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1357|回复: 0

【传统武术论文摘选24】形意明灯启示录——整理者不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本帖最后由 唐老鸭 于 2012-2-20 17:41 编辑

形意明灯启示录1

    十多年前我曾练过几年形意,后来师傅去世后就停了,最近遇到了两个师兄又重新开始,等于是初练。
    但碰到一个问题很是困扰,师兄们当年练的是明劲,平时练的给人感觉劲很沉、很整、很脆,师傅去世后,他们一边自己练,一边又出去学了杨太极,现在他们拳练得极松,应该是暗劲,师兄们也要求我放松的练,最好一点劲也不用,我和他们讨论,认为开始练时应尽力去练,只要自己不要感觉到僵就行,(行家可能觉得很僵),等有了一定的整劲后再放松,否则形意就变成了太极了,一则是太多的前辈著述三层工夫的顺序,二则师兄们当年也是走的这条路,
    现在感觉他们工夫很好。但师兄认为,不必走这段弯路,而是开始就应该尽力放松,我也记得师傅当年也多次说过要放松练,我现在练的是我所能感觉到的折中,我可以比目前松,也可以比目前猛,问题是下一步的方向,到底应该放松还是如何?请各位方家指点,谢谢!



启示录2

    很多拳学大家为什么一直强调放松之理呢?因为放松是内家拳修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真正能做到放松是非常难得,在不同的修炼阶段对放松有不同的要求。很多拳学家和拳学爱好者因其修炼的层次不同,所说的放松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对初学者来讲造成了一些疑惑。
      下面就谈谈有关放松问题:
       一、放松与松懈的关系
      1、内家拳放松的概念:拳学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初学内家拳时有很多要领规矩需要掌握,要想符合这些要求,时时要对姿势进行调整,来对应规矩。这时的注意力在规矩要领的掌握上,一旦姿势基本符合规矩,又会感到身体有些地方别扭,特别是在站桩的过程中。为什么能?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就拿气沉丹田来说吧〔内家拳不是让气压到丹田去,而是自然的归于丹田小腹〕,如果小腹肌肉紧张,隔肌依然上提,心胸不虚,气是不能降于小腹的。会产生胸闷、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这时候老师就会让你调整姿势,放松相应部位的肌肉。经过调整气息顺畅,身体也感到舒服了。规矩和要领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掌握一条,就对身体多了一道约束,常常在修炼中使相应部位的肌肉也会随之紧张起来,某种程度阻碍了身体的气血运行,因此必须通过放松进行调整以消除因规矩要领给修炼者带来的这种阻碍。从上面的分析中让我们了解到放松有两层意思:一、调息;二、使气血顺畅。这其实就是内家拳常讲放松的基本原因。另外放松还可以起到协调肌体,蜕掉后天拙力的作用。  
      2、放松和松懈的关系首先要澄清:放松不是松懈,即松不是懈。拳谱有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内家拳在强调虚领顶劲要领的同时,要求精神提领全身,神意勿散。放松是在精神提领下进行的。松懈则是精神涣散,神不主身所致。这就是放松与松懈的本质区别。
二、如何正确的理解放松问题练拳很多年拳的人,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放松的含义。概括起来人们对放松问题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放松会使拳松软无力,撑不起拳架,达不到训练效果;
       2、不能太松,否则不能体会要领和规矩;
      3、要求大松大软;
