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1138|回复: 0

[转载] 魏延——诸葛亮派系活动的牺牲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0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魏延——诸葛亮派系活动的牺牲品



    当论及魏延与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都会闪现出两个

截然对立却又栩栩如生的形象:前者是“食人之禄而杀其主,住人之地而献其城”的奸诈小

人,其依据来自《反长沙》。后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臣贤相,是后世的人臣

表率。前者浮躁贪功而常常造成重大失误;后者一生谨慎小心而终成大事。后者名垂千古

并受百代敬仰;前者身首异处遭后世唾骂。

    其实,西蜀政权中的这两个重要人物,并不是小说或戏剧中的那两个人物。魏延的“

那一个 ”形象,是《三国演义》和传统戏剧的艺术渲染与概括,同历史上的“这一个”魏

延根本不同,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也相去甚远。“那一个”魏延首次亮相,就是杀韩玄

、救黄忠、献长沙、投刘备,而又被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喝令斩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人头虽然勉强保留于脖颈,也只是“权且寄放”,如以后再有过失,则要新账老账一齐

算。魏延已被西蜀当权者目之为不忠不义的异己,仅有一点利用价值。

     历史上没有魏延反长沙一节。赤壁之战后,刘备南掠江南诸郡时,韩玄以太守之职独

当一面留守长沙;黄忠以中郎将之职与刘表从子刘磐驻守在湖南攸县,二人在刘表病逝、

刘琮降曹后,已经隶属于曹魏;魏延则是刘备的部曲。部曲者,忠实的私兵。由于地位低

下,故此时名不见经传。其渐露头角始于跟随刘备进取四川的战争中。《三国志·魏延传

》第一句即说:“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根据以上

史料看,韩玄、黄忠、魏延三人互不隶属,且根本不在一地,《取长沙》这出戏不可能上

演。历史事实是,从魏延、诸葛亮先后投奔刘备起,直到刘备白帝城病逝,这两个在西蜀

政权诞生中分别建立了重大功勋的人物,共事于刘备的割据之业,却没有机会过从交往,

是一对不曾同堂共处的“同堂弟兄”。

    诸葛亮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投奔刘备,虽较魏延晚一些,但从“三顾茅庐”后,就成

为刘备的股肱。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前,最高军衔仅是牙门将军。以魏延低微的身份,不

可能同诸葛亮交往,甚至没有谋见一面的理由。刘备是出名的枭雄,自然十分警惕自己孵

化出枭鸟;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对刘备特性知之甚详,不会与外臣私交,不可能同一个牙门

偏将存在来往。

    魏延终因忠诚勇猛和刘备的识人之明,破格地脱颖而出了。建安二十二年夏,蜀、魏

定军山之战,以夏侯渊被斩,刘备全胜而落下帷幕。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

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由于汉中军事、经济地位的显要,所以“当得重将以镇汉中”,“

公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出乎众人之所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

,领汉中太守”。“任命一发,致使一军尽惊”(以上史料同前)。此前的魏延与关羽、张

飞、马超、黄忠等高级将领比,在刘氏军事集团之地位则相去殊远。关羽远在荆州,其他

诸人均在刘备身边,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不仅反映了魏

延杰出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生有反骨”,焉能受

此重任!而又焉能不辱使命!第二年,蜀汉政权在成都建立,加拜魏延为镇北将军。一夜之

间,魏延由牙门偏将成为    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雄踞一方的藩臣,其显赫地位,可与

关羽比肩为贰,应该说这是魏延人生中最为得意时期,虽然在军事将领中排列于关羽、张

飞、马超、黄忠之后,但能获得主子的信任和放手继用,则是下属最大的荣誉。

    刘备之后,表面上,西蜀进入了刘禅时代,实质是诸葛亮时代,“建兴元年(公元223

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见《三国志

· 诸葛亮传》)。这时的魏延,也进入人生的尴尬时期,一方面,他的职爵都在大步升迁

,在诸葛亮封侯的同时,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

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魏延与曹魏名将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

淮大战于阳溪,并获得全胜。军事胜利给魏延带来更多的荣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

军,假节(即持有皇帝符节,代皇帝出巡),进封南郑侯”(见《三国志·魏延传》)。请注

意将军前边的一个“大”字,关羽最高的军衔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迁车骑将军;马超是

