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1551|回复: 7

金庸小说配角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小说配角谱

灭绝师太

金庸小说人物里面,灭绝师太是个很奇特的女人,可谓是女人中的大丈夫,疾恶如仇,处事决断,刚烈果敢。平时,一般把某人比做灭绝,那此人肯定很铁血、严肃,处事很严厉。
    原文:本来峨嵋派也传得一份 “九阳真经”,但掌门人灭绝师太脾气十分孤僻古怪,张三丰曾数次致书通候,命殷梨亭送去,灭绝师太连封皮也不拆,便将信原封不动退回。眼下除了向少林派低头,再无别法了。
    这是一个侧面描写,说明灭绝立场坚定,丝毫不为张三丰所动。要知道,那时张三丰的武功与地位是何其之高,前辈示好,好言相商,本是两利之举,而灭绝紧守门规,不让绝学外传,俨然是一个强硬的领导者状态。张三丰在峨嵋派与少林派中选择,他宁愿以“少林弃徒”的身份,上少林,接受嘲笑与奚落,而没有亲上峨嵋山,劝说灭绝师太。这点上,说明了灭绝师太是个磐石不能移的人物。

    原文:灭绝师太抬头向天,恨恨不已,喃喃自语:“杨逍,杨逍……多年来我始终不知你的下落,今曰总教你落在我手中……”突然间转过身来,说道:“好,你失身于他,回护彭和尚,得罪丁师姊,瞒骗师父,私养孩儿……这一切我全不计较,我差你去做一件事,大功告成之后,你回来峨嵋,我便将衣钵和倚天剑都传了于你,立你为本派掌门的继承人。”这几句话只听得众人大为惊愕。丁敏君更是妒恨交迸,深怨师父不明是非,倒行逆施。
    其实 灭绝师太并非绝情绝义之辈,刚开始,灭绝师太听闻纪晓芙被奸人所虏,有了身孕,并没有过于苛责,还流露出关切之情,她对这个徒弟是很有感情的,寄予厚望。但是得知那个与纪晓芙有染的男子是杨逍,杨逍是魔道中人,这点是灭绝师太深恶痛绝的,她对于正邪分得太清楚,不似张三丰,会从人性上分析,从灭绝师太的视角来说,道就是道,魔就是魔,必须把天下的奸贼铲除干净。话峰回转,灭绝师太给了纪晓芙戴罪立功的机会,只需杀了杨逍,不仅前罪抵消,还可以把衣钵和倚天剑传授,这意味着纪晓芙可以继承灭绝的一切,包括倚天屠龙的秘密。只可惜纪晓芙已经爱上了杨逍,灭绝师太爱之深,责之切,痛心之余,对纪晓芙下了狠手,出掌过程中,还给了纪晓芙一次机会。在灭绝师太的概念中,名门正派绝对不能与魔教有亲密关系,尤其还是自己心爱的徒弟与大魔头关系暧昧。在她眼中,张殷恋情也是一段孽缘,还口称:妖女迷惑了张五侠。就是因为她正邪分明,一心除魔卫道,才有了后来的六大派围攻光明顶。

    原文:她本来只想击中张无忌的丹田,将他击晕便罢,但殷野王出来一加威吓之后,她再手下留情,那便不是宽大,而是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了。因此这一招乃是使上了全力,丝毫不留余地。
    张无忌接灭绝师太三掌那段,反映出灭绝还是恩怨分明的。她本想除尽妖魔,半路出个楞头小子干扰,她并没有恼羞成怒,只是想吓唬他,迫使他知趣离开。一掌比一掌更强,目的也是在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力毙张无忌的意思。结果在她意料之外,没有任何辩解,没有二话,肃然离去。她的作风比起华山的鲜于通,要有趣不知道多少倍。作为围剿行动的发起者,除恶之心,她比其他门派要坚定得多。

    原文:当下快步抢入场中,说道:“师太,让我们师兄弟五人先较量一下这少年的功力,师太最后必可一战而胜。”
  灭绝师太明白他的用意,心想:“我峨嵋派何必领你武当派这个情?那时便算胜了,也是极不光彩。难道峨嵋掌门能捡这种便宜,如此对付一个后生小辈?”
   灭绝师太果然是个孤傲之人,不愿意讨便宜,其实六大派齐攻光明顶,本已是以多欺少,况且明教头头目们差不多身受重伤,此时此刻,六大派正是在用车轮战对于张无忌。但是灭绝不屑,更关键的是灭绝亲眼见过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几曰不见,此子的武功更是百尺竿头,灭绝竟然说道:“这小子出头干预,内力虽奇,又有甚么作为。”当然,张无忌没有出手前,这句话也说得在理。而此时,张无忌已经连败数位高手,招数虽不精,但决不可小觑。灭绝依旧是灭绝,从不为外务,动摇自身的立场,拔剑出鞘,此刻她的目的就是一个,杀死张无忌,灭了明教,这个是大义。

    原文:灭绝师太冷冷的道:“峨嵋派今曰已然败落,你若不死,曰后再行算帐。咱们瞧武当派的罢!六大派此行的成败,全仗武当派裁决。”   
    那刻,灭绝命令周芷若刺了张无忌一剑,张无忌已经重伤在身,显然不能久战。灭绝自己虽已落败,并没有复仇之心,去捡这个便宜,为了大局,把好事让给了武当。身为行动的“军师”,处事绝对有大将之风。

    原文:灭绝师太嘶哑着嗓子说道:“不错,这等不知廉耻的孽徒,留在世上又有何用?她和杨逍是两相情愿。她宁肯背叛师门,不愿遵奉师命,去刺杀这个淫徒恶贼。殷六侠,为了顾全你的颜面,我始终隐忍不言。哼,这等无耻的女子,你何必念念不忘于她?”
    关于此点,就不得不说说,纪晓芙与殷梨亭的婚约,二人是两大门派的杰出弟子,门当户对,可说是武林中的一桩美事。可惜杨逍介入,给破坏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灭绝隐瞒了真相,绝对是为了殷梨亭和武当派的颜面,可以说是真实的谎言。灭绝虽顽固,对人情事故把握得比较到位。在分析厉害关系之后,灭绝选择了打诳语。

    原文:突然间只觉上唇间一阵剧烈疼痛,她睁开眼来,只见师父仍然直挺挺的跪在自己面前。周芷若哭道:“师父,你老人家快些请起。”灭绝师太道:“那你答允我的所求了?”   
    责任重于泰山,灭绝一生都是为了娥眉派在打拼。生死关头,破解刀剑之迷是光大娥眉的唯一希望,而这个希望只有周芷若能够完成。她一生从不服人,刚强好胜,为了无尽的门派任务,她不顾身份,对着自己的弟子跪了下来。临终遗言,她交代得很详细,把周芷若的心思摸得也比较透,迫使周芷若发下毒誓。这个片段,影响了周芷若后期的发展。灭绝的眼光确实也比较准,前期的纪晓芙也比较优秀,此时的周芷若聪颖过人,她对这两个弟子都偏爱有加,都想把衣钵相传。不同的时,纪晓芙为人太直,香消玉陨。有了前车之鉴,灭绝对最后的嘱咐,处理得很慎重,很缜密。到此时为止,灭绝不管性格与脾气如何,做人做事都是为了武林的正义以及娥眉派的发展。

