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1990|回复: 0

一战定乾坤-----不可思议、惊心动魄的淮海战役(2)粟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本帖最后由 诗酒人生 于 2011-5-24 17:15 编辑

第一节:没有想到的巨大战争
         
       其实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国共双方无论是领袖还是前方指挥员,都没有想到这场仗会打那么大,最后变成了双方的生死之战。虽然双方都清楚,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迟早要来到,但明显,这来的比较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至少,国民党那边没有。
         
       蒋介石还沉浸在东北55万国军全军覆灭的悲痛之中,顾祝同认为共军刚刚打完济南战役,怎么着也得休整一下,所以留给中原战场上国军部署的时间还很宽裕。但是他们错了,共军一点休整的意思的都没有,济南的巷战还在继续,华野代司令粟裕就已经把进行淮海战役的计划发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略加修改完善后,痛快的拍板同意了。
         
       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济南战役粟裕手底下的部队没打爽。原来9月份华野在攻打济南时,用了一大半兵力进行阻援,没想到援军根本就没有来,济南城就打下了。打胜仗的部队自然兴高采烈,可负责阻援的部队却失望了,闹来闹去,没放一枪,这济南就解放了?70多个团埋伏在哪里,结果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见,大家相当不爽。于是部队求战心情那个高涨,粟裕一看,正好,打济南伤亡也不太大,于是立刻就制定了淮海战役的计划,满足大家伙想打仗的迫切心情。
         
       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这个计划跟它比起来,小巫见大巫,顶多属于小打小闹而已。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海州,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认为可以,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站在战略的高度,认为以华野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他早就瞅准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w来人,非嫡系部队但是实力较强,可以打一打。况且,打了黄百韬妙处大大地。这招棋后来被认为很高明,以后再说。
         
       于是粟裕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上,投入了一共140w军队,进行了一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经过65天的艰苦鏖战,我们知道,最终共产党取得完胜。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方面一直在主动选择,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周密部署,其谋略和战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国民党方面一直在被动接受,根据形势变化做出错误选择,然后朝令夕改,举棋不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力被严重削弱。就好像两个人比武,一方占尽先机,功力虽弱但招式巧妙,武功发挥到了极致;一方处处受制,内力深厚却施展不开,最后只能窝囊的败给对方。
         
        憋屈,这是我看完整个战役全过程之后送给“国军兄弟”的评价。
         
       让我们先看看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共军方面: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60多万人。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主要是粟裕指挥)
         
       国军方面:邱清泉所部第二兵团,黄百韬所部第七兵团,黄维所部第十二兵团,李弥所部第十三兵团,孙元良所部第十六兵团,李延年所部第六兵团,刘汝明所部第八兵团,以及冯治安所部第三绥靖区,还有战役期间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共计80多万人。指挥员: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摆设)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实际指挥),各兵团司令。
         
       双方武器装备:国军方面参战部队多数是嫡系主力,大部分美械装备,拥有坦克,飞机,火焰喷射器等先进武器。共军方面华野好点,但是没有坦克飞机,重武器有限。中野基本没有重武器。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国军总共调动的兵力达80w没错,但是实际上兵力并不占优,由于部署问题,黄维兵团是后来增援到淮海战场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部署在那里。李延年兵团也实际上被中野阻援部队挡在外面无法与黄维兵团靠拢,基本上作用不大。后来黄维兵团开进战区,国军兵力也不占优,因为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了,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了(囧)。我这么说其实已经很偏袒国军了,人家共军战术巧妙,就是让你增援的进不来,进来时被包围的已经被歼灭,掉过头来又把你增援部队包围了。所以淮海战场上老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情况:兵少的一方老包围兵多的一方。
         