左将军迁骠骑将军;黄忠勉强是后将军;赵云,最高军衔是镇东将军,后又因箕谷之败,被

贬为镇军将军。他们的军衔上均没有“大”字,生前更没有侯爵。而在爵位上,魏延的南

郑侯属于县侯,高出了诸葛亮武乡侯一个等级。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西乡侯,李严虽

负白帝城托孤之重,也仅是都乡侯,黄忠虽立有诸多功勋,爵位仅是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

侯。截至诸葛亮病逝魏延出事止,在蜀军诸多将领中,授“大将军”衔的,惟魏延一人;获

得“假节”这一殊荣的,也只有张飞、诸葛亮、李严、魏延四人;惟关羽远在荆州,有着相

对的独立性,因之“假节钺”(即拥有代皇帝巡察,可先斩后奏的权力)。魏延较之前四个

,获得的荣誉为最高;同关羽相比,互有高低。在之后,蒋琬虽也有过“大将军”封号,但

已是诸葛亮、魏延死后,不可以类比。

    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任用和精神遭受折压与排挤。

    刘备时,诸葛亮为之赞画运筹,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由刘备拍板定夺。后刘备

时期,政令军令皆决于诸葛亮一人,刘禅不过一印章皇帝。魏延一再升迁,与其说是诸葛

亮对魏延功劳、才能、德操的肯定和褒奖。莫如说是对他以安抚手段达到排挤疏远的目的

。诸葛亮用人,向以荆州籍为标准,其次则是顺从了,刘封就是这两个标准下的牺牲品。

刘备时期,刘封已是西蜀政权中的干城之一,攻打刘璋夺取益州时,“封年二十余,有武

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而上,所在必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

郎将”(见《三国志· 刘封传》)。在西蜀政权建立后,刘封在鄂西统领着孟达、申耽、

申仪等几支部队,与关羽俱为封疆大吏。刘封居然是荆州籍但刘备养子。关羽荆州失败后

,孟达等叛降曹魏,刘封断然拒绝了孟达的引诱,毅然率所部回到成都。刘备曾责备刘封

不曾救援关羽,但没有责罪的意图。诸葛亮也不认为刘封有罪,但“虑封刚猛,易世之后

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见《三国志·刘封传》)。因担心以后难以驾驭,于是找借

口提前杀掉,其心胸及驾驭能力实不敢加以恭维!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对长安

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但“亮以为此县(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

无虞”,故“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见《三国志·魏延传

》注释《魏略》)。

    诸葛亮与魏延北伐路线的分歧,实质是战略目标的不同,前者是执行刘备的既定方针

,乘虚蚕食魏国防守较为薄弱的凉州。后者是要鲸吞魏国重兵设防的关中,战略目标是鲸

吞司州。司州包括今天陕西的关中,豫西、豫中,及晋南、晋中。由于东汉王朝的东都洛

阳和西都长安都在此州,故取名司州,意为司掌全国。该州是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中心,岂肯轻易令弱小的西蜀夺取!魏延是够大胆了,大胆得已有点异想天开。蜀军

偏师从城固、洋县翻秦岭,再经宁陕出子午谷直逼长安,确实是一支奇兵,如能实现,必

然使关中震动。但是洋县以西是西城(安康),只要蜀军敢冒险犯难走子午栈道,侧背就

会暴露无遗,魏国西城守军绝不会坐视不理,如果溯旬阳河向西北斜插宁陕、东江口拒险

固守,并截断蜀军后路,这一万西蜀兵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退一步讨论,即令蜀军(包

