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5035|回复: 3

松赞干布迫娶文成公主,文成原来只是小老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揭示历史的真相——松赞干布迫娶文成公主,文成原来只是小老婆
  一、兵临城下
  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大唐芳州,这是唐、蕃之间最早的一场战争。不过此战的规模不大,也并未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在之后的十余年中,两国相安无事。
  吐谷浑王国盘踞于今青海和甘肃一带,之前曾被隋炀帝灭了国,大隋在其地上设立了四个郡县(其中鄯善和且末二郡均已探入今新疆境内),基本扫清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为之后进一步经营西域已经打好了根基。可惜大隋之后将军事重心转向征辽,并因三次远征耗尽国力而亡国,未能继续在西陲进取。趁着隋末大乱,吐谷浑复了国,但到了634年,唐朝出师一万,花费一年时间击败了吐谷浑,并且扶立了亲唐的半傀儡政权,吐谷浑自此又沦为大唐的属国。在夺占吐谷浑后,唐与吐蕃间没有了缓冲区,直接的冲突不可避免。此时的唐帝国已经步入李世民执政的中、后期,李渊开国时唐军在战火中磨砺出的锐气已然消散大半;而吐蕃国主松赞干布颇具才干,吐蕃在兼并诸羌后势力大增,对大唐的态度遂日趋强硬。
  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希望与大唐和亲,试图藉此与中原加强往来,从而获取政治、商贸等方面的利益。此时的唐太宗压根儿瞧不起吐蕃这个蛮夷国家,便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松赞干布勃然大怒,出兵痛打受大唐庇护的吐谷浑,向大唐还以颜色。据《新唐书》卷230记载:“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随后吐蕃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大唐无力庇护自己的藩属,对吐蕃的挑衅行为无可奈何,只好装做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过,但松赞干布仍不解气,又于638年挥军攻入大唐本土,“顿于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旧唐书》卷207)。
  二、刀锋促成的和亲
  按《新唐书》中的说法,此次吐蕃出兵达二十万众,这个数字显然是有水分地。据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而在《西藏王统记》中亦载:“如若是行,不得公主,我即遣化身军旅五万,杀汝,掳公主,劫掠一切城市而后已。”过去在出兵时,常常夸大己方军队的数量以震摄对手,而从语气上看,松赞干布的这两句话也明显带有恐吓目的,因此这个所谓的“五万兵”,多半是为了向大唐施压而做的虚词,蕃军的实际数量应该还远少于此,至于“二十万”之数,就更是荒唐离谱已极。此时吐蕃刚刚兴起,其人口、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如此规模的军队,唐史中夸大蕃军数目,无非是要藉此来抬高自身罢了。
  此次松赞干布挥军伐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迫使唐太宗同意和亲,这样既能获得和亲所带来的实际利益,又能争回面子,洗雪拒婚之辱。在初期得胜之后,松赞干布态度强硬地遣使威胁李世民:“若不许(公主)行,则兵伐唐都;入蒙见允,则汉藏和好,永息烽烟。”(《西藏王臣记》)而在《新唐书》卷216中,亦有相似记载:“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然而李世民此时尚不准备妥协,非但没有送出公主,反倒紧急从各地抽调军队,又征发东突厥和铁勒各部,集结了五万步骑前往赴援。
