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2831|回复: 2

韦小宝与《小癞子》及《韦氏词典》的关系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以下是本人年初在<金庸江湖论坛>发表的回复贴,被狭隘的“江湖”管理员“屏蔽”。

复帖虽是信口说来,倒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弃之可惜,

耐不住怂恿,记下有关“韦小宝”的部分,略作剪辑,公诸于众。


一、尽管本人已经近二十年未读金庸小说,但对《鹿鼎记》的记忆却尤为深刻。

      介于刚刚开篇,这里先提几点问题的“题眼”以供大家参考。

      小说中,“阿珂”曾经化名“王可”,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洪教主”也可化名为“三共”?

      小说中主人公,“韦小宝”的“韦”是“伟”字去掉单“人”旁的!

      不翻书了,洪教主传授韦小宝武功,第一式是攻“极泉穴”(集权),第二式&#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第三式&#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毛东珠”的“毛东”的两字间是否少了个“泽”字?

       “珠”即为“假太后”,这个“珠”是女的,那么她是谁?江青?!

       鲁迅有国骂“他妈的”,《鹿鼎记》中有金骂“他爷爷的爷爷”,

       爷爷的爷爷是在骂谁?骂的够闷骚(man show)。题眼还有好多,呵呵,时间关系,回头聊。。。


二、对“金骂”的解读,显然不是破解“鼎记”的正途,因为在大多数行家眼里,

      金式的隐喻已不再新鲜,这已经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了。

      值得探讨的应是金老利用“鼎记”破开迷雾看人生的意义,

      这样才能做到世人所言的“有效应用”。刚开篇,就进入佛法讨论,视乎操之过急。

      我也不急于一语点破,就简单的讲讲,我认为:

     《金刚经》中“法(Dharmas)并非法”

     (虽然这种二元性语言给我们意会造成的困难,但即是人的语,就不难理解),

      法(Dharmas)乃是成事之工具,

      在佛而言《金刚经》只不过是一种药,吃了药,病好了,

      方可达到“无有自性”、“人空”、“法空”, 即“忽然超出世出世间”。

      “故名一切法”只是为了(方便)修行的一种“道”,或称之为“术”,

      然而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所不同的是佛法的主旨,

      或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是“无有自性”、“人空”、“法空”,

      既是“忽然超出世出世间”。(详见佛家早期经典《楞伽经》)

      吃了药(佛法),病没好,正如很多人游离于“法”中难于自拔,

      达不到“人空”、“法空”超脱的境界。不吃药(佛法),没病,咋办?


      这个糟糕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病”,而无需“药”(佛法),

      甚至于聪明的统治者都懂得充分利用佛法、宗教、思想理论,

      就像“鼎记”中《四十二章经》只是“皇者”用于“愚民”的工具,

      金庸小说表意的这个“经”的解释乃“宝藏”地图,这纯属娱乐。

      用“龙脉”,来形容,到还贴切,这隐喻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什么语录&#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罢了。

      切断龙脉,如同企业没有了“企业文化”,这个中央集权的“集团”不就无法运转了吗?


      正是在官场所奉行的,已经变异的,沦为统治工具的,

      儒道佛等处世逻辑,所谓传统文化的共同默许下,

      金庸以韦小宝这个流氓的“鼎记”,把他对中国文化的思索,

      推到了一个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高峰。

      人,一半是动物,一半是人类,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难道人类社会是动物社会的“升级版”?是吗?还是留待世人分解。

      忙里偷闲,怕被“暗杀”,不敢多言,开个玩笑,回头聊。。。


三、简单谈谈自身看法,也许是良药苦口。

      “伟”去掉了“人”字旁变成韦小宝的“韦”,并非讲其犹禽兽。

      虽达尔文有了的进化论,但人灵于物,其智力机巧足以尽万物而制。

      以人之性情而论,韦小宝的“韦”乃是去除了儒家的“仁”。

      实事是小说作者(金庸)玩了一场欧阳锋“逆练九阴”的游戏,

      西方“人性本恶”VS东方“人性本善”的反教。

     《鼎记》一直是在做人性的表述,如是而观,理论上讲,韦小宝的圆满、戏剧、喜剧式收场,

      切实的反应了作者(金庸)对人性“原恶”论的肯定,对华儒家官场哲学“假善”的颠覆与反叛。

      专制与帝制的等同,正是作者对小说写作背景下内地体制,意识形态本相的认定&#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追根述源,“小宝”的“祖上”本是西方人,起于16世纪西班牙的《小癞子》。

