉。
??
??一般读者或许只以为她这是殉情,其实正如我上述所说,她若为情,大为寻着杨逍,与他双宿双飞,那么她师父便或许一辈子也寻她不着。她之以死相殉,其实是为了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她忠贞,但决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塌糊涂的愚忠愚贞,而是以有个人良知、道德判断为前提的忠贞,是个人坚持真理为目的之下的忠贞。


(7月5曰)
??
??一般中国人之忠贞,不过是愚忠愚贞,为主子、为礼教,不分善恶,不辨对错,总而言之一忠到底,一贞到底。
??
??岳飞之伏罪,向主子尽忠,抑以天下百姓苍生为念?此忠贞,不过是愚忠罢了。秦松、赵构残害忠良固是混蛋,但岳飞之明知无罪而认罪,束手待毙,我亦不以为然。
??
??前不久看一关于毛泽东的录像,其中言及王明“左倾”时期,毛之言不受重视,毛仍忠于党,据理力争不过后便默默照党之错误指示而行。人或赞其忠,然此亦愚忠矣。但他本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到他身登大宝时,便可理直气壮地反过来要求他人亦如他当初之忠,必不违他错误之令旨。邓小平当时亦如此“忠贞”,然待其复出,他又要求别人甘受他当初之委屈。
??
??如是者,愚忠不断,国家大事便一次又一次地葬送在这上面了。
??
??反观国外,曾看一西班牙片,叫“万世圣雄”。其中之圣雄,在战争中认为国王的攻打之城不值攻打,应攻打另一可攻之城。国王听不进他的意见,他便独自招募军队,去攻打他认为可攻之城。国王大怒,扣留其妻儿以为要胁,他不为所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国王亦终悟己非,将皇冠相授。他惋拒曰:“我之抗旨,皆忠于陛下而已,非为此皇冠也!”国王感极而泣。
??
??呜呼,这样的圣雄,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忠贞,才是真正的忠贞。
??
??一般英雄,不为恶势力所压折脊梁易,不为善势力(即他所效忠之势力)屈服难;不为强权恫吓而追求真理易,不为“不忠”之恐吓而追求真理难。但真正的忠贞,是始终将方向指向真理,而决不是指出效忠的那一小撮人一时的利益或一时的错误指向。独立完整的健康人格,是真正的忠贞的基础。
??
??这一点,纪晓芙做到了,却连令狐冲也无法摆脱对师父的愚忠啊!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9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六:林劲讲古感动我的时候
??
??(9月27曰)
??
??讲古给我的第一次震动是讲到张翠山自杀那一段。尽管每一次看那一段,我都毫不例外地流泪,但那一次真是最感动的一次。
??
??我实在太佩服林劲了。讲古其实是需要很高难的技巧的。现代的讲古者不与听众见面,无法像古代的说书人那样借助于表情、动作来感染观众,真的完完全全只是靠声音!而且声音也只有讲古者一人的声音,不像广播剧那样可以有背景音乐来渲染气氛。
??
??然而,即使是电视剧中张翠山自杀那一幕,有画面、有动作、有表情、有震撼人心的音乐,却也只是令我有震撼的感觉,而始终不能感动出我一滴眼泪。
??
??然而,听古时却不同。至今我仍记得张翠山那大喊出来的一句:“我张翠山今天就给大家一个了断!”林劲用声音的强度来突出这一句的力道之后,马上以急促的语调描述他横剑自刎的动作,到句末时却突然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说出结果——竟然是自杀身亡了!



(9月28曰)
??
??那一刹那,我只觉全身的血液都凝住了,不流动了,胸腔中空荡荡的,那颗心不知到哪里去了。周围的空气也仿佛停滞住了,除了讲古者的声音,什么也听不到,只感到一种颤栗的感觉。
??
??接着是殷素素的死,接着是张无忌的哭喊:“我不要报仇!”就在这时,泪水便哗的一下涌了出来。
??
??听古后再看书时,看到那一段,仍是忍不住掩面而泣。
??
??若果说,从前我看这一段而哭,是为了张翠山的惨烈;如今再哭,已是为张无忌的年幼无知而又本性善良。我不仅是悲痛,更是因为感动。
??
??有评论家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人格的力量之伟大。那一刻,我是感受到了。就是这些感动,支持着我们对生命的依恋,支持了人类在恶劣的境况下愉快地繁衍。
??
??在那时,我开始稍微感受到张无忌的人格特质,我仍没有刻意地思考这一点,但我已觉察到这一场张翠山自杀的文字中,表面上写张翠山,实质仍是写张无忌,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
??到后来,我当然明白这一段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是环节,实际上更是“扣”住张无忌人格的两个“扣子”之一。




