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2682|回复: 6

转贴篇讲王重阳和全真教历史的杂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本来此文是讲张天师的,带着就讲到了全真教、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等。里面也多次提到和金庸原书所述对比的一些部分(呃,后面居然还提到过黄易的《破碎虚空》笑),作者文笔风趣,值得一读,故而把其中说到王重阳和全真教的部分拿出转贴如下(原文中从六十到六十四部分)
另外《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全文,我也另外复制出来建了个独立的TXT文件,附在附录中。除了全真教外,讲张天师的这些内容也很有意思,有兴趣的也可以一起看一下。此人博客中其他文章也比较有意思,也可以一起看一下。





——————————————————正文————————————————


说一下丘处机和成吉思汗
  丘处机当时神仙的名声很大,三家皇帝都想争取他。金宋几次邀请,他都拒绝了。有一天他对弟子说,真命天子的使臣要来了,果然第二天蒙古派使者来邀请他。原来成吉思汗征战多年,为晚年打算,也想长生不死。此时成吉思汗一直在向西打,丘处机先是到了北京,想等他回兵了再见面,因为丘处机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成吉思汗未准。丘处机就带着十八个徒弟出发了。风餐露宿,还要躲避流兵,走了两年才到,途中还病死了一个徒弟。
  
  丘处机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走这么远的路,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选择蒙古人呢?他在路上写了很多诗给中原的道友,其中一首提到“……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应该是见成吉思汗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中原的百姓免于杀戮。当时南宋日见没落,金面对蒙古的进攻也是节节败退,要实现救黎民于水火的愿望只有见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见丘处机很高兴,就问:有什么长生不死的办法吗?丘处机老实的回答说:没有长生不死的办法,人没有不死的,只有养生的办法,接着讲了清心寡欲以养生的思想。成吉思汗也是人中豪杰,没有失望,反而赏识他的实事求是。又问他治理天下的办法。蒙古人的政策很残酷,丘处机一路行来看到被攻占的城池,十分之六都被杀死了,就说:治理天下以“敬天爱民为本”。
  丘处机在成吉思汗身边待了一年,用各种机会劝柬。一次行军途中,一座桥被雷击断了,成吉思汗认为是凶兆,丘处机趁机说:我听说国人多不孝敬父母,这座桥被雷劈了是上天对过人不孝的警告。成吉思汗认为很有道理,于是颁布圣旨,晓谕全国谨遵丘神仙所说。还有一次,成吉思汗射兔子没射死,很懊恼,丘处机说这是上天告戒您不要滥杀无辜,成吉思汗深以为然,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打猎。
  丘处机回中原的时候,成吉思汗让他“掌管天下所有的出家人”,并派五千铁骑保护他回去。丘处机在回途中对弟子说:现在当务之急是多建道观,广受门徒,拿着度牒去救人。根据《元史》记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乾隆为此写对联“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张天师 六十一
  
   一处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有人能悟未生前。
   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 西湖月在天。
   ——王喆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都应该对此诗还有印象,全真七子的出场诗。念一句出来一个人,念完之后,七个人便各就各位,准备打群架了。
   这首诗是全真七子的师父王喆(王重阳)的悟道诗,写得相当不错。我个人非常喜欢,尤其是“蓬头长日走如癫”,和“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 西湖月在天。”。前者写出了一种悲愤之情,仿佛有一腔的不平无发泄处;后者表现了顿悟后的旷达,意韵相当的潇洒。完全可以和北宋黄庭坚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相媲美。
   在《射雕英雄传》之中,全真七子的能耐很有限,但他们的师父王重阳却是个超一流的厉害人物。实际上,全真七子的能耐比《射雕》中的描写要大得多,尤其是邱处机,这是个和王重阳一样出色的十项全能型人物。他的诗、文、道、学、组织能力等都堪称一流。武功怎么样不清楚,但至少身体很不错,七十多岁还敢像红军一样去爬大雪山。
   王重阳和邱处机经过艰苦的努力,创建了道教之中一个影响巨大的新派别:全真道。后来,全真道的兴衰,直接影响了龙虎山张天师们在元朝的地位和生活。

   …………(中间省略一些回讲天师道的内容,详细内容看沙发附件)

   正当新公司正一派开张大吉的时候,总部在北方的老牌政联公司全真道,此时却陷入经营不善,纠纷缠身的尴尬时期。



   张天师 六十二
  
   和几乎所有的祖师爷一样,全真道的祖师爷——王嚞也是个相当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听起来像个小商人的名字。“嚞”这个怪名,是他入道后自己取的。其实也就是个“哲”字的异体字,但道家就喜欢玩这样的玄虚。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炁”字,以前看道教的书经常碰到,觉得神秘得不得了。后来发现了它的真相,险些气破我的肚子:原来,这不过是“气”的异写字。
   当王嚞还是王中孚小朋友的时候,家中颇为殷实。从他的名字看,他父亲对他的期望不高,老老实实做个中产阶级,守住家业,不孚父望即可。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家里日子过得正滋润的时候,不巧碰到了金人入占北方,改朝换代了。
  
   大兵之后,必有荒年。王家殷实,所以便被邻近的穷哥们,不客气地吃了大户,最终自己也变成了穷哥们中一员。据说,王中孚先生当年虽然年轻,但心地善良。他对前来帮忙的官兵说:“算了吧,吃都吃了,就不要追究了。俺不忍心把那些穷哥们置于死地呀!”
   大家听了这话,都觉得王中孚先生大有古风。如果要出家,肯定会成为一流的和尚。事实证明,众人的感觉只对了一半。后来王中孚先生的确成了个一流的出家人,不过是个道士。——一个非常像和尚的道士。
  
   虽然家道中落,但当时如果你建议王中孚先生去出家,说不定他会给你一个嘴巴:俺王秀才是要当官的,而且要当大官,这样才可以“致君尧舜上”,救万民于水火嘛!出家这种自私的行为,可以让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么?
  
