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3350|回复: 0

(2.27转1)英雄才智本如此,何愁天下不三分——曹、刘、孙的用人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三国时代人才鼎盛,群英荟萃。英雄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使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思想理念,也在这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被展现的琳琳尽致。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要说三国中的英雄,首推的便是魏、蜀、吴三国的君主——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英雄的号召与指挥下,形成了三方强大的势力。三国君主的用人之道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权以“义气相投”。 这就注定了这三方的势力的理想不同,目的不同,管理不同,手段不同。曹操的“权术相驭”能得天下之才,却不能笼天下之心。刘备的“性情相契”能笼天下之心,却不能居天下之利。孙权的“义气相投”能居天下之利,却不能容天下之量。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利有弊,所以天下才能三足鼎立,能结怨却终不结仇,能同盟却从不同心,能战争却不能相互吞并。

一 能得天下之才,却不能笼天下之心——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首指一屈的人才,陈寿评价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所奉行的人才策略是“唯才是举。”在那个以“士族相袭,门第相称”的年代,能以这种策略广纳天下人才,足以证明曹操的伟大。曹操用人不按门第,不问出身,从而吸引了其他敌对势力的人才也来投奔他。郭嘉、荀彧原是袁绍的部下,贾诩是张绣的部下,但最终都因曹操的开阔的胸襟和用人制度,而归顺了他。另外曹操属下降将居多,徐晃、张辽、张合哪个不是招降过来的?这都与曹操的用人政策有关。曹操称赞荀彧“吾之子房也”,夸奖张合“韩信归汉邪”,赞美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善于赞美部下,也是曹操用人的一大特点。曹操手下的人才阵容可谓是三国时期最强大、最全面的,但这个阵容却不是最完美的。曹操的人才阵容看似全面却漏洞百出。因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手下的人才数量很多,质量却很参杂,有些人服从的是“汉”而不是“曹”,有时候来曹操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人是自己的幕僚,哪些人又是为了服从汉室才来投奔他的。另一点曹操个人的能力才干代表着曹魏阵容最顶尖的水平。事实证明老板能力太强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作为一名成功的老板最重要的素质是驾驭人才,控制人才,调度人才,刘邦同志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曹操的“一将之智”在前期能够平定中原,统一北方。但当他年老智衰的时候,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他人生后期有赤壁之败,汉中之失,还被关羽逼迫险些迁都的原因了。

     曹操是三国君主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最终还是失败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笼天下之心”。首先,“唯才是举”虽然帮曹操吸收了天下人才,但也从此让曹操本人与“士族名门”彻底决裂。在汉朝你只要是士族名门,生下来就有机会当官的机会。曹操“不拘门第,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抢了士族们的饭碗,严重侵害了士族们的利益,他们怎么还能与曹操站到同一条战线上呢?士族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这也是曹操一生都不敢称帝的原因。后来曹丕奉行了“九品中正制”,调解了与士族的关系,所以他才敢废汉自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曹丕处理政务的手段,一点都不比曹操差,甚有人还认为比曹操还要高明。其次,曹操收纳人才的方法是以“权术相驭”,权术是最实际的驾驭方法,但却容易造成君臣关系的失衡,君臣矛盾的扩大。曹操的人品很差,屠城、杀降、盗墓、奸**女这种为人不齿的事,他全都干过。曹操的这些恶行,使人民对他产生了抵触,使名士对他怀有了鄙视,张邈、陈宫的背叛就是最好的例子。曾将被曹操誉为“古之名将不可及”的于禁,在樊城之战中投降关羽,也是对曹操一生用人法则的莫大讽刺。另外曹操在乱世中所高举的旗帜是“霸道”,这种“霸道”将诸葛亮、庞统这样的奉行儒家思想的贤才拒之门外。当这种“霸道”威胁到“王道”时候,原本忠于曹操的荀彧、荀攸、崔琰等谋士也都选择离他而去。从这两点就可以看出,曹操在上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在中得不到属下的完全拥护,在下也得不到人民的贴心服从,他要想统一天下,可谓是困难重重。最重要的是他的两个强劲的对手,刘备和孙权也是乱世雄主,他们各自也有一套管理人才的方案。曹、刘、孙各逞雄才占一方,三分天下也在意料之中。