    原文:灭绝师太伸臂抱了周芷若,踊身下跳,待离地面约有丈许时,双臂运劲上托,反将周芷若托高了数尺。这么一来,周芷若变成只是从丈许高的空中落下,丝毫无碍,灭绝师太的下堕之势却反而加强。张无忌抢步上前,运起乾坤大挪移神功往她腰后拍去。岂知灭绝师太死志已决,又绝不肯受明教半分恩惠,见他手掌拍到,拚起全身残余力气,反手一掌击出。双掌相交,砰的一声大响,张无忌的掌力被她这一掌转移了方向,喀喇一响,灭绝师太重重摔在地下,登时脊骨断成数截。   
     对于灭绝自杀式死亡,当然是不愿意受辱。一来,被人称做老情人之类,她一生不苟言笑,对门人和江湖同道都是一脸严肃,对于此类语言,对她的杀伤力最大,她与鹤笔翁拼命,目的就在于此。二来,她得知来相救的明教中人,灭绝一向以名门正派自居,跟她所谓的魔教划分得格外清楚,她实不愿接受这个人情,也在揣测明教有什么企图。从光大娥眉的这个角度上说,灭绝很应该“忍辱偷生”。但是,灭绝毕竟交代了遗憾,有了周芷若,她相对还是放心的。更重要的,范遥的信口开河,触及了灭绝的做人原则的底线,一生为娥眉,而她的自杀式死亡绝对是内心的选择。
     作为一代宗师,虽略显暴戾,但是做事光明正大,敢做敢为,刚正不阿,作风严谨,不愧是女中大丈夫。

[ Last edited by 小随 on 2006-5-29 at 15:54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溢之


昨晚看电视,看到梁朝伟版的鹿鼎记,顿时来了兴趣,刚好看到一个片段:杨溢之拼死保护吴应熊,摆脱王屋派的追杀。颇有感触,想那杨溢之也算个江湖侠士,深具豪情,处事大方,做人光明磊落,他虽是吴三桂的得力手下,却没有屈从吴三桂的淫威,最后落得个“人彘”的下场,确实悲壮。
    先说说他的出场
    原文:神照到此地步,已知自己功夫和他差著好一大截,对方倘若还手,自己势力输得一塌胡涂,只得合十说道:“好功夫,佩服,佩服!”那人站直身子,躬身还礼,说道:“大师拳脚劲道厉害之极,在下不敢招架,只有闪避。”
    自古宴无好宴,此段也是如此。康亲王想杀杀平西王府的威风,神照上人持强傲物,对上了杨溢之,想出出风头。神照上人使出浑身解数,却伤不到杨溢之半分,而杨溢之只守不攻,反而让神照上人吃尽苦头。神照上人是康亲王的门客,实力应该不弱,最起码也是个二流高手。从这点来说,杨溢之的武功着实不低,高手对阵,生死可能在瞬息之间,而杨溢之却泰然处之。这能说明两点,杨溢之判断力很强,对敌人的把握非常准;二来,对自己实力非常自信。在此等场合未施全力,确实有些许大侠的风骨。
    得胜之后,给足对方面子,气魄非凡。此点从正反两面分析,如果杨溢之把神照上人打翻在地,不仅能杀杀康亲王的威风,还能随了吴应熊的心意,这本是场为了面子的较量,这样一来,杨溢之不仅脸上有光,大出风头,还能博取主子的好感。但是,杨溢之没有那么做,一来他不具备做奴才的品性,不懂卖乖。更重要的是,杨溢之持重,顾全大局,此刻他觉得没有必要得罪京城的权贵,做事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

    原文:韦小宝瞥眼间见吴应熊手下那高个子站在一旁,心中对此人颇有好感,便向他招了招手。
    韦小宝这人确实奇怪,机灵古怪,而看人的标准很奇特。他的概念里,会拍马屁的人没有真本事,反之,有真正实力的人,通常不要阿谀上官。凭这一点,他看上了杨溢之。这也算一个侧面描写,以至于后面的赌钱,韦小宝给了杨溢之不少甜头。

    原文:杨溢之喜道:“全仗桂公公大力周旋。小人自己倒不想升官发财。王爷于先父有大恩,曾救了小人全家性命。先父临死之时曾有遗命,吩咐小人誓死保护王爷周全。”
    以前读文,一直不明白,杨溢之这么一个侠士为何会屈身在吴三桂门下?今天细翻文章,才知有这么一段。跟随吴三桂是为了遵从孝道与报恩,从没有想过升官发财,这其实已经说得很明了了。从跟随吴三桂以来,杨溢之一直都没有做成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的出发点只是在维护王府的利益,心中还是有自己的准则的。许多人觉得金书透着浓厚的儒家气息。我也深以为然。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大多生活在仁义礼智信的框框里面,形成了特有的性格,这也是金书的独特魅力所在。杨溢之为吴三桂做事,是为孝义,这也成了他的夙命,还为他的结局做了些暗示与铺垫。

    原文:杨溢之道:“沐家跟我们王府仇深似海,上次吃了他们这大亏,一直还没翻本。这次在狗头大会之中又见了他们。小人心下盘算,倘若在直隶闹出事来,皇上知道了,只怕要怪罪我们王爷,说平西王的人在京师附近不遵守王法,杀人生事。”
    这段中,杨溢之扮成蛮子生番,抓捕沐王府的人,韦小宝也称赞他计策高明。杨溢之的统筹策划能力较强,不然吴三桂也不会派他出来办这件事情。杀龟大会,螳螂捕蝉,杨溢之来了个黄雀在后。
    此外,在杨溢之的理念中,是遵从皇帝的,对于国家的法度还是看重的。如此明白事理的一个人,才会想出两全之策,既能完成任务,还做得不留痕迹,不给主子惹麻烦。

    原文:杨溢之大喜,一来平西王正有求于他,今后许多大事,都要仗他在皇上面前维持;二来这小公公为人慷慨豪爽,很够朋友,当曰在康亲王府中,就对自己十分客气,便道:“那是求之不得,就怕高攀不上。”
    韦小宝跟不少人结过八拜之交,到最后,最佩服、敬重的肯定是杨溢之。而在杨溢之看来,与韦小宝结拜,可以帮到自己的主子;更为重要的是,杨溢之跟韦小宝的脾气很投契,朋友本就需要志趣相投,品行相近,做兄弟更是如此。杨溢之重义气,性豪情,“很够朋友”这四个字,原来就是江湖侠客们经常提到的,相比官场,他更适合做草莽英雄。我曾经想过,如果他一出场是一名天地会的香主,情况会如何,以他的性格和能力,绝对能胜任。后来想想不妥,就因为杨溢之特殊的位置,配上他的性格,他才能在书中闪出亮点。

    原文:原来杨溢之双手已被齐腕斩去,双脚齐膝斩去。徐天川低声道:“他舌头也被割去了,眼睛也挖出了。”
    杨溢之的下场确实过于惨烈,一生为了保护吴三桂,最讽刺的就是,吴三桂回报他的是这样一个整形手术。他的死,书中交代,吴三桂觉得他与韦小宝结拜,可能已经投靠朝廷。个人猜想,以杨溢之的能力,不可能对事件的发展毫无察觉,当他知晓吴三桂的疑心时,他应该还有机会避过大难,选择逃跑。但是他念及吴三桂的恩情,没有离他远去,而是试图解释。而吴三桂是何等人物,心狠手辣,何况造反在即,启能容许丝毫干扰,所以才将杨溢之秘密残害。
    关于他的死亡,可能有人觉得他愚忠。我却不那么认为,杨溢之做人处事,一要为了吴三桂的利益,二来要根据自己的原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他绝非没有立场,说到愚忠,他大可遵照吴三桂的意思,既保住性命,还能捞到不少好处。而这样是不可能的,一个愚忠之人,是不可能按照《鹿鼎记》中所描述的杨溢之那样。一来,以他的能力,必是吴三桂的心腹,帮助他谋反;二来,不可能与韦小宝走得太进,避免花前礼下,即使走进,也是利用韦小宝。相反,他的死更可能是因为他不愚忠,还招来杀身之祸。
    在写杨溢之的时候,我想到了鹿鼎记中一个伟大光辉的人物:陈近南。人称“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我觉得有点过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陈近南武功的描写成分颇多,而对于他的才能描述甚少,在处理自己与郑家的关系上,让人很怀疑他的统帅能力,不似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一样讽刺的是,他也死在了自己主子的手里。杨溢之在武功与能力,当然与陈近南有很大距离,然而感觉上,他与陈近南果断,金庸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安排得很好,让杨溢之悲壮地死去,不似陈近南,还拖拖拉拉,让人看了,很沉闷。杨溢之的死,确实为他的性格增色不少,也为他的人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莹玉

