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整理的轩辕春秋上的比较好的金庸配角文章,让大家看一看。
金庸小说配角谱之一---第一人物张三丰
所有金庸人物当中,最喜张三丰.也最推崇他在江湖里的境界.
补充一些东西以和四不先生:
1. 他的宗师气度和胸襟:从接纳殷素素,到毙宋青书. 他身受重伤, 对赵敏的回答, 都无不表现了他的宗师气派. (如四不先生所言之情和理)
2. 他的情和爱心. 圣人有爱心吗? 有. 你看看三弟子受伤时候他的担心, 他重见翠山之激动, 手报重伤的无忌的老泪, 看他重见无忌的高兴, 原来, 他也是人, 有情之人.性情中.
这里有个很多人都忽视的例子; 就是张三丰重新到了少林为无忌求九阳功, 看到了当年生活的地方, 不禁想起来觉远大师和郭襄. 令人感慨万千. 非性情中人怎能如此.
3. 他的为师之道. 作为一个师傅,教育弟子很重要. 武当七子后来无不成大器,而且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发展. 二侠能独创虎爪绝户手,翠山能领悟倚天屠龙功, 都是张三丰能因才施教的结果. 另外, 武术只是一方面,总的来说, 武当七侠全都行侠仗义,恩爱如一.品行都非常端正. 比起来他的第子宋远桥管不好自己儿子, 灭绝师太门下有丁敏君这样的败类.大有不同. 他教张无忌太极拳剑,也是随机应变, 不拘法度. 更体现了他的大宗师气派.
看这书,想起了真实武术界的一些武林前辈的事迹.
另外, 说到学武术教徒弟不拘一格.让我想起来现在上海陈式太极拳前会长万文德老师,(今年已经是90高龄). 他和我说, 拳这个东西,是艺术,过去他的先师(陈照奎老师),每一遍都可以打的风格不同. 对于已经有一定功底的弟子,他能保留弟子自己合理的,好的体悟,力求每个人的功夫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各有所长.
我到石家庄拜访马虹老师的时候(陈照奎先生的另一弟子). 他步履稳健, 谈笑风生,声若虹钟. 快80的人了, 教弟子非常严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 改踢腿劈腿的,窜跳发劲的,一个动作也不马虎. 严于律己.
张翠山用庄子的话来形容三丰,与我心有戚戚焉.
4. 张三丰的武学. 很多人在比较张无忌和张三丰谁功夫高.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武学武学,除了武术还有学问, 从对武学的贡献和理解体悟来说,张无忌离开三丰还有很大距离.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剑是不用说了.(小说家言,并非历史事实) 他随手创编的二十四式书法拳, 竟也奇妙无穷.
另外, 倚天屠龙记里还有个侧面描写,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说张无忌在武当山上第二次被玄冥二老打伤. 后来在营救周芷若时候和杨逍韦一笑冲入赵敏房间. 再度和二老交手, 将两人打败. 前后武功进步很多.
杨韦二人想起张无忌在武当数月, 受三丰指点,终能使九阳神功, 乾坤大挪移, 太极拳三门功夫融会贯通一体. 两人心中暗赞张三丰学究天人, 那才真的称的上是深不可测四字.
对各家武术还能恰如其分的整理发展,这个境界, 当时书中有谁能及?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 金庸对太极拳的描写,最接近真实武术(他也就懂这个). 真正的太极拳和人动手, 是随机应变, 没有什么定式的,妙处全在内劲. 和张三丰只传剑意和不传剑招,倒是一脉相通.
5. 张三丰的诙谐和潇洒
大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书中写道他虽然年龄很大,但经常和徒弟们说笑话开玩笑. 能严肃而不古板. 让武术的求道学习变的轻松愉快, 也是张三丰的为人之道.为师之道.
举个例子, 他说张无忌用来学剑的剑是木剑, 就说老道这不是用来作法驱邪门的吗? 赵敏强敌围攻之时, 张三丰轻松面对, 神形自若, 不比矫揉造作的"小儿辈大破贼"的风流宰相谢安, 更潇洒自如吗?
