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2186|回复: 2

諸葛亮不采用魏延偷襲子午谷之計是正確的(不代表本人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諸葛亮不采用魏延偷襲子午谷之計是正確的
一,國力。國力是否充裕,是兩國戰爭的一個極大因素。蜀、魏二國在國力方面有著很大的差距。魏坐擁當時中國的三分之二,綜合國力比蜀、吳兩國相加還要厲害。就是這份差距,使魏延提出的計策根本不適用。國力包含很多種因素,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就是這些因素,表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1,人力。人力包括兩種,一方面是人口。在冷兵器時代,肉搏的前線和後方都需要大量的人。五千兵馬對於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來說可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蜀國的人口只有可憐的一百萬左右,國中軍隊只有十萬。五千精兵是十萬的二十分之一,是蜀國部隊的一個不少的組成部分。加上魏延手下的五千精兵是蜀國數一數二的部隊,因此那五千精兵對於蜀國就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是人才,人口眾多是多出人才的一個基礎,教育水平是人才的另一個基礎。經過兩漢數百年的穩定發展後,魏國所佔的中國三分之二的面積不僅不是老少邊窮,而且大多是漢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富庶發達地區。魏國人力之強,蜀、吳地區如何可比?就當時而言,蜀國人才最為缺乏。而魏延是蜀國當時最出色的將軍之一,決不能輕易失去。由於子午谷之計充滿著危險,所以蜀國絕對不值得冒著失去五千精兵與魏延這麼大的危險去進行子午谷之計。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計策絕對是正確的。

2,物力。當時的中原地帶正值開發的盛年時期,並非現在的黃土高坡。地域廣袤的平原不但物產豐富,糧草充足,出的馬好,而且地礦資源的開發也正當其時。草船借箭雖是虛構,但以魏的資源,真送你十萬之雕翎箭也不過九牛一毛罷了。蜀雖號稱天府之土,卻小得可憐,僅僅一個成都平原是糧食基地,糧草遠不足應付長線征伐。現在風景如畫的西南在那時不過是窮山惡水而已,樹木倒不少,礦產的探測和開發卻還在啟蒙階段,完全不能與魏相比。諸葛亮北伐常常會出現糧草缺乏、運輸艱難這個問題。加上,蜀中不產良馬,蜀馬只是些矮小的馬匹,難以在關中平原上與魏國騎兵抗衡。蜀國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在關中平原上就缺乏了機動力,恐怕會被魏國騎兵牽制。加上養馬經費並非要進行北伐的蜀國所能承擔的。所以,蜀國不能眼寬肚窄地去進行大規模的入侵,而需要逐步進發。因為如果發生大規模而長久的戰事,蜀國的國力絕對不能應付。假設兵出子午古奇襲成功,而蜀軍又成功佔領了長安一帶,魏國絕不會坐視不理,必定傾起大半國之軍力與蜀漢決一雌雄,因為長安算是曹魏的西北基地。就算蜀漢士兵素質都優於曹魏,但魏軍兵力卻數倍於蜀漢。對於當時國力不足、補給不繼的蜀國,若以寡敵眾必定形勢不利。以蜀漢的兵力只能擾敵而無法對抗魏國全國兵力。諸葛亮的謹慎是正確的,如採用魏延之險計,萬一有半點閃失,那所帶給蜀國的是不可挽回的慘局。


3, 關中能帶來的國力。很多人說,佔領關中就能為蜀國國力提供很大的幫助。但是經過董卓之亂、馬超叛亂之後,關中已難復昔日光彩,能給蜀國的幫助極少。既然佔領關中也不能為蜀國的國力帶來多少生氣,倒不如佔領西涼,以免冒險。

國力部分總結:由於蜀國國力不足,根本不適合進行像子午谷之計這樣的冒險。所以諸葛亮不應該採用魏延的險計。

二, 戰略。魏延的計劃確實很有氣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計劃,蜀軍便可一舉奪得關中,這也正是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標。加上兵出子午谷若作為一次戰役來看,確實有贏的可能性,但贏也是局部戰役的一次勝利而已,蜀漢能因此就一舉擊潰北魏麼?更何況魏延取勝的機會是十分渺小的。