  松赞干布顿兵于松州城西,呈威压态势,坐待长安回复,而没有立即攻城,力图赶在援军到来前破城,说明他此行的目的并非夺取松州,而是陈兵恐吓。《新唐书》卷230中记载的“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应该指的是劫掠松州地界。虽然《资治通鉴》卷195中记载“吐蕃攻城十馀日”,却应该不过是做做样子,向唐施压,并不会真正卖力攻城,徒增伤亡,这一点从松州主将韩威还主动出城耀武,并对屯于城西的蕃军大举进攻亦能得到证实。松州是西疆重镇,驻军甚多,又是依托于坚城,以逸待劳,占了不少便宜,因此韩威信心满满地主动出击,然而蕃军的战斗力甚强,非松州驻军所能敌。在《新唐书》卷216中,记载了此战的结果:“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
  韩威大败之后,损兵折将,松州一带被羁縻统治多年的羌人早就对大唐不满,此时趁机起事,与蕃军联手,边境局势骤然恶化。就在此时,唐将牛进达统援军前锋到达松州,就在松赞干布还在苦等大唐这个礼仪之邦回信之时,唐军已然不宣而战,牛进达“掩其不备”,“夜袭其营”,斩首千余级(虽然唐军自身的伤亡未载,但当是略占到一些便宜)。如今有一些人刻意夸大歪曲松州之战的过程,说什么牛进达仅以少量军队,便在偷营时将吐蕃全军击溃,蕃军四散奔逃,松州之围遂解,可见唐军战斗力远在蕃军之上云云。其实牛进达所统只是前锋,偷袭占点小便宜还可以,要说能击溃吐蕃全军,显然不合常理。而以中原史官夸功掩败之习,此战若真地大破蕃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唐史中绝无不载之理,但各家史书均只提到在偷营时斩首千余,显然蕃军并无其它损失。在被偷营之后,松赞干布见威胁未果,大唐非但不肯妥协,反倒出动重兵来与自己决战,遂在胜负未决的情况下撤军西返,双方最终未在松州城下展开大战。唐军主力很快便抵达松州,但既未追击,任由蕃军安然退走,又不敢杀入蕃境报复,显然对蕃军亦有所忌。
  笔者认为,蕃军此次不战而退,主要有两个原因。吐蕃在此之前四处扩张,连年做战,百姓负担沉重,国内厌战情绪滋生,上下皆欲修养生息,而众多新征服的部落和土地也需要时间来加强控制,因此从松赞干布挥师东侵吐谷浑开始,大臣中就多有劝阻者,以死相谏的就有八人,可见国中罢战的呼声很高(“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新唐书》卷230)。在这种国力已疲,内部不稳的情势下,蕃军主力在敌境中与五万精锐唐军进行决战,实在过于冒险,因此松赞干布最终选择了暂且避让。
  其次,松赞干布此次陈兵松州的战略目标并非夺占土地和城池,而是希望通过袭扰边境的手段逼迫大唐答允和亲,进而通过和亲手段来加强与中原的沟通,从而在商贸、技术、物资等各个方面与大唐达成合作,为吐蕃谋得实际利益,因此并不愿与唐朝彻底闹翻。而且此时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差不多,就算能在松州决战中取胜,也定然是惨胜,与唐军两败俱伤并不符合吐蕃的国家利益。此时的吐蕃刚刚走上扩张之路,正致力于吞并周边诸羌,自然不愿再结下唐朝这样一个毗邻的大敌。
  因此松赞干布既不惜借助武力威胁来达成和亲,却又不愿与唐军主力决战。从诸史料中的细节隐隐可以看出,松赞干布似乎是打着不断袭扰的主意,既避实击虚, 不与唐军正面对决,却也始终不让大唐边境安宁,直至太宗妥协为止。在从松州退兵之后,松赞干布又于640年十月第三次遣禄东赞前往长安求亲,并以此为条件与大唐议和。这其实是在入侵大唐、展示兵威之后,看大唐还敢不敢再次拒绝自己的要求,其实质是一种礼节包装下赤裸裸的武力逼婚,李世民若不答允,蕃军肯定还会再次兴兵犯境。
  通过这次边境冲突 ,尤其是蕃军大破韩威一事,李世民已经充分认识到吐蕃这个边陲之国实力强劲,决计不可轻视。由于太宗一手推行的府兵制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致使唐朝无法承受与吐蕃打持久战的庞大消耗。而偏偏吐蕃地处高原,易守难攻,唐朝的军事进攻能力又不强,因此无力主动攻入蕃境,甚至连短期内给对方造成军事压力都做不到。换言之,帝国的财政状况又不足以长期在西疆屯驻一支重兵,因此吐蕃能够轻易威胁到大唐边境地区的安全,而大唐却对吐蕃完全无可奈何。在这种尴尬处境下,尽管唐太宗对此次和亲非常抵触,但局势逼人,最终也不得不做出退让,将文成公主乖乖送出。
  至此我们已经看清了历史的真相,显而易见,吐蕃这第三次“请婚”,其实质就是礼节包装下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是强行逼婚,可最终却被中原撰史者包装粉饰成了吐蕃“遣使谢罪”,反倒成了臣服讨饶之举,众史官的生花妙笔委实令笔者赞叹不已。然而任凭他们如何舌灿莲花,却也无法否认,李世民在经历了一次吐蕃入寇之后,态度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被迫改弦更张,献上文成公主,以换取边境安全这一事实。其实李世民就是那种欺软怕硬的人,他之前敢不顾信义地悔夷男的婚,不过是因为当时的薛延陀已然衰弱;他前两次拒绝松赞干布的求亲,也是因为瞧不起蕃军的战斗力;可一待发现吐蕃的强大难缠,就赶忙改轻慢不屑为讨好拉拢了。