   于是王中孚先生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大宋已经没有了,王秀才参加的是哪家的科举呢?“大齐国”的!当时金国刚占领了宋朝北部,觉得一把揽过来怪不好意思。便像日本人后来在东北搞满洲国一样,扶植了个汉奸刘豫,成立了一个“大齐国”。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平时提及民族大义个个都是文天祥。但一看到别人祭出了科举考试这个诱饵,马上成了软脊梁的钱谦益。民族大义当然重要,但比起考科举做官来,便不得不退居次席。
   让大家感到失望的是,就这种“大齐国”的科举考试,王中孚先生居然还落榜了!
   后世的道士们觉得面上很无光,便说落榜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考官。还好全真道后来没有夺取天下,如果是那样,正史上肯定会大书特书王中孚祖师爷当年,大义凛然,以考场为战场,大骂卖国贼刘豫的光荣事迹。
  
   王中孚先生是个犟驴脾气,他才不愿意像孔乙己那样重考呢!一气之下,弃文就武!这样做难度颇大,就仿佛一个文科生,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卷土重来,不过却改考理科。知道的人都替他捏把冷汗。但奇迹却出现了:王中孚先生不仅考中了武举,而且还考了第一名!——所以后来金庸让他武功天下第一,源头就在这里。
   王先生简直乐疯了!差点像范进一样一头栽进塘里。他觉得一条金光大道,正在自己脚下徐徐铺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以后的史书上将会这样记载: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在汉奸枭将王中孚的带领下,金国和伪齐联军大败宋军于朱仙镇,饮马长江。于某年某月攻破杭州,南宋小朝廷提前N年完蛋!
  
   也是南宋气数未尽,历史在此时和王中孚先生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他还没有从中举的兴奋中清醒过来,便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大齐国”没有了!——金国见自己在北方的根基已固,索性废了大齐国,一把抓过了中原的统治权。
   这么一来,王中孚先生的武举第一名便成了一个玩笑。金国人哪里肯相信你这些大宋南蛮?他们听说王中孚是“大齐国”武功第一,还是多打量了他两眼,勉强给了他一个官做。什么官呢?——驻陕西某村庄收酒税的小吏。
  
   这么算下来,王中孚先生当年的权力范围,可以延伸到半个乡镇的一半这么多!每天早上,王中孚先生都会打扮整齐:头戴英雄巾,身穿玄色搭扣短靠,脚蹬泼风快靴。手腕上是镶铜护腕,腿上是镔铁护膝。腰间悬着一把三尺古定松纹玄铁剑。后面跟着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厮,举着竿靠背旗,上书一行魏碑大字:武功天下第一钦命征收李家庄酒税王!
   王中孚先生迎着初升的朝阳,气宇轩昂地踏上乡间的土路。路过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英雄!不愧是英雄!您瞧那架势那身装备!
  
   刚走了几步,村口那棵千年大槐树下,正是王中孚先生此行的目的地。他雄赳赳地走到树下,那里有间破屋子,黄土涂墙,茅草覆顶,一竿褪色的青旗斜挑出一个“酒”字。王中孚先生还没有走到门口,右手轻点,一招一阳指,无形剑气射出,“啵”的一声,在破木门上弹出一个脆响!
   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是谁呀?开门还早呢!不买!”
   王中孚先生眉头深锁,厉声喝道:“王大妈,俺是住在村东头的那个税吏王中孚呀!俺这是第八次上门了。俺倒是问您,您拖欠的那五文钱的酒税,到底是交还是不交?”
   …… ……
  
  
   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到了四十七岁那年,他终于辞官不做了。按道教的说法是“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话说得是很有气魄,但说实在的,这可算是历史上最尴尬的一次“辞官归隐”了。因为王中孚先生连个官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个小吏。
   辞官后的王中孚先生苦闷地呆在家中,成天酗酒胡闹,自暴自弃。他曾经想躲进山中去做隐士,一度还想出家当和尚,但都没有实现。直到公元1159年,他的人生才出现了转机:在甘河镇一家小酒铺子里,王中孚先生遇到了两个异人。



   张天师 六十三
  
   王中孚先生遇到的人是谁呢?有人说是著名道士刘海蟾,有人说是两个正牌神仙,一个是吕洞宾,一个是汉钟离。道教内部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后人也大多表示赞同。汉钟离还没有什么,遇见吕洞宾的机会那是太高了。此人在唐朝以后,曝光率大增!大概是在天上混不下去吧,一天到晚在咱们凡人的地界乱跑,有时还要泡泡咱们凡间的小妞儿。
   清人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予尝谓佛菩萨中之观音,神仙中之纯阳,鬼神中之关壮缪(关羽),皆神圣中之最有时运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举天下之人,下逮妇人孺子,莫不归心向往,而香火为之占尽。”——的确如此!观世音、吕洞宾、关公这几位,就像现在的某些网络名人一样,莫名其妙,突然窜红,而且一红起来就不可收拾!特别是吕洞宾和关公,红了之后,还要借机炒作,四处显灵,你就是不想遇见他们都难!
  
   王中孚遇见吕洞宾、汉钟离之后,性情大变,行为举止怪异无比。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他改名王嚞,字知明。因为仰慕陶渊明,喜欢菊花,而菊花是在重阳前后开放,故而自号重阳子。
   改好名字后,王重阳先生弃家出走,在终南山山脚下一个叫南时村的地方,挖了个洞穴,取名为“活死人墓”。王重阳先生在里面,一住就是两年。
  
   凡是看过《神雕侠侣》的读者,都对这座“活死人墓”印象深刻。不过,如果按金庸书中的描写,那座坟墓应该改名叫“活死人宾馆”才对。里面有完整的套间,贵重的家具(寒玉床)、高级防盗门锁装置、纯天然的饮食供应……不挂牌营业,简直对不起祖师爷王重阳!
   当初王重阳住的“活死人墓”,真实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书中记载,这座墓的面积很令人失望:“凿塘丈余,高数尺”。住王重阳一个人勉强凑合,如果挤进杨过、小龙女、孙婆婆,再摆张小号的寒玉床,那就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不仅如此,“活死人墓“的装修极差,既没有贴墙纸,也没有刷涂料。只在墓的四边分别种上海棠一株,所以诗中才有“海棠亭下重阳子”之句。
   不过,王重阳为什么不像林逋一样种上梅花,或者干脆像陶渊明一样种上菊花呢?其中另有深意。王重阳先生宣称:“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所以,一定要种四棵,并且要有个“海”字。
  
   除此之外,“活死人墓”中,还孤零零地供有一个牌位,上面大书五字:“王害风灵位”。
   “害风”是陕西当地的土话,疯子的意思。王重阳祖师有先见之明,估计自己往这“活死人墓”里一跳。附近的街坊邻居,少不了在背后议论自己是疯子。与其让别人议论,不如干脆自己写出来吧!反正咱们道门中人,疯子不止俺一个,明朝那姓张的全真道后辈,还干脆一下子“三疯(丰)”呢!
  