       简单说,淮海战役是这么打的:黄百韬先被华野包围,杜聿明指挥邱李兵团去救援,被阻援没救成。黄维兵团也来救援,被中野阻援。李延年也来救援,一样被阻援。黄百韬挂掉,杜聿明退回徐州。黄维被中野包围,后来华野来帮忙打。于是,李延年想靠拢黄维,被阻援,杜聿明离开徐州来增援,被阻援。最后,黄维挂了。杜聿明被两大野战军接着包围,这个时候李延年跑了,杜聿明在包围圈中熬了40多天,最后也挂了,战役结束了。
         
       太憋屈了,这样的力量对比,这样的结果。
         
       一方太憋屈,另一方只能是太爽了。1948年这一年,共产党比较爽,因为这一年国共双方的形势发生了180°大转弯。一年前,毛泽东还是比较纠结的,那时候他想的还是如何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局面还比较严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山东的陈毅粟裕,晋南的陈赓谢富治从两边策应,三路大军跃进中原,把主战场推进了国统区。可是,进入中原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三路大军很快陷入了不利局面。特别是大别山中的刘邓,在蒋介石重兵围剿之下,腹背受敌,12w大军锐减至5w。
         
       中原战场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招酝酿很久的棋。

       第二节:不想执行的命令
         
       1947年上半年,共产党的日子貌似不好过。“西北王”胡宗南领着20w国军打进了共产党的老巢延安,毛泽东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手一挥,撤。于是共军有计划的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几十万人马就占了一座空城,给高兴坏了。向老头子谎报战功,说是取得延安大捷,俘敌数万云云,蒋介石也被忽悠了,全国通令嘉奖胡宗南的重大战绩。可没过多久,胡宗南就被没走远的共军兜头一顿组合拳,凿的满头包儿。彭德怀领着西北野战军分别取得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老胡一次次想寻解放军主力决战,一次次的扑空,人家就是不跟你决战,就是跟你打游击,抽空子捅你一刀就跑,老胡别提有多郁闷,部队士气严重下降。
         
       可是长久下去这也不是个办法,况且山东那边国民党也是重兵围剿,压力也很大。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步险棋,你不是把兵力都集中起来打我陕北和山东吗?你能来我就能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经过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至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把战场推进了国统区。这招很厉害,不仅牵制了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的国军兵力,而且把战火烧到了国民党的后院。但是,一路打过去,刘邓大军损失也很厉害,加上后来的重兵围剿,中野虽然拼尽全力左突右挡没有被“剿灭”了,但也是元气大伤。
         
       1948年1月,刘邓实在有点支撑不下去了。于是向毛泽东发电报,希望能调动一支友军,吸引一下国军的注意力,最好让友军牵着国军主力走开点,否则这么死磕下去,自己的这点家底儿迟早要打光。这个友军就是指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
         
       于是,毛泽东决定走那招就已酝酿好的棋。那就是派华野的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在江南搞点动作,以此吸引敌人主力南下,也能开辟新的战场。这叫做:“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这话是陈毅陈老总说的。
         
       这步棋毛泽东早就想好了,早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毛泽东就有跃进江南的计划,到敌占区的纵深建立新的根据地,虽然危险,但是对于经常处于危险之中的共军来说,也不值一提。执行任务的人选就是华野副司令粟裕。
         
       命令发下去,被命令者粟裕客客气气犹犹豫豫的回电:不想去。
         
       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举动,中央军委的决定,毛主席的命令,岂敢违抗?粟裕,你想造反啊?

       粟裕不想造反,也没有昏头,他只是想跟中央商量商量,因为他有一个想法。他这么做,也很犹豫和顾虑。电报在兜里揣了一个月了,反复斟酌考虑要不要发出去。他深知,华野渡江,是毛泽东运筹已久的一项重要战略,他一个华野副司令,只管好部队打仗的事就行了,战略决策方面那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考虑的事情,自己越俎代庖替中央军委考虑战略,这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中央会怎么想?电报早在一个月前就写好了,就这么犹豫着一直没发出去。最后,他再次想了想自己的理由,还是把电报发给中央,电报的最后写着“斗胆直呈”四个字。
         