二 能笼天下之心,却不能居天下之利——刘备
     刘备是三国时期最合格的君主,陈寿评价刘备“有英雄之器,高祖之风”。有老祖宗刘邦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前放着,刘备想不优秀也难。刘备以汉朝后裔自居,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在当时很有号召力。刘备到徐州时,徐州人民上下集体联名请求刘备驻守下来。刘备到荆州时,在逃难的时候也有十万官员与人民跟随着他。刘备到益州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便广布仁德,结纳人心。一个人的魅力能有如此,让人敬佩的同时又有一些害怕。刘备的情商太高了,高的出奇!以至于有人说他虚伪,因为他们不相信世间还有这样的一种人。“大众情人”我们是做不到,但不一定刘备就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刘备能够叱咤风云,而我们却只能逛论坛、灌水的原因了。刘备是个永远打不倒的男人,除了他自己百折不饶的意志,他还是“王道”的代表,是“汉室”的象征。只要“王道不灭,汉室仍存”,刘备永远都是人民的第一选择。跟随在刘备身边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关羽、张飞对刘备许下的诺言是“同生共死”,赵云对刘备许下的承诺是“终不背德”。诸葛亮更将这些承诺规划成策略一步一步施行。这四个人是刘备的班底,他们在刘备的带领下,为了“复兴汉室”这同一目标努力前进。
     刘备用人的法则是“性情相契”,因此刘备得其人便能得其死力,部下很少出现背叛,即便是在困难时也不离不弃。但这些志同道合的人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人来投奔刘备还是来谋取实际利益的。就是说刘备集团的几个班底所代表的利益很小众,并不是整个集团利益。这一利益分歧在刘备得到益州后,便随之展现出来。在乱世中光靠“王道”是立足不稳的,刘备也在“王道”与“霸道”之间犹豫过,庞统和法正的出现,在刘备由“王道”过度到“霸道”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两个人帮助下刘备成功夺取了益州,刘备奋斗半生终于有了可以向曹操叫板的实际力量,但内部矛盾也随之扩大。刘备集团分为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两部分,两个集团的利益是不同的,荆州集团可以跟随着刘备为了“复兴汉室”出生入死,但益州集团可不会。刘备本来就是“反客为主”占据益州,这帮人可以跟着你逃命,但你指望着他为你卖命,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当初刘邦“居巴蜀而后有天下”,如今的刘备为什么进入巴蜀后就“固步自封”了呢?首先,刘邦时期的巴蜀是片还未开发的土地,因为当地人民都有一种想往外冲的欲望,这一点不难理解,就好比现代人都爱去大城市生活是一样的。其次,刘邦的主力军都是江淮人士,因为他们想一心打回老家去,这便有了奋斗的动力。再反观如今刘备,这两点他都不具有。此时的巴蜀已经是天府之国,益州人民自给自足,守着一步三分地已经很知足了,“复兴汉室”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兴趣。后来刘备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他才选择称王称帝,刘备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有目的的,一个老板的所代表这整个集团的利益。像袁术那种野心膨胀的称帝,才是小人之为,愚夫之见。刘备称帝的目的为了就是提高了益州集团的积极心,让他们有更大的利益可寻。刘备只有称帝建国,蜀汉集团就会有个共同的利益,那就是国家利益。因此刘备在称帝后,才敢伐吴,这样不但名正言顺,也理直气壮。刘备临死的时候还不忘拉拢益州集团,他善待黄权的家属,托孤给李严都是在做这一方面的努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刘备的胸襟与政治头脑。
     刘备“不能居天下之利”,还主要体现在蜀汉集团的实际力量上。蜀汉是三国之间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关羽失荆州后,蜀汉只剩下益州了。这个地方进去难,出去也难,后来诸葛亮北伐,因道路崎岖,粮草供给不足也是他北伐总是失败的一大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蜀汉的人才实在太少了。汉高祖刘邦的人才阵容是最完美的阵容——萧何管内政,张良出谋略,韩信管作战。我们以这个标准来看刘备集团,诸葛亮可算是个一个萧何,半个张良。另外半个张良在不同时期由庞统、法正担任。可是韩信呢?抱歉我实在找不出来。蜀汉唯一能担当韩信职责的只有关羽一人。连魏国的谋士都说,蜀汉人才凋零,名将只有一个关羽。可是关羽担任着韩信的职位,却经常干樊哙的事情。后来庞统、法正、关羽都陆续死亡。刘备光杆司令伐吴,兵败夷陵,白帝托孤,蜀汉着实可用的人才就剩下诸葛亮一个了。孔明是个萧何,他还要兼职刘邦的职责,去干韩信的事,北伐怎么可能不失败呢?刘备能够笼天下人之心,但到了后期集团利益分化,实力削弱,便注定了五丈原秋风瑟瑟,锦官城片片降幡。


三 能居天下之利,却不能容天下之量——孙权