      出身贫寒,私生子,童年、少年生活往往不幸,脱离家庭、投入社会的怀抱,为了活命、求得生存,

      不得不学着去阿谀、钻营、撒谎、诈骗,终于被社会同化,成为堕落者或狡诈无耻之徒。

      表现小宝之初不幸命运的同时,也写他们为生存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

      以及这类人的消极反抗情绪。西班牙语中的picarsca,

      其意思多指为“无业游民”、“无赖”、“恶棍”或者“违法者”。

      因此,有的学者把它又称为“骗子小说”或“恶棍小说”。

      根据C&#8226;A&#8226;库顿的定义,这种小说通常是指“以流浪汉为主角的叙事作品”。

      看看另一条主线,洪安通的神龙教所处的地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

      王权的图腾化的俄罗斯民族在世界背景下的特殊性。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罗斯时期的“奉天承运”到莫斯科公园“独裁者”的“专制制度”,

      从苏联时期的“斯大林主义“到当代的”权威主义“,

      一国之君常常与”救世主“的影响重叠在一起,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特色。

      高度中央集权,个人意志凌驾于法之上,统治者的圣化,“超级总统制”,

      统统统,呵呵。洪安通,三共主义的理论安通,这是金庸的质疑,

      就像描述任我行的“三尸脑神丹”,马克思、恩科斯、斯大林,首脑神话、圣化,洗脑的丹药&#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四、事实上,当金庸高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

       他这种所谓的“以人为本”个体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正是西方高举火把的那个神女下发的关于自由的宣言。

  结合金庸小说写作背景下,HK人民对大陆文化运动的悲观逆反情绪;

  以西班牙《小癞子》为原型,对当时内地的意识形态,儒家官场哲学为主导的,

  综合斯大林提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光芒照我心的“伟大”价值取向的小声叫唤,也许应该叫“呐喊”;

  就诞生了这部,以娱乐为主旨的,不当误赚钱的,装裱了东方传统文化及历史的,

  夹带了商业变体的,又同时反应金庸政治取向与心声的,以“武侠”作为表现形式的小说《鹿鼎记》。

  中国“武侠”,以武功高底代替强弱,传统道德代替现实。

  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华丽外观,因为现实逻辑崩溃,往往内核充饰着抵赖的心里,

  既然,逃不开传统“道德决定胜负”,那么,用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来打破这种僵局,也就成为了金庸写作的必然选择。。。

  呵呵,没有高超的理想,没有悲观的心态,只有平凡的现实;

  而卑贱替代高贵的伟大人物,为了生存去偷去骗,这无疑对传统道德的破坏;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生活,他将无法生存下去。在道德约束和生理需要的两者之中,

  他选着了后者,以牺牲道德来满足需要。他蔑视社会普遍的荣誉感,

  否定社会道德观念,寻找人生的出路,体现了文化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

  呵呵,这个,这个不是《鹿鼎记》,这部发出西班牙人呐喊的经典,

  经杨绛先生之手首先介绍给我国读者,先后出版过五六个版本,

  最早版本于1951、1953年由上海平民出版社出版;

  这就是 La novela picaresca的嫡祖《小癞子》。

  诸位不见,这部作品里,也有个,瞎子海大富,侍从陈近南,洪安通,康熙,九难&#8226;&#8226;&#8226;&#8226;&#8226;&#8226;吗?


五、不得不讲金庸小说的价值,根上就不是以其文学价值体现的,

  而是依靠他迎合、吸引、取悦大众的超能,所带来的影响力的帮衬、力挺来获取的。

  据说金庸看书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他总爱把一本厚书的内页撕开,

  拆成几叠,一叠一叠地来看,凡是他看过的书,都变得零散。为何如此呢?

  变体,是世界上所有电影、戏剧学院编剧系学生必受的训练,古往今来的名著,

  经过演化,就成就了另一个版本的剧集。正是创造力的泛滥,才有了高产的编剧们。

  毕加索为一只牛的造型,画出了近五十幅变体画,毕加索变化的是自己的原作,

  金庸却“略显”不同,他动用的则是“化功”,可谓,通他变,遂成己之文也。

  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各个利益团体中的女人,呵呵,一个癞子结婚的版本、框架,

  竟被金庸连续翻版、重复了七次而不被普通观众察觉,以此可窥其变术来的有多高明。

  这一点,恐怕与金庸同一时代HK的编剧们也要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叫典范。

  有了癞子的灵魂与脉络,有了野史与现实的巧合性的骨架,靠时政、传统、回顾、咒骂对血肉填充,

  这些个组合的叠加在一起后,对于颇具通变经验的金庸来说,写鹿鼎视乎就显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了。

  正可谓,“高山流水,死马难追”。这样一篇丰腹多菜的大作,又怎叫观者不“欢喜”得“落花流水,一塌糊涂”呢?。。。


六、我曾经讲过;理论上讲,《鹿鼎记》是圆满、戏剧、喜剧式收场,

  那么这里就简单做个外延,讲讲为什么“鼎记”的结尾是“喜剧”?