6. 张三丰的求"真'和不好虚名
为了救弟子的孩子, 张三丰委曲求全向少林寺低头求教,遭受冷落之后也只是叹息而不愤怒. 他更一步发展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求无愧于天地, 又管他史书如何写?
又自责过于执着太极拳能否传世, 这已经是另一种人身境界了
金庸配角谱之二----雄鹰,英雄!
老夫是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之一,虽已自树门户,但明教有难,岂能置身事外?今日有死而已,宋大侠请进招罢!”------------殷天正
白眉鹰王,是我在倚天这部书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之一.
当初阳顶天逝世以后, 教中高手为了教主的位置起了矛盾. 殷天正选择的是离开. 他到了江南,创造了一个天鹰教, 充分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
一个天鹰教, 能为了屠龙刀和张翠山,独抗六大派十年, 虽然落于下风却能苦撑不倒, 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 他手下的几个坛主, 说话得体, 果断沉稳, 在江湖上真是厉害脚色.是有政治才能的人物. 能驾驭这些人独领江南, 这个鹰王, 的确有过人之处. 连张三丰这样的高人,都要说一句神交已久,是个人物,光明磊落. 张真人目光独当,非虚言也.
而最可贵的是, 当明教真正碰上危难的时候, 他再不理会过去的旧怨, 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率领天鹰教的精英( 江南到光明顶可有老大一段路要走), 慷慨赴难,和明教同生死共患难. 比起来杨逍对五散人和韦一笑的戒心, 境界就低了.
有一处细节描写, 天鹰教的教众用盾牌和弓箭作战,(殷野王威胁灭绝师太一段) 完全说明其采用了军队的作战体系, 作为教主能调度有方, 也是他的本事.
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 他用语言激住对方, 在其他高手非死既伤的情况下,独斗各派高手, 他和武当张松溪拼内力,和宋远桥拼招术,而比剑术在莫声谷下受伤之后, 实际上已经反败为胜.但不下重手, 真心佩服张真人之武功. 一派宗匠之风采, 无以复加.
最后在几乎力竭的情况下,还是拼死苦斗崆峒诸老. 看到他被石头仍伤,以及强站起来要接七伤拳而又摔倒,
读到这段, 总令人热泪盈眶. 没有他, 不用等到张无忌出现,明教早给灭了. 他为明教苦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也因为这次的拼死而伤了真元而早逝世( 在写他死亡时有说明). 而相比之下,如果杨逍不猜疑五散人韦一笑而拼斗,成昆焉能一击成功?
自己的生命,天鹰教的存亡, 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都抛开了.
英雄, 他如果不是英雄,谁还是英雄呢?
还有一处细节描写, 当他知道拯救明教的英雄是自己的外孙,又躺在地上哈哈大笑, 英雄之豪迈可见.
在遇见峨眉群尼不相信张无忌的话的时候, 鹰天正出现自报姓名, 说就自己一个人就把你们这些小辈都拿下了, 年轻人说话以后要注意. 声若洪钟, 神威凛凛, 如何不令人神往?
最后, 为了救昔日的伙伴谢逊, 他跟随无忌大战少林三僧, 独受须弥山掌, 又拼尽了最后的一份力气.
他成名武功, 鹰爪手, 谢逊的评价是刚猛无双, 和他豪迈的英雄气概, 一脉相承.
他,为明教可以说实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有他爽朗的话语,豪迈的口气, 英雄的气度.
倚天屠龙记中, 白眉风采, 谁能比肩?
这个型象, 金庸处理的很不错, 虽然笔墨不多, 不如四大天王里的其他三王. 但随意挥洒,描写了一个刚健有力的江湖豪杰. 有气魄, 有政治才能, 能做大事. 是一个英雄. 他的天鹰教, 并非向武当那么出世或行俠.但在江湖争霸当中,实在有一席之地.
金庸配角谱之三----君子儒侠张松溪
人死不能复生,弟妹也已改过迁善,不再是当日杀人
不眨眼的弟妹。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张松溪
张松溪历史上确有其人, 而且是个武术家. 先引用一段历史记载:
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
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谨,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为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闻。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众僧始骇服。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圜石,可数百斤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如此。
在名将戚继光收集各家拳法的时候, 还专门提到了"绵张之短打".看来的确是一位内家拳的高手.