       1948年1月22日,粟裕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提出应将中原三军,以“忽集忽分”之法由刘邓统一指挥,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没有直说,但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下江南,不想去。
         
       这个时候他的老搭档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正在中央所在地陕北杨家沟,来的目的不是跟老朋友唠嗑,正是与毛泽东讨论华野渡江这事。陈毅很拥护中央的决定,毛主席连未来东南野战军的人事安排都亲笔拟好了。这个时候,粟裕的电报来了。于是毛主席和陈毅研究了粟裕的建议,经过集体复议,中央决定:维持既定决策。
         
       收到中央回电,粟裕知道中央已经下了决心,于是回电这年5月实施渡江,现在开始整训部队,做渡江准备。
         
       事情没有完。3月陈毅从杨家沟回到部队驻地河南濮阳时,发现粟裕不想渡江南下的态度没有改变。粟裕的理由是:带3个纵队下江南,固然能调动一些敌人,但是蒋介石不可能把他的四个主力部队掉过去跟他在江南打游击。这几个主力掉不动,下江南也就没有意义。再说部队下江南并不简单,这么一去敌占区,群众条件差,三个纵队12w人正常减员也得掉个3,4w,与其这么损失,不如留在这里打几个大仗。陈毅听完粟裕的汇报,感觉这事比较难办,这中央都已经开会定下来的事,要改变可不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个不能明说的原因:到底是你粟裕对还是毛主席对?
         
       陈毅一直以来对粟裕比较赏识,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但这事太大,陈毅也很为难,意思是你自己跟中央去说吧。
         
       粟裕还就真的去说了。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希望暂不过江,他说,以上是个人不成熟意见,加上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粟裕在三个月内两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急电陈毅和粟裕马上到中央面谈。
         
       这里有个典故。粟裕秘书鞠开回忆,毛主席迎接党内人从不出门,唯独粟裕来时他迎出大门,并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此时,粟裕与毛泽东分别已经是十七年之久了。为什么当时毛泽东对粟裕那么重视?粟裕只是华野副司令,他的意见为什么那么重要?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三节:粟裕的崛起
         
       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城南庄,毛泽东亲自走出大门,迎接这位麾下的爱将。当年,红军战略转移后,毛泽东一度以为粟裕已经牺牲,还在延安开了追悼会,如今再见,粟裕已是一位军功卓著的战将。长征一别,再见面已历17载,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两人紧紧握住了手。
         
       粟裕,湖南会同人,生于1907年,侗族人。有趣的是粟裕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直到1988年经民政部门考证,粟裕其实是侗族。与其他开国元勋相比,粟裕成名较晚,只在解放战争初期才声名鹊起。淮海一战,粟裕横空出世,指挥大兵团作战,纵横捭阖,完成了整个战役歼敌总数的80%。此战之功大,足以名垂青史,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媲美。



粟裕
         
       而在这之前,他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他没走过长征,因为当时他的部队奉命掩护主力转移,这么边走边打,没走多远就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带着少数人突围出来,死里逃生。以后就一直带着部下在南方的山里打游击。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粟裕善打险仗的指挥风格。共军里面的战神林彪没听说佩服过谁,唯独对粟裕比较钦佩,说“粟裕尽打神仙仗”。还要求部下收集粟裕指挥的战役战役资料,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
         
       粟裕的成名之战,是七战七捷,这是典型的“神仙仗”。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的兵力,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领华中野战军3w多人拍马迎战。一个半月之内打了七仗,七战七捷,共歼敌5.3w余人,歼灭的敌人比自己的总兵力还多,一时令共军上下士气大振。他每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敌人一部,管你一共多少人,我就集中兵力先吃掉你这一小部,然后转移,瞅准机会再吃掉你一部分,一次次的来,屡试不爽。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你给我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包围人家一部,吃了就跑。弄不好就会被反包围,毕竟手头的兵力就那么点,这只能说是个极其考验粟裕业务能力的技术活儿。而粟裕凭着精湛的指挥,漂亮的拿下了完成了这次考验。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高兴,对粟裕刮目相看。亲自起草电报把粟裕这一仗进行了全军的推广宣传。毛何许人,你会打仗有才能岂能弃之不用。1947年1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野司令是陈毅,可是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陈老总何等胸怀,自然明白毛泽东的意思,于是大力支持粟裕的工作,成就了一段“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此后,粟裕连续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歼敌无算。1947年8月,粟裕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艰苦鏖战,全歼了国军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的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举国震动。
         