   王重阳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在历史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生在世,不管信什么教,期待进什么天堂,但在你的内心的最深处,仍然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历代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更是忌讳莫深。说什么都好,千万不要提到一个“死”字,甚至连“死”的同音字“四”字,也受到牵连,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数目字。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王重阳外,好像只有两个特例:一个是《聊斋志异》中的姓李的无名书生,他在堂前悬着一个匾额“待死堂”。蒲松龄称赞他说:“亦达士也!”
   另一个就是我们大家熟悉不过的鲁迅,他在北京抄古碑的那段时间里,事业失败,理想破灭,婚姻失意。于是便给自己刻了一方印,曰“堂”;又给自己取了个别号,曰“俟堂”。意思都是一样,还是“待死堂”!
   ——这其中彷徨无助的悲观,凄苦万端的绝望之情,恐怕不足与外人道也!一个人要想像鲁迅一样深刻,这,就是代价!
  
   同样的,当时年局四十七岁,文武双全的王重阳,一个人默默地住进了这窄小的“活死人墓”。当他孤独地面对着自己那方小小的灵位时,心中该是怎样的一种凄苦和迷惘?
   “一处行窝几十年,蓬头长日走如颠。”!从古到今的那些圣哲们,也许都有这种独处行窝,在烈日下蓬头长走的惨痛经历吧?
  
   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王重阳从“活死人墓”中爬了出来,转身几铲子就把“活死人墓”给填了。此时的王重阳,仿佛经历了一番生死劫,脱胎换骨,浑身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
   他在诗中写道:
  
   活死人兮活死人,死中得活是良因。
   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
  
   死中得活,当然是一件好事。只是他上来就把墓填了,未免太不给后人留余地了。要是杨过和小龙女今后打算要住进去,便须自己拿起锄头铁铲来挖。杨过还凑合,臭男人一个,天生就是做粗笨活的。但小龙女冰清玉洁,一身白衣如雪,也捏着把铲子下去挖土,多少有点唐突佳人吧?
  
   可惜的是,王重阳在墓里住了两年,在当地却没有什么影响。他还真猜对了,在周围那些凡夫俗子的眼光里,王重阳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疯子无疑。所以,两年下来,王重阳在终南山下招收的弟子,一个巴掌都可以数得完。
   王道长寻思,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呀!于是决定,东出函谷关,赴山东一带传教。树挪死,人挪活。再说了,山东一带是孔子故地,人们多少读过几本书,不像终南山下的群氓,除了锄豆南山下以外,便什么都不懂了。
  
   事实证明了他这一果断决策的正确。在山东半岛,他竖起了“全真”的旗号,短时间内,旗下便聚集了大量的追随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邱处机、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七人。金庸的小说里称他们“全真七子”,道教内部的正式称呼叫“北七真”。
  
   全真派早期和其它道教教派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提倡“苦行”。王重阳自己捧着个铁罐子,到处化缘为生。大弟子马钰,修道时每天只讨食一钵面,一年四季赤脚走路,夏天不过度喝水,冬天不烤火。估计外表形象很不怎么样,至少没有遇到郭靖的时候那样潇洒。
   王处一在《射雕英雄传》里面号称“铁脚仙”,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这个绰号,但得名由来却是很不相同。小说中说他武功过人,可以单腿独立悬崖,吓退群盗。历史上,王处一苦行功夫过人,曾在砂石地上跪得膝盖溃烂,露出骨头;同时,他还可以赤脚登山,不畏荆棘岩石,所以才得来了这个外号。
   至于最有名的邱处机先生,他每天也是只讨吃一顿饭,随身总是带着一件蓑衣,人称“蓑衣先生”。《射雕英雄传》中,邱处机的出场是这样的:“那道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可见,金庸在人物的外观的把握上,还是非常细致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嗤笑金庸在历史细节上的差错,但老实说,作为小说家,金庸的历史功底还是相当深厚的。他所阅读的正史野史书籍,更是无所不包。一般的作家,往往很难望其项背。
   只不过,他老人家如果被人多吹捧两句,便昏昏然像晚年任我行一样,硬要去当什么“博士生导师”,或者以正牌历史学者自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张天师 六十四
  
  公元1219年,高龄73岁的邱处机审时度势,谢绝了宋、金两国的征召。他率十八名弟子,应成吉思汗之邀,踏上了历经两年多的万里征途。公元1222年,邱处机一行历尽艰险,终于到达了西域的大雪山(今阿富汗都库什山)下,成吉思汗的军营。
   这一趟长途跋涉,使邱处机成为当时无人不晓的人物。回到内地后,他的弟子李志常托他的名写下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此行的所见所闻。有趣的是,因为书名中有“西游记”这三个字,后来误打误撞,直到清朝,绝大多数人还坚持认为,邱处机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作家。真正的作者吴承恩九泉之下气得发疯,但毫无办法。这邱处机的名气太大了。
  
   成吉思汗被邱处机感动得一塌糊涂!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对他言听计从。称呼上连“先生”都免了,直接叫他“邱神仙”。公元1223年,当邱处机即将东归之时,成吉思汗给了全真道两个利好政策:其一,下令免除全真道的一切赋税;其二,命令邱处机掌管全天下的出家人!
   这件事标志着,至少在名义上,全真道的已经发展到了事业的最高峰。此时,离王重阳从“活死人墓“出关,时间仅相隔短短的60年!
   当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从张道陵鹄鸣山建立创道开始,天师道已经传承了足足一千多年。张天师同样敏锐地押对了宝,但在这一场道教内部的竞争中,天师道刚一上场,比分便大幅度落后。两相对比,我们不得不感叹王重阳、马钰、邱处机等人的能力之强!
  
   新中国的建立,靠的不是仅仅一次万里长征;全真道的兴盛,也不只是因为邱老道爬过一回雪山。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全真道至少有三个方面做得相当的出色。
  
   第一个方面是人的因素。王重阳的确是个不世之才,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历史上像这样的能人多得是。但再加上全真七子,第二代人才都这么整齐,那就很少见了,至少在道教内部是独一无二的。这七个弟子,在全真道的大范围内,后来都先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门派。
   佛祖释迦牟尼是个伟大的人物,他手下阿难、伽叶、舍立弗等十大弟子,个个也都能独当一面。耶稣基督自称上帝之子,但如果没有十二门徒的传道,基督教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兴盛。宗教之外,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由此可见,没有七十二弟子,儒家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根本就是没有戏唱。
   张道陵祖天师就没有这么好运气,否则天师道早就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了。《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为选太子伤透脑筋。方苞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选皇子不如选皇孙!”康熙皇帝感叹道,“这一句话可值万两黄金!”历史告诉我们,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人紧跟着继往开来,最终只会是春梦一场。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全真道别具一格的教义和学说。
   道教的教义,向来很受人诟病。王重阳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主张“三教同源”,老老实实地向人家学习吧!从修行的手段(如苦行、打坐等),到深层次的理论(如“因果报应说”、“抛却臭皮囊”等),王重阳一并奉行“拿来主义”精神,不客气地一把揽过来。
   刚开始创教时,王重阳便开口闭口不离“三教合一”这四个字,并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佛教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他的诗中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别争来争去的了好不好?俗话说,两好合一好。咱哥几个,干脆就来个“三好合一好”吧!
   在当时佛道之间的竞争中,道教的颓势已显。老王是个机灵的家伙,一眼看出了道教的弱点,企图混水摸鱼蒙混过关。不过,和尚们可不是那么好骗的。这一问题,后来就成了佛教一举击败全真教的命门。
  