金庸小说里的四侠张松溪, 在七侠当中,着笔墨不多, 仅稍多于莫声谷. 但金庸写那些不起眼的配角,却往往有神来之笔.
在七侠当中,按照俞二侠的评价, 四侠最足智多谋. 但是, 书中其实并没有多写其巧变多谋的故事,也没有写他军师一类角色的表现. 反而写了他许多识大体, 进退得度,稳重冷静的表现, 这点上, 实在比”壮诸葛多智而近妖”的三国演义要高明.
他一出场, 就是俞三侠惨遭重伤之时, 张三丰遇见事情,也是要和他商量,可见他能断大事, 他分析的争夺屠龙刀乃是罪魁祸首, 虽然也不是什么高明的见解,但在众人比较激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 他能冷静分析, 写的,倒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他的冷静. 相比之下,张翠山则鲁莽得多了.
第二次出场, 是张翠山十年归来之时, 这是张四侠最出采的表演. 他为了化解龙门骠局对张五夫妻的仇恨, 明查暗访, 伏下恩惠,又以德服人, 打发五凤刀诸人, 做事不全靠武力, 难怪张翠山要感叹这位四侠做事情最得师傅心意了. 为了五师第夫妻的幸福, 他暗中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 等待了多少时机? 他对同门师兄弟的爱, 实在是令人感动. 所以这里写的,其实不是他足智多谋, 而是他的爱心和精细.
接着,在听说殷素素杀人的问题上,他第一个提出人死不能复生,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接着请注意后面的反应: 俞二侠点头称是, 宋大侠却犹豫不绝. 看来, 后来张三丰改换掌门人, 并非一时之因. 张四侠的宽容之心,不光是出于对五师第的疼爱. 相反对宋青书,他就没有多少回护, 原因很简单,宋青书不知悔改.越走越远. 这里写的,还是他的爱心和对事情的果断评价.
接着他的出现, 就是在光明顶上和鹰王这一战, 两人比拼内力, 鹰王语言之中已经提出了不想和自己女婿的同门决斗的意向, 张翠山也是顺水推舟, 自称多退了半步, 主动认输,实际上真的放手一搏 ,他和殷天正胜负尚未可知. 但是他适可而止, 不计较个人的名誉, 实在是丈夫行为, 而且, 武当派对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恐怕也是不太积极的(一认张无忌, 所有的联盟自动解散). 所以凡是都留着余地. 张翠山能体会和领悟师傅的苦心. 也是他侠义仁心的又一次体现.
真正显示张四侠足智多谋的,也许就是在万安寺群雄脱险以后, 他偏往西北一计, 能让群雄安全撤离, 其功不小, 但说到计策,这在兵家也非什么特别的神机妙算, 但恰到好处, 更显露他能断大事的才能.
记得是在怨蒙不白愁欲狂这回里了, 张无忌把赵敏从山谷里救上来, 做作武功低微 ,早被机警的张松溪看破. 而在后来的大战当中, 三侠均被制服, 只剩下他一人,但是他临危不乱, 出剑严守武当家法, 连张无忌也是暗暗喝采,庆幸自己有这门古怪出奇的武术,才能取胜.
张四侠的冷静, 机警,又一次体现了出来.
张四侠在书的最后一回的表演,给他的特点划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
少林寺英雄大会, 张无忌调兵遣将, 需要轻功高强的人诈败, 要求能跳过一墙的高手试验, 很多前辈高手认为是看不起他们, 不高兴. 无忌真的用强, 倒也不方便,
张四侠第一个排众而出, 而且虽有武当梯云纵之轻功, 却毫不炫耀, 老老实实一翻而过. 因为, 他知道, 这是战场大事情, 不是江湖上讲面子比高低的时候. 有他带头,各人才纷纷尊令.
虽然寥寥数笔, 一个识大体, 懂分寸的英雄人物,跃然纸上.