        4、站着,就已经不是放松了,身体的肌肉在工作啊。比如行拳和站桩中曲腿伸臂腿部、臂膀和躯干的肌肉群大都在工作,放松能做到吗?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放松问题呢?在内家拳修炼中强调的放松是在正确掌握规矩和要领前提下,逐步实现的,在不同的修炼阶段对放松的要求也不同。规矩和要领赋予了拳架内涵,只要按照要求做了,由松变成所谓的软是不存在的。练形意拳三体势站桩的朋友体会可能更深刻些。至于无力,蜕掉后天拙力,由无力而生内劲,是内家拳有别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征。放松就是放松,无须加限制,放松是为了更好的体会规矩和要领真意。初练内家拳的不是太放松,而是不能做到有效的放松。李雅轩前辈强调大松大软是在其境界下而言的,他所指的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松软。大松是追求真松至极而达松空之境;大软是追求真柔至极而达无形之境。真松状态下神意内敛可得真柔。不能否认在规矩和要领的约束下,站桩行拳中,承担自重的肢体以及肢体的前后上下运动,也会使有某些肌肉群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但也有一部分肌肉如果没有施加后天拙力是可以放松的,受力的肌肉群也可以在放松的意识下,得到相应的调整。使体气血顺畅,及时地为工作的肌肉群输送养料,以延长肌肉的疲劳期。在站桩过程中突破疲劳期后,反尔感到很畅快也不觉疲劳难忍了,这是气血贯通,及时补养之故。无氧状态下肌肉作用是不能持续的,例如举重。在这个意义上讲,松是相对的。我们可以通过行拳走势持重受力肢体的变化来调整肌肉群的工作状态,即此紧彼松,此松彼紧。逐渐向能松能紧、同松同紧方向修炼。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周身放松呢?周身放松的目的就是要淡化肌肉的作用意识,不仅要外部放松,也要做到内部脏腑的放松,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群得到最有效的调整和休息。松则能顺,顺则气畅,慢慢的蜕掉后天拙力,滋生内劲。通过周身放松的锻炼,可以有效协调肢体,促进气脉运行和神意气相连。这个意义上讲,放松是合的前提之一。周身放松,旨在强调整体自然放松状态。当达到一定的放松层次:肌肉和韧带的作用和约束会逐渐淡去,只感受到气脉运行和骨架运动。大概这就是所谓全体透空吧。
      三、修炼中的放松问题由于在放松的问题上理解不正确,往往导致修炼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为人之师不明放松之理,误人子弟,贻害就更大了。下面以形意三体势为例略做分析:概括起来其病有三:
     1、过分强调规矩和要领,忽视对放松的要求,使内部和外部肌肉不能有效放松,导致修炼者呼吸气血不畅,犯三害之弊;
    2、强调下盘和力由脊发的作用,加力用功于下盘、躯干,这些部位得不到应有的放松,而失圆活轻灵,造成死腿僵身之害;
    3、在修炼中唯言身体的蓄敛之势,却不明伸拔之理,要求放松的时候,肌肉韧带减弱了对骨节的束缚,且使骨节间的距离缩小,在训练时往往导致关节脊柱受损。常见的有腰椎和膝关节损伤等。放松也要得法. 内家拳修炼中放松的三个阶段及正确放松的问题〔以三体势为例〕:先谈正确放松的问题:正确理解规矩要领,站桩行拳以顺畅舒服为度。放松的前期作用就是使气下行归于丹田,把握松而能顺,顺则能通的修炼原则,进一步用放松来调节肢体。三体势以中和取之,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如有蓄则有张、,有回则有出、,有收则有放、有开必有合、有缩则有伸等。欲有蓄收之势,须明伸拔之理。蓄以固气,伸拔以腾势。初学者为合规矩,当用柔力以撑其势,切勿拙力努气。具体到三体势修炼要不犯其病,尚须知伸拔之位,伸拔即为伸筋拔骨是也。手臂要伸,伸开骨节韧带;脊柱要拔;腿部膝关节要提。放松第一阶段:在正确掌握规矩要领的前提下,内外非作用和作用的肌肉群进行有效的放松和调整。此为入门阶段,初学者搭起架子,撑起拳势按照规矩要领去做就需要用一些后天的柔力,如两脚跟外拧,两臂抱与撑等需一定力的贯注。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要领规矩基本掌握后,就要有意识的让后天的力随放松而逐渐减小。放松第二阶段:修炼使要领规矩融入拳势,最大限度让周身各个部位放松。此阶段后天贯注的力已撤去,用意识代替撤去的力,贯注到相应的部位,同时要通过意识的提领和放松,使作用的肌肉群力度降低到极限。放松第三阶段:规矩要领化入神形之中,放松至极,全体透空。此阶段贯注的意识也完全撤掉了,举手投足皆与神合。放松问题简以述之,以作抛砖引玉耳。修炼内家拳须得心法,得心法而能悟可臻上乘。目前流传拳学著作很多,以孙先生《拳意述真》中阐述最为精辟,虽无心法,但若能领悟神髓,亦能有所成就。修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片面的来看问题,对放松也是一样,要和修炼过程中其他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体悟。