就是那个彭和尚, 五散人里最早出场的英雄.
第一次露面,是在常遇春带张无忌看病的路上, 他一身白衣如雪,  独斗各派八人. 说他掌发虚虚实实,变幻多端.  人家问他为什么要为白龟寿拼命, 他说”白龟寿已经被你们打得重伤, 我彭和尚莫说跟他颇有渊源,便是毫无干连,也不能见死不救.” 大义凛然, 侠士风范.  而其余八人为了追问屠龙刀下落,对白龟寿围追堵截, 境界等而下之.
   接着, 他巧妙诈败, 忽然使用大风云飞掌, 反败为胜, 有胆有识. 显得并非豪迈而无计谋. 在巧变上, 反而胜过一直被夸足智多谋的武当张四侠. 但是, 除了侠气和机巧, 他又多了一份仁心, 对围攻他的两个峨眉派女子, 却没有下重手.
  但是丁敏君乃无耻小人, 反恩将仇报, 威胁彭和尚.他毫无惧色, 严词以对.
这段文字十分精彩, 不可错过:


彭和尚仰天大笑,说道:“丁姑娘,你可将我彭莹玉看得忒也小了。武当派张翠山张五侠宁可自刎而死,也决不说出他义兄的所在。彭莹玉心慕张五侠的义肝烈胆,虽然不才,也要学他一学。”说到这里,一口鲜血喷出,坐到在地。(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英雄豪迈, 威武不能屈也, 下面的几句,更是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她(丁敏君,笔者注)长剑一晃,指着彭和尚的右眼,说道:“你若不说,我先刺瞎你的右眼,再刺瞎你的左眼,然后刺聋你的右耳,又刺聋你的左耳,再割掉你的鼻子,总而言之,我不让你死便是。”她剑尖相距彭和尚的眼珠不到半寸,晶光闪耀的剑尖颤动不停。彭和尚睁大了眼睛,竟不转瞬,淡淡的道:“素仰峨嵋派灭绝师太行事心狠手辣,她调教出来的弟子自也差不了。彭莹玉今曰落在你手里,你便施展峨嵋派的拿手杰作吧!”丁敏君双眉上扬,厉声道:“死贼秃,你胆敢辱我师门?”长剑向前一送,登时刺瞎了彭莹玉的右眼,跟着剑尖便指在他左眼皮上。彭莹玉哈哈一笑,右眼中鲜血长流,一只左眼却睁得大大的瞪视着她。丁敏君被他瞪得心头发毛,喝道:“你又不是天鹰教的,何必为了白龟寿送命?”
(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丁敏君这个女人,也算是狠毒阴损之极了. 峨眉门下居然有此败类,灭绝师太岂能无责?  古来慷慨就义, 生死不介的英雄好汉. 又有几人及得上彭和尚! 刺瞎眼睛的痛苦, 双目失明的威胁, 他的反应不过是哈哈一笑. 文天详的正气歌里:”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恐怕加上一句为彭和尚眼, 不为过吧. (当然他是虚构的人物, 年代也是文天祥就义以后很多年了)
大义当前,生死不计, 正气凛然. 读到这里, 怎么能不感叹丁氏之狠毒, 彭和尚之豪杰. 面对剑尖, 面对威胁,面对已经被刺瞎鲜血横流的一只眼睛, 古来能有几人能”睁大眼睛”看着施酷邢者毫无痛苦和惧色的? 面对要刺瞎自己眼睛的利器坦然而视,没有过人的忍耐力和定力,何能为之? 敌人丁敏君, 反而被瞪得"心头发毛".
非大英雄不能也.
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潇洒,多了三分做作,被彭和尚的瞪目一视,哈哈一笑,给比下去了.


接下来彭和尚的回答, 更是让人胸中豪气顿生.无不钦佩.
彭莹玉凛然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好个彭和尚! 字字置地有声,铿锵刚毅, 这句话, 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 直抒己怀,气度不凡, 又显露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 傲气实足. 尤其是在受到酷邢逼供的威胁之下, 实在是可以被反复引用的警句.  是啊, 对于丁敏君这样品德低下, 愚蠢凶残的女人, 又何必多费口舌? 说什么大道理. 根本不配做彭和尚的对手. 此言一出, 当成千古豪言.
最后在白龟寿拼死一击击伤丁敏君后, 彭和尚反而没有计较丁敏君的刺目之仇, 在纪女侠的请求下放了这个愚蠢又狠毒的女人. 他的仁心,又一次不经意的体现了出来.


彭和尚笑道:“似你这般皮黄口阔的丑女,我是不敢杀的。只怕你一入地狱,将阴世里千千万万的恶鬼都吓得逃到人间来,又怕你吓得阎王判官上吐下泻,岂不作孽?”说着大笑三声,掷下长剑,抱起白龟寿的尸身,又大哭三声,扬长而去。。(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三哭三笑, 豪迈英雄, 能收能放, 寥寥数笔, 一个肝胆照人,机智诙谐,豪气逼人,慷慨而不畏死的英雄, 就给金庸勾勒出来了. 天下英豪,舍彭和尚其谁?

但是, 彭和尚的令人钦佩之处. 尚未写完.
笔锋一转, 已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 在危急关头,他第一个提出违背自己五散人当年是誓言,大局为重, 上光明顶和杨逍共商对策.  在五散人和杨逍语言火爆之际, 说僵了要动手,他又拼命晓以大义, 希望双方共抗强敌.连杨逍也不得不说彭和尚识得大体.
一个顾全大局, 不计较个人名誉得失的成熟稳健的侠士,又跃然纸上.


在明教遭到几个门派围攻, 几大高手内伤未愈,危急关头,张无忌提出大家进入明教的秘道暂避, 大家因为明教的规矩不愿意进入. 杨逍身为光明左使, 也拘泥于这个成规,眼看明教就要又一次进入灭顶之灾, 这时候,又是这个彭和尚站了出来,书中写道:


彭莹玉忽道:“各位听我一言:张大侠武功盖世,义薄云天,于本教有存亡继绝的大恩。咱们拥立张大侠为本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倘若教主有命,号令众人进入秘道。大夥儿遵从教主之令,那便不是坏了规矩。”(摘自第二十二章 群雄归心约三章)


   在张无忌拼命推托(他倒不是谦虚,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大家劝说他的时候,鹰王动之以亲情,而彭和尚晓以大义,终于说服了这位张大侠,书中原文写道:

    彭莹玉道:“张大侠,大丈夫身当大变,不可拘泥小节。谢狮王是你义父,犹似亲父一般,自来子继父职,谢狮王既不在此,便请你依据阳教主遗言,暂摄教主尊位。”众人齐道:“此言最是。”(摘自第二十二章 群雄归心约三章)


   他还给张无忌的继位, 早了点牵强的理论依据, 虽然明教是推举的教主,并非世袭,但急切之间,他扔能附会出些东西来说服张无忌,实在不能不佩服其急智. 比起殷天正又高明了.
   这段话,可以类比三国演义里庞统劝说刘备在席间斩杀刘璋的理论依据.有异曲同工之妙.
   能变通而不死板的遵守规矩, 他这一个号召, 可以说救了明教,也成就了张无忌的教主地位. 否则, 张无忌坚持要大家进去躲藏, 明教教徒又不肯跟随, 无忌当然也不可能独自逃命, 如果不在理论上找一个借口充分利用明教的秘道. 众人都很难幸免.可惜什么杨左使, 韦蝠王.都拘泥这个陈年旧规矩. 不如彭和尚之振臂一呼. 否则, 双方说到最后都无法说服对方,一时间僵住了,敌人就在门外, 没有时间调解了. 没有彭和尚这"各位听我一言", 明教存亡就难说了.  所以,岂止是张无忌独斗六派, 彭和尚临危不乱,  可以说在千钧一发之际以片言又救了明教一次.
  能舍身取义,又不拘泥成法, 守大义而舍小节, 彭和尚真乃明教栋梁!