   王重阳还聪明地修正了道教传统理论中的不少“盲点”。在他以前,道士们多主张白日肉身飞升,又要成仙又要享受,什么便宜都想占全。可惜时间久了,人们逐渐发现,那些著名“仙人”留下的躯壳,原来也是会腐烂的。比如,著名的铁拐李先生,就是个令人遗憾的例子。王重阳是主张苦行的,对自己的身体毫不珍惜,便干脆主张抛却这臭皮囊。只要可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可以成仙了道也!
   ——听起来挺耳熟的,禅宗不是也主张“见性成佛”么?看来这王老道的“拿来主义”,运用得比鲁迅先生还要熟练。
  
   除此之外,全真道还有一个革命性的举措,即使“内丹说”完全成为了道教的主流思想。
  
   道教一路来对炼丹相当看重,早期的炼丹术,基本上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唐朝以前,道士们多把练出的“仙丹”称为“金丹”,或者“大还丹”,这是为什么呢?
   黄金是最稳定的金属之一,道士们发现,不管你怎么鼓捣,黄金还是黄金,绝对不会变成其它东西,这真是令人百思不解呀!——也难怪他们想不通,因为黄金的克星“王水”,问世还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呢!
   中国人向来是主张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鉴于黄金这一独一无二的特性,道士们认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故而,要炼就炼“金丹”。多少人死于重金属中毒是无法统计了,只知道中国人后来渐渐吃出了经验。连《红楼梦》中的尤二姐,想不开的时候,也懂得吞块金子自寻了断。
  
   另一种神奇的金属是汞(水银)。在大自然中,极少有天然的汞存在。它的天然化合物叫“丹砂”,也叫“朱砂”,颜色鲜红,学名硫化汞。道士们把朱砂放进炉子里烧炼,烧了一会儿,朱砂便成了亮晃晃的水银。事情还没有完,继续烧下去,水银和空气中的氧起氧化反应。又变成了氧化汞。这种东西,颜色同样是鲜红色。道士们觉得这种过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从红变成白,然后又从白重新变回红。——回到了“丹”色,所以叫“还丹”。
   吃黄金贵了点,所以后来大家都吃“大还丹”。结果,“白日升仙”的人数急剧增加。——不增加才见鬼了!现在随便找个人问都知道,这“汞”比黄金要毒得多!
   从南北朝开始,道教内部开始出现“内丹”理论。唐朝的时候,信“内丹”和“外丹”的人一半对一半。灭佛的唐武宗信的是“外丹”,结果这“外丹”便不客气地要了他的命!宋朝从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张伯端开始,“内丹”理论开始占据上风。到了王重阳之后,还要坚持吃“外丹”的,就只有宁国府的贾敬之类,少数几个不怕死的好汉了。
  
   自从邱处机老先生开了个好头之后,全真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推重。后来的全真道士,如李志常、綦志远、王志坦、李克柔等,皆受到皇帝的宠信。张天师一家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每一代也只是掌门人一个被封为“真人”。相比之下,全真道的祖师爷王重阳被封为“真君”,全真七子个个都被封为“真人 ”。除了这几位,被封为“真人”的,还有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敬、夏志诚等等,光是这“志”字辈的,就够张天师一家眼红得睡不着觉了。
   在元朝初期,全真道大修宫观,广招门徒。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1228年,全真道风光大葬长春真人邱处机,据说来者超过万人。当地政府见人太多了,怕出意外,还特地派出武警部队到现场维持秩序。
  
   面对全真道当年的盛况,当时有个叫孟樊麟的人感慨地说:“历观前代列辟重道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极;教徒蕃衍,道门增广,未有如今日之盛。”
   从创道算起不到百年,全真道全盛的时候似乎来得太快了!就像氢气球一般,膨胀得过于迅速,往往会很快爆裂。而天下几乎所有的氢气球,爆裂起来,都是从里到外。全真道接下来的命运,刚好也能证明了这一点。
  
  **********************************************************
  另:顺便澄清一个事实,据历史记载,全真道的“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先生,“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掌全真道十一年,到七十岁才光荣退休。一生干干净净,绝对没有 和小龙女那档子事!^_^


尹志平(1169~1251)为元初著名全真道士。字太和,祖籍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掖县)。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邱处机于栖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州(今山东潍坊市)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邱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
  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
  
  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①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 ,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②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③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宪宗元年(1251)春逝世。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
  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邱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这在元代“二教”(指佛、道——引者注)设官如有司”,“道官出入,驺从甚都,前诃后殿,行人辟易,视都刺史、郡太守无辨”④之时,尤为难得。
  
  注: ①②③ 《道藏》第19册743页,743页,第25册42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吴文正集》卷四十七:《抚州玄都观藏室记》




尹志平的词作 节选
   尹志平,字太和,号清和真人,山东莱州人。大定九年(1169)生。师事邱处机,后主山东潍县玉清宫。元宪宗元年(1251)卒,年83岁。有《葆光集》。
  
    西江月
  
    我爱秋阳地僻,松岩来往人稀。不劳打坐自忘机。兀兀陶陶似醉。  坐上有山有水,心间无是无非。朝朝常见白云飞,可以留连适意。
  
    青玉案
  
    扬眉瞬目分明露,认得元来处。清静无为香满炷。十方通彻,遍闻三界,一任年将暮。
    些儿妙处堪人顾,关外棲真忘来去。更有云霞三四侣。清吟野兴,固穷乐道,此外非他取。
  
    (选自《全金元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一版)

[ 本帖最后由 金圭子 于 2009-11-4 15:21 编辑 ]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过3w字节了分两帖

   张天师 六十五
  
   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七月,蒙哥皇帝命令亲王忽必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佛道辩论会。地点在上都的开平府,论题是辩论《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与否。
   在此之前举办的第一次辩论会,是由蒙哥汗亲自主持的。在那次的辩论之中,道教由全真道的掌门人李志常出马,但还是令人难堪地输了。那次辩论会后,道教不得不在寺观、财产、经文等方面,对佛教做出一些让步。
   等到这第二次的辩论,全真道已经无路可退了。后面是万丈悬崖,前面是一大堆油光闪亮,狞笑着逼近的大光头!到底是桃木剑还是金刚杵管用,就要看道士们的表现了。
  