  借用了《小癞子》的灵魂与脉络来写“鼎记”,用现代术语可叫“伪原创”,

  这一点,从事过编剧工作的人士是很容易辨别的,心知肚明后,要不要浮上水面就是另外一回事。

  《小癞子》的结尾,因癞子的沉沦,是彻底的悲剧,以悲剧让读者有反思当时社会丑恶,

  掀起文艺复兴狂澜,继而有颠覆伪传统的思考,成为进步思想源泉的启示,又同时起到涤荡心灵的作用,

  而且整部小说清晰的浮在水面上,在世界范围内才具有普遍共识性的伟大之称。

  人作为一个有自由意识的实体,有易于接受动物性和自私心理驱使的方面,但却有责任抑制那种倾向。

  自由不只是挣脱环境的束缚,是因对“内在准则”的依从有度的自我克制,才成为了最终人文主义口号。

  水下的不管深浅几尺,因为对阴暗环境的符合,它终究不愿、不想浮出水面来,

  这个“符合”、“阴暗”,除了娱乐,及模糊他人对原型范本的追讨因素外,另一个主因是,

  这个“鼎记”的结尾是“范蠡式的”是携美归隐式的终结!这个错位的链接结局难道不“圆满”,不”戏剧“吗?

  正是这种“范蠡式”结尾,使读者完全解读到了金庸对韦小宝之所作所为肯定的意图,

  这种肯定,迫使伟大的“癞子”顷刻间归于平凡!败笔于此,完全根源于金庸主观的自我表现欲,

  赖思金说的好: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

  也应了金庸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本思想的歪解,放大欲望,

  歌颂欲望,肯定欲望,过度宣扬自我和缺乏节制的表现欲,

  这一切,使“鼎记”与经典“原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败笔,注定无可挽回。

  有一些网友认为金庸晚年的言行有“自污”、“自相矛矛盾”的嫌疑,

  实际上,金庸从来就没有自污过,从来就没有自相矛盾过,透过表相看本质,

  金庸只是到老了,少了一些遮掩而已,原因是他从来就没有伟大过,平凡普通才是真实,遗憾。。。


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叫鲁迅的借阿Q这一形象喻示国人,道出了国民的共性,

  实际上阿Q就是一个流民。至《鹿鼎记》问世以后,民众们仿佛又看到了另一个自我;

  在阿Q与韦小宝身上,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和生存术。

  中国人因此不得不在笑中询问自己,在骂中反思自身,这就是韦小宝的杰出贡献之一。

  近年民众中笑贫不笑娼的文化,Populism(民众主义)的泛滥,或与流民文化有关?

  这种没有规范,没有底蕴的思维,就是凭感觉、凭印象、凭自己短浅的利益在赞成。

  流民意识就是这样,热衷于脱离主流宗法网络、没有理论上的追求,也不用去追求;

  旁人无需责备他,因生活在市井,没人告诉他这些,或者告诉了他也不足以说服他。

  当然反腐政、讲人权、为正直辩护,为自由而呼等等,应该是一个真正普通人的权力;

  不过仅靠追捧流民文化,吟唱流氓“韦”大的方式彰显个性、获取认同,就QQ多了。

  根源上来说,连接异性兄弟的是义气,讲义气要求彼此忠诚,不搞贩卖。

  而如今,当人们看惯了顶着各种美名的贩卖,才感到朋友间忠诚的可贵,

  于是“义气”作为褒义词被大众接受。但我们可看到无赖出身的韦小宝,

  在与流民们在“义”字下结合起来的时候,义气不过是利的代名词而已。

  墨子言“义”是“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墨子?鲁问》),

  在《贵义》篇中明确地说“义可以利人”。后世士大夫讲的义,

  多属儒家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8226;里仁》),

  又有“见义思利”(《论语&#8226;宪问》)见教,流民谈的义气则与墨子主张更近。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处依次发展的。流民把义气理解为“交相利”

  正反应他们低层次的需求,生理与安全尚处于危机之中;在肚子不能填饱、

  生命也无安全保障的条件下,怎么能舍弃厉害不讲呢?与厉害相关联的义、

  义气遂成为一种很通俗的、江湖化了的道德伦理观念。流民说某人有义气,

  主要指对他有利;而说某人不义,主要指此人无利可图或会给他造成危害罢了。。。


八、金庸利用《韦氏词典》PK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

  ——“individualism”的汉语对等语是“个人主义”。

  《韦氏大学词典》(世界最杰出的三部词典之一),

  将它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

  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活动。”