  大唐最终被迫同意和亲,显然是怕了吐蕃,表现出一种示弱,只不过一些撰史者死鸭子嘴硬,硬是把示弱说成“示恩”,大玩文字游戏,竟然成功将此事曲解为:吐蕃在大败后遣使谢罪,恳请与大唐结亲,愿意之后永作臣藩,唐朝见其恭顺,心生怜悯,又感其请婚意诚,终于大度地同意赐婚……之后还编出“唐太宗五难使臣”这样的有趣故事在民间流传,以欺瞒百姓,强撑面子。可无论那千奇百怪的说法如何巧言令色,却都无法解释,为何第一次禄东赞赶赴长安时,同样是礼数周到,大唐却不肯和亲,而对方兴兵之后,便立刻改了主意。
  三、文成公主竟是小老婆
  松赞干布软硬兼施,最终迫使唐太宗送出公主,这不免令大唐所有人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史官们在竭力淡化这场和亲的“被迫性”的同时,便唯有大吹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地位和影响,试图营造出大唐公主在番邦地位尊崇,众蛮夷皆景仰拜服,欢天喜地沐浴上国天恩的假象。这幕虚假历史在历代均被史官们心照不宣地沿用,建国后更是大行其道。笔者在饱含中国特色的历史传播中淫浸多年,受毒害甚深,直到不久前才知道,原来文成公主竟然不是王妃,只不过是松赞干布的小老婆,而且是五个小老婆中的寻常一个,入藏多年,无子,无宠,地位平庸,平日如丫鬟般负责伺候松赞干布的起居,实与笔者之前心中那个高高在上、雍容高贵、深受蕃人敬重的“国母”形象大相径庭。
  吐蕃国主称为赞普,王妃(正妻)称作觉蒙,松赞干布的觉蒙是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应该是在松赞干布年轻时缔结的婚姻。之后松赞干布又陆续娶了五个小老婆,其中三个是蕃人(芒妃墀嘉、象雄妃勒托曼、木雅茹妃嘉姆增),一个来自尼泊尔(墀尊公主),文成公主是最后一个,她的身份是“赞蒙”,吐蕃王室妇人的泛称,与觉蒙有着身份上的显著差距。由于松赞干布出生年月并无确载,因此如今并不清楚他娶文成公主时的年纪,但从文成公主已是他招的第六个女人,以及他在娶了文成公主后仅九年就死去均能看出,当年方十六的文成公主于641年入藏时,他多半已经不年轻了, 应该已有四五十岁的年纪。
  四、身在异域的可怜女子
  文成公主的一生相当不幸,他在遥远的番邦生活了四十年,孤零零地守了三十一年的活寡,大半的青春韶华都埋没在了雪域高原。即使在松赞干布生前的九年中,她的婚姻也决不幸福,年事已高的松赞干布共有六个有名分的女人,还有无数没有名分地,又能顾及文成多少?据藏文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编年记事》记载:“此后六年,墀松赞赞普升遐(归天),与赞蒙文成公主同居三年耳。”可知松赞干布有六年基本不与文成产生交集。而即使是在随驾的三年中,她也无非是给那个老男人充当性保姆罢了,在这个可怜少女凄苦的一生中,恐怕爱情和甜蜜从来就没有降临过。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九年,却只有三年产生交集,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冷落遗忘,显然谈不上受宠,在五个小老婆中都未必居前,比起正室尺尊公主自然更是远为不如,据说藏民中甚至还有她受虐待的说法。从她并无子嗣来看,或许在这三年中,她连性保姆都算不上,只是一个被自己男人冷待的侍者。或许在松赞干布眼中,这个来自唐朝的女子不过是一个充斥着政治因素的符号,从来就没有当成过自己的家人。
  虽然文成公主当时的陪嫁异常丰厚,不仅有大量财物,还带着大批工匠,给吐蕃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但据敦煌文书的记载来看,蕃人把她视作唐朝畏惧吐蕃兵威而乞和的贡物,由此也能看出太宗曾用女人财物换和平是不争的事实。去过拉萨的人,均能看到大昭寺和小昭寺规模的遥远差距,自然便会明白文成公主在当时的真实处境,松赞干布为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不惜耗费巨资修建大昭寺,将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供奉其中;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虽然带着佛家至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只为其修一个规模远逊的小昭寺来安置,二人地位高下由此便可见一斑。后来金城公主入藏,为吐蕃国主正妻,才将两座像互换,一直持续至今。由此亦能看出,在蕃人心中,正妻与文成公主这样的偏室的地位是有着天壤之别地。