所以, 张松溪在倚天屠龙记里的形象, 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 虽然作者反复用文字强调其足智多谋, 而实际上描写的, 却是他的分寸感和冷静, 处事的果断. 而说真有什么妙计诡道, 却一字不提, 反而是范谣他们盗取解药时候计谋百出.
所以,写张松溪的足智多谋, 非诡道之小谋,而是真正的担当大事的智慧, 当然和明教群雄不同的是, 他更尊重儒家侠道. 他的冷静, 他的果断, 他的分析事理, 他的顾全大局. 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张四侠可以算一个儒侠. 金庸把握的尺度恰到好处, 没有把他写成一个出谋画策的军师角色.实在高明. 当然,由于在小说中他只是个次要人物, 没有深入挖掘他的喜怒哀乐,也是一大遗憾.
武当派有张四侠, 幸也. 张三丰能慧眼识徒,智也.
金庸配角谱之四----大智大勇彭和尚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彭莹玉
公元2004年6月7日 22:00
今天飞到了大连, 一个人在海边看波涛, 忽然心有所悟, 练了一趟八卦淌泥步. 心中忽然想起了汉高祖的大风起兮云风扬一句. 胸中豪起顿生之时, 一个小说人物, 一个平时不常被谈起的英雄. 出现在脑海里.
倚天屠龙记
彭莹玉.
很奇怪会突然想起这个人,也许, 他有一手武功, 叫大风云飞掌, 出自高祖的诗歌吧.
就是那个彭和尚, 五散人里最早出场的英雄.
第一次露面,是在常遇春带张无忌看病的路上, 他一身白衣如雪, 独斗各派八人. 说他掌发虚虚实实,变幻多端. 人家问他为什么要为白龟寿拼命, 他说”白龟寿已经被你们打得重伤, 我彭和尚莫说跟他颇有渊源,便是毫无干连,也不能见死不救.” 大义凛然, 侠士风范. 而其余八人为了追问屠龙刀下落,对白龟寿围追堵截, 境界等而下之.
接着, 他巧妙诈败, 忽然使用大风云飞掌, 反败为胜, 有胆有识. 显得并非豪迈而无计谋. 在巧变上, 反而胜过一直被夸足智多谋的武当张四侠. 但是, 除了侠气和机巧, 他又多了一份仁心, 对围攻他的两个峨眉派女子, 却没有下重手.
但是丁敏君乃无耻小人, 反恩将仇报, 威胁彭和尚.他毫无惧色, 严词以对.
这段文字十分精彩, 不可错过:
彭和尚仰天大笑,说道:“丁姑娘,你可将我彭莹玉看得忒也小了。武当派张翠山张五侠宁可自刎而死,也决不说出他义兄的所在。彭莹玉心慕张五侠的义肝烈胆,虽然不才,也要学他一学。”说到这里,一口鲜血喷出,坐到在地。(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英雄豪迈, 威武不能屈也, 下面的几句,更是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她(丁敏君,笔者注)长剑一晃,指着彭和尚的右眼,说道:“你若不说,我先刺瞎你的右眼,再刺瞎你的左眼,然后刺聋你的右耳,又刺聋你的左耳,再割掉你的鼻子,总而言之,我不让你死便是。”她剑尖相距彭和尚的眼珠不到半寸,晶光闪耀的剑尖颤动不停。彭和尚睁大了眼睛,竟不转瞬,淡淡的道:“素仰峨嵋派灭绝师太行事心狠手辣,她调教出来的弟子自也差不了。彭莹玉今日落在你手里,你便施展峨嵋派的拿手杰作吧!”丁敏君双眉上扬,厉声道:“死贼秃,你胆敢辱我师门?”长剑向前一送,登时刺瞎了彭莹玉的右眼,跟着剑尖便指在他左眼皮上。彭莹玉哈哈一笑,右眼中鲜血长流,一只左眼却睁得大大的瞪视着她。丁敏君被他瞪得心头发毛,喝道:“你又不是天鹰教的,何必为了白龟寿送命?”