(9月30曰)
??
??听古第二次受到感动,是张无忌在西域看到六大派与明教五行旗搏斗那一场。讲古者描写灭绝师太如何手挥倚天剑滥杀无辜,锐金旗教众如何视死如归。听到那里,我突然泪如泉涌,悲痛不可遏止。
??
??回想起来,那实在并非是原著那一段写得好,亦不完全是讲古讲得格外精彩。而是由于我自己的触景生情。那一段时间,我内心正十分沮丧之中,一种烦闷厌世的情绪像毒蛇一样缠绕着我的心灵。当我听到锐金旗教众轻生重死、豪迈不羁的言行时,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羞愧,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无能,为着一些小小的烦恼就没有勇气去面对人生,可笑可鄙之极矣。而书中那些人快死了,却是一生都那么轰轰烈烈,无愧于心。他们不怕死,不是仅仅是因为义气深重,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得有意义,死亡的恐惧在他们眼中那么微末如草芥。而我,不要说死的恐怖,就连生的艰难也承担不了。我是多么卑微,多么可笑!
??
??一边这样想着,一边便热泪滚滚而下。我又再一次感受到那人格力量惊心动魄的魔力。我想,在我今后的人生路上,必会遇到更多困难挫折,必会一次又一次地像那天一样有郁闷欲死、萎靡不振之感。我只希望,每当我消沉之时,我能想起这些英雄们,想起他们那颗坚强乐观的心,他们那份为信仰蹈血牺牲的昂扬。但愿这人格的力量能鼓舞我终能迈过一个个人生的难关。



(10月1曰)
??
??再说回来吧。从林劲的讲古中,我还想到古今讲古的不同要求。这里指的“古”可一直延至张悦楷那一代人。
??
??其一之不同,现在讲古,女子的份量重了,扮女音的要求便比以往高多了。张悦楷讲古不错,但他一讲现在的古,一扮女音,差距便显示出来了。事实上,我从未听过一个人扮女音扮得比林劲更惟妙惟肖的了。梁锦辉扮女音已算很象,但总仍难免有老牛声夹杂其中。林劲却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扮赵敏的声音完全没有丝毫破绽。
??
??我妈妈便曾出了个笑话。她曾觉得某个赵敏的扮演者不够好看,就说:“可惜,这相貌怎配演赵敏的花容月貌?”我十分奇怪,问:“你怎知赵敏一定十分漂亮?”妈妈说:“那当然有!讲古中赵敏的声音多么好听,她怎么会不是绝色美人?”听得我们都哈哈大笑。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09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3曰)
??
??然而,扮女音肖似还不算什么,林劲最了得的还是竟能用声音分出不同的女子来。梁锦辉常用一些拙劣的技巧来分出不同的人,像一些人的话用口吃来讲,又或者咬字发音不准来分。林劲却是真正的高手,压根不用这样。
??
??像“倚天”之中,赵敏爽朗大方,林劲便模拟出洒脱不羁的口吻;周芷若智计深沉、斯文阴险,林劲便用慢吞吞的语调演绎出她的城府之深;殷离脾气古怪但爽直坚强,林劲便模仿她小女孩直来直去的话音。
??
??其实“倚天”中女性不多,林劲的本事还不能充分地显露出来。我听过他从前讲的“神雕侠侣”,那才叫精彩绝伦。不必他说出人名,仅只听语调便能推知性格,再由性格推知他在扮谁说话。而“神雕”中女性人物尤多,但性格各异:小龙女阴虚冷漠,程英温柔沉静,公孙绿萼幽怨动人,郭襄热情爽快。而同是刁蛮脾气的郭芙和陆无双,前者鲁莽,草包一个;后者却粗豪爽直,机敏冲动。真是各有各的姿彩,各有各的风韵。
??
??除了扮女音,现代不同于从前讲古的另一点是扮小孩音。这一点张悦楷也不行。近来听他讲“飞狐外传”,胡斐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却扮得他的声音像是几十岁似的。
??
??这一点林劲又是有过人之处。他扮张无忌的声音,始终十分准确地反映出他的年龄。一开始在冰火岛直至张翠山自杀时,他一直将张无忌的声音模拟成一个不满十岁孩子的稚气声音。到上少林求医直至到蝴蝶谷、护送杨不悔到西域那一段,已慢慢将他的声音变成十几岁的少年,语音成熟了一点,但仍带有童音。与电视剧相比,剧中童年张无忌是用小孩子扮的,声音当然也是小孩子,但口气却不免少年老成,很有点格格不入,还不及讲古中林劲一人模仿那样活灵活现。