     江东基业的兴起,是由父至子,由兄至弟。孙坚打名望,孙策打地盘,孙权表面上来看是捡个便宜,其实他接手却是一个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烂摊子。他需要制衡孙氏家族与当地士族的关系,他需要制衡东吴旧臣与自己新班底的关系,他还要制衡武将与文官权利纷争的关系,更需要制衡吴国在魏、蜀两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切他做的都非常出色,在《三国杀》里“三思哥”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在他的完美制衡下,不但完成了父兄未完成的“霸业”,他最终还将这份“霸业”升级为“帝业”,孙仲谋是历史上最争气的一个儿子,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陈寿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如果说孙策是个“小项羽”,那么孙权就是个“小勾践”。为什么说孙氏兄弟“能居天下之利”呢。我们现在最实际的方面来看,三国乱世纷争,几乎每一篇土地都受到战争的摧残。唯独江东的地盘经历的战争是最少的,东吴的几次大的战争,赤壁、合肥、夷陵都是在边界开展的,并没有波及内部。这就给东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安定的环境,可以说东吴是三国时期最富裕最安定的国家。东吴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怎么能不算“居天下之利”呢?其次,吴国有长江天险。长江是曹操一生想跨都没跨过的一条河。虽然说蜀汉也是剑阁雄关,但蜀道之险,不但防敌人,也防自己,远不如占据才长江所得到的实惠大。所以魏蜀吴三国都想占据荆州,说白了都是想控制长江的主动权。说东吴能“居天下之利”最重要原因是他没有表面利益,他只顾最实际利益,那就是他们自己。孙氏集团是靠江东士族的支持能能建立起来的,因此江东士族的利益,是他们的首要利益。另外东吴人才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才,他们的“本土意识”特别强,这也是每当强敌压境,不过经历多少思想斗争,东吴上下都决定一战的原因,因为他们保卫的就是自己的家乡。东吴的集团利益也没有太多的约束,曹操还要顶着“汉相”帽子来干“魏王”的事。刘备也要举着“王道”的大旗来进行“霸道”的扩张。曹操与刘备的这些举动,在孙氏集团看来未免太累了。江东集团不会顾及表面文章,只关心切身的利益,因此他能先和刘备联盟打曹操,再和曹操暗中勾结搞刘备。当刘备来打他的时候,他能向曹丕称臣。后来又和曹丕撕破脸,再和蜀汉结为盟好。东吴有这一张最强悍的嘲讽脸,我就是我,所有便宜都让我一个人占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孙氏兄弟的用人之道是以“义气相投”,孙策和周瑜是拜把子兄弟,周瑜和鲁肃也类似“管鲍之交”,鲁肃和吕蒙共同升堂拜母,孙权又是陆逊的小叔。把这些关系理清会发现东吴是个标准的家庭产业。家庭产业的优点就是气氛融洽,关系和睦。缺点就是领导难以服众,这也是孙权一生都担忧而又自卑的事情。他在人生晚年疯狂的屠杀大臣,或许也与这一点有关。江东集团虽然“居天下之利”但却没有“容天下之量”,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理想规划。周瑜是唯一一个可以帮孙策打天下的一个人,奈何孙策早逝,计划只有搁浅。周瑜的理想是“二分天下”,鲁肃的理想是“曹、刘、孙三分天下”(这里的刘指的还是刘表),吕蒙没有理想,只有动机,他的动机就是夺回荆州。陆逊唯一一个可以帮孙权打天下的人,但他还没来得及制定自己的规划,就被孙权圈入了朝廷斗争,后来郁郁而终,含恨而死。可以说东吴集团自始至终都没一个统一的集体计划,,孙权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搞内部斗争了,不同时期的小计划在东吴都成了孙权制衡的一个工具,从来都没实际发挥过效应。这一切都是因为孙权本人是个偏安之君,他的理想仅仅是保守江东而已,夺取荆州只是为了更好的保卫江东,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志向。这一点和曹操、刘备相比便逊色不少。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觉得这是曹操一生说的最正确的一句话,在曹操眼中孙权只能算是“儿辈英雄”,守基业可成,争天下难。孙权没有“容天下之量”,因为只能制霸一隅,终不能君临天下。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谁也没有比谁厉害到哪里去,一旦其中一个非常优秀,早都把两外两个给玩死了。三国纷争,最后政归司马氏,这都要归功于晋朝的实际开创者司马懿。虽然说司马懿成功了,不能说司马懿就比曹、刘、孙厉害,只能说司马懿能熬,能忍。他忍了几十年,熬死了魏国四代君王。熬过了魏、蜀、吴的巅峰时期,最终一举拿下,三分归晋。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割据有很多,但唯有三国时代最出名。那是因为其他时期都是强者在和弱者打,比如楚汉相争刘邦胜利,隋末战争李渊胜出,元末农民战争朱元璋统一天下。只有三国是三个强者的斗争,而且打了一辈子,谁也没有打过谁。最终被一个外部势力所吞并,这样的一段历史,有可敬的英雄,有可畏的强者,有可爱的故事,又有可笑原由,谁会不喜欢呢?《道德经》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国就是以“三”作为基数,从而展现出世间百态与人性善恶。因此与其说是我们爱三国,不如说我们是爱生活!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18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