书中还提到, 说不得和彭莹玉都是出家的和尚,但偏偏这两人最具雄心,最关心世人疾苦,立志要大大做一番事业。驱逐蒙古,光复河山. 他们把一个江湖教派的立足,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境界. 这一点, 无论是光明左使,还是鹰王龙王,都是不及的. 胸襟和气度,雄心和眼光.可以说, 这彭和尚的武功虽然在明教中未至最高境界, 但见识和气度,却是第一流的.
难怪后来张无忌做教主, 经常找人商量事情的,除了杨逍,还是彭和尚.
彭和尚后来还有劝阻张无忌刺杀蒙古皇帝的举动,并陈说利害, 见他人所未见, 分析思路清晰, 理由充分, 实在是明教不可多得的智囊. 张无忌如果真有政治眼光,一定会重用此人,必可成股肱之臣.(这一段较长,彭大师为了开导张教主和韩林儿,说话又比较通俗.原文较长,有兴趣可以参阅第三十四章新妇素手裂红裳.
这里提供一个连接http://www.dqcx.net/wx/jinyong/yttlj/yttlj34.html

   彭和尚的形象, 是描写了一个慷慨仁义, 富有政治抱负的侠士形象. 说到底, 还是个入世的儒家之侠,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是同一类的. 但是他没有郭大侠那么拘泥和古板,显得灵活巧变, 极富智谋,又能大义凛然, 舍身取义.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称职的扶佐之臣, 古代的那些慷慨忠诚,治国有方的名臣,也不就是这些吗? 彭和尚说话的语气, 也说明他有一定的文化, 不武功高强,而且也能文, 举个例子:
   在光明顶上劝说杨逍共同抵抗外敌人,他说:” 古人道得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咱们且商量御敌之计。” 在这种危机关头他出口就是古人云,看来圣贤之书,也没少读.文武双全, 是个人物.
   他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江湖人物, 是一个政治化的江湖人物, 但又是一个没有脱去江湖气的豪侠,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真还不容易.
   金庸写彭和尚, 惜墨如金. 因为他实在是一个配角,而且比起杨逍,谢逊,灭绝师太这些配角, 又不重要的多.
   但是少归少, 却都是精当之笔, 画龙点睛, 妙在其中.
   这个是个理性的形象,和张松溪一样. 但是他又不是绝对的政治人物,手段也绝对没有朱元璋那样的真正的政客那样狠辣,因为他为人处事, 还有”大丈夫”的做人道理.
  在一个集团里面,这样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候,他能够有冷静的判断,有巧变的方法,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翻开二十四正史, 很多名臣,或多或少,能找到彭和尚的一点影子.

彭莹玉,也真当得起这大智大勇四字. 不禁吟起正气歌的另几句:”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曰月,生死安足论。”

真丈夫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三丰


所有金庸人物当中,最喜张三丰.也最推崇他在江湖里的境界.
   补充一些东西以和四不先生:

1. 他的宗师气度和胸襟:从接纳殷素素,到毙宋青书. 他身受重伤, 对赵敏的回答, 都无不表现了他的宗师气派. (如四不先生所言之情和理)
2. 他的情和爱心. 圣人有爱心吗? 有. 你看看三弟子受伤时候他的担心, 他重见翠山之激动, 手报重伤的无忌的老泪, 看他重见无忌的高兴, 原来, 他也是人, 有情之人.性情中.
   这里有个很多人都忽视的例子; 就是张三丰重新到了少林为无忌求九阳功, 看到了当年生活的地方, 不禁想起来觉远大师和郭襄.  令人感慨万千. 非性情中人怎能如此.
3. 他的为师之道. 作为一个师傅,教育弟子很重要. 武当七子后来无不成大器,而且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 二侠能独创虎爪绝户手,翠山能领悟倚天屠龙功, 都是张三丰能因才施教的结果. 另外, 武术只是一方面,总的来说, 武当七侠全都行侠仗义,恩爱如一.品行都非常端正. 比起来他的第子宋远桥管不好自己儿子, 灭绝师太门下有丁敏君这样的败类.大有不同. 他教张无忌太极拳剑,也是随机应变, 不拘法度. 更体现了他的大宗师气派.
   看这书,想起了真实武术界的一些武林前辈的事迹.
   另外, 说到学武术教徒弟不拘一格.让我想起来现在上海陈式太极拳前会长万文德老师,(今年已经是90高龄).  他和我说, 拳这个东西,是艺术,过去他的先师(陈照奎老师),每一遍都可以打的风格不同. 对于已经有一定功底的弟子,他能保留弟子自己合理的,好的体悟,力求每个人的功夫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各有所长.
     我到石家庄拜访马虹老师的时候(陈照奎先生的另一弟子).  他步履稳健, 谈笑风生,声若虹钟. 快80的人了, 教弟子非常严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 改踢腿劈腿的,窜跳发劲的,一个动作也不马虎. 严于律己.
     张翠山用庄子的话来形容三丰,与我心有戚戚焉.

4. 张三丰的武学. 很多人在比较张无忌和张三丰谁功夫高.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武学武学,除了武术还有学问,  从对武学的贡献和理解体悟来说,张无忌离开三丰还有很大距离.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剑是不用说了.(小说家言,并非历史事实)  他随手创编的二十四式书法拳, 竟也奇妙无穷.
    另外, 倚天屠龙记里还有个侧面描写,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说张无忌在武当山上第二次被玄冥二老打伤. 后来在营救周芷若时候和杨逍韦一笑冲入赵敏房间. 再度和二老交手, 将两人打败. 前后武功进步很多.
     杨韦二人想起张无忌在武当数月, 受三丰指点,终能使九阳神功, 乾坤大挪移, 太极拳三门功夫融会贯通一体.  两人心中暗赞张三丰学究天人, 那才真的称的上是深不可测四字.
  
   对各家武术还能恰如其分的整理发展,这个境界, 当时书中有谁能及?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 金庸对太极拳的描写,最接近真实武术(他也就懂这个). 真正的太极拳和人动手, 是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定式的,妙处全在内劲. 和张三丰只传剑意和不传剑招,倒是一脉相通.


5. 张三丰的诙谐和潇洒
大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书中写道他虽然年龄很大,但经常和徒弟们说笑话开玩笑. 能严肃而不古板. 让武术的求道学习变的轻松愉快, 也是张三丰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举个例子, 他说张无忌用来学剑的剑是木剑, 就说老道这不是用来作法驱邪门的吗?  赵敏强敌围攻之时, 张三丰轻松面对, 神形自若, 不比矫揉造作的"小儿辈大破贼"的风流宰相谢安, 更潇洒自如吗?