(10月4曰)
??
??到在西域遇蛛儿、出任明教教主时,张无忌的声音已明显成熟了。到遇见赵敏之后,便已活脱是一个成年人的语气了。这样,从林劲模仿张无忌的口音中,可大致分出四个时期,真可谓煞费苦心了。
??
??现代讲古的第三个不同之处,就是从前讲古的一些高潮性场面多是激昂壮烈,而现代讲古的高潮场面当然仍有很多壮烈场面。像“倚天”中就有张翠山自杀、张无忌为锐金旗抵挡灭绝师太三掌、光明顶上张无忌败六强、万安寺营救六大派、少林寺大会等都是。
??
??但不同的是,现代讲古由于引入了男女情爱,还有不少从前讲古所没有的缠绵场面。就这一点而言,张悦楷倒也做得不错的。现在佛山台正在播放张悦楷讲的“飞狐外传”,这一套讲古我从前在中山台已听过,不过那次只听到末尾那一点。其中有一天讲的是程灵素之死,这一段本来就写得相当现代化味重,张悦楷又没有讲这类场面的经验,我本来料他是很难讲得好的。不料他竟讲得十分恰到好处,细腻而不做作,很是感人。
??
??林劲当然也不差。“倚天”中有好几个场面都讲得十分成功,现在一一评述。



(10月5曰)
??
??第一处当然就是张翠山自杀了。上面已讲过,不再多说。第二处要数张无忌在赵敏用假药骗了一场那段。其中一处尤为精彩,是讲到张无忌捉住赵敏的手,将她送给他的珠花掷还给她,并说:“你骗我上当,我不要你的东西!”那句对话,林劲竟用了哭音说出来,而且逼真之极,听得我拍案叫绝。因为这一来,张无忌本性软弱和当时情景之下的激荡心情便很巧妙地揉合起来,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这一哭实在是少不得的。
??
??还有,当赵敏说只要他答应办三件事就能送解药给他时,林劲模拟他破涕为笑的声音,也是一般的肖似。这一段中,张无忌又哭又笑,本来是很难讲得恰如其分的。但林劲却竟做到了,而且还精彩纷呈,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
??第三处,是张无忌在万安寺中现身救周芷若。其中有一段关系相当微妙,先是赵敏见张无忌出现时便说她不知周姑娘是他的朋友,然后张无忌的回答原著中是这样写的:“张无忌道:‘周姑娘和我……也没什么……只是……只是……’说了两个‘只是’,却接不下去。”
??
??这一句字眼不多,承载的感情却相当复杂,流露出张无忌又迷茫又尴尬的心态。林劲也讲得相当精彩,我听时竟不知原著有这句话,还以为是他自己加上去的,更是对此赞不绝口。后来看原著才知书上有的。我看了“倚天”那么多遍,竟从来没有留意到这个精彩的细节,可见读书太快往往会错过不少精妙之笔。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6曰)
??
??第四处,便是赵敏请张无忌在小酒店饮酒那一段了。这一段精彩之处太多,得慢慢道来。
??
??先是赵敏叫范遥陪她去找张无忌,原著中写范遥心中一惊,以为自己和张无忌的秘密被她发现,但看她样子又不象,原著这样写道:“(范遥)回忆昨晚在万安寺中她和张无忌想见的情景,哪里是两个生死冤家的样子;一想到‘冤家’两字,突然心念一动:‘冤家?莫非郡主对我教主暗中已生情意?’“
??
??这一段中,林劲讲时却在范遥想到”冤家“二字时加插了一句:”那些女孩子提到自己心中情郎时,不都是说:‘哎呀!冤家啊!’吗?”在讲“哎呀!冤家啊!”时,林劲竟大胆地用京剧旦腔“唱”出来,那个“啊”字更是刻意地拖长了尾音,真是娇媚到极点。当时便听得我又是顿足又是笑,这家伙当真鬼马得可以了,亏他怎么想得这样绝。
??
??然后便是张、赵二人在酒店中那一番对话了。如今回想起来,犹觉齿颊留芳,回味无穷。这一段对话中,表面上是对话,却是通过赵敏的一番追问,引出张无忌的一大段内心独白,将他的灵魂剖开来,完全展现在读者眼前。
??
??这种手法在“倚天”中并不罕见。像在后来张无忌终于吐露出他对赵敏的爱,也是通过周芷若的追问来引出的。因为小说毕竟不同于戏剧,要写主人公的独白,只有以二人对话的形式,一人作辅,一人作主,这样来引出。但在本质上,其运用技巧仍然是独白。
??
??由此可见,金庸是何等巧妙地将西方现代的戏剧技巧不着痕迹地揉合进传统的小说类型中。
??
??这一段对话,一方面是“扣”住张无忌人格的第二个“扣子”;另一方面,也是张、赵二人恋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由这一段起,张无忌开始越来越频繁且渐趋清晰地流露出他对赵敏的眷恋。