1,難以完成的子午谷之計。完成子午之計必需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同時滿足,一個不能少)第一:魏延率軍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完成這個行程必須用10天的工夫。第二: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到來時必須要棄城逃跑,不作抵抗。第三:夏侯楙逃跑時,必須留下大批可供蜀軍食用的糧草輜重。第四:魏軍的增援部隊必須要在20天後才到達長安。而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天內趕到長安,增援魏延。第五:萬眾運行子午谷險道不能走漏半點消息,沒有魏軍攔阻。以上五點都是完成子午谷之計必需的環節,但是都難以如同魏延所想般完成。先說第一個,首先魏延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而到達長安嗎?子午谷道長約600里,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棧道通行。如果中間有壞道。就必須停下來修復後,才能繼續通行。如果壞道一多,修復的時間就會很長,也就會延遲到達長安的時間,如果不能在10天內到達長安,那麼魏軍的細作就可能會得到情報而有所準備,使蜀軍失去奇襲的效果。而且兩年之後,魏軍都督曹真伐蜀時就是從子午道走的,《三國誌.魏書. 曹真傳》說:「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 《三國誌。魏書。王朗附王肅傳》也有說道:「曹真發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戰士悉作。」曹真一個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可見10天內走完子午谷是相當不容易的。再說第二個,魏軍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這是事實,但他會不會害怕到「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呢?棄城而走在魏國是極大的罪,夏侯楙雖然是曹操的親戚,也不敢冒這個危險吧。如果他不棄城逃走,而是據城而守,等待援軍到來的話那又怎麼辦呢?就算長安守軍再差再少,據城而守,難道會被區區五千兵馬攻破?即使夏侯楙真的棄城逃走,還有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呢!這個有膽有謀的郭淮已成為雍州刺史,當時正在天水。就算長安被攻破,那麼蜀國軍隊就處在天水魏軍與來援的魏軍兩處的夾擊,怎能長久?再說第三點。即使魏延成功佔領了長安,怎能保證曹軍就一定留下大批糧草輜重給蜀軍呢?如果曹軍把糧食運走或是乾脆將其付之一炬的話,蜀軍能空著肚子守城嗎?再說第四點,誰又能保證關東援軍一定會在20天後才到達長安。遠的不說,就拿司馬懿襲擊孟達來說,孟達估計司馬懿要一個月後才能趕到上庸,結果司馬懿只用了短短的8天時間就趕到了,殺了孟達個措手不及。而且從關東到關中,一路上一馬平川,沒有什麼天然屏障,正利於曹魏的鐵騎晝夜急馳。「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率軍從斜谷出發到長安,要行千里棧道,加上一路還有曹軍從中阻攔,怎能保證就一定能趕在曹魏援軍到來之前到達長安?萬一落在曹軍後面,魏延軍被曹軍滅掉不說,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就會屯兵於堅城之下,陷於進退兩難的窘境。最後說第五點,魏延根本不能擔保在子午谷中沒有魏軍與魏軍探子,如果有魏軍和探子在道中等著魏延,那麼不但魏延的計策泡湯,就連能否到達長安都是問題。


2,合適蜀國的戰略。蜀國國力最弱是眾所周知的,魏延的戰略既不適合蜀國,那麼什麼戰略才適合蜀國呢?蜀國靠的是山險,就算兵少,只要堵住山路要口,據險關固守,敵軍再多也難有作為。長安附近一片平坦,以蜀漢總兵力都遠不如曹魏的情況下,光是佔領長安,卻沒有險山要關可以據守,決定無法守得住,而且是在不利的平原地帶和曹魏硬碰硬大對決,那等於把自己置於死地。蜀漢的國力居三國之末,當時的人口也不多,實在玩不起這種危險動作(劉備的慘敗是很慘痛的經驗教訓)。相反地,涼州多山,只要佔領險關要道,曹魏兵力再多也難以奪回去。加上蜀中無良馬,到了長安平原很難與魏國強大的騎兵對抗。而涼州產良馬,如果蜀國佔據涼州,將使蜀國有更大的力量對抗魏國。這就是諸葛亮捨長安攻涼州的最大原因,也就是諸葛亮制定的蜀國戰略。在當時的環境下,整體兵力不多,戰略計劃卻好高騖遠,這是兵家大忌。

兩方比較,魏延的計策遠不及諸葛亮的周到安全。而且魏延的計策短視,沒有長遠的計劃,計劃偷襲長安後就別無後著。遠遠不及諸葛亮計劃得周全。因此魏延的子午谷之計不值得被採用。