启示录3

关于形意拳的几个问题
     首先,时间:每次练功的时间,如果是健身则时间的长短就无所谓了。如果是炼家则每次行功至少要45分钟,因为只有每次练功达到一定量身体才会感到有变化。站桩:站桩是中国武术中独有的一门基本功,不分内家外家都有桩功,只是架式、要求不同而已。每次站桩炼家要站40分钟以上,一站既起只是锻炼身体。不会在身体里感觉到什么。
     另外,吾看论坛里各位朋友对入门是先站桩还是先练拳有异议,实际上初入门的人因身体上筋骨、关节、血脉不合,大多是有师傅给摆架,架正确以后,缓运肢体,按照行拳路线,一趟一趟练下去,不时纠正架势(按九要之法)不可求快,不可发力,其动作有些象电影里的慢镜头,每天最少玩40分钟以上。三个月以后,会感到身体里筋骨、关节、血脉会有变化,手脚充实,身体上虚下实,脚步沉稳不象一开始那样身体发飘。以后在行拳时,玩一玩,突然不愿动了,那么身体就定住了。其实,吾所言,李仲轩老爷子都有交代,只是炼者自知。获真传者大多是由此入门的。当然,身体资质好、有根基的可直接站桩入门但少之又少。关于身体里的变化,吾在此就不多言,各位朋友炼到时自知,而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的。谢谢大家化时间看我的东西。



启示录4

修炼形意拳没有捷径,具备两个要素可以不走弯路:
      一、自身肯下功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内因〕;
       二、得遇明师教授,按照正确的方法修炼〔外因〕。随着前辈拳家相继离世,因各种因素影响,传统优秀的教拳方法流失怠尽,为能继承前辈的宝贵教学经验,现就河北派形意拳前辈教授学生的方法作简单的介绍,以供形意拳爱好者借鉴。
       第一个月摆姿势:从无极到三体式。掌握的要领:虚领顶劲、涵胸拔背、塌腰敛臀〔尾闾中正、提肛〕、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舌抵上萼。从示范到具体矫正,先从外形上调整姿势,以符合规矩。
     第二至第八月站桩:先无极后三体。逐渐增加要领。如:裹裆、三尖对、脚趾抓地,撑圆虎口等。强调:身体放松,自然呼吸,不可憋气。教授时不断的矫正姿势,达到三体式基本定型。教授特点:只强调符合要领规矩,不阐述道理。老师云:练到有一定基础,到了关窍再点,方能精进。比较象私塾的教学方法,先背书。
      第九至第十八月站桩学习五行拳:开始传授的要领:三节、四稍、内外三合、五行生克、起落躜翻、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即逆腹式呼吸法等。教授重点:外三合的整字,呼吸与动作配合以及意气动作的关系。强调:松顺,有劲不能显出来。不得努劲憋气。
     第十九至第三十六月站桩、五行拳和教授十二形教受重点:内外三合周身一家,全面掌握了形意规矩和要领。训练步法、手法、用法和劲法。强调:以意驭气,控制劲力收放。明刚柔、虚实、奇正之理。特点:自然松顺、以形导气贯彻始终。此阶段以练功为主,以用为辅。如有劈拳之定步活步之分。
     老师云:至于招法,有了功夫一讲就能明白,无功多说无益,反而会影响练功。正所谓糊涂进入明白出来。教拳不教打,非前辈拳家保守。三年时间若得系统正规训练可获初成。现在各种名家练功著作不断问世,好的一方面是使练功者,能明白形意拳理论,指导修炼;不好的方面就是干扰了初学者练功思想,诱发了练功速成的心态,使之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修炼。以上谨供爱好者参考。