   全真道精英全出,“头众”——正方一辩为掌门人张志敬真人,副辩有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英,道判魏志阳,讲师周立志等200多人。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还准备充分。据说光是参考书籍就拉了几车来!
   但相比起反方辩友佛教,全真道还是逊色不少。佛教方面的“头众”是少林寺的主持福裕禅师,光是这一点就让全真道很是头疼!因为如果文斗不行,大家一拥而上打群架。全真道的武功,和少林寺比起来,恐怕还是远远不及。
  
   更何况,全真道的主要辩手群,大部分都来自全真道的根据地京城白云观。而佛教那边不仅北地高手尽出,还来了不少外援。西域诸国的法王、土蕃藏地的喇嘛听说了有这事,都千里迢迢赶来助拳。其中比较厉害的有两位:大元朝的掌管佛教事务的国师那摩,和西藏来的大法师八思巴。如果说,大家对前者还比较陌生的话,那后者的名字就应该是如雷贯耳了。看过黄易《破碎虚空》的朋友都清楚,这位八思巴先生,是个一拳可以把月亮都打个缺口的顶级高手!
   最后算起来,佛教方面出场的辩手竟然多达300多!其中囊括了佛教各派几乎所有大寺庙有名的主持、长老,以及外援那摩国师、八思巴国师、西蕃国师、河西国僧、外五路僧、大理国僧等等!就差印度和泰国的和尚没有来了。还好大家都是文明人,不喜欢打群架,否则那天全真道的道士们,一个也别想完整地回白云观去。
  
   道士们一看这阵势,个个头皮子发紧!老实的便拿出本《真灵位业图》,挨个念祷神仙的名号,希望太上老君关键时候显灵,保佑后辈子孙逃过这一劫数。更有些临战退缩之辈,这时便拼命在厚厚的《道藏》中翻检,希望能找出“土遁术”的口诀来。
   但是已经晚了!辩论的评判,儒家的代表尚书姚枢宣布:大元朝第二届佛道辩论会正式开幕!
   按照大家先前的约定,如果佛教方输了,担任主要辩手的十七名僧侣,将留上头发,乖乖地跟着张真人回白云观当道士;如果道教方面输了,十七个主辩道士便不得不削发为僧。相比起来,似乎道士们吃亏比较大,因为不管怎么说,少了头发也算是损失了一样东西!
  
   辩论会开始!大家的辩题《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一说起这两部“经书”,和尚们就恨得直咬牙!
   这本伪经是西晋时期,天师道的“祭酒”王浮所造。这王浮当年和一个叫帛远的和尚“争邪正”,当然,王道士同样差点输掉了裤子。回到家中,王浮祭酒痛定思痛,觉得佛教的体系完整,教义深奥,道教还真拿它没有办法!
   怎么办?自己又没有本事另起炉灶。王浮灵机一动,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编出了这本《老子化胡经》:您佛家是厉害,俺承认。但您知道么?佛家这一套啊,全是俺们道教的祖师爷老子李耳先生教的!
  
   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函关之后,便下落不明了。这给后来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有人说,他像彭加木同志一样,不幸在戈壁沙漠之中,光荣地殉职了;有人说,他刚一出函关就遇上了劫道的。您知道的,那年头治安不好,李耳先生老大一把年纪了,又骑着头肥肥的青牛,让人不眼红都难!还有人说,李耳先生去关外旅行考察了一圈,见没有什么意思,便打牛回朝,继续在京城做他的图书馆馆长……
   但道士们对以上的看法明显地不屑一顾:老子是什么样的人物?能被几个劫道的敲闷棍?——大家难道忘记了?孙猴子大闹天宫那一回,老子先生悠闲地站在云端之中,一边和观音姐姐聊天,一边顺手摘了个手镯扔下去,便成功地敲了那死猴子一次闷棍!
  
   在王浮这本《老子化胡经》中,李耳先生是个忙得喘不不过气来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他在中国西方跑来跑去,一会儿化成这个,一会儿化成那个。当他在中国时,便是老子李耳先生。创立道教有馀闲的时候,还顺便培养出了一个杰出人才——孔夫子!在外国,尤其是天竺国的时候,他便化身为佛,开班授课,教育当地的各族人民。当然,中国话当地人是听不懂的,老子只好采用印度古梵语,写下来的讲义便是佛经。
   这就回答了老子出函关后的去向问题:到印度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了!
  
   道士们一看到王浮的这本《化胡经》,立刻欢天喜地地跑到庙里翻给和尚看。他们告诉和尚:“搞了半天,你们那一套是出口转内销啊!说到底咱们都是一家人嘛,早知道还斗什么斗?来来来,大家握个手,所谓“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啊!”
   和尚们大怒!满腔愤怒像三昧真火一样喷了出来:“我呸呸呸哟!就凭你们那几下子也配?拜托造假也讲究点专业水平好不好?里面不少字句还是照抄佛经里的呢!”
  
   的确,这本书造假的水平很低劣,稍微一看便能指出满纸的破绽。本来大多数和尚都是不屑一顾的,但到了全真道全盛时期,事情发生了了重要的变化:全真道的道士们,在李志常的默许下,竟然用雕版大量印刷《化胡经》及其衍生作品《八十一化图》。印好了之后,白云观的道士像发小广告一样,站在街上四处散发。见人就往怀里塞,搞得街头巷尾到处都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尚们通过官员和王公贵族,把情况反映到皇帝那里去了。于是道士们的噩梦就来到了:此时的元朝皇帝蒙哥,早已经皈依佛教!



   张天师 六十六
  
   当年那场辩论,喇嘛教僧人八思巴年方23岁,据说是被来自克什米尔的那摩国师破例推荐,才可以参加的。但就是这个年轻僧人,在辩论中步步紧逼,把全真道的辩手们逼到了墙角。
  
   一开始时,双方辩论的是理论上的问题,如果全都写出来,大家都会被闷死。不过,从那个阶段开始,道士方面就有些招架不住了。我们都知道,道教在理论上的钻研比较粗糙,实在蒙不过去的时候,就用玄而又玄的语言来搪塞。所以后人拿到一本道经,常常看得莫明其妙。普通的读者,便会打心眼里佩服!心想如果看明白了里面的话,估计离成仙也不远了。但佛教的僧人,尤其是喇嘛僧,从小就得受严格的经学训练。一见到那些深奥得变态的语言,简直比见到如来佛祖还开心!经他们仔细一推敲一分析,那本《老子化胡经》就变得像面筛子一样,左看右看都是漏洞。
   据史书记载,道士当时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最后,他们被逼得没有办法,便像和刘三姐对歌的秀才一样,左拿一本书,右摸一本经出来,不停地引经据典。企图采取浑水摸鱼的战术,乱拳打倒老师傅。
  