  在《西藏王统记》(又名《诸王统史明示》)中,记载了一段文成公主抵蕃后的遭遇,尺尊公主大发淫威,宣称:“我乃先事王,正室大为尊……正室为王后,偏室后之婢……正偏且比试……若试不能敌,勿望近人主……”“于是使公主上下人等,无人服侍,几近一个月……心中实难忍受,召禄东赞来质问……禄东赞回云:我实无力奉送饮食,亦无力谒见赞普,诸事皆由尼后做主,你自行言于彼!言罢径去。”由此记载也能看出,尽管文成公主贵为唐太宗的亲侄女,又赐以公主之名,代表了大唐帝国的脸面,可在更为强大自信的吐蕃帝国眼中,却显然无足轻重。正因如此,当我们翻阅蕃史时,便能发现,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记载详尽,却鲜有提及文成公主者。
  五、被歪曲的历史
  如今的历史读物每提到唐与吐蕃,率先谈起的就是文成公主和亲一事,而且总是一味吹捧,大加渲染此举如何为两国带来了和平,却对其中蕴涵的“送女子保平安”的屈辱避而不言,更对二十二年后,文成公主尚在之时,吐蕃就再次大举进攻唐朝一事讳莫如深,竭力想营造出一幕假象,似乎本次和亲是唐朝出于博爱精神,积极主动地去扶助周边弱国,搞了一场大快人心的文化输出一样,却对之后唐、蕃间百余年的血战视而不见。然而虽然此次和亲打着“扶助边邻”的旗号,却无法解释为何大唐只“扶助”经常教训自己的吐蕃,却对其它弱小的、不足以威胁到自己的国家视为无物。
  为了讨好吐蕃,唐太宗还充实了文成公主的随行队伍,送出了大量中原的技术人才和物资,给吐蕃带去了医药、营造、工技、农桑等多种技艺,此举不啻于养虎贻患,吐蕃因而变得更为富强,迅速成为西陲霸主,其野心也随着实力提高而滋生更甚,后来更是连年攻打大唐,迫得唐帝国一百多年缓不过气来。唐太宗鼠目寸光,只贪图眼前安逸,却不管后人死活,可笑这样一件饮鸩止渴、助敌坐大的愚举,如今却被主流舆论吹捧为促进民族交流的伟大壮举,却无人愿意想一想,吐蕃倒确实在这个环节里收益良多,可唐朝和中原百姓又能在这种“伟大的民族交流”中得到些什么?
  为了宣扬此次和亲的积极意义,在一些历史读物中,甚至胡乱宣称什么佛教是唐朝传给吐蕃的,其实吐蕃的佛教来自天竺,松赞干布曾派土弥桑布扎到印度求经,并创制藏文,初译佛经,而唐朝自己的佛教也是唐玄奘去印度求得地,所得尚不及吐蕃,在佛学方面唐朝根本就没有传授吐蕃的资格。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暂时换来了西部边境的和平,却只能让吐蕃满足于一时。由于吐蕃本就处于上升阶段,又得到唐朝的襄助,因此实力逐年增强,而唐军的战斗力却随着开国兵锋的迟钝而大幅衰退,如果说当初在松州城下双方势均力敌,各有所忌的话,那随着时间流逝,蕃军的战斗力已然渐渐凌驾于唐军之上,对大唐日益轻慢。到了662年前后,吐蕃赞普(国主)芒松芒赞对击败唐帝国已经信心满满,于是在和亲仅二十二年之后,文成公主尚在之时,便再度兴兵,与唐帝国频频发生边境摩擦,并于663年将大唐的属国吐谷浑灭国。此举损害了唐帝国的核心利益,两国自此便在西域、河陇一带展开激烈的战略争夺,并且一打就是一百多年。昭君入塞给汉朝带来了六十多年的和平缓冲时间,文成公主却只能延缓敌人的痛打二十二年,这不能怪这个境遇可怜的女子,她多半已尽了心力,只不过唐帝国过于羸弱,遭人觊觎,而“娘家”弱小的她在番邦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地位和话语权,想帮也是无能为力。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13-4-2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暂时换来了西部边境的和平,却只能让吐蕃满足于一时。由于吐蕃本就处于上升阶段,又得到唐朝的襄助,因此实力逐年增强,而唐军的战斗力却随着开国兵锋的迟钝而大幅衰退,如果说当初在松州城下双方势均力敌,各有所忌的话,那随着时间流逝,蕃军的战斗力已然渐渐凌驾于唐军之上,对大唐日益轻慢。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13-4-7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gress 于 2013-4-7 04:15 编辑