6. 张三丰的求"真'和不好虚名
为了救弟子的孩子, 张三丰委曲求全向少林寺低头求教,遭受冷落之后也只是叹息而不愤怒. 他更一步发展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求无愧于天地, 又管他史书如何写?
    又自责过于执着太极拳能否传世, 这已经是另一种人身境界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足道


任何一样学问,到了一定的高度,  都要过一个关, 就是寂寞. 高处不胜寒. 是学者都会遇见的. 王国维说治学的三种境界,也体现了那种寂寞.

很多人对学问也有痴爱之心., 鄙人认识的几个专业棋手,无不对棋有着一种尽呼痴狂的热爱.

寂寞和痴爱, 难道就是古今学者的宿命么?

金庸的笔下, 也有一这么一位隐者,
他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何足道.
何足道, 何足道哉.. 这个名字取的妙在其中, 既谦逊, 又飘逸潇洒, 如果一定要评论金庸取名的金榜, 这个名字当列十位之内.  他绝对不能算倚天屠龙记里的重要人物,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飘逸潇洒,痴狂而真诚的隐士形象.  
从本质上说,他有和周伯通一样对”艺”本身的热爱. 周伯通练武,是因为其爱武术. 而何足道对武术, 棋和琴的热爱,也让他成为了一代宗师,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他追求的境界.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热爱, 你才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去追求那”艺”中的高深境界, 因为, 那不是为名利,也不是为做什么贡献,而是真的,从其中,得到了无与伦比的乐趣.
小说这位何足道一出场,就不同凡响, 琴音集鸟, 百鸟应答, 金庸用饱怀中国传统文字的优美情调, 给了这位雅士一个绝对清丽绝俗的开场白.


书中原文:
过了一岭,只见古柏三百余章,皆挺直端秀,凌霄托根树旁,作花柏顶,灿若云荼。郭襄正自观赏,忽听得山坳后隐隐传出一阵琴声,心感诧异:“这荒僻之处,居然有高人雅士在此操琴。”她幼受母教,琴棋书画,无一不会,虽均不过粗识皮毛,但她生性聪颖,又爱异想天开,因此和母亲论琴、谈书,往往有独到之见,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时听到琴声,好奇心起,当下放了青驴,循声寻去。走出十余丈,只听得琴声之中杂有无数鸟语,初时也不注意,但细细听来,琴声竟似和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宛转啼鸣,郭襄隐身花木之后,向琴声发出处张去,只见三株大松树下一个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张焦尾琴,正自弹奏。他身周树木上停满了鸟雀,黄莺、杜鹃、喜鹃、八哥,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和琴声或一问一答,或齐声和唱。郭襄心道:“妈说琴调之中有一曲《空山鸟语》,久已失传,莫非便是此曲么?”听了一会,琴声渐响,但愈到响处,愈是和醇,群鸟却不再发声,只听得空中振翼之声大作,东南西北各处又飞来无数雀鸟,或止歇树巅,或上下翱翔,毛羽缤纷,蔚为奇观。那琴声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这段原文引用较长. 因为作者写的太美,实在不忍心割舍. 读者不可简单错过. 需细心细读方可. 文章以郭襄为视角, 探寻琴声, 点出了这位高士琴之一绝. 这段文字, 细细读来, 似乎是幅俊美的水墨画(一位隐士抚琴,百鸟枝头, 一个少女在花间侧耳倾听,本人曾有一位朋友善长丹青, 亦喜金庸之倚天,十年前曾应我之邀以此段文字为背景作画一幅相赠,及为传神) ,又似乎有清音一洗俗尘.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倚天屠龙记的文字风格, 在第一回和第二回特别突出俊秀风雅, 这就是典型代表之一(我将在金庸小说的文字风格里重点分析这些)

空山抚琴,百鸟作答, 这意境多么潇洒,但又多么寂寞?


原文:
那人随手在琴弦上弹了几下短音,仰天长叹,说道:“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世间苦无知音,纵活千载,亦复何益?”说到此处,突然间从琴底抽出一柄长剑,但见青光闪闪…………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何足道吟的这首词,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出自李太白的<扶风豪士歌>,  可以说真点出了此人的豪情. 抚琴高歌.  狂放, 飘逸. 也当真有太白之遗风,  然而,  有伯牙而无钟子期, 纵有绝世奇音,又与何人说. 求道求艺术, 到了没有人能够欣赏的境界,岂非也很无奈?

接着,何足道画地为棋, 自己和自己下起了棋. 也许当局者迷, 一个围棋造诣不过尔尔的郭襄, 居然也能看破天机, 指点棋局. 而这个何先生居然还没注意到有人, 可见下棋是下到忘乎所以了. 最后才想起道谢.郭襄点出了何足道的琴曲,她的一曲<考槃>作答,  原本亦无甚奇, 但何足道正苦无知音之时, 喜得能懂之人,当真是不喜出望外. 看来,他,还是奈不住寂寞的人.

到底高兴到什么程度呢? 高兴到何先生突然起了创作热情,  把诗经里的考槃和蒹葭拼凑起来合奏, 这首曲子,也是为自己的红颜知音所作. 他和郭襄,应该说和刘正风和曲洋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郭襄只是一时兴起,却非真正象何足道那样的痴迷. 当然,当真要考较起音律来, 实在难以想象这两首曲子放在一起会好听.
   这首曲子,也只有郭襄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所以书中写道:
原文
郭襄心中蓦地一动:“他琴中说的‘伊人’,难道是我么?这琴韵何以如此缠绵,充满
了思慕之情?”想到此处,不由得脸上微微一红。(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而何足道抚琴之时,也是投入的可以, 他做事情的专注和投入,岂非求艺者必须的品质?


原文写道:
何足道全心沉浸在琴声之中,似乎见到一个狷介的狂生在山泽之中漫游,远远望见水中小岛站着一个温柔的少女,于是不理会山隔水阻,一股劲儿的过去见她………(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他对郭襄的感情,可以说似有意,似无意. 他的热情,更多的在对方对自己的艺术的理解上. 弹琴之时,他是投入真感情去弹的,当真说有什么男女之情,倒也未必. 但你说没有, 又似乎有那么点.所以小郭襄也会突然脸红. 从这一段,完全点出了何足道对”艺”的不懈追求和认真态度. 弹琴也要弹到投入. 这段伊人在水一方和隐士之歌夹杂在一起,是否也是何足道对郭襄一见倾心, 含蓄的表达之词呢? 还是何狂生突然来了创作灵感而一时见兴起之作呢?  读者自可以去揣摩猜测了. 也许, 何足道自己心里,都也是模模糊糊的. 但这种感觉, 岂非比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更有余味呢?

金庸很直白的写何足道有书呆子气,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写他有多呆,他不过是对自己爱好的艺术投入很深罢了,对于不能理解的人,也许就会觉得他呆了.其实他人并不呆, 不但不呆,还不乏幽默感. 尤其是郭襄和卫天望他们三人发生矛盾以后, 他出来处理的方式,也是很有意思.连出场方式都是与众不同:

原文:
再看那掉下来的物事时,更是一惊,只见一个身穿白衣的中年汉子,双手抱着一张瑶琴,躺在地下,兀自闭目沉睡。郭襄喜道:“喂,你在这儿啊!”原来此人正是数曰前她在山坳中遇见的那个抚琴自弈的男子。那人听到郭襄说话,跳起身来,说道:“姑娘,我到处找你,却不道又在此间邂逅。”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他其实早在一边偷听,一直到郭襄没发应付了, 才从天而降. 还装睡觉. 说不定他半路跟了郭襄很久, 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找了个这么古怪的”邂逅”.何先生也真是可爱. 对付卫天望这三人却不住的冷嘲热讽. 这段文字无不有趣:

原文:
郭襄道:“你找我干甚么?”那人道:“我忘了请教姑娘尊姓大名。”郭襄道:“甚么尊姓大名?文诌诌酸溜溜的,我最不爱听。”那人一怔,笑道:“不错,不错!越是闹虚文,摆架子,越是没真才实学,这种人去混骗乡巴老儿,那就最妙不过。”说罢双眼瞪看卫天望,嘿嘿冷笑。郭襄大喜,想不到此人如此知趣,这般帮着自己。卫天望给他这双眼一瞪,一张铁青的脸更加青了,冷冷的道:“尊驾是谁?”那人竟不理他,对郭襄道:“姑娘,你叫甚么名字?”