(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丁敏君这个女人,也算是狠毒阴损之极了. 峨眉门下居然有此败类,灭绝师太岂能无责? 古来慷慨就义, 生死不介的英雄好汉. 又有几人及得上彭和尚! 刺瞎眼睛的痛苦, 双目失明的威胁, 他的反应不过是哈哈一笑. 文天详的正气歌里:”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恐怕加上一句为彭和尚眼, 不为过吧. (当然他是虚构的人物, 年代也是文天祥就义以后很多年了)
大义当前,生死不计, 正气凛然. 读到这里, 怎么能不感叹丁氏之狠毒, 彭和尚之豪杰. 面对剑尖, 面对威胁,面对已经被刺瞎鲜血横流的一只眼睛, 古来能有几人能”睁大眼睛”看着施酷邢者毫无痛苦和惧色的? 面对要刺瞎自己眼睛的利器坦然而视,没有过人的忍耐力和定力,何能为之? 敌人丁敏君, 反而被瞪得"心头发毛".
非大英雄不能也.
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潇洒,多了三分做作,被彭和尚的瞪目一视,哈哈一笑,给比下去了.
接下来彭和尚的回答, 更是让人胸中豪气顿生.无不钦佩.
彭莹玉凛然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好个彭和尚! 字字置地有声,铿锵刚毅, 这句话, 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 直抒己怀,气度不凡, 又显露出对敌人的蔑视和嘲讽. 傲气实足. 尤其是在受到酷邢逼供的威胁之下, 实在是可以被反复引用的警句. 是啊, 对于丁敏君这样品德低下, 愚蠢凶残的女人, 又何必多费口舌? 说什么大道理. 根本不配做彭和尚的对手. 此言一出, 当成千古豪言.
最后在白龟寿拼死一击击伤丁敏君后, 彭和尚反而没有计较丁敏君的刺目之仇, 在纪女侠的请求下放了这个愚蠢又狠毒的女人. 他的仁心,又一次不经意的体现了出来.
彭和尚笑道:“似你这般皮黄口阔的丑女,我是不敢杀的。只怕你一入地狱,将阴世里千千万万的恶鬼都吓得逃到人间来,又怕你吓得阎王判官上吐下泻,岂不作孽?”说着大笑三声,掷下长剑,抱起白龟寿的尸身,又大哭三声,扬长而去。。(摘自第十一章 有女长舌利如枪)
三哭三笑, 豪迈英雄, 能收能放, 寥寥数笔, 一个肝胆照人,机智诙谐,豪气逼人,慷慨而不畏死的英雄, 就给金庸勾勒出来了. 天下英豪,舍彭和尚其谁?
但是, 彭和尚的令人钦佩之处. 尚未写完.
笔锋一转, 已是六大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 在危急关头,他第一个提出违背自己五散人当年是誓言,大局为重, 上光明顶和杨逍共商对策. 在五散人和杨逍语言火爆之际, 说僵了要动手,他又拼命晓以大义, 希望双方共抗强敌.连杨逍也不得不说彭和尚识得大体.
一个顾全大局, 不计较个人名誉得失的成熟稳健的侠士,又跃然纸上.
在明教遭到几个门派围攻, 几大高手内伤未愈,危急关头,张无忌提出大家进入明教的秘道暂避, 大家因为明教的规矩不愿意进入. 杨逍身为光明左使, 也拘泥于这个成规,眼看明教就要又一次进入灭顶之灾, 这时候,又是这个彭和尚站了出来,书中写道:
彭莹玉忽道:“各位听我一言:张大侠武功盖世,义薄云天,于本教有存亡继绝的大恩。咱们拥立张大侠为本教第三十四代教主。倘若教主有命,号令众人进入秘道。大夥儿遵从教主之令,那便不是坏了规矩。”(摘自第二十二章 群雄归心约三章)
在张无忌拼命推托(他倒不是谦虚,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大家劝说他的时候,鹰王动之以亲情,而彭和尚晓以大义,终于说服了这位张大侠,书中原文写道:
彭莹玉道:“张大侠,大丈夫身当大变,不可拘泥小节。谢狮王是你义父,犹似亲父一般,自来子继父职,谢狮王既不在此,便请你依据阳教主遗言,暂摄教主尊位。”众人齐道:“此言最是。”(摘自第二十二章 群雄归心约三章)
他还给张无忌的继位, 早了点牵强的理论依据, 虽然明教是推举的教主,并非世袭,但急切之间,他扔能附会出些东西来说服张无忌,实在不能不佩服其急智. 比起殷天正又高明了.
