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1762|回复: 1

我眼中的三国战略观:蜀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7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以描写战争刻画人物为擅长。战争丰富多彩,人物千姿百态,毫无雷同之感。纵览中国古代反映战争题材的小说,如《说唐》、《说岳全传》等评话类作品,常常将战争程式化情节戏剧化人物脸谱化,大多局限于静态地描写两军对垒、两阵对陈、两将交锋的一般化过程,充其量只是渲染阵前武将的小聪明而已。而根据事物发展的诸多复杂矛盾动态地展现战争的全景,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智慧结合起来描写,将前线将士的斗勇、谋士的斗智和统帅的斗法结合起来描写,则是《三国演义》的特色。它将《孙子兵法》中所涉及的“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等谋略思想,与真实的历史和小说对历史的再创作熔为一炉,艺术地揭示了双方力量强弱转变的原因和胜负的关键。

   

    战争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是以财力、人心、战斗力等为基础的优胜劣汰的力量竞赛,在这一竞赛过程中,战争统帅的主观能力和他的正确决策与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孙子提出的“上兵伐谋”与“其下攻城”的对决思想,正是表现在以战争统帅的智慧和胆识为基础的战场上的对抗,有了这种智慧和胆识,战争也会成为一种艺术而永存,否则只是一场血淋淋的愚昧屠杀。但是战役战斗中的优胜劣汰又是建立在战略选择这一基础上的,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与否规定着战役战斗的价值大小。换句话说,战争统帅的最高智慧首先应该体现在他的战略选择和动向,其次才是战场上的机智灵活。作者罗贯中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将“谋攻”在影响战争走向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可以说是对小说成功演绎战争战略、政略和计谋的一种褒奖。以下我将以《三国演义》为蓝本,针对书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和鲁肃在创业时期的战略观,在作者写了什么,作者为何这样写,以及如何认识他们的战略观等方面,结合历史进行分析比较。先说诸葛亮。

   

    诸葛亮是罗贯中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他一出场就为刘备筹划隆中对,因而涉及到了战略问题。隆中对不但为以后的三国鼎立提出了天才般的预见,同时成为诸葛亮辅弼刘备的战略宣言书。事实上,在没有诸葛亮辅弼之前,刘备屡战屡败,仓仓惶惶,到处寄人篱下,但也只能哀叹人生苦短,髀肉复生;之后,只要按照诸葛亮的谋略行事,他便能如鱼得水,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不断地走向胜利。而这霄壤之别的变迁正是以隆中对为起点的。在作者笔下,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当军阀还在中原逐鹿,打打杀杀不休之时,他在偏僻一隅的卧龙岗已对时势的走向洞若观火,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罗贯中将此浓墨重彩,使笔下人物一登场就神采飞扬,并始终处在小说的中心和历史的漩涡上。

   

    关于隆中对,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详细记载,罗贯中的叙述基本是忠于原著的,无需赘述。分析诸葛亮的战略观可以认为,他的战略观同时体现出秩序、敌友和格局等多重意味。按秩序论来说,诸葛亮的战略观可用步骤紧密的三个阶段来概括。第一步是帮助刘备谋取荆益,建立基业,对北方曹操和江东孙权取战略守势,对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取战略攻势,战略退却中包含着进攻。第二步是内修政理,巩固荆益,联吴抗曹,三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蜀汉政权是弱势力量下的积极防御。第三步是战略反攻,待天下有变,呈钳形攻势,兵分两路,直讨中原,复兴汉室。

   

    按格局论来说,诸葛亮从实际出发,帮助刘备分析了从东汉末年以来群雄混战的形势,考察了各派的前途与刘备的战略走向,即社会的总趋势是从动乱走向安定,从分裂走向统一。诸葛亮同时指出,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支力量必然在战争和历史的演进中存在下去。孙权统治江东已经三代,那里地势险要,人心归附,贤能之士发挥了才能,因此也有条件生存。在诸葛亮看来,除这两大势力之外,还有宽广的中间地带: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他们必然要在倾诈与厮杀的战争中消亡,而夺取上述三地应该是刘备力争的战略目标。天下的格局暂时维持为三国鼎立,在此基础上,由鼎立和对峙走向统一,统一的最终力量是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统一的方式是战略上的两路夹攻。