看来对于得罪郭襄的人,他是毫不客气了.明着帮郭襄,在嘴上都不肯吃亏, 要把场子找回来.下面的自我介绍, 也是让人感觉到这位何先生的幽默感:

原文:
(郭襄)笑问:“那你叫甚么名字啊?”那人道:“我姓何,名字叫作‘足道’。”郭襄笑道:“何足道!何足道哉?这个名字倒谦逊得很。”何足道说道:“比之天甚么、地甚么的大言不惭、妄自尊大的小子,区区的名字还算不易令人作呕。”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拐弯骂人, 骂得很精彩. 说明他不但不傻不呆,还是一张利嘴. 骂的如此刻薄, 人家当然不卖帐, 动上了手才发现这位何足道的功夫非他们可比. 轻描淡写就可以打发他们了.他还分清轻重, 对郭襄比较无理的卫天望,被教训的比较厉害,而对郭襄比较客气的方天劳,他就比较客气.结果武功最高的潘天耕要比剑法, 何足道已经忙着要给自己的知音听新曲子了. 结果演出了一场绝妙的比剑. 何足道一手抚琴,一手用断剑随手阻挡潘的进攻. 当然,这样子防守, 从实际上说是不可能的.武侠小说在武术上有很多经受不起推敲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太认真, 但一时读来, 何足道的飘逸潇洒, 更是显示了个十足. 这么潇洒的拒敌, 除了琴剑双绝的何足道,除了爱琴如痴的何足道, 还有几个能够? 这种事情,别人做来,纵然可以办到,也毕竟显得故作潇洒, 而何足道心纯求艺,使出来才纯属自然,非他人可及. 何足道的身上, 有周伯通的影子, 但却没有周的混沌稚气.笑傲江湖的梅庄四友,也有何足道的影子, 但却没有了何的潇洒和狂放了. 但是后来的段誉,有了点何足道的痴心.却书呆过了头.
最后断敌人的剑,不自觉把琴弦弄断,他一脸沮丧,感叹自己功夫不纯, 看来胜负对他来说,的确没有多大意义,他追求的是武功的艺术, 武功和琴韵结合的艺术, 而非一时间的胜败.
既给郭襄解了围,教训西域少林三人的目的也达到了, 还给郭小姐听了自己专门为她创作的琴曲, 一举三得,这位何足道,办事效率也够高的了.
何足道是个守信君子,为了给人传一句话,千里迢迢感到少林寺,而托他传话的人和他要传话的人,都是素不相识的人. 这一点, 他也可算当着真君子.
金庸在倚天的头两回对少林僧众的描写,除了无色禅师有点气概,其余给人的感觉就是凶强霸道.并不象佛门弟子.
何足道教训了西域少林的三人,本不想再去打架.
原文:
何足道道:“我跟少林寺的和尚素不相识,又没过节,所以跟他们订约十天,原是要待这三个老儿赶到,这才动手。现下架也打过了,咱们一齐上去,待我去传了句话,便下山罢。”郭襄皱眉道:“和尚们的规矩大得紧,不许女子进寺。”何足道道:“呸!甚么臭规矩了?咱们偏偏闯进去,还能把人杀了?”郭襄虽是个好事之人,但既已和无色禅师订交,对少林寺已无敌意,摇头笑道:“我在山门外等你,你自进寺去传言,省了不少麻烦。”何足道点头道:“就是这样,刚才的曲子没弹完,回头我好好的再弹一遍给你听。”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天涯思君不可忘)


他念念不忘的,是给郭襄听他自己的作品, 至于和少林和尚打架,他却再也没有兴趣了. 可是他自己忘记了留书少林,这又上去传话, 别人岂能善罢甘休? 这也的确是他痴狂的地方了.
何足道的一张嘴可以说厉害,只用了十六个字就把少林不让女客进寺的规矩给驳得体无完肤.方丈还不得不请郭襄进去.

何足道听他言中之意显是要拒郭襄进寺,狂生之态陡然发作,仰天大笑,说道:“老方丈,晚生到宝刹来,本是受人之托,来传一句言语。这句话一说过,原想拍手便去,但宝刹重男轻女,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未免太多,晚生却颇有点看不过眼。须知佛法无边,众生如一,妄分男女,心有滞碍。” (摘自倚天屠龙记第二回 武当山顶松柏长)

何足道一再退让不想比武, 可少林却会错了意,以为他专门上来挑战扬名, 是根本不了解何足道这个人.结果他却要和人下棋,也不想想别人是否会下棋, 少林也不是以下棋为名.这就是好艺好到痴呆了, 结果无意中显露了上乘内功, 把少林的诸多高手给比下去了.
   要不是觉远师徒出来这一闹, 这琴剑棋三绝的人物, 还真轻描淡写的把少林给挑了. 而且最可笑的是,  这并非他的本意.
   
何足道不是一个武侠, 而是一个艺人, 他对武术的追求,实际上和他的琴,棋一样的,他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人. 这种人必须透着痴爱. 没有痴爱,就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这个,我很很多求艺的人接触, 有时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何足道痴.  没有那点痴,也许,他们也达不到哪个境界. 对自己热爱的事业, 不到痴狂的地步, 又怎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小的时候学科学家的故事,说牛顿为了研究学问, 烧鸡蛋结果把自己的手表放进去煮, 也是痴的可以的人.因为他吃饭走路都在想他的研究. 曹学芹的”荒唐言,辛酸泪”当时又有几人能解, 所以也只能自云”作者痴”了.
何足道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都是少数,也决定了他不可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但是,这类人创造的文化,科学, 艺术,却都能照耀千古.
写何足道,让我想起了那些棋痴武痴的朋友. 这里说段故事, 我少年时习练太极拳,好之过甚, 一有空不论场合, 就要练几招. 走路吃饭都会想拳势内劲之变化. 有时睡觉时都在梦见练拳. 当时有个拳友, 旧学三皇炮锤和形意五行拳,后经我介绍习陈家太极拳. 此人自幼习武好武成痴, 最爱实战, 交过手的武林高手无数, 虽然后来两人天各一方, 但一通电话, 连寒暄都免了,直接又谈起武来.
  我到湖州老家去看他, 下车他来接我, 还没走到家门口, 连说带比, 当场就动起手来. 总算手里拎着包不方便. 到得他家, 一杯茶没喝完, 说到大家对功夫的新的体悟, 站起来他就要和我在客厅里动手, 吓的他夫人急忙说屋里地方下,去楼下园子里比吧.
他来看我, 住在宾馆里, 没地方施展拳脚. 我们只好在宾馆的停车场里拳来脚往, 推手完了, 还要散手实战, 结果弄的保安如临大敌.
现在回想起来,当真痴的可以. 但是,他领会到的拳法, 却很希望我能理解和知道, 反之也是一样, 他对拳的追求,纯粹是一鼓的狂热的痴爱, 何足道心情, 我是特别有体会.