       此时的粟裕,风头正劲,在强将如林的中共军内,其地位也隐隐有赶上那几位成名已久的大将之势。
         
       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涯,也让粟裕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粟裕一生负伤6次,最严重的一次是当年南昌起义,一颗子弹从头部穿过。(爆头都没死,粟裕真神人也,难怪打仗这么厉害。)可是这个伤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每逢战况紧急精神高度集中便会头疼欲裂,屡次晕倒。但战争年代无暇休息,这对粟裕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建国后他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头不能左右移动,连吃饭时饭菜也要摆成一条直线。后来朝鲜战争毛泽东点将,本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粟裕,可惜粟裕那时候病情严重,实在有心无力,否则朝鲜战争若是粟裕指挥,必将是另外一番场景,令人神往。闲话休提。
         
       时间转到1945年5月,由于粟裕对毛主席渡江南下的战略,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对于手下这位能征善战的虎将的建议,毛泽东不可能不慎重考虑。于是毛泽东电令陈毅粟裕马上到中央来一趟,面谈商议此事。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毛泽东对手下这一员能征惯战的勇将的意见不可能不重视。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毛泽东详细的进行了汇报。于是中央决定开会研究讨论。城南庄会议开了7天最后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部队暂不过江。但是,交给了粟裕一个任务,那就是粟裕必须在4到8个月内,在江北歼敌6到12个旅。
         
       这等于给粟裕立下了一个军令状。

       第四节:军令状
         
       军国大事,岂同儿戏?你说不过江就不过江啊?你说能在江北打大仗,那好,你先给我打打看。这回中央够给粟裕面子了,毛主席也够尊重粟裕的意见,压力重重的落到了粟裕的肩膀上。
         
       在这里插句题外话,对比蒋介石和毛泽东,不说其他方面,就是在知人善用和听取意见上,毛比老蒋高出不是一个档次。蒋介石宁可任用忠于自己的蠢材,也不会任用不听话的人才。不论解放后那些事,单论革命战争年代,老毛本身水平高,高瞻远瞩,做出的很多决策都是高明的,正确的。但他再高明也不能事事预料如神,他本来就是人而不是神(为什么后来人们要把他神话呢?神话打破又把他老人家贬的一无是处,中国人就是爱折腾,呵呵)有时候身临其境的人意见往往更加符合实际,而毛泽东是能听的进去的,并且会将正确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蒋介石除了政治手腕厉害外,军事指挥方面才能实在是平平。但他没有自知之明。总是插手遥控前线指挥,朝令夕改弄得部队不知所措。而他疑心又重,前线指挥员明明知道老头子又在瞎指挥,可是为了避免失宠,又不敢直言相谏,谏了也未必听得进去,这也是导致国军屡屡贻误战机的重大原因。杜聿明晚年感叹:即使把一个最差的计划坚决执行到底,淮海战役也不至于打成那个样子。也是暗指老蒋当初的瞎捣乱。在知人善用方面,老毛更是有一套,粟裕强在军事,陈毅强于宣传和政治工作,所以当初任命粟裕时毛泽东就电令陈毅:作战指挥粟裕负责。而作为一把手的陈毅胸怀何其宽广,不仅不会心生嫌隙,而且利用自己在部队的威望大力帮助粟裕扫清指挥障碍,老一辈革命家的宽广胸怀至今令人敬仰。整个淮海战役期间,老毛的电报屡屡有如下字眼:一切事宜临机处置,不必请示。老蒋屡屡如此:弟部向某某方开进,坐视某某部被歼,将使我亡国亡种。境界之高低立判。
         