这段话,可以类比三国演义里庞统劝说刘备在席间斩杀刘璋的理论依据.有异曲同工之妙.
能变通而不死板的遵守规矩, 他这一个号召, 可以说救了明教,也成就了张无忌的教主地位. 否则, 张无忌坚持要大家进去躲藏, 明教教徒又不肯跟随, 无忌当然也不可能独自逃命, 如果不在理论上找一个借口充分利用明教的秘道. 众人都很难幸免.可惜什么杨左使, 韦蝠王.都拘泥这个陈年旧规矩. 不如彭和尚之振臂一呼. 否则, 双方说到最后都无法说服对方,一时间僵住了,敌人就在门外, 没有时间调解了. 没有彭和尚这"各位听我一言", 明教存亡就难说了. 所以,岂止是张无忌独斗六派, 彭和尚临危不乱, 可以说在千钧一发之际以片言又救了明教一次.
能舍身取义,又不拘泥成法, 守大义而舍小节, 彭和尚真乃明教栋梁!
书中还提到, 说不得和彭莹玉都是出家的和尚,但偏偏这两人最具雄心,最关心世人疾苦,立志要大大做一番事业。驱逐蒙古,光复河山. 他们把一个江湖教派的立足, 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境界. 这一点, 无论是光明左使,还是鹰王龙王,都是不及的. 胸襟和气度,雄心和眼光.可以说, 这彭和尚的武功虽然在明教中未至最高境界, 但见识和气度,却是第一流的.
难怪后来张无忌做教主, 经常找人商量事情的,除了杨逍,还是彭和尚.
彭和尚后来还有劝阻张无忌刺杀蒙古皇帝的举动,并陈说利害, 见他人所未见, 分析思路清晰, 理由充分, 实在是明教不可多得的智囊. 张无忌如果真有政治眼光,一定会重用此人,必可成股肱之臣.(这一段较长,彭大师为了开导张教主和韩林儿,说话又比较通俗.原文较长,有兴趣可以参阅第三十四章新妇素手裂红裳.
这里提供一个连接http://www.dqcx.net/wx/jinyong/yttlj/yttlj34.html
彭和尚的形象, 是描写了一个慷慨仁义, 富有政治抱负的侠士形象. 说到底, 还是个入世的儒家之侠,和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是同一类的. 但是他没有郭大侠那么拘泥和古板,显得灵活巧变, 极富智谋,又能大义凛然, 舍身取义.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称职的扶佐之臣, 古代的那些慷慨忠诚,治国有方的名臣,也不就是这些吗? 彭和尚说话的语气, 也说明他有一定的文化, 不武功高强,而且也能文, 举个例子:
在光明顶上劝说杨逍共同抵抗外敌人,他说:” 古人道得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咱们且商量御敌之计。” 在这种危机关头他出口就是古人云,看来圣贤之书,也没少读.文武双全, 是个人物.
他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江湖人物, 是一个政治化的江湖人物, 但又是一个没有脱去江湖气的豪侠,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真还不容易.
金庸写彭和尚, 惜墨如金. 因为他实在是一个配角,而且比起杨逍,谢逊,灭绝师太这些配角, 又不重要的多.
但是少归少, 却都是精当之笔, 画龙点睛, 妙在其中.
这个是个理性的形象,和张松溪一样. 但是他又不是绝对的政治人物,手段也绝对没有朱元璋那样的真正的政客那样狠辣,因为他为人处事, 还有”大丈夫”的做人道理.
在一个集团里面,这样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候,他能够有冷静的判断,有巧变的方法,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是必不可少的人才. 翻开二十四正史, 很多名臣,或多或少,能找到彭和尚的一点影子.