何足道的寂寞,是所有求艺求道着必须经过的阶段. 世人所能看到的,只是他的琴剑棋三绝, 他的渴望被理解, 却她们是没有人能够体会和领悟的.

  直到郭襄的出现, 郭襄对何足道的理解,不光是因为她从小受了良好的诗词音乐的教育, 也不光是她善解人意. 你能说,郭襄对何足道没有一点共鸣吗?
  他们都是那么洒脱而不拘泥理法,  都是随性的人,但却都不是不通情理, 知道适可而止, 他们都是至诚君子, 何足道对艺一片痴爱, 小郭襄对杨过一片痴爱, 都把深深的寂寞埋藏在心底.   她游览少林,不过是为了向无色禅师问一下杨过的情况, 而何足道到少林来,根本是为了传一句听错了的话. 这两个莫名其妙的人,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情况下的巧遇, 能说不是缘分吗?  一个是昆仑派的俊杰, 一个是峨眉派的开山祖师,少年时的这一段经历,可真可以传为佳话.何况, 还有一个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呢.
  
  但金庸写何足道, 处处适可而止. 犹如太极拳法,含而不吐, 招招沉肩坠肘,留有余劲. 他对郭襄那种感情, 写的朦朦胧胧, 欲言又止. 可以说, 何足道和郭襄的交往, 留给人的,是一幅幅潇洒俊美的图画. 留给人的无尽的遐想和回味.却没有半丝的遗憾.
朋友送给我的那幅郭襄花间暗听百鸟朝凤图(出版书的插图是白描),  那俊美的水墨画, 虽然因故而毁, 但却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如果,我们能从我们热爱的艺术中得到乐趣,
如果 ,我们能 得到不对追求新的体悟和境界的喜悦,
痴又何妨?
狂又何妨?
何足道哉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三娘

生命的力量很强大. 为了保护孩子, 一些弱不禁风的女人,也会突然发挥出平时根本想也想不到的气力和勇气. 为了保护幼崽, 一头母野猪可以战退群狼, 母性激发出了生命最大的呐喊.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天性.也是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 有人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也是最持久的.
回想起严父慈母, 给人安全感,给人温馨,给人信心和勇气.

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呢? 如果这个双方创造的孩子被人残酷的杀害了呢?
你能想象这种深隧的痛苦吗? 你能想象这种愤怒和仇恨吗?

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杜百当和易三娘的故事.一个读来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这对夫妻,小说里着墨很少,戏分也不重. 但是却是倚天这部著作不可不细看的妙思之笔. 他们曾经是威振川西的武林高手, 杜百当向以双钩威震川西,他妻子易三娘善使链子枪.号称贤伉俪.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因为一个仇人所改变,彻底改变了. 这个人就是谢逊. 他杀了他们的爱子. 对于谢逊杀人的原因, 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都不要紧了.最最关键的是-----他杀了他们的儿子!
对父母来说, 这意味这什么? 爱别离,是佛家所言的人生一苦. 亲爱的人离开了,那么导致离开的人,将会被报以刻骨的仇恨. 他们恨, 恨这个仇人夺去了他们生命的最爱.由爱而恨,这是最自然的转折了. 但是, 他们没有象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那样迁怒旁人,他们相信怨有头,债有主. 所以, 找的,只是谢逊. 身当大难,比起谢逊的胡乱杀人, 至少, 还多了一份天良和理智.
为了报仇,他们为了能挡住谢逊的狮子吼, 杜百当刺聋了自己的耳朵. 他听风辨器之术乃武林一绝,但是,为了报儿子的仇,这点自残,他们是不在乎了. 突然觉得,林平之身上会有他们的影子. 为了报仇,他们舍弃了自己熟悉几十年的兵器, 针对谢逊练了十二柄短刀的功夫. 虽然,也许他们也自己仍然知道不时谢逊的对手,但是, 作为他们, 仍旧要拼命一试.
书中写他们的身份,是通过张无忌偷听他们和青海三道的对话得来的. 书中写道:
马法通道:“贤伉俪跟谢逊有杀子之仇,这等大仇,自是非报不可。既已探得对头在少林寺中,何以不及早求个了断?”易三娘侧目斜睨,道:“这是我夫妇的私事,不劳道长挂怀。”………… 易三娘道:“既跟谢逊并无仇怨,何以苦心孤诣的练这套剑法?咱们双方招数殊途同归,都是克制七伤拳用的。” ………………………易三娘道:“咱夫妇只求报仇,便送了性命,也所甘愿,于屠龙刀决无染指之意。” (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他们但求自己报仇, 对与大部分人参加少林大会是为了屠龙刀来说,他们的动机要纯得多. 而且他们但求同归于尽,亲手报仇. 对自己的生命都早不在乎了, 要这些名利何用? 请注意”易三娘侧目斜睨”这几字,完全体现了易三娘对青海三道对屠龙刀私欲的蔑视和戒心.

报仇, 报仇,成了他们生命的唯一目标. 人,这样活着的确很可悲,但是,杀子之恨,又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吗? 他们,又何尝不是为爱而疯狂的一对人呢?
如果金庸对这对夫妻的描写仅仅限于此,那么, 今天我写这两个人物,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倚天这部书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不但极写了他们的恨,更巧妙的写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一出场,易三娘就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形象.书中写道:


见山道旁两间茅舍,门前有一片菜地,一个老农正在浇菜,便道:“向他借宿去。”张无忌走上前去,行了个礼,说道:“老丈,借光,咱兄妹俩行得倦了,讨碗水喝。”那老农恍若不闻,不理不睬,只是舀着一瓢瓢粪水往菜根上泼去。张无忌又说了一遍,那老农仍是不理。忽然呀的一声,柴扉推开,走出一个白发婆婆,笑道:“我老伴耳聋口哑,客官有甚么事?”张无忌道:“我妹子走不动了,想讨碗水喝。”那婆婆道:“请进来罢。”二人跟着入内,只见屋内收拾得甚是整洁,板桌木凳,抹得干干净净,老婆婆的一套粗布衣裙也是洗得一尘不染。(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这分明是纯朴的农家,慈祥的老夫妻. 如果是一个武林大豪,平时娇生惯养习惯了, 如何能做到如此神似.看了这段文字,没人不会对这位老婆婆产生好感.

当老婆婆识破赵敏的谎言,赵敏说自己是逃婚出来的以后,老婆婆居然动了侠义之心, 可称难得. 愿文如下:

那婆婆呵呵而笑,连连点头:“我年轻时节,也是个风流人物。你放心,我把我的房让给你小夫妻。此处地方偏僻,你家里人一定找到,就算有人跟你们为难,婆婆也不能袖手旁观。”她见赵敏温柔美丽,一上来便将自己的隐私说与她听,心下便大有好感,决意出力相助,玉成她俩的好事。(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一把年纪却不拘泥于礼法,对真情相爱的人不但认同,而且愿意相助.(当然,用当时的道德观看, 这种私奔是道德败坏). 至于这位易三娘年轻时候到底是如何的风流人物,我们无丛得知了,但是,似有意, 似无意的这么随手一带, 易三娘的个性和形象,突然之间饱满了起来. 实在不得不佩服金庸小处处理上的功夫.
接下来的两处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金庸平淡之中见工夫的典型体现,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赵敏张无忌留下来道谢以后:


原文:
那婆婆笑眯眯的点头,当即让了自己的房出来,在堂上用木板另行搭了一张床,垫些稻草,铺上一张草席。(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她把自己的床让出来, 又给自己临时做了这么简陋的一张床. 你能说,她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儿子,没有幻想自己的儿子能娶个这样聪明美丽的媳妇儿? 看到这里,每就想起幼时父母将最好的床让给我睡, 眼泪, 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地方流的.