括诸葛亮所率的十万主力)能进入关中,则又能如何?关中与汉中在地形上有相似之处,

都是江河冲刷而成的梭型平原;但又有很大差异,隔开两个平原的秦岭在军事意义上完全

相反。刘备夺取汉中时,六、七百公里的秦岭栈道成为曹操支援夏侯渊的巨大障碍,而巴

山中的金牛道、荔枝道、米仓道不仅距离短得多,而且坡度平稳,相对要好走一些,从成

都驰往增援十分方便。正是由于交通的方便,所以在古代,汉中在行政区域上大多都划归

益州。刘备既占了地形的绝对优势,军事上又处于全盛时期,因之能一举夺取汉中。诸葛

亮在西蜀国脉丧失殆尽时,即令能勉强率军进入关中,立即会东、西、北三面受敌,艰险

崎岖的秦岭栈道,更成为西蜀支持前线的巨大障碍。假如栈道北端遭封锁或被烧断,西蜀

大军就犹如进入瓮城,只能被动挨打,却无还手之力,而粮食更会成为首要问题。诸葛亮

多次否定魏延的进军路线无疑是对的,但只是军事方略的才同,并没有别的含意。不让错

误的意见发表,本质上也就堵寒;正确意见,只能养成下级的“面从”。

    陈寿把魏延是作为“贰臣”为其立传的,与刘封、李严、杨仪诸人等量齐观,因之,

不存在为尊者讳问题。即令如此,陈寿也未再举出与诸葛亮之间还存在分歧、矛盾的事例

,更没有魏延贰臣作为的记载。诸葛亮五出祁山时,重用荆州籍、打压、涿州籍代表人物

魏延则比较明显,第一次出兵北伐时,硬肯破格提拨马谡“督前部”和不用涿州及益州籍

宿将吴壹就是一突出例证。打压排挤归打压排挤,但魏延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干才,诸

葛亮要取得北伐的胜利,还得利用魏延“善待士卒,勇猛过人”(《三国志·魏延传》)

的特点,在此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器重先为参军后迁长史的绥军将军杨仪,此人为诸葛亮

“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亮深惜仪之才干”(见《三国志·杨仪传》)。但这两人关系却

十分紧张,“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 (见《三国志·

费祎传》)。闹到水火不能相融、冰炭不能共器的地步,也够激烈了。诸葛亮虽“常恨二人

之不平 ”,但“不忍有所偏废”(同上)。多亏费礻韦   充当润滑剂,经常调解劝说,分

别利害,以至召开会议时,费要坐在两人中间,以防变故出于突然。由于此公的作用,才

“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同上)。这就有些奇怪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杂

牌的绥军将军、相府长史与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的地位相去殊远,魏延蔑视杨仪有

理由,杨仪敢蔑视扬仪没有理由。正常情况下,即令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委婉提出,或者在

私下讲给诸葛亮,何止于争论得魏延要拔刀杀人!作为三军主帅的诸葛亮,面临如此局面

竟不置一词,而只是“常恨二人之不平”!以今天推理,别说是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即

令是芥菜般的小部门,两个副职不顾大局地闹矛盾,常常使会议炸场子,主持会仪的一把

手绝不会漠然置之,他必须私下谈话,评论是非,绝不容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仍不能

解决,会断然采取组织措施,太丢自己的脸了!最坏的办法也会断然辞职让他们闹去。恨

恨连声而不予解决,只能理解成诸葛亮是杨仪的幕后人,没有诸葛亮,杨仪不敢那样放胆

;魏延杀杨仪,也是杀给诸葛亮看的。

    诸葛亮死后,魏、杨内讧迅速爆发,魏延是内讧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内讧在如此不

适当的时机爆发,诸葛亮临终安排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仪没有指挥军队的经验和威望

,官不过长史,且同无以匹敌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形同水火;更重要的是,按道德标准,应该

说杨仪脑后有反骨。此公曾经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而且

有一个致命缺点,即“仪性狷狭”(见《三国志·杨仪传》)。用今天话说,就是性情暴

躁,心胸狭窄,难以与人和衷共济。他追随诸葛亮之后,与蒋琬同为丞相参军、长史,自

以为资格为老,才能也超过蒋琬,对不被诸葛亮死前推荐成为接班人心怀愤懑,于是“怨

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竟为统率大军撤回时,没能举众投降曹魏而后悔。他

对费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兵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

及。”(同上),当然,这都是后话。诸葛亮至死时候,并没有忘记荆州籍这一小圈子,不

肯让资格最大,功勋卓著的逐州魏延掌握最高军权,更不愿涿州藉在自己死后翻身,因之

要利用余威将魏延割舍。

    让杨仪统率主力撤退而魏延断后,诸葛亮似乎有一些饥不择食,顾不得杨仪的才能、

德性和威望,于匆忙中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其实不然,他的临终安排是经过反复思考的

。活着的时候,他对魏延、杨仪二人“不忍有所偏废”;临终时,只得忍痛打破感情平衡

的天平而割舍魏延。其实这是陈寿的认识,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

    因为籍别的不同,诸葛亮于临死时候,也没有忘记荆州藉这个派系的前途命运,不能

让除了刘禅外已经没有了制约的魏延掌握止为重要的军权,决定彻底牺牲他。所以病逝前

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时,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征西大将军魏延,而只召集“长史杨仪、司