彭莹玉,也真当得起这大智大勇四字. 不禁吟起正气歌的另几句:”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真丈夫也;
金庸配角谱之五-----可怜天下父母心之易三娘
可怜天下父母心-----易三娘-你想起了你的妈妈吗?
咱夫妇只求报仇,便送了性命,也所甘愿,于屠龙刀决无染指之意。
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
----------易三娘
生命的力量很强大. 为了保护孩子, 一些弱不禁风的女人,也会突然发挥出平时根本想也想不到的气力和勇气. 为了保护幼崽, 一头母野猪可以战退群狼, 母性激发出了生命最大的呐喊.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动物和人都有的天性.也是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 有人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也是最持久的.
回想起严父慈母, 给人安全感,给人温馨,给人信心和勇气.
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呢? 如果这个双方创造的孩子被人残酷的杀害了呢?
你能想象这种深隧的痛苦吗? 你能想象这种愤怒和仇恨吗?
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杜百当和易三娘的故事.一个读来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这对夫妻,小说里着墨很少,戏分也不重. 但是却是倚天这部著作不可不细看的妙思之笔. 他们曾经是威振川西的武林高手, 杜百当向以双钩威震川西,他妻子易三娘善使链子枪.号称贤伉俪.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因为一个仇人所改变,彻底改变了. 这个人就是谢逊. 他杀了他们的爱子. 对于谢逊杀人的原因, 本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都不要紧了.最最关键的是-----他杀了他们的儿子!
对父母来说, 这意味这什么? 爱别离,是佛家所言的人生一苦. 亲爱的人离开了,那么导致离开的人,将会被报以刻骨的仇恨. 他们恨, 恨这个仇人夺去了他们生命的最爱.由爱而恨,这是最自然的转折了. 但是, 他们没有象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那样迁怒旁人,他们相信怨有头,债有主. 所以, 找的,只是谢逊. 身当大难,比起谢逊的胡乱杀人, 至少, 还多了一份天良和理智.
为了报仇,他们为了能挡住谢逊的狮子吼, 杜百当刺聋了自己的耳朵. 他听风辨器之术乃武林一绝,但是,为了报儿子的仇,这点自残,他们是不在乎了. 突然觉得,林平之身上会有他们的影子. 为了报仇,他们舍弃了自己熟悉几十年的兵器, 针对谢逊练了十二柄短刀的功夫. 虽然,也许他们也自己仍然知道不时谢逊的对手,但是, 作为他们, 仍旧要拼命一试.
书中写他们的身份,是通过张无忌偷听他们和青海三道的对话得来的. 书中写道:
马法通道:“贤伉俪跟谢逊有杀子之仇,这等大仇,自是非报不可。既已探得对头在少林寺中,何以不及早求个了断?”易三娘侧目斜睨,道:“这是我夫妇的私事,不劳道长挂怀。”………… 易三娘道:“既跟谢逊并无仇怨,何以苦心孤诣的练这套剑法?咱们双方招数殊途同归,都是克制七伤拳用的。” ………………………易三娘道:“咱夫妇只求报仇,便送了性命,也所甘愿,于屠龙刀决无染指之意。” (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他们但求自己报仇, 对与大部分人参加少林大会是为了屠龙刀来说,他们的动机要纯得多. 而且他们但求同归于尽,亲手报仇. 对自己的生命都早不在乎了, 要这些名利何用? 请注意”易三娘侧目斜睨”这几字,完全体现了易三娘对青海三道对屠龙刀私欲的蔑视和戒心.
报仇, 报仇,成了他们生命的唯一目标. 人,这样活着的确很可悲,但是,杀子之恨,又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吗? 他们,又何尝不是为爱而疯狂的一对人呢?