接着:
原文:
那婆婆在房外听得他二人亲热笑谑之声,先前心头存着的些微疑心,立时尽去。当晚二人和那老农夫妇同桌共餐,居然有鸡有肉。

从前文的描写来看, 老夫妻的生活非常简朴,而且只看见老农浇菜.可见就算养有家禽,也是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 居然有鸡有肉 “呢?  如果远行的游子回到家看忘白发苍苍的父母, 纵使平时是青菜豆腐, 又怎么不会杀鸡宰羊, 来给儿子和媳妇吃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易三娘对儿子的爱, 变成了恨,但是,他们没有变态,他们的爱,在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之中, 自然而露. 怎么不另人心酸?

而以至于主角张无忌,在细微处突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母爱, 居然想起了自己亡故的母亲,也动起了感情. 在互相陌路的陌生人之间. 居然产生了一种转瞬既逝的奇怪的虚拟的母子感情. 倚天屠龙记乃写情之至尊,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书中原文,曾经让我青衫湿透, 感慨万千. 精彩之至,怎可不一读再读?

到得午后,张无忌随着杜氏夫妇,各自挑了一担干柴,往少林寺走去。他头戴斗笠,腰插短斧,赤足穿一双麻鞋,三个人中,独有他挑的一担柴最大………..易三娘除下包头的粗布,抹了抹汗,又伸手过去替张无忌抹汗,说道:“乖孩子,累了么?”张无忌初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听她言语之中颇蓄深情,不像是故意做作,不禁望了她一眼。只见她泪水在眼眶中转来转去,知她是念及自己被谢逊所杀了的那个孩子,但见她情致缠绵的凝视自己,似乎盼望自己答话,不由得心下不忍,便道:“妈,我不累。你老人家累了。”他一声“妈”叫出口,想起自己母亲,不禁伤感。易三娘听他叫了一声“妈”,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假意用包头巾擦汗,擦的却是泪水。
先是赵敏和张无忌假戏真作, 这里是易三娘和张无忌互相的假戏真作. 都动了真情. 前一段爱情还让人看了甜蜜蜜, 后一段母子真情假意, 却不由得让人热泪盈眶.
这一段, 最出采之处是张无忌那一声”妈”. 他一叫出口, 心灵突然受了感应, 易三娘听到张无忌叫这么一声妈,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一个想起了儿子,一个想起了妈妈.这种奇怪的真情流露,读来只是让人感叹, 却毫无做作.金庸构思之精巧, 细微之处是精当,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接下来的原文, 我当年读到这里, 既然都不自禁的叫起自己的母亲, 声泪俱下.

张无忌走将过去,在易三娘柴担上取下两捆干柴,放在自己柴担之上,道:“妈,咱们走罢。”易三娘见他如此体贴,心想:“我那孩子今曰若在世上,痹烩少年年纪大得多了,我孙儿也抱了几个啦。”一时怔怔的不能移步,眼见张无忌挑担走出山亭,这才跟着走出,心情激动之下,脚下不禁有些蹒跚。张无忌回过身来,伸手相扶,心想:“要是我妈妈此刻尚在人世,我能这么扶她一把……”

这一段文字,我诚心正义的建议读者,能够静下心来, 带着感情真情的仔细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 易三娘是激动的路也没法走了. 你能不想起自己的母亲吗?  你想不想在那种时候,也能扶上母亲一把?
如此平淡的文字,却包含了那么多的感情.那么多的辛酸往事.
为张无忌一哭!
为易三娘一哭!
人生得感此至爱, 纵情一哭,何妨?

易三娘在小说里最后出现的几句话,也是让人嘻嘘不已.



原文:
易三娘心想这等天赐良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忙道:“你媳妇儿好好在家中,还怕你妈亏待了她吗?你在这儿,听师傅们话,不可偷懒,妈和你媳妇过得几天,便来探你。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说着伸手理了理他的头发,眼光中充满慈爱之色。

金刚不说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说什么都多余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还做过母亲,但至少做过别人的孩子.
写到这里,也只能说是: “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尽书,而欲搁笔.”( 典出林觉民与妻书 )


可惜的是,杜氏夫妇没有看到谢逊的认错成佛, 也没有机会知道张无忌原来是仇人的义子,否则,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故事. 看到谢逊的坦然受辱,他们会原谅他吗? 看到这个曾经被幻想成儿子的人物,居然是明教教主,仇人的义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金庸避开了这些问题,找了一个让人惆怅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周芷若, 夺去了他们本就时曰无多的风烛残年. 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仇被报了. 他们带着对仇人的无限痛恨和对儿子无限的留恋回忆. 走完了他们没有完成的复仇之路.

最后一段提到老夫妻的文字,摘录如下:
次曰清晨,张无忌拿了杜百当锄地的锄头,挖了个深坑,将杜氏夫妇埋了,与赵敏一齐
跪下来拜了几拜,想起易三娘对待自己二人亲厚慈爱,都不禁伤感。(摘自第三十六章 夭矫三松郁青苍)



金庸对杜氏夫妇和张无忌赵敏的这段奇怪的缘分. 安排的非常巧妙. 首先是一个假字, 赵敏一开始说慌,后来还是说谎, 自始至终,都没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易三娘,当然也不会向一个普通人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目的. 上山砍柴到少林寺打探消息, 应该说张无忌和杜氏夫妇是各怀自己的打算的. 一个要杀,一个要救,但打探消息情报是有共同点的,居然结成了一种互相尔虞我诈的同盟.
本来,这个假字, 只是情节的一种发展过渡罢了. 可是,给金庸这么饱含热情的这么一演绎,立成绝妙文章.
张无忌和赵敏早互相爱慕,但象如此赤裸裸的表现双方的爱意,却是第一次, 赵敏连生了娃娃都只好说出来, 而张无忌听在心里,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两人的感情发展,这段经历,也许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但是, 金庸没有局限于此, 笔锋转到了一对为仇恨而生的老夫妇.一个名震武林的易三娘,在和一个乡下少年夫妻的相处中, 触发了对自己儿子的爱, 而幼年失去母亲的张无忌,也突然在她的激发下触动了他对母爱的回应.
   于是呼, 假爱情,真爱情, 假父母,假儿子, 真母爱,真孝心. 一切都在真情假情,在伪装和掩盖之后,在动情和矜持之间, 在虚虚实实当中, 成为一条特别的描写. 综观金庸小说的其他片段, 都没有这一段写真假感情来得精奇诡妙.  若有情,若无情, 真情自然流露却又拼命掩盖.
  在两方面的白曰梦幻想当中, 人的真情,在那一刹那,盖过了仇恨,盖过了所有的虚伪造作, 盖过了所有的矜持和沉稳. 这一段,实在是金庸浪漫主义的杰作.

在感情上,易三娘是个普通人.她的感情,虽然普通,却代表着天下的父母心.本来,那种心,就很普通, 但是,却又是最不普通的.
她的慈母形象, 在如此随手挥洒的地方入木三分,唯妙唯肖.
也许, 父母之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侠客行里的石清夫妇.但是那是故事的主线, 着墨及多.
在倚天里, 易三娘是个次要人物, 而她经历的故事,也非情节主线,你会很容易的发现,就算删除了她的一场故事,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发展.
用这么少的文字,写出了这么多的感情, 有谁能够?
再一次,希望读者,动情的,去仔细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一个字也莫要错过.
我们错过的爱,已经太多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3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好东西
总结的好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7-2-1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3丰老道可算震古烁今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1-17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