   

    按敌友论来说,诸葛亮附和刘备的观点,视篡汉的元凶曹操为始终的敌人,他同时将孙权当作最可靠的同盟军。至于其他势力,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年代,诸葛亮将他们的消亡归为天意。但需要指出的是,罗贯中的天意与《三国志》的“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有本质的区别。《三国志》天意的背后已经包含了政治经济的巨大利益、军事统帅的运筹帷幄和坚忍不拔的生存之术,而罗贯中的天意有着塑造人物形象的强烈倾向。他要把刘备写成宽仁长厚,施行仁政的明主,把诸葛亮写成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雅儒贤相,从而巧妙地掩盖了他们对权势、土地、财富的贪欲和攫取。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过于明显和直白,出现了圣人化、超人化的倾向。例如:“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正是这种毫无遮拦,反被鲁迅讥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学术界传统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根本上来说否定了一个战略相持阶段。历史的进程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接着刘备在彝陵之战中惨败,导致了蜀汉政权原则上只能在弱势中保持守势,而后来的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即勉强地执行既定的战略反攻。实际上,战略预见对战争的进程只能起普遍的和原则的指导作用。隆中对在未知条件较多,局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用7年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三国鼎立,已显示出了它在古今战略上的重大价值。更何况诸葛亮并不能左右关羽的大意和刘备的莽撞,使自己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从而逆转了隆中对的内修政理和两路夹击之策。无论是陈寿还是现在的一些学者均认为,诸葛亮最擅长的并非奇谋,而是他谨慎周到的管理才能,在没有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战略进攻很难说是他的本意。可见,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更多的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政治道德。

   

    但无论如何,诸葛亮是小说中为读者所最尊敬、最喜爱的人物。作者以诸葛亮的战略观为起点,对他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加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一工作的起点是要在具体环境中,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尖锐矛盾和巨大差异。应该说刘备的现实与诸葛亮的理想确存有巨大差异,而正是这一特点才能使小说人物生动鲜明地活跃于历史舞台,以体现诸葛亮令人难以企及的大智大勇,体现作者在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时,笔下主人公所应具有的信义、道德、勇敢与智慧准则。隆中对的背景恰当地满足了塑造诸葛亮形象的需要。他的勇敢与智慧是他敢于在刘备生死存亡之秋的情况下,投身到刘备的阵营。同时在具体的作战环境中,在被人误解甚至掣肘或犯错误的时候,在损兵折将的危险关头,他能挽狂澜于即倒,安然反败为胜,转危为安。同样也在于他能敏锐地洞察和把握现实环境,掌握住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各种力量在其中的兴衰成败,不但能预见到他们的结果,更能为刘备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观和相应的对策。这种勇敢和智慧不但使诸葛亮有了封建社会“忠君”的道德基础,同样也使他有了“忠君”的本钱。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般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的见面礼便是他的战略观。正是在这一战略观的指导下,刘备和诸葛亮才导演出了巍巍壮观的历史活剧。因此若离开了隆中对的战略观,不但刘备的政治生涯将一事无成,也降低了小说中诸葛亮的品位和价值,降低了他做为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的地位。同时,小说的写作也会呈一盘散沙,迷失了脉络和方向。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8-10-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红冒 于 2008-10-7 07:52 发表
我眼中的三国战略观:蜀国  

...


红冒你的高度好高啊,我一看题目就被震住了,你看,到现在都没有敢回复的……

看文章好像只开了个头。“先说诸葛亮。”然后其他人呢?不是还要“曹操、周瑜和鲁肃在创业时期的战略观”,这明显有后文啊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1-16 1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