启示录5

    硬打硬要无遮拦-----从只需站一分钟的三体式说起文:王季形意拳在明劲有成之后,交手时就应当做到直取中线,硬打硬要,但是,现在有部分爱好者对怎样才能做到“硬打硬要无遮拦”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以为有捷径可走。更有部分教授者顺应此风,以“三体式只要站对了,站一分钟即可”的形意拳兜售于人。我个人觉得此风不可长,单纯强调技术要求,忽略了功力训练,很难在拳术上有长足进步。真正的三体式,初学者能站一分钟就不错了,但不能以“站一分钟即可”来误导后学者。因为牵扯到练法的问题,我就将形意拳初期该如何练,怎样才能逐步做到“硬打硬要无遮拦”具体说说,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教。硬打硬要无遮拦,讲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打法,即交手技术上的问题。明劲有成之后,劲长力大,但变化不足,打法上尚不能因敌作灵活的变化,只能硬打硬要。第二个是体质,即功力的问题。明劲有成之后,已初步具备六全纯阳之体,体质坚实,能抗一般击打,出手劲力沉稳,具备了强行突破对方防线的能力,这也是硬打硬要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是否硬打硬要,是个人实作的习惯问题,能否硬打硬要,必须明劲有所成就方可。要想练好明劲,只能按部就班,从桩功,五行拳入手,以九要,八字,七疾,七顺为规矩,使身体  渐内外强壮。体弱者,可适当辅以举杠铃,拉单杠等力量训练,自可加强效果。桩功的训练,应以三体式为主,体弱者,可先站浑圆桩。李文彬先生说过,单就练好形意拳而言,除了三体式,是不需要站其它的桩了。浑圆桩的运动量相对小一些,体弱者先站浑圆桩较为合适,以后身体强了再练三体式。不管站什么桩,最后都应求得“神全”。据说孙禄堂先生的弟子齐公博站桩有成之后,孙先生自其体后突然一捋,齐当场飞起,但落下时仍然是三体式的姿势,孙先生大笑“成了”。齐公博的这一表现正是神全的最好体现,站桩,要求神全,何谓“神全”,这儿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行话所说的“站进去了”,也可以说是“呆若木鸡”。斗鸡的朋友都知道,“呆若木鸡”的斗鸡是最难培养的,这样的斗鸡精神气垫完整,整体如一,全身上下无懈可击。我们站桩,最终所追求的,也就是这样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难求得,如果站一天的桩,能有五分钟的时间是神全的,就不易了。因为身在俗世,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站进去的,而且这种状态不是仅站好姿势就可以进入的,说它类似于打坐的入定,并不恰当,但有点类似,可以说是物我两忘,但心中还有一点灵机。以这种状态与人较技,心中灵机一动,手足全凭自然反应,这是拳法上的高深造诣,讲多了人心所向有玄虚之嫌,但行家自当知道不是在瞎说。第二层意思是周身要一体,静则稳如泰山,周身上下毫无游移牵扯之形。这种状态,用“六合如一”形意稍微恰当一点,初步的检验标准就是“推之不动,砸之不落,六面劲整”。功成之后,全身就象充足了气的皮球,一拍即起,与人交手,一触即发。所以说,“神全”其实就是精神上的“一”和肢体上的“一”,这种状态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所追求的,绝不是什么“只能站一分钟,也只需站一分钟”的三体式。筋骨伸拨的练法,只是桩功里的一步,筋骨伸拨开之后,就要使它柔软有弹性。经云“伸而拨之,柔而络之”,即此意。拳经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才是通向“神全”这一目的的正确途径。这是给初学者指明以后努力的方向。但刚学时把三体式做对,就很可贵了,不能一味追求不动,应当站一会,适当地活动一下筋骨,尤其是肩部和脊椎,这样才能养生。以后应当  渐加长时间,但不提倡死站。站桩时,一要细心体会周身要求,二要松紧得当,调好呼吸,三要注意五心归一,五心归一的前提上外形要标准到位,即站桩时筋骨要外撑,意要向里缩。这样站一段时间,对拳法的外形和内意稍有领会了,可以学五行拳。练拳时应当遵循先慢后快,先求动作顺遂,再求放出劲力的原则。切忌人为地加劲(局部使劲)或便拙力,动作自然顺遂了,就能放也劲来,前辈说“形式顺者自有力”,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着意强调,形意拳虽然从刚劲着手练习,但习者一定要遵循内家拳“自然”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出功夫。练拳时要时刻注意后足的蹬劲,拳经说“消息全凭后足蹬”,“脚打七分手打三”,可见“后足蹬”的重要。当年李文彬老师一个“一马三箭”,四步窜出去14米,没有后足的蹬劲,何来“硬打硬进无遮拦”?练时切忌身体起伏,这样脚上的蹬劲就是不传到手上,而是在身体的起伏中消耗掉了(龙形,燕形等身段起伏的式子除外)。再谈一个练拳动胯的问题,有人认为形意拳的紧要在胯上。这种说法可以说对,但又不全对。为什么?形意拳关于上步的要求是“胯催膝,膝催足”,要求在走步的过程中趟出三催劲来。为什么要练出三催劲来?因为它是实在“脚打七分手打三”有关键所在,趟步练得好的高手,可以做到步到人翻,这就是脚上三催劲的威力,而这脚上的劲力正是来源于胯,所以练拳要把胯撕开。从这一点讲,这种说法是对的。为什么又说不全对呢?这关系到一个劲源的问题,形意拳的劲到底从哪里来?传统的说法是“劲起于足,主于腰,而形于手”,形意拳认为劲力的来源于后足的瞪劲,通过脊椎  的旋转传至肩部,劲力的释放关键在于腰部的旋转,脚只是起一个力源的作用,跟胯更扯不上什么关系。交手时,胯催动上步,腰主劲力。胯很重要,但并不是形意拳的全部关键。还有人认为前辈们功夫好是因为有秘传的经营活动,这里作一下澄清。50年代初期,正是僵上下兴起气功热的时候,有人问形意拳家耿霞光,形意拳有没有气功。耿先生回答说,形意拳就是气功。这个说法非常好,只要按照“九要”“八字”“七疾”等规矩认真练习,这本身就是既在练拳,又在练功。前辈们的功夫,就是这样反复练出来的。只要按规矩练,自能内强外壮,全身坚实,这也正是形意拳归为内家的原因,希望练习者注意。站桩与练拳的比例问题,传统的练法是站桩与练拳的时间比为1: 1,或接近1: 1,练的时候桩中有拳,拳中有桩,现在人似乎很难做到.但这就是在熬功夫. 真正的三体式,能站10分钟就算下盘有功夫,但一天只站10分钟肯定不行,怎么办? 站累了练拳,练累了站桩,实在累了稍事活动一下继续练,功夫就是这样熬出来的,人们说“苦练加巧练”,巧练是指要用心去练,细心体会拳法的关键所在,苦练就是指一分功夫一分力,你多练了,功夫自然长进快。  练形意拳还有个忌讳,忌贪多。学得快肯定打不出劲来,一个劈拳练上几个月很正常。劈拳打好了,再学其它的,长进很快。为什么呢?因为形意拳是练劲的拳,招法来源于劲力。专练一拳,练出劲力来,再学其它的,触类旁通,进步自然快。象这样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刻苦练习,功夫才会有所长进。等到自身身体坚实,劲力圆实灵活,进退迅速了,这才具备了“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基础,再学交手,自然很快就能入门。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拳怎么练的,就要怎么用”“形意拳求之不竭,用之不尽”。谨以这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启示录6