  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身上携长枪与斧头,

  敢于与饥饿、严寒、疾病作斗争的拓荒者(pioneer),

  这种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被传承下来。

  因此在西方,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视为实践个人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曾说过:“我们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我们的名字而已,

  不是财产。我们必须寻早机会,我之特殊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取得的。”

  因此,“个人主义”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语,在西方文化中明显具有积极的褒义。

  在汉语民族文化中,《现代汉语词典》对“个人主义”的定义为:“一切从个人出发,

  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崇尚所谓的“大公无私”、“克己奉公”、

  “一心为公”,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在商品化的中国近代已成“伪文化”)这样的“个人主义”不言而喻是贬义词。

  韦小宝积极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进取精神,充分彰显了“韦氏”价值观。

  ——韦小宝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有所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教。

  这与西方文化崇尚物质精神,大胆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截然相反。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求人们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

  追求、获取利益时要深明大义,以义为取舍标准,只有符合义的利才是正当利益,

  才可以追求、获取、否则,就当舍弃。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把道德至于第一位。

  这点上看奉行“韦氏词典”的韦小宝显然没有违反中方的法律,

  尊崇西方的道德,却严重违背了“清代”及金庸写作背景下的中方道德观,

  成为中方传统意义上彻底的流氓,也是作者对于西方“韦氏词典”过于溺爱的结果。近代的中国,

  或许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当“以义谋利”、“见利思义”、“义利兼顾”&#8226;&#8226;&#8226;&#8226;&#8226;&#8226;这是题外话。

  ——韦小宝遵循西方的英雄情结。

  中国文化中,英雄必须面对社会、群体,表现出以整体环为向心,注重群体关系,

  维护群体利益,住群体的老大、统帅。那么在中国“英雄”有两种,

  ①、道统之英雄,君臣自上而下、由内及外,以道德教化为根本,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序,崇“儒家官场”哲学。

  ②、江湖英雄,是小说中的而不是历史中的英雄,是江南七怪、是洪七公、是武松、是鲁智深,是刘关张,

  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是赵匡胤;是由江湖艺人表演的由底层蹿上高层的“故事”。

  不仅代表了艺人自己的向往,而且也迎合了观众内心潜在的需求。我们知道,

  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很小,于是,

  在潜意识就追求虚拟的现实,很多离谱就是要满足受众的需求&#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那么,金庸强拉硬扯把“韦氏词典”、“韦宝”引进中国“清代”,

  也只能体现他的急切心态与愤满情绪,这严重不符“国情”,也并不符合其写作背景下的“内地文化”。

  西方文化中,英雄面对的是独立的自我、人格的尊严以及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

  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并且依靠“我们如果想要自由,就必须成为法律的奴隶”,

  西塞罗&#8226;《论法律》来遏制“个人主义”走上极端。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个可以看西方的“武侠片” 骑士、牛仔、警匪、西部&#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西方的商业英雄是否很尊重法律?注重个人奋斗,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

  西方人强调自我价值和独立性,对个人的尊重更甚于社会性。

  从林肯(平民百姓)平步青云,登上总统的宝座,我们是否看到“韦氏”的影子?

  韦小宝好像没犯过“王”法?好像是谨遵各个利益集团的“潜规则”,不是吗?

  ——在传统中国中,在“江湖”,“朋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两肋擦刀”!

  ——在美国文化中,美国人的友谊都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当从事活动不复纯在时,

  所谓友谊也就淡化消失了,他们更珍视“strong life-long friend-ships”(世交)。

  ——古代中国的爱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西方的爱情是至乐,我们的主人公“韦氏”韦小宝是未婚先孕&#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西方文化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世界,人们按自己的主张行事,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相信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天命无关,而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付出的还不够多,

  因此,爱情方面也勇于去表达勇于去尝试&#8226;&#8226;&#8226;&#8226;&#8226;&#8226;看看韦小宝对待“爱”的方式,

  我们视乎应该明白点什么&#8226;&#8226;&#8226;&#8226;&#8226;&#8226;时间关系,暂停。。。


      上文系八个独立回复的集合,节奏稍乱,特此说明。望各位观者见谅。

评分

参与人数 1声望 +6 收起 理由
唐老鸭 + 6 鼓励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发表于 2013-12-2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意识流的东西······不明觉厉!!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甲 发表于 2013-12-20 14:45
好意识流的东西······不明觉厉!!

呵呵,楼上到够坦白,谢谢。

路人若皆“明心见性”,则是说书艺人的失败;

叹世俗多“不明觉厉”,倒成全了金庸的生存之道。。。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5-6 04: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