马费祎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安排了杨仪率领全军秘密撤退,而“令延断后”,同时作

了最坏打算:“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见《三国志·魏延传》)从而为魏延酿造了一樽

鸩酒。

    魏延是毒酒的自饮者。

    听到诸葛亮病逝杨仪领军消息的魏延,气势汹汹地说道:“丞相虽死,吾自见在,府

亲官属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

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同上)同时扣押了传达军令的费祎胁迫其联名发出截然相反的

军令。费祎见大事骤变,借口为魏延说服杨仪交出军权而脱身逃回。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军事政变,虽然不是针对蜀汉政权的谋反,也是针对代帅杨仪的

夺权。此时的魏延已经十分不冷静。长期遭受排挤打压的恶气,还没有因诸葛亮的死亡稍

有渲泻,又为扬仪领军而恶气攻心,他的这一不寻常做法,犯下三个致命错误,首先,对

诸葛亮死后军心士气低落到谷底缺乏清醒的估计。本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

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举措。西蜀小国寡民长期遭受战争水火的蹂躏,苦战厌战反战的情

绪由来已久。诸葛亮一死,将士思归情绪潜然隐藏于举哀的背后,在这一非常背景下,欲

再发兵与强大的曹魏交战,已经完全不可能。其次,军事政变,贵在诡秘而速发,应在条

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得常人不可以捉摸。魏延既同费祎联名签署了军令,就不能放费祎归

去,更何况费祎是荆州籍核心之一。应设法赚来杨仪、姜维等,能多赚一个是一个。魏延

通过公开诚信的手段去实现军事阴谋,这就构成一对目的与手段极不相容的矛盾。费祎一

走,军事阴谋完全暴露于手握重兵的政敌,魏延已经失去了制人的主动而受制于人了,在

杨仪率兵回撤后,军事政变已宣告失败,而受制于人了。在扬仪率兵回撤后,军事政变自

然没有了成功的可能。再次,在军事政变尚未发动就已失败的情况下,魏延不思改弦更张

,居然率领断后部队径先南归,并烧断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不夸张地说,魏延已有一些

歇斯底里,把同杨仪之间争夺军事指挥权的矛盾,发展成两支西蜀大军之间的对立;把诸葛

亮退军和自己进军的分歧公开于全军上下,更把自己摆在全体将士的对立面,他们的似箭

归心同魏延的继续北伐已尖锐对立。两对矛盾中,魏延都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所以,在

南谷口与杨仪军队相遇而发生局部战斗时,“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同上

)。

    在杨仪、魏延矛盾激化时,惟一能够缓解、协调这对矛盾的,是皇帝刘禅。此前,两

人都有表章飞奏朝廷,相互指责对方“叛逆”。毫无主见的刘禅,就此事征询朝臣意见。

在情况完全不明的时候,群臣本无从盲目表态,稳妥的办法,是命令双方首先脱离接触,

然后规定出各自的回军路线,先将军队带回来再调查处理。奇怪的是,《出师表》中,诸

葛亮给刘禅推荐了一大串忠贞贤能之士,而在关键时刻,却没有一颗头脑理智清醒,仅因

为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的缺点,终造成同僚“当时皆避下之”这一表面和谐,实

则过分紧张的关系。紧张关系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西蜀高级官吏董允、蒋琬等面临

大事时,竟像押宝一样“保仪疑延”。这是史家陈寿的认识。若以前因后果看,蒋琬等人

的表态,也不过是“党同伐异”,其心胸和政治经验都无法高看,就连忠贞品德都要大打

折扣。

诸葛亮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魏延又不自觉地端起来一饮而尽,最后的结局已无法改变

。魏延被马岱追杀于虎头桥(今汉中市北街十字,有虎头桥遗址),之后,杨仪又将他“夷

灭三族”。

    魏延欲杀杨仪是真,叛西蜀是妄!魏延要反叛西蜀,就应率军北投曹魏,而不是南面拦

截。要叛蜀降魏,就没有必要向刘禅表奏杨仪“叛逆”。魏延之死咎由自取,夷灭三族是

杨仪的兽性发作,是蜀汉政权的大不幸。诸葛亮皇帝美梦做到这里,也经变成了一场魔魇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1-16 0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