如果金庸对这对夫妻的描写仅仅限于此,那么, 今天我写这两个人物,也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倚天这部书巧妙的地方,就在于不但极写了他们的恨,更巧妙的写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一出场,易三娘就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形象.书中写道:
见山道旁两间茅舍,门前有一片菜地,一个老农正在浇菜,便道:“向他借宿去。”张无忌走上前去,行了个礼,说道:“老丈,借光,咱兄妹俩行得倦了,讨碗水喝。”那老农恍若不闻,不理不睬,只是舀着一瓢瓢粪水往菜根上泼去。张无忌又说了一遍,那老农仍是不理。忽然呀的一声,柴扉推开,走出一个白发婆婆,笑道:“我老伴耳聋口哑,客官有甚么事?”张无忌道:“我妹子走不动了,想讨碗水喝。”那婆婆道:“请进来罢。”二人跟着入内,只见屋内收拾得甚是整洁,板桌木凳,抹得干干净净,老婆婆的一套粗布衣裙也是洗得一尘不染。(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这分明是纯朴的农家,慈祥的老夫妻. 如果是一个武林大豪,平时娇生惯养习惯了, 如何能做到如此神似.看了这段文字,没人不会对这位老婆婆产生好感.
当老婆婆识破赵敏的谎言,赵敏说自己是逃婚出来的以后,老婆婆居然动了侠义之心, 可称难得. 愿文如下:
那婆婆呵呵而笑,连连点头:“我年轻时节,也是个风流人物。你放心,我把我的房让给你小夫妻。此处地方偏僻,你家里人一定找到,就算有人跟你们为难,婆婆也不能袖手旁观。”她见赵敏温柔美丽,一上来便将自己的隐私说与她听,心下便大有好感,决意出力相助,玉成她俩的好事。(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一把年纪却不拘泥于礼法,对真情相爱的人不但认同,而且愿意相助.(当然,用当时的道德观看, 这种私奔是道德败坏). 至于这位易三娘年轻时候到底是如何的风流人物,我们无丛得知了,但是,似有意, 似无意的这么随手一带, 易三娘的个性和形象,突然之间饱满了起来. 实在不得不佩服金庸小处处理上的功夫.
接下来的两处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金庸平淡之中见工夫的典型体现,切不可等闲视之.
在赵敏张无忌留下来道谢以后:
原文:
那婆婆笑眯眯的点头,当即让了自己的房出来,在堂上用木板另行搭了一张床,垫些稻草,铺上一张草席。(摘自第三十五章 屠狮有会孰为殃)
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她把自己的床让出来, 又给自己临时做了这么简陋的一张床. 你能说,她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儿子,没有幻想自己的儿子能娶个这样聪明美丽的媳妇儿? 看到这里,每就想起幼时父母将最好的床让给我睡, 眼泪, 是在这种不经意的地方流的.
接着:
原文:
那婆婆在房外听得他二人亲热笑谑之声,先前心头存着的些微疑心,立时尽去。当晚二人和那老农夫妇同桌共餐,居然有鸡有肉。
从前文的描写来看, 老夫妻的生活非常简朴,而且只看见老农浇菜.可见就算养有家禽,也是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 居然有鸡有肉 “呢? 如果远行的游子回到家看忘白发苍苍的父母, 纵使平时是青菜豆腐, 又怎么不会杀鸡宰羊, 来给儿子和媳妇吃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 易三娘对儿子的爱, 变成了恨,但是,他们没有变态,他们的爱,在对一对素不相识的小情人之中, 自然而露. 怎么不另人心酸?
而以至于主角张无忌,在细微处突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母爱, 居然想起了自己亡故的母亲,也动起了感情. 在互相陌路的陌生人之间. 居然产生了一种转瞬既逝的奇怪的虚拟的母子感情. 倚天屠龙记乃写情之至尊,可见一斑.
接下来的书中原文,曾经让我青衫湿透, 感慨万千. 精彩之至,怎可不一读再读?
到得午后,张无忌随着杜氏夫妇,各自挑了一担干柴,往少林寺走去。他头戴斗笠,腰插短斧,赤足穿一双麻鞋,三个人中,独有他挑的一担柴最大………..易三娘除下包头的粗布,抹了抹汗,又伸手过去替张无忌抹汗,说道:“乖孩子,累了么?”张无忌初时有些不好意思,但听她言语之中颇蓄深情,不像是故意做作,不禁望了她一眼。只见她泪水在眼眶中转来转去,知她