这篇文章之前便有看到过,唐与吐蕃作为接壤大国,的确存在长期以来的利益之争,互有交手。
然而该文中所提的对和亲事件态度……

首先,和亲并不是万灵药,若吐蕃急于吞并周边诸国而唐认为此事会严重威胁唐的利益,则当时和亲在此事上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和亲可能只是作为一种示好、表达善意的手段,表达互相妥协的态度。一般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以国力为基础,吐蕃虽然强大,却也不在唐的面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个LZ所贴的文中已经明确说明了。

其次,唐与吐蕃多次交战,虽然各有胜负,但从战争结果总体来看,唐前期和中期所取得的胜利要较吐蕃为大。(根据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公元638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等,松赞干布遣使谢罪,请婚,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唐的国力、地位与吐蕃相比,应高于吐蕃(从最终结果来看,即使唐衰败之后,吐蕃最终所取得的利益与文中提及的所应有的程度相比也太过有限。)。

再次,该文中提到的《西藏王统记》本由僧人所著,其文本中的记载相当奇幻,以赞颂式写法为主,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相比,可信度相较之下处稍显不如。
文中提到的唐书记载,仅提到战败之役,却回避提及最终的政治结果。
并且,吐蕃也存在许多关于文成公主和和亲事件的正面性记载,文中却似刻意忽视……若说松赞干布遣使谢罪为故意伪造来作歌颂王朝的又一大黑幕,文中所列的证据似乎太过不足……

至于文成公主地位颇低……史书中提到文成公主享有祭祀——这个在现实存留景点、文物中都有所体现,按照一般的风俗习惯似乎只有原配、续弦之类的身份才有资格享有如此的待遇(吐蕃风俗不是很了解,存疑……),但至少光从这点上来看,文成公主的地位就断不会低,应该在吐蕃国中处于就某些方面而言的较为重要的地位。

就当时的社会习俗来看,若松赞干布已有原配(记载不确切,但根据年纪来看应有姬妾,可能原先也有妻。)。正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并算不上是一桩美满的婚姻,而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故世人才会对文成公主的和亲牺牲与贡献大加颂赞。文成的和亲也的确促进了吐蕃与唐的交流,对于一位公主来说(虽然是被加封的公主,原本的身份为宗室女。),这样的命运常常是无可选择的接受,这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作为公主的职责之一——即国家或皇室有需要,便需表率。
作为一桩政治联姻,要说从未见面,年龄相差如此巨大、风俗习惯又差异明显的的夫妻间的美好爱情……那应该是小说中所述的故事吧。

虽然过去的事情只能从史书中得知寥寥数语,也许事件的描述也同原本的事实大相径庭,但一般的史论认为文成公主和亲后在吐蕃还是受到了尊重和优待的——这从许多吐蕃本国流传的文献中也有提及,并且作正面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多。