   也是忙中出错,他们最后一次举起来的书本,居然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史记》。八思巴抓住机会,展开了绝地攻击!他问道:“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
   八思巴又问:“你们那位李耳先生所写的经书是叫什么?”
   道士们又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德经》。”
   “除了《道德经》之外,李耳先生还写了什么别的经书没有呢?”
   道士们不敢乱说,只好再次回答,“没有!”
   八思巴紧接着追问:“《道德经》中,老子有提到过半点有关自己化胡的事情吗?”
   “……没有……”
   八思巴打出了他的最后一记拳头:“最有权威的历史书籍《史记》中,没有说过化胡这么一回事;你们李老君自己写的书里面,也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提。——其为伪妄明矣!”
   书中记载,辩论到了这里,“道者辞屈”。总裁判尚书姚枢站起身来,当众宣布:“道者负矣!”
  
   在场的道士们脸色惨然,僧人拉拉队则是一片欢呼。但事情还没有完,忽必烈在旁边幸灾乐祸地乐了半天后,觉得还不过瘾。便一摆手,说了声“且慢”。然后回头对道士们说,你们平时常常当众夸口,说只要你们持咒,就可以“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今天天气好,大伙儿都在。俺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当众表演一下。如果真的可以做得到,没有问题!俺照样判你们赢,如何?
   表演什么呢?“服气不老”和“白日上升”耗时太久;“固精久视”呢,又怕在场的女同胞看起来不好意思;“摄人返魂”技术上太难,您至少得找个新鲜的死人吧?“驱妖断鬼”也不好,一是现场没有妖或鬼敢跑出来,二是可能会吓着小孩子……
   这么办吧!——来人啦,给我烧一大堆火。多添几块木柴,烧旺一点。让俺们一起,欣赏道长们表演“入火不烧”!
  
   类似的故事在唐朝时候曾经上演过,当时唐太宗喜欢道教,就把佛教领袖法琳和尚关起来,说:“你们和尚不是吹嘘说,只要一念观音菩萨,刀枪碰倒你们的光头都会折断么?这么办吧,我关你小子七天,让你念个痛快。七天之后,我再用刀砍你的秃头,看你们的观音菩萨会不会来救你!”
   七天之后,唐太宗狞笑着把法琳提了出来,刀搁在脖子上,问:“你的观音菩萨为什么不来救你呀?是不是你没有念够呢?”
   哪知道法琳神色不动地说,“我一句观音菩萨都没有念,我念的是陛下您的名号。”
   唐太宗诧异地说,“念我有什么用?我又听不到。”
   法琳从容地回答:“从陛下的丰功伟绩来看,已经具备了观音的品德和才能。陛下就是观音,观音就是陛下。”
  
   不用说,唐太宗听了是嘴都乐得合不拢。法琳和尚利用他脑袋的小部分——嘴巴,挽救了脑袋的其它部分。二战时期,美国的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快,去抢救有口才的人!”可见,口才在要命的紧急关头,是多么的重要啊!
  
   道教里也有不少口才好的人,例如前文提到的张继先天师,他回答宋徽宗的话,就堪称口才的经典之作。可惜的是,这些人才一个都没有出现在元朝的白云观里。参加辩论的道士们,看着面前这堆熊熊烈火,一个个都傻了眼!
   如果你没有真本事的话,最好能够有几分小聪明;如果连那几分小聪明都没有,那就只好表现你最后的优点了——诚实!
   道士们老老实实地承认:不会。不敢跳进去。跳进去要烧死。道书上说的都是假的。
  
   道士们这么老实,倒出乎忽必烈的意料之外。本来他是想借机发发脾气,砍掉几颗杂毛老道的人头,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忽必烈多少有些扫兴,他宣布,将全真道的十七个主辩道士,押送龙光寺,落发出家为僧。将他们道冠、道服挂在长竿之上,让远近民众知晓。《老君八十一化图》等伪经及雕板,统统烧毁;相关碑刻和塑画之像,予以清除。
   正因为如此,后来《老子化胡经》这本书,便在世间绝迹了几百年。人们再次发现它的时候,是在敦煌的一个洞窟里。至于《化胡经》衍生出来的《八十一化图》,却是好好地保留了下来。
   不过,保留的地方比较幽默——它是被保留在佛家的书籍里。和尚们赢了这次的辩论,心里一高兴,便详细地记载下来了辩论的过程和论题。他们做事追求精益求精,便耐心地一条一条地列出“八十一化”的原文,然后一一给与批驳。后世的学者们,便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读到了“八十一化”的原文。



   张天师 六十七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既会让一些大人物留下名字,也会让一些小人物留下痕迹。
  
   据说,元朝那一场佛道大辩论结束之时,有个无名道士愤愤不平,当场叫嚣不已:“不公平呀!我们道士难道犯了什么弥天大罪了吗?居然让我们脱下道冠,剃光头当和尚!不公平呀!天啦!还有没有王法呀!……”
   听他这么一嚷嚷,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不知是仙丹吃多了还是怎么的,这道士一点都在乎,还是脸红筋涨地叫个不停。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勇敢的道士了,可惜的是,当时在场的蒙古亲王忽必烈,很明显地不欣赏他这份勇敢。
  
   忽必烈把那勇敢的道士叫过来,简单地问他:“你是说俺命令道士脱下道冠是不公平么?那俺问你,宋徽宗那个时候,你们道士怂恿皇帝,叫和尚们戴上道冠,公平何在?”
   那道士没想到忽必烈还知道这档子事,一时间瞠目结舌答不上来。
   忽必烈一挥手,“左右,伺候这位道长白日升天!”
   ——怎么个升法呢?砍头兵解,还是将就这堆烈火,请道长借“火遁”上去?
   忽必烈摆摆手,都不用!既然该道长这么勇敢,俺们就让他“升天“的方式新颖一点。来人啦,牵两只饿昏了的金钱豹出来!让道长去和它们研讨关于“公平”的道话题吧!
  
   无名道士的惨叫声渐渐远去了!在场的和尚道士们个个噤若寒蝉。我靠!这些蒙古人的野蛮真是名不虚传呀!原先俺还以为,只有《射雕英雄传》里的小衙内都史,才会养豹子来咬华筝。现在看来,大概蒙古的有钱人家里,都有那么一只两只吧?
  
   听了忽必烈的这一番话,在场看热闹的老百姓议论纷纷:搞了半天,原来这些蒙古的皇帝亲王们,是惦记着替和尚们报宋朝时候的大仇啊!算了!我看全真道的道士们没戏了,白云观早晚得关门!
  