    凡练形意,入门首须站桩,或为混元桩,或为三体式不拘。唯初习三体式亦以双重为宜,盖因单重练时较为吃力,初学者习之较易憋气。一憋气,则气血必有失松和,此非练功养生之道。至于站桩之细则,方家所言甚多,不必我多言。先贤云:万法出于三体式,并非一句空话。笔者初拜师时听老师讲“站好了三体式要什么有什么”。六七年站下来,深感其言并非夸大之词。
   另外,还有一个初练拳术的方法问题。一般人皆奉行入门先习明劲的准则,可惜练时忽略了一个意气问题,而现在一般老师也不作过多强调,故而不少人始终在明劲阶段徘徊。真正练明劲之法,先站三体式片刻乃至半个时辰自感神气圆满,劲力通达,然后开架练拳。练时松中出力,自然舒和,以不憋气,不使用拙力为要。初习者更不能求快,应一式一式地练,力求步稳身正周身不失松和均匀,呼吸不失自然,胸腔不能紧张,发力要求松紧得当。而且每次练完后必散步拍打以消火气。
  山西派形意拳入门先练柔劲之法,我个人认为是入门捷径。较先习明劲可更快领悟形意拳实质。即便无太大成就,总不致于流入左道,初学者不妨一试。其法为:练时先要松开周身,气沉丹田,不必强求呼吸运力之法,以自然为要,一举一动须合乎规矩,整齐不乱,松肩垂肘,拨顶提肛,虚心实腹,松腰合胯,动作舒展圆活而又不失自然。如此练习一段时期,周身自然和顺,劲力自然通达。此时即须在练习时意念微注意肘部,动作到位后即要根节松,梢节紧,以求慢慢将沉坠劲,即爆炸劲练出来。练习大约一两年后,即可带着练明劲,但要注意发力时只能发出四五分劲,慢慢逐渐加大发劲力度与次数。切记,发力时根节一定要松,中节一定要沉、坠、裹,松中出力、以柔用刚、以缓用急的原则总不可违背。这样练的好处是,较易体会丹田发力及劲力的阴阳变化,且绝无周身僵滞,头晕目眩,火气上升之苦。但须注意劲力虽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势尤须挺拨,不可软塌。练明劲为外刚内柔,要求外形发刚劲,内意柔自然。而练柔劲则要在周身和顺后逐步做到外形虽柔,内意却是坚刚,一举一动,圆活而沉实,动作到位后,不管发劲与否,总带着刚的意识,心中稍微一动,便从丹田发抖搂之力。