不管当时的具体情况怎样,我很难相信一个“赔礼”性质的公主能够得到筑城相待,并以其名义修筑宫殿的地步,且在死后立雕塑做纪念,享有国礼和祭祀。而吐蕃以武力相逼,竟不是因唐的国力,而是只为一个素未相识的女子?我认为文成公主在入吐蕃后,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这跟唐的国力在许多时期较吐蕃更为强盛应该是无法分开的。而且她作为一个和亲公主所做的贡献,理应被颂赞,而不是因为其它的一些事件就抹杀她所做过的一些贡献。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rogress 发表于 2013-4-7 03:36
这篇文章之前便有看到过,唐与吐蕃作为接壤大国,的确存在长期以来的利益之争,互有交手。
然而该文中所提 ...


这篇是我最近写的,不是转帖。我之前也看过说文成是小老婆的文,不过我没有抄袭它。
“唐与吐蕃多次交战,虽然各有胜负,但从战争结果总体来看,唐前期和中期所取得的胜利要较吐蕃为大。”
----这点我与您看法相左。即使在安史之乱前的这一百年,唐朝在吐蕃面前也是失败远大于胜利。我正在写一篇唐、蕃战争的文,贴出后欢迎您来具体讨论。

唐史中所谓的“谢罪”、“请婚”,都是有立场的说法,客观性如何不言而喻。在蕃史中,记唐使持诏入蕃时,是说唐派贡使来朝贡地,将汉史中的"赐"改成了" 上"。其实就是双方分别自高自大地吹。所谓的“唐朝地位高于吐蕃”,并无实证。
《西藏王统记》倒确实也不大靠谱。
“并且,吐蕃也存在许多关于文成公主和和亲事件的正面性记载,文中却似刻意忽视……”
----所谓的正面记载,是指?


“至于文成公主地位颇低……史书中提到文成公主享有祭祀——这个在现实存留景点、文物中都有所体现,按照一般的风俗习惯似乎只有原配、续弦之类的身份才有资格享有如此的待遇(吐蕃风俗不是很了解,存疑……),但至少光从这点上来看,文成公主的地位就断不会低,应该在吐蕃国中处于就某些方面而言的较为重要的地位。”
----如今的所谓文成公主相关的旅游区,大半都是建国后为了汉、藏关系搞出来的,不能用来佐证唐朝时期文成的地位。
我知道的唯一能说文成有点地位的,就是吐蕃编年史里载,她有祭祀,这是因为她毕竟是正式迎娶的妾,而六个女人很可能是都有祭祀地,不足以说明其身份有多高贵,有多重要,更不足以说明其对吐蕃的军、政形势构成了影响。
事实上,吐蕃与唐暂歇边戈,是为了集中精力平灭象雄反叛,收拢周边诸羌,整合内部,完善政治结构(如制定详细的律法),完成这一步骤后,便大举扩张,攻击唐朝,此时文成尚在。这足以说明她对吐蕃的军、政举措并无多大影响力。

“但一般的史论认为文成公主和亲后在吐蕃还是受到了尊重和优待的——这从许多吐蕃本国流传的文献中也有提及,并且作正面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多。”
----所谓的“一般史论”,就是当前的主流史论,受到汉、藏一家的政治要求的影响,其公允性不言自明。至于吐蕃文献中说文成受到优待和尊重的,我没见过,能否烦劳引用一些佐证?
“文成的和亲也的确促进了吐蕃与唐的交流”
----是促进了交流,唐朝得到了苟安三十年的好处,吐蕃则得到了唐朝的工、农等技术,国力大增,同时也趁机大肆扩张,最终凌驾于唐朝之上,痛打唐朝半个多世纪。
“我很难相信一个“赔礼”性质的公主能够得到筑城相待,并以其名义修筑宫殿的地步,且在死后立雕塑做纪念,享有国礼和祭祀。而吐蕃以武力相逼,竟不是因唐的国力,而是只为一个素未相识的女子?”
----和亲当然不是为了女人,而是为了唐朝的技术、经济援助,李世民不会傻到主动送工匠、种子给敌人,虽然史无所载,估计是吐蕃人有此要求。
文成受祭祀载于吐蕃文书,死后立雕塑、筑城相待、修筑宫殿、享有祭祀之外的国礼,这四者分别出自哪些史料,详情如何, 还望指教。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18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