3,外交戰略。吳國表面上雖是蜀國的盟國,但是吳國內部對吳蜀聯盟有什麼看法呢?恐怕有想過吞併蜀國吧。始終蜀國位於吳國上游,順江而下,對吳國是個威脅。加上荊州問題一直困擾著吳蜀兩國。若不是魏國一直對吳蜀二國虎視眈眈,加上諸葛亮專注北伐,吳國也一直想北上佔領魏國的徐州和壽春等地。所以兩國一直沒有互相攻伐。而很多人也說,如果諸葛亮採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計,再讓吳國配合出兵,將有很大可能成功消滅魏國。但是吳國會不會出兵呢?吳國如果佔據徐州、揚州,就是放棄了長江之險與魏國強大的騎兵、步兵集團在廣闊的平原上交戰。以吳國善水之兵,棄其長處與北軍在北方爭雄,能勝利嗎?遠的不說,當年曹操就是放棄了北軍善馬之利,與吳國在南方爭霸才遭到赤壁大敗。相反,吳國北上,恐怕也會遭到曹操南下的同樣問題。吳國既然有前車之鑒,能北上冒險嗎?吳國國政是在魏蜀二國中保持平衡,維持三分,蜀國若成功佔領關中,勢力大盛,對吳國的威脅將會加大。始終,蜀國滅魏之後,一定會順江而下,滅吳統一。吳國在這種環境底下,很有可能會乘蜀國無力兼顧益州之際襲取益州,霸據長江上中游,鞏固內防。然後與蜀再建同盟,維持三分。而蜀國若失去益州之地,為了繼續進行與魏的鬥爭,也會忍氣吞聲接受吳國的盟約,以免兩面受敵。諸葛亮設立攻西涼的戰略時就已想到了這一點。因為佔據西涼,有險可守,就算益州陷落,起碼可以保住蜀國不亡。如果按照魏延之計佔領關中,不攻西涼,一定需要大量兵力防守各處關隘,因為關中乃一平原,險要之處極少,蜀軍一定要全軍出動,才有可能守住關中。蜀軍全軍出動,益州必然空虛,若此時吳國來襲,失去益州在所難免。就算能與吳再建交,也難以保存關中,因為必會受到來自洛陽、西涼兩處魏兵的侵襲。因此在外交問題困擾之下,魏延之計根本不是萬全之策,諸葛亮不採用絕對正確。

戰略部分總結:魏延的計策有那麼多的漏洞,值得弱蜀採用嗎?因此,諸葛亮堅持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

總結:無論在國力、戰略方面都不允許蜀國進行子午谷計劃,諸葛亮怎能採用這種既無安全又沒遠慮的計策。因此,諸葛亮不應該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之計。

看完後也許有些朋友會拿偷渡陰平跟子午谷之計做比較,為什麼魏國人敢博 而蜀人不敢呢 那我也來分析下 如有不好 多多包涵

雙方計謀中雙方軍隊的會合時間

魏延在其計中說他要在十日中到長安,孔明則要在二十天左右會合魏延。

鄧艾提出其計時,大軍已集合,並且已有鐘會進攻姜維等蜀軍主力,當時姜維和鄧艾及其目的地還有一段距離,很難救援,而且那時姜維正在嚴守鐘會等人。

一方是遲些會合,另一方則早已配合好,雙方計謀的配合程度不同。

2、雙方提出其計時雙方的政局

魏延提出其計時,雖然魏明帝剛上位,但當時魏根基穩定,國力強大,人才鼎,而且有曹真、司馬懿、陳群和曹休等人扶持。

鄧艾提出其計時,蜀漢政局不穩,黃皓亂政,姜維在外,蜀漢亦只剩很少人才。

一方國力強大,一方實力疲弱,不能作比。

3、雙方目標守將投降的可能性及援軍

據<魏略>記載,夏侯楙只是」性無武略」,而他」怯而無謀」只是魏延說的,其根據是夏侯楙是魏的主婿,魏延視為的」怯」是什麼?!

大概" 謹慎"是其中之一吧?!再者,即使夏侯楙真是乘船逃走,附近還有魏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的曹真、領魏國雍州刺史的郭淮、魏左將軍張郃,他們絕對有能力反攻,街亭之戰中,他們反攻的速度何其之快,而且還有魏的中央軍。

蜀漢政局如此不穩,馬邈投降不奇,而且姜維、廖化等人亦不在附近,蜀軍唯有嚴守,而地方軍又少援軍。

4、鄧艾用其計時,蜀軍已進退兩難,而魏延提出其計時,卻不是如此,而且魏延提出了嚴格的時間條件。

雙方情況不同,不能作比。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6-1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次分析也许诸葛前辈压根就不应该去蜀国,毕竟以小拼大需要有更多的奇谋和勇气但是诸葛前辈好像不太擅长这两点阿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6-1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者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一个只负责打仗的将军和掌握一国事务的丞相看待一件事情时考虑的东西差别很大的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6-16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