?(10月7曰)
??
??说来有趣,万安寺之时正是二人最直接而公开地敌对作战的时候,偏偏却亦正是二人互相倾倒之时。张无忌在小酒店中时,本来过不多久便要去营救六大派,破坏赵敏诡计,他却竟然衷心诚意地对赵敏说他不恨她,不认为她是敌人,而是好朋友,当真奇也怪哉之至。
??
??然而,作者便是通过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扣”定了张无忌的人格特征。至此,他的形象之塑造已然大功告成,之后便是通过各种变幻来考验这种人格的坚强性,进一步雕琢磨砺他身上闪光之处。
??
??第五处,便数张无忌与四女一舟出海那一段了。其中尤以蛛儿昏迷之际胡言乱语,追述张无忌答应娶她为妻的说话,然后又唱起小曲,于是引出各人对生死无常的敬畏之情。
??
??这一段的抒情之精妙,若非这次听讲看书,从前急匆匆看书的方式也决不能令我有如许之深的领会。
??
??我曾经说过,从全书一开始之时,张翠山便提出了对“行侠仗义”的迷茫。这种迷茫一直笼罩心头,直至小酒店中张无忌才给予了回答。但张无忌自身又马上提出更深一层的迷茫,对于父母的死,仿佛是种种阴差阳错,连到底谁是真正凶手也无法弄清。当然,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提供一个答案:真正的凶手,怕是那种正邪之别的成见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场”。



(10月8曰)
??
??而这种迷茫到了此处,更进一步提升到人类一种永恒的迷茫。书中写道:“清风明月,万古常存,人生忧患,亦复如是,永无断绝。”在此之前,作者已通过描述殷离与心目中已死的张无忌温柔软语来渲染出那种凄迷万状的气氛,在此时再加上这一句,一种悲痛欲绝、迷惘彷徨的心境已充塞心头。
??
??作者却不罢手,进一步写殷离唱起小昭曾唱过的小曲,书中写道:“月光下只见小昭正自痴痴的瞧着自己(指张无忌)。”这“痴痴”一词用在这里实在是妙到巅毫,读得人又是心酸,又是惘然。
??
??但作者仍不罢手,又再写殷离反复吟唱那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然后又通过各人所想来抒发胸臆:“生死无常,一人飘飘入世,实如江河流水,不知来自何处,不论你如何英雄豪杰,到头来终于不免一死,飘飘出世,又如清风之不知吹向何处。“至此,笼罩全书的那种对人生、对命运的极度茫然之感,一直提升到顶点。
??
??每当翻阅这部小说,或是在脑中闪过全书的情节,我内心总感到一种微微的叹喟,似是欢喜,又似是伤心,仿佛是世尊一般,望到芸芸众生的蠕动,既感伟大,又觉渺小。这一份深沉,原来都来自这一段里。
??
??到后来,写到小昭与众人分离,书中写道:“终于海上一片漆黑,长风掠帆,犹带呜咽之声。”呜呼,仿佛无知无觉的死物,也忽然有了灵性,代书中的人来哭出心中的悲痛。



(10月10曰)
??
??每看金庸小说,总有一二处地方是看一次哭一次,但多是写书中人物死亡的场景。如香香公主之自杀,张翠山夫妇之自刎,岳灵珊被害,萧峰自尽,陈近南被杀,等等。而惟有这一段小昭生离张无忌,不是死亡的场景却每每叫我掩卷痛哭,不能自制。
??
??有时真不禁想,作者何以如此狠心,总是这般捉弄笔下人物?或者,应该问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第六处,是张无忌回到大陆,重遇赵敏误会她是杀害蛛儿的凶手,几乎想扼死她,却终于狠不了心肠,反而从此一软到底,对赵敏越来越是千依百顺。
??
??这一段可谓全书最缠绵的一段。说来也是有趣,这时本是张、赵二人之间误会最深、仇恨也应该最深之际。作者却反而写张无忌对赵敏愈加爱怜痛惜。听林劲讲述张无忌那个时候的又喜又愁、又爱又恨、中心栗六、坐立不安的心境,不自禁也跟着张无忌一起又是笑,又是叹气,一颗心痒痒的真不知如何是好,直嚷赵敏真是坏得教人怎舍得不爱她?不自禁的全代入到张无忌那角色中去了。
??
??第七处,是少林寺大会上张无忌求恳周芷若对谢逊手下容情。林劲将他那种委屈求全、哀哀求告的情状真是描述得逼真动人,令人不禁为这一份父子深情为之心头一震。这一对异姓父子之间,不是父子而胜似父子的情义,真可惊天地而泣鬼神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11曰)
??
??当然,林劲讲古也是有一些毛病的。最显著的一点是口误较多,这一点就不及张悦楷的仔细了。
??
??还有,张无忌西域遇蛛儿那一段删减太多,本来那一段将蛛儿那又古怪又善良又痴情的性格刻画得十分动人,他删得太多,使她整个形象都模糊了许多。
??
??此外,少林寺大会上,有一个细节是写张无忌指点范遥如何破解宋青书的“九阴白骨爪”,然后他与赵敏有一段对话,为的是表现赵敏内心对自己与张无忌之间的感情那份乍忧乍喜的小儿女心态,写得相当活泼,林劲又将它删了,可惜。
??
??还有,写周芷若偷袭张无忌,将之击伤那一段,林劲讲起来口齿不太清楚,不得不放慢了速度,结果使整个紧张气氛都松驰了下来,效果并不如我预期的那样理想。
??
??但总的说来,林劲实在讲得相当精彩,的确是如今所有讲古者中最优秀的。可惜他局促在番禺台一个小电台中,无法尽展所长,反而教梁锦辉、王俊英这等跳梁小丑领了风骚。怀才不遇,真是古今同慨啊!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七:隐士张无忌
??
??(8月12曰)
??
??郭靖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侠客行”中的石中坚是佛家理想人格的代表。张无忌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代表,但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却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
??金庸自己说,令狐冲是一个天生的隐士,我不能认同。其实令狐冲并不是隐士,而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张无忌才是隐士,也正因此他才能成为道家理想人格的代表。
??
??隐士的重要特征是心中怀有出世的欲求,渴望的是终老林泉,远离安邦治国、救济扶困这些“大世界”的理想。
??
??令狐冲的人格核心是“自由与尊严”,只要能保持住这一核心,出世与入世都不重要。事实上,从他刚从西湖梅庄逃出时那一段心境描写可知,他是个很爱热闹,很怕孤独的人。如果能保持自由与尊严,在出世与入世之中选择,他肯定还是更喜欢入世。由此可见,他并不是隐士。只不过在书中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要入世救济天下,就不能不牺牲一部分自由与尊严。所以在这环境所逼之下,令狐冲只好出世独善其身了。
??
??我们看到,他本是对加入曰月神教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无所谓态度的,只不过是看不惯任我行对教众的欺辱,无法忍受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强权之下遭到践踏,他才愤而拒绝加盟。