       回到正题。重任在肩,所幸方向正确,所以粟裕也就放下包袱专心寻找战机了。毛泽东让他打邱清泉所部第五军,这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经历过印缅战场洗礼的部队,全式美械的机械化兵团,实力很强。粟裕刚渡过黄河,邱清泉很机警,立刻带着部队进入山东与其他部队抱成一团。想包围我,门都没有。粟裕一时无法,摊看地图思考一番,果断下令甩开邱兵团,掉头直扑河南开封。开封兵力空虚,粟裕手到擒拿,一举攻克。共产党都学了毛泽东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军事思想,只蒙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可蒋介石不同,河南省会被共匪攻占,岂能坐视?蒋介石急忙调集5路大军前往增援。可粟裕打开封不仅仅是为了歼灭区区开封一城的兵力。开封只是个餐前甜点,粟裕还没吃饱呢。就是要吸引你过来,怕的就是你不来。果然邱清泉急于给老总统立功,挥兵直进扑向开封。粟裕立刻弃城,回头迅速切下了迟迟疑疑墨迹在后的区寿年兵团,不用客气,包围歼灭在睢杞两县。邱兵团实力雄厚,不宜硬碰硬,咱先躲一躲,但吞掉区寿年兵团还是绰绰有余。这些招数,粟裕在七战七捷中已经耍的纯熟,这时候运用起来,轻车熟路。指挥是门艺术,粟裕确实是个艺术家。
         
       区寿年当年跟粟裕有交情,是老朋友,在兵团被歼灭自己被俘虏后,两老朋友战场聚餐,当然粟裕做东。仗打输了,交情还在嘛,这时候区寿年格外重视这份交情,就怕粟裕装作不认识他了。幸亏粟裕记忆力不错。老区一阵激动,忍不住提醒粟裕:粟司令艺高胆大,我很佩服,但我劝你,现在还是赶快撤吧,四路大军即将成合围之势,弄不好要成瓮中之鳖。言下之意是你打我算是挑软柿子捏,可其他几路大军可不是吃素的,得了便宜赶紧跑吧,要不然要吃大亏。粟裕岂能不知战场形势,笑笑说吃菜吃菜。
         
       吃完饭,抹抹嘴。粟裕转头又包围了正在疾进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你们这几路大军不是要包围我吗?我先包围了你这一路再说。按理说,区寿年说的也对,面对几个方向上扑来的援军,你不赶紧跑极容易被包了饺子。可是粟裕岂是常人思维,我就是行常人不敢行之事。结果这样一来其他几路援军竟然停了下来。真是应了兵法那句话:兵者,诡道也。他们被胆大如牛的粟裕给吓住了,害怕其身后还有更多的援军。再者国民党将领的老毛病在作祟,人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不肯争先出头,于是坐视粟裕耀武扬威,差点把黄百韬提前给俘虏了,如果那样的话黄连在淮海战役上演出的资格都没有了。老黄也急了,一个兵团司令亲自坐上坦克指挥突围,也填补了国军一项历史空白。拼了老命总算突围出去,蒋介石给他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这就是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等共九万余人。仅此一役,粟裕就完成了自己给毛主席立的军令状,时间只用了20天。此刻是1948年6,7月份,济南战役还没有开打。话虽说得痛快,但实际上这是个险仗,华野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整个战役也没有这么顺利,但提那些就扫兴了不是?七战七捷那种低概率事件也不能总发生,总的来说,豫东战役是比较漂亮的。
         
       豫东战役的胜利,扭转了中原战场形势。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战役进行时,蒋介石把山东的兵力都调到了河南,山东此时兵力空虚,毛泽东岂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命令粟裕立刻回师山东,打济南。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18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