   全真道的道士们从此是没戏了,大家猜得不错。但白云观并没有关门,它所在的城市,风吹雨打几百年后,名字早已从燕京换成了北京。虽然沧桑换尽,人事已非。但白云观还是白云观。现在你到北京西便门外走走去,就会发现它仍然呆在那里,像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里面还有很多道士,或者说,还有很多很像道士的公职人员。
  
   忽必烈并没有观众们想象的那么好心。宋徽宗收拾和尚那会儿,蒙古自己还在被别人收拾呢!你以为他张牙舞爪地带兵打过来,就是为了替和尚出一口恶气么?
   要怪还得怪全真道自家人不争气!
  
   金庸的小说中,写到全真教时,把事实杜撰了不少。但有一点简直写得准确极了!那就是全真道的衰变过程。从王重阳到邱处机再到谭处端、尹志平、李志常,基本上是一蟹不如一蟹。邱处机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之后,全真道的势力急速膨胀。到了李志常时期,道众早已把当年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那种矢志苦行的精神,统统地抛在兜帅天之外了。包括李志常在内,大家高高兴兴地住进了雕梁画栋的宽敞道观。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四方珍馐,结交的是达官贵人,关心的是田宅财货。
   生活得好点还没有什么,你毕竟只是一个道士,生活得再好,好得过忽必烈么?问题是,生活好了,行为上却不知检点收敛一下,那就有些过分了。
  
   据说,当年全真道的道士们,脾气比较火爆,但为人却比较懒惰。具体的表现是,他们喜欢扩充势力,到处建设新的道观。——这没有什么呀?只有人家有钱,爱建多少建多少去,你管得着吗?
  
   问题他们扩建的方式比较另类了一点。这些道士简直就像一群斑鸠一样,从来不原意自己动手去修房子,而是喜欢去强占别人的窝。光是在燕京地区一带,被他们强占的和尚庙,竟然就多达480所!和尚们不愿意挪窝怎么办?打!那有什么客气的?当时的燕京街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伙玄衣道士,把灰衣的和尚打得满街乱跑!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如果隔壁那间和尚庙,第二天早上起来,开门的居然是个趾高气扬的道士。大伙儿顶多会说一句:哦!又是一间?
   渐渐的,道士们占庙占起了瘾,只要粘个“庙”字就不愿放过。到最后,居然顺手把西京天城夫子庙也给占了,改名叫“文城宫”。占了不说,道士们还假惺惺地安慰那些气得半死的秀才们:“哎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啦!反正俺们供的也是文昌帝君,你们还是可以来拜嘛!照样保佑你们中状元!”
   到了这个程度,忽必烈觉得再不出手管一管,那是肯定不行的了。要不然,哪天一不小心,连皇宫里的太庙,都得让这伙全真道士给占了去!
  
   由此可见,和尚也好,道士也好,随你怎么去鼓捣都行。但有一条红色界线千万不要去碰!这条界线就存在于天子座下,九重皇宫之中!和尚碰了灭佛,道士碰了毁道,一点可以通融的地方都没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所以准许你们拜佛拜神仙,是想让你们替俺把老百姓教得听话一点,便于管理。但如果你们自己先学会了不听话,那就别怪寡人不客气了!
   历史上,道教曾经利用佛教这个错误,多次推动皇帝灭佛。到了元朝,却被人依样画了葫芦。可见人都有这个毛病:去抓别人的错误时,个个精明无比;轮到自己得势之后,同样也是浑浑噩噩。
  
   全真道的这次失利,对于整个道教,都是一次惨重的损失。因为这使得元朝皇室一度对道教失去信任。辩论会过后二十年,佛教徒控告全真道道士谋害了一个叫广渊的僧人,犯了人命官司。在打这场官司的时候,和尚们顺便指出,上回辩论会之后,规定全真道必须销毁的一些道经,全真道“多有隐匿未毁“。
   忽必烈大怒,这回道士们说什么他都不信了。他干脆命令枢密副使孛罗、前中书省左丞张文谦、秘书监焦友直、释教总统合台萨哩、太常卿忽都于思、中书省客省使都鲁,以及在京诸僧首,共赴长春宫,会同道教各派领袖,细细辩认《道藏》诸经之真伪。
   甄别的结果是,“参校道书,惟《道德经》系老子亲著,余皆后人伪撰。”忽必烈于是下令,除《道德经》之外,焚毁所有《道藏》中的道经!
  
   在元朝之前,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道藏》的编撰。第一次是唐玄宗时期,叫《开元道藏》,后毁于安史之乱的战火。第二次《道藏》的编撰是在宋徽宗时期,那部道藏叫《政和万寿道藏》。不久,亦毁于金兵入侵的战乱之中。蒙古大军平定天下之后,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全真道教主尹志平命宋德方率众编撰了第三部道藏——《玄都宝藏》。
   这是历史上最全的一部道藏,收集的道经据说多达7800多卷。可惜的是,它问世不久,就遭到人为的焚毁。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第44代天师张宇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编辑了中国最后一部道藏——《正统道藏》。一共收集了道书5485卷。但比起元朝时期被焚毁的《玄都宝藏》,还是缺少了足足2000多卷。



   张天师 六十八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起焚书事件,最有名的要数秦始皇那一回。据说,咱们中国人以前会的事情可多啦!可惜被这秦始皇这败家子一烧,最后就只剩下气功和中医了。相比之下,元朝这次的损失要小得多。少了2000多卷道经,最大的影响,大概是使后来飞升登仙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
  
   众所周知,较远的古代那会儿,中国的天空是很热闹的。老百姓在田间锄禾日当午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白日飞升的修道之士,在半空中划出的完美曲线。有时是一个人,有时还要带几个家属。据说最为威猛的是晋代的茅山道的许逊,这位老兄升仙之时,随身携带的人员物品计有:所有的亲戚朋友奴仆等四十二人,家中所有房屋(包括柴房,马厩,茅厕等)若干间,所养的大小鸡、犬、猪等禽畜若干头,另有房屋内滋生的蟑螂老鼠苍蝇蚊子若干只……
   由于许家升天的规模过于庞大,在天空形成了无数道白色的轨迹。当地乡亲们还以为是来了一场大规模的流星雨。很可惜的是,元朝之后,这种盛况就很少听说了。忽必烈烧的这把火,烧灭了很多人的希望或幻想。不过,不久之后的张宇清天师,竟然还可以成功地收集五千多卷,可见这把火烧得还不够大。
  