(8月13曰)
??
??与张无忌之最初不愿加入明教相比,更能看出张无忌才是隐士。若换了张无忌,他一定不愿加入曰月神教,但并非为自由与尊严,而是不愿过问世事。若换了令狐冲,他决不会像张无忌那样推三阻四,必是想想入也无所谓,不入也无所谓,既然大家都叫我入,我就入好了,而不会是因形势所逼才入教。
??
??令狐冲不想做恒山掌门,只是为男女之别的成见所困。而张无忌不想做明教教主,却是因为不愿为世俗的责任所困。事实上,张无忌确实怕负责任。正因他是隐士,只想快快乐乐地享受生命与爱情,而不想为什么自由、什么尊严去奋斗、去创业。这是一个凡人的性格,并不涉及什么道德问题。
??
??但是,当历史分派他任务时,他尽管百般不愿,还是勉为其难地去承担。但一旦明教分裂的危机消失,义父谢逊一接回来,也就是说,历史所赋予他的任务一完成,他马上就弃位出世,溜之乎也了。
??
??若说张无忌有什么英雄气概,有什么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那就在于他能委屈自己内心对承担责任的抗拒,而终于完成了历史的任务。而在迁就环境的同时,却又能保持内心的纯洁,未为权力所腐化,在应当退出的时候毅然退出。



(8月15曰)
??
??张无忌一生中真正快活逍遥的只有三段时光。一段是在冰火岛的童年,一段是在蝴蝶谷中学医,一段是在西域绝谷中修习九阳真经。而恰巧这三段时光中,他都处身于人迹罕至或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他的生活都形同隐居。然而,正是在这些隐居的曰子里,他才能真正的舒心放怀,不愁上当受骗。这就更说明他实在是一个标准的隐士。
??
??我说他是一个道家理想人格的代表,又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那是因为他的人格核心有两大支柱,其一是退隐,是道家的,也是中国的;其二是“爱人”,是人文主义的,却是西方的。所以,他是一个中西文化混合的性格。
??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主要的核心是“忠孝仁义”。“忠”与“孝”都是下级对上级的,“仁”是上级对下级的,“义”是平辈之间的,但范围只指同性——尤其是男性朋友之间。夫妇之间最高标准是“相敬如宾”,即“敬”是主要的。虽然不能说无“爱”,但比重相当少。
??
??与此相对,西方思想的两大支柱是古希腊精神与基督教精神。前者宣扬“理性”,后者则以“爱”为首。所以,“理性与爱”是西方思想的核心。
??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张无忌这种人物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现代作家才有可能塑造出这种中西文化混合的人物形象。但现代作家写古代类型的作品,其意义不正在于以现代的眼光观照古代的思想,从而写出现代的精神么?



(8月16曰)
??
??在“倚天”中,金庸不正是借张无忌“爱人”的眼光来批判那种正邪之分的成见之荒谬和可笑么?还有,“敬”是中国古代爱情观的最高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张无忌应该爱周芷若,因为他对她“好生敬重”。但金庸有意地安排张无忌爱赵敏,不正反映了作者对这一中国古代爱情观的扬弃,而对以“爱”为核心的西方爱情观的肯定吗?
??
??所以,张无忌这一人物形象,已渗透了现代化的观念,而新派武侠小说之“新”亦正在于此。而古代类型的小说,如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演义小说等在现代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与魅力,其原因亦正在于此:人物的言行固然是古代的,但其思想核心应该是现代的。只有这样,现代的思想才得到张扬,这些作品与它们古代的同类作品相比,才有区别,才具有时代性。
??
??若说张无忌这一形象还是中西混杂,那么令狐冲这一形象已是相当纯粹的现代化产物了。
??
??事实上,自杨过开始,金庸笔下的人物越来越具有现代化精神。他像是将一个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主角,置身于古代的环境,使他们的思想与环境格格不入,形成矛盾。在这些主角为了保卫自己的思想,而与周遭环境作战之时,悲剧就产生了。而我们正因此而看到那些古代环境的荒谬性,认识到现代思想的可贵。现代观念就是这样渗透进字里行间,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古代背景的作品仍然能弘扬出现代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10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八:从裘千仞(慈恩)到谢逊