启示录7

    我回答知休兄弟关于练功次序的帖子,我又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是我们几个同们亲身实践过的,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希望新加入的朋友能够参考以下,避免走弯路。
    第一,先安静下来,心情不要太激动,脑子里不要想太多,像准备休息一会儿一样,放松。把姿势基本摆正,各大要领粗粗的走一、两遍——肯定到不了位,没关系,不驼背、不挺胸、不前俯后仰,就可以。
刚拿到教程的朋友,肯定心情特别激动,恨不得今天练,明天就出功夫,在这里老灵得先给泼点冷水,内家拳这东西,跟种树一样,得按月、年算,踏踏实实的练,一定可以成功,想一步登天,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先松肩。想象两臂脱臼了,挂在身上,可以轻轻左右摇晃一下身体,看看胳膊是不是那种柳枝随风摆的感觉
    这是入门第一关,把这个找好了,后面特别顺,有的朋友跳过这一折,直接找腰胯,就好像想直接从一楼上三楼一样。
    第三,手沉,慢慢体会,手是不是发沉、发胀。如果没有,继续从松肩上找。
    有了手沉的感觉,就等于摸到门了,这时候应当勇猛精进,千万别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第四,贴肩胛,手沉了以后,肩部会进一步放松,这时候要体会肩胛贴圆了没有。这个同时会出现空胸圆背的状态。
    刚开始贴,胸背肩会紧张,在这种状态下,再次放松。
    这时候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现象,那是胸背一些平时不吃劲的肌肉开始被唤醒的缘故,这时候不能怕,得积极的调,调好了,过去了,又上一层楼。抖一抖,是自然调节的好办法。
    第五,等空胸圆背要领固定住,而肩松手沉的感觉仍然存在的时候,开始调整命门后贴,这个时候同时会出现翻裆拧胯,丹田前卷。
    前几步,腰就放松就行,现在可以动腰了。提醒初学的兄弟一点,臀是内敛的,别上翘。
    第六,胯翻到一定程度,会感觉翻不过去,这时候,适时地往下蹲一点,膝盖有上提之意,这时候胯也翻过来了,同时会出现五趾抓地的现象。
    这个不多说了,以前说得太多,也没几个能练出来,后来不说了,有几个特别下功夫的兄弟自己就找出来了。看来关键还在一个“练”上。
    这个过程很长,可以每次都找一遍,但不要想一次做到位,要一步步来。
    呼吸不要着意,通畅就好。一旦发现,呼吸不畅,就证明你现在求的要领超过你身体的负荷,应该减小强度,或者加强上一阶段内容的训练。
    其实说到底就四个字“大道至简”,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练就是了。内家拳的技术体系比书法、绘画、杂技都简单,过去很多高手,就是农民、车夫、匠人,没什么学历,也练成了功夫,练出了智慧,所以大家应该有自信,每天坚持一个小时,一定可以成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22 1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