   说起来,按蒙古人的脾气,原先是准备除了《道德经》外,都要烧个精光的。不愿烧的就不客气地杀头!还好关键的时候,有个龙虎山的道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悄悄地给当时的太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地说道:“黄老之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道书中还是有不少是好的,以前汉朝的皇帝就曾经试用过。您就大发慈悲,多少给咱留几本吧!
   这位道士也姓张,不过不是辅汉天师张道陵的子孙。他的全名叫张留孙,字师汉,是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嫡传弟子。这位张留孙先生,是个相当特殊的人物。他的出现,打破了龙虎山辅汉天师子孙一枝独秀的局面,使外人也渐渐开始在正一道中崭露头角!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招龙虎山天师张宗演进京。这一年,距那场著名的佛道大辩论,已经快十几年了。
  
   元朝的统治者并不打算抛弃道教。他们真正喜欢的喇嘛教,其实比全真道还要嚣张。著名的僧官杨琏真迦,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宋朝的皇陵挖个干净。据说在燕京的大街上,喜欢男风的喇嘛僧人,居然会当街强奸男人!
   没办法!谁叫你是第四等级的“南人”,而别人是第二等级的“色目人”?蒙古人这一拙劣的种族划分政策,使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仅呆了八十余年。在这一时期,喇嘛教始终没有成功地打入汉人的内部。这一点,就算统治手腕不太好的蒙古人,也多少意识到有些不妥。
   所以多少还是得求助于道教。经过唐宋两代的苦心经营,道教已经在中国民间深深地扎下了根。可惜全真道发迹之后不懂收敛,蒙古人不得不下手痛宰!否则王重阳的徒子徒孙们,至少还能够兴旺一个甲子。
  
   全真道退出舞台后,留下的真空该怎么填呢?忽必烈把眼光投向了当初“有功于国”的龙虎山。

   …………

(后面就是和全真教无关而回到了张天师部分了,此处就不列了,感兴趣的可以下载附录中的《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全书)


另,此文原帖地址:
http://hi.baidu.com/letfun/blog/ ... e6a103908f9d56.html
其他部分在下面“下一篇”的部分,前面一段是在前一篇最后。
这个地址一些附录的比较全,不过后文到108章就没了,另外在其他地方找了一下,貌似是全名叫《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作者尹梦飞,最初貌似是写在天涯社区的。
天涯原帖是: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4786.shtml
也就是
http://cache.tianya.cn/pub/c/no05/1/40094.3644.shtml
不过这个有回复,看起来很累(天涯“只看楼主”要求比较高),所以就最后几章是在天涯找了补上了,之前还是在前面那个地址,所以最后附的那个txt有点乱,见谅。
(baidu博客的那个前几篇倒是连到了另一个博客中此文,不过里面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css,效果是让字外面加了一些红色发光,不过弄的速度超慢无比,只能不采用了。另外在其他论坛搜到一篇,关键的最后一段涉及到party和毛core之类的大量文字用星号屏蔽,甚为可惜,不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9-11-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浮这本《老子化胡经》中,李耳先生是个忙得喘不不过气来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他在中国西方跑来跑去,一会儿化成这个,一会儿化成那个。当他在中国时,便是老子李耳先生。创立道教有馀闲的时候,还顺便培养出了一个杰出人才——孔夫子!在外国,尤其是天竺国的时候,他便化身为佛,开班授课,教育当地的各族人民。当然,中国话当地人是听不懂的,老子只好采用印度古梵语,写下来的讲义便是佛经。
   这就回答了老子出函关后的去向问题:到印度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了!


这本化胡经的用处到今天依然能体现的。大名鼎鼎,号称一出,天下无书的《佛本是道》采用的就是这个老子化胡说。把里面的佛教打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佛成了山寨货。

[发帖际遇]: 风神无名护送杨不悔遇见杨逍,杨逍得知纪晓芙死亡过于激动抓断风神无名臂骨,风神无名疗伤用去银两15两。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9-11-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有空看看这种文章 其实很狭义

[发帖际遇]: 神崎丽美跟韦小宝赌钱,被韦小宝出千骗去银两10两。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神无名 于 2009-11-4 16:54 发表
在王浮这本《老子化胡经》中,李耳先生是个忙得喘不不过气来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他在中国西方跑来跑去,一会儿化成这个,一会儿化成那个。当他在中国时,便是老子李耳先生。创立道教有馀闲的时候,还顺便培养 ...

佛本据说是洪荒流的背景设定小说,就好像当年飘渺之旅之于修真流(修真已经不能称为流了)一样,现在修真的金丹、元婴以及某个通用的11还是13个阶段的,据说就是源自飘渺。

不过飘渺之旅当时没多少书看的时候还是看完了,佛本是道的时候已经书太多了,我看了大概20多章觉得前面和血红之类修真(特别是都市修真)也没太大区别,简而言之就是“没特色”。后来隔了几年,看了N本洪荒流小说(特别是封神榜+西游记的那种,发现我就喜欢这种考据+解密的,嘿~)以后,偶尔看到里面说洪荒体系源自佛本是道,我才又捡起佛本看,结果现在看的书更多了,都没看到上次看到最后的地方就扔掉了,想想算了,最多不去看洪荒流小说就罢了…………

——————————————
所以,现在我对“这本书后来不错,就是开始垃圾点”这种的非常不喜欢……

[发帖际遇]: 金圭子竟然敢跟轩辕三光赌博!真是不想活了,输了银两8两。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字其实是我是回想起我现在签名的这首诗,觉得某些句子不错,然后看了射雕把全诗找出来,用上签名以后,觉得某些句子有点意思,就去搜索了一下是金庸写的还是原来就有的,才搜到此文的。

[发帖际遇]: 金圭子跟踪成昆进入明教密道,结果:修炼成功乾坤大挪移,增加声望2。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09-11-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五当家 的帖子

从现在的修真类网络小说的发展来看,佛本的影响算得上是甚大了,排开主角那让人无语的RP和EQ,貌似、至少、好歹他把原本杂乱的中国神话体系归纳了那一下子(小说专用),让后人(善哉善哉,我指的是后来写这类题材的人)省了不少功夫。至于内容,我反倒觉得在人间界那几段我还看得下去,进了地仙界刚开始的一段也还可以。至于后来那个什么因果么,默....
或许我悟性太低,实在没看出这个杀劫因果的合理性以及正面人物的正面性在哪里。反倒是几个反面人物在作者不经意的描写下(纳尼?你说那是他故意这么写的,其实他是褒扬反面人物鄙视正面人物?我蹲墙角去。。。)显得人品好得多。
只能说这世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实在是很多。

[发帖际遇]: 风神无名偷得祖千秋八杯,被老头子祖千秋追杀打伤,医疗费银两17两。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23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