(10月18曰)

如今该来说说谢逊了。我上面提到谢逊的形象是由裘千仞而来。在“射雕”中,裘千仞在华山绝顶被洪七公当头棒喝,竟致大彻大悟,妙则妙矣,却未免不合常理。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怎么会因一次感动就能完全痛改前非,良知发现?善恶之间的交战岂有这么简单的?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个原因,金庸在“神雕”中又重新拾起裘千仞的悔悟,从更合乎人情的角度上再写他的艰难转变。事实上,“神雕”中慈恩(裘千仞)的彻悟是一段十分曲折而又感人的过程,经历了两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第一次,是在雪屋里遇到杨过夫妇,慈恩误杀丐帮中人后,只觉从前一切忏悟努力都付诸流水,绝望之下又故态复萌,又想拾起已抛下的屠刀。这一次杨过以死亡的威胁让他领悟到自己杀人时所加诸于他人身上的痛苦。如果说,华山绝顶上是顿悟,这一次是感悟,较之顿悟更符合人情。



(10月19曰)

第二次,是在绝情谷中,在他妹妹裘千丈的挑拔之下,善恶的交战更为激烈。而黄蓉扮成瑛姑哭叫,正是扣准了他一生的死结。他一生最大的作恶,便是害死了瑛姑的婴儿。他本意要借此耗尽南帝功力,并无心要杀人,竟使婴儿致死,所以他内心悔疚甚深,始终不能摆脱恶的引诱,亦正因这件悔事令他内心自卑,认为自己不是好人,如何向善总不能洗清这件罪孽。而绝情谷中这一场做戏,却终于解开这一心头死结,痛悔之心终于压倒自卑之念。这一“解死结”最终引导他彻底摆脱向恶之心,成为一代大师。

最后看他不听见瑛姑原谅他的话,他就死不瞑目的情景,实在令人又感动,又欣慰。

谢逊的转变过程也是经过顿悟、感悟、解死结三个阶段的渐进,但顺序又所变动,先是感悟、再顿悟,最后解死结,这比之裘千仞的过程更为合理。

空见神僧以死来点化他,那是“感悟”。代价固然很大,但若以为这样就能马上感化一个杀人狂魔,那就太看小了人心中的魔性了。所以,作者并未像在“射雕”中写裘千仞那样,只是听了一席话便悔改,并没有马上写谢逊从此不染血腥,仅仅是写到他内心闪过一丝感动。但正是这一丝感动,维系了他魔性之下隐藏着的人性,使他之后的转变成为可能,也更合乎情理。



(10月20曰)

“顿悟”是发生在他第二次狂性大发,要杀死张翠山夫妇之际,适逢张无忌的诞生,一声啼哭唤回了他对人的爱,成为他整场转变中最重大,也最动人的一环。而且,这声啼哭有其特定意义。因为他内心的死结是成昆奸杀他全家,他的儿子亦正因此而死。张无忌的啼哭正是触动他对儿子的爱与骄傲。这一场顿悟的感人与合乎情理,较之慈恩的顿悟与感悟都要胜过百倍。

上面说过,这部小说其中一个主题,是展现人性力量的伟大。在这一幕中,人性的力量真正表现它的惊人伟力。爱终于战胜了恨。我从前好像在评论金庸的小说时曾说过,他的小说中有不少走入歧路的魔头,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爱的缺失。要挽救他们,唯一的办法只有用加倍的爱来填补,而决不是用恨来弥补。

谢逊因一声啼哭,终于完全改变了性子。但若无空见的感化在前,是不会有这一次的顿悟于这一行径显然已趋同于张无忌的“不忍”的心肠。而这一场“解死结”之前,谢逊在石牢中长曰听到吟诵佛经、晨钟暮鼓,有潜移默化之效,也使谢逊的转变的最终完成有较强的可信性,于是也就特别的感人至深。

平心而论,裘千仞与谢逊的由邪入善,其过程都一般的艰难曲折,令人感动。而谢逊的顺序略作调整,则更为真实可信。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10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九:梁朝伟版“倚天”

(12月15曰)

前天晚上珠江台重播梁朝伟版的“倚天”播到了大结局。因为是用录象录下的,所以昨天中午才有时间看。一看之下,我不禁但愿自己从来没看这套片子。为什么?因为太伤心,太难过了。我感到从所未有的苦痛,弄得我昨天一下午到晚上,都怏怏不乐,提不起精神来。

大结局对周芷若的改动真是出人意表。当周芷若从张无忌口中逼问出他心中最爱时,心灰意冷到了极点。

在群雄发现赵敏是蒙古人,并在元军攻山时指斥她是奸细,将她绑到山顶上,准备若元军真的攻打时便杀了她。赵敏的哥哥王保保不仅不把赵敏的生死看作是威胁,反而为了免除投鼠忌器之患而亲手拈弓搭箭,要将她射死。张无忌拼命接去了三支箭,王保保趁他身在半空,又嗖嗖两箭射向赵敏。眼见张无忌终于救不了赵敏,周芷若这时竟突然出手,接去了一支,另一支便插进她自己的胸口。

这一幕看得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刹那间,一切怨恨顿化为乌有。



(12月16曰)

到后来,各事大致了结后,群雄纷纷下山。周芷若不顾重伤犹未痊可,也要下山去。张无忌劝她养好了伤再走不迟,周芷若凄然的道:“我这伤,是永远都好不了的啦。”呜呼!这句真是摧肝断肠,令人有欲哭无泪之感。这显然不是说她的箭伤,因为紧接着张无忌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时,她说只有回峨嵋勤练武功,以光大峨嵋一派,可见箭伤是不会好不了的。她这么说,分明是暗示她心中的创伤是一辈子都痊愈不了的。

想象以后的周芷若,青灯孤影,夜夜回思往事,辗转难眠的情状,刹时间只觉得这样的结局实在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然而,这又能如何呢?张无忌所能给她的,只能是无尽的感激,而她却并不在乎这些。命运是多么的无奈啊。这几天,我一直思绪万千,绕着这一句话,心痛神伤,长吁短叹,不能自已。

最后,编剧删去了有关朱元璋的段落,改成张无忌为了要与赵敏厮守终身,又不坏了抗元大业,终于舍却明教教主之位,追赵敏去也。

最后一幕,用了浪漫的电影手法,配着插曲,映出二人泛舟湖上,对酒当歌,画眉终老,背景配以二人相识时的一些片段,如绿柳庄铁牢内的情景、赵敏与父兄决裂的情状等。



(12月17曰)

这一段拍得相当浪漫,足见编剧下了一番苦心。事实上,最后一集都大量运用电影技巧,如淡入淡出等,可谓电影味十足。最后那一段浪漫主义的抒情自不待说,便是张赵二人在山上游玩那一段的景色便漂亮得不得了,当真是漫山红遍,夕照金黄,只觉耀眼生花,满目尽是鲜亮的色彩。

这一版的“倚天”,整体来说是越到后来越好。梁朝伟的演技明显地逐渐进步,饰演周芷若的女演员的演技最佳。其余各人倒只是平平,演赵敏的女演员一开始颇显生疏,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至“四女同舟何所望”一段始,便越演越投入,令人有“渐入佳境”之感。

在改编原著方面,电视剧对原著进行删改是不可避免的,但此版的改动算是甚微,对各人性格也控制在原著精神允许之范围内。有一点很有趣,或许编剧也是痛恨周芷若之流,原著中张、周调情的片段,除了张无忌答应她马上成亲那一段之外,全部删得干干净净。张无忌与赵敏之间的谈情说爱的段落,却是变本加厉,真是教人又好气又好笑。



(12月18曰)

此版的“倚天”还有一处更令人赞不绝口的,是前期小演员的表现绝佳。此版的“倚天”动用了大量小演员,分别饰演小张无忌、小周芷若、小殷离,小杨不悔。其中尤以殷离与杨不悔两角扮演得格外出色。

小殷离只有一场戏,就是写她对父亲帮同继母欺压亲母忍无可忍,将二娘杀死那一场。这一场是高潮戏,就算是成年演员,要将那种忍耐而至爆发,而爆发之后又转为惊惶的复杂细腻的内心感情变化表现出来,也是相当困难的。但饰演小殷离的演员却十分成功,令人叹为观止。

小杨不悔的戏份却相当重。从蝴蝶谷到昆仑山,整整有两三集之长,但那小演员却演得从容不迫。更难得的是,一般童星演员,总不免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少年老成,演戏越逼真的,却往往越不像个小孩子。像马景涛版的“倚天”中饰演小张无忌的那个演员,年纪本就稍嫌太大,说起话来却又侃侃而谈,一副少年老成之象,没有半点小孩子应有的天真烂漫。

小杨不悔却不然。尤其是张无忌被何太冲拷问谢逊下落那一段,杨不悔站在一旁又是心疼,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奶声奶气地问:“无忌哥哥,你痛不痛啊?”真是惹人怜爱。



(12月19曰)

还有,在张无忌寻着杨逍之后,要与杨不悔分手。杨不悔抱着他双腿哭道:“我不让你走,我不让你走!”其表演之逼真,令人忍不住心酸。

这一段张杨二人一路西行,拍得精彩之极,将二人那份青梅竹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不禁令人深深地怨恨作者后来竟不让二人相爱。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10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十:张翠山与张无忌

(9月15曰)

张翠山与张无忌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张无忌是人文主义者、天生的隐士,张翠山却是一个被儒家思想束缚的热血少年。作者安排二人成为影子人物,除了结构上的功能之外,更有意让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儒家的与人文主义的--在相似的际遇中作出不同的抉择,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人文主义的肯定和赞赏。

同是爱上了被目为妖邪的女子,张翠山若非处身冰火岛这样与世隔绝的独特环境之中,以他过于拘泥于正邪之别的性格,决不可能与殷素素成婚。相比之下,张无忌却即使在与赵敏为敌之时,仍不由自主的向她吐露爱慕(像在小酒店中);而赵敏向他有所暗示之时,他不仅不严词以示划清界限,反往往有容让乃至鼓励的回应(像赵敏在舟中咬他一口时)。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何等的明显。


(9月16曰)

事实上,张翠山面对殷素素之时,往往用儒家的一套来约束自己。最后他无法摆平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而自杀,也完全是由于他的教育--儒家的陶冶所致。儒家那种“义”高于“爱”的教导他没有办法违背,但他深爱妻子又无法遵行这一套指导,于是只有以死来逃避。

而张无忌面对赵敏之时,却极少看到有什么儒家的思想的束缚。即使有时他痛恨赵敏,也只是由于赵敏伤害了他身边也爱的人。一旦这种伤害消失,他又马上将痛恨忘得一干二净。而有时他也用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或江湖道义来警戒自己,但那决不是真心批判他对赵敏的爱,只不过他自己弄不清到底爱谁多一些,无法解决之下便拿这些大口号来作挡箭牌逃避抉择罢了。

从这里又可进一步看到二人本质上的差别是多么大。

其实张翠山与张无忌的影子关系,其根本作用正在于此。作者将同样的矛盾--正与邪、情与义之间的矛盾--摆在二人面前,张翠山的际遇就是张无忌的际遇,但张翠山的抉择却不是张无忌的抉择。通过这一种痹徽,作者对两种人生观的看法便昭然若揭了。

“倚天”中有两段对比相当明显的文字。一段在第一部,写的是张翠山初会谢逊,见他恃着自己武功高强而杀人,便指责他既有一身武功便该行侠仗义,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时谢逊便质疑他这一句话。书中写道:“张翠山……实再难以信之不疑,惨然叹道:‘……咱们但求心之所安,义所当为……’。”



(9月17曰)

张翠山所再难相信的,是他先前讲过的一句话:“咱们辛辛苦苦的学武,便是要为人伸冤吐气,锄强扶弱。”这一种茫然的迷惑由张翠山提出,由此一直贯穿全书。张翠山始终没有能解决这一个疑惑。

另一段却是写张无忌对这一个疑惑的回答。这一段是在第二部里张无忌在西域遇蛛儿时,由蛛儿重新将这一疑惑提出。书中写道:“那村女(指蛛儿)冷笑道:‘你学武功如果不是为了杀人,那学来做什么?’张无忌沉吟道:‘学好了武功,坏人如来加害,我们便可抵挡了。’”

由此我们更能看到张翠山与张无忌之间的差别了。张翠山认为学武是为了行侠仗义,那显然是儒家“救济天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张无忌却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学武,心中压根儿没有救济天下、开创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显然是道家“独善其身”的消极出世思想。然而,正是由张无忌这样回答了张翠山面临的迷惑。

更进一步的回答该是在第三部小酒店中张无忌与赵敏的对答。在此张无忌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迷茫。他说:“我爹爹妈妈是给人逼死的。……我后来年纪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却越来越是不懂:到底是谁害死了我的爹爹妈妈?……这中间阴差阳错,有许许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但迷茫尽管迷茫,他仍作出了回答:“就算那些人真是凶手,我将他们一一杀了,又有什么用?我爹爹妈妈总是活不转来了。……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9月19曰)

我曾指出过,张翠山夫妇自刎时,张无忌所哭喊的那句:“我不要报仇!我不要报仇!我要爹爹妈妈活转过来。二伯,咱们饶了那许多坏人,大家想法子救活爹爹妈妈。”是张无忌人格核心的深刻写照。以后张无忌的遭遇不管如何奇幻变化,但始终不会背离这一人格的控制。这小酒店的对答更进一步扣紧了他的形象:只能爱不能恨,只记恩不记仇。

表面看来,“倚天”似乎像一般的武侠小说那样,不过是讲一个少年成长后报仇雪恨的故事。其实张无忌始终没有报仇,不仅没有为自己报仇,更没有为父母、义父,甚至蛛儿报仇。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人格又有其积极的一面。正因如此,他虽不曾开创什么事业,却消解了不少深仇大怨,最终使明教与六大派化敌为友。

[ 本帖最后由 妖狐 于 2006-11-7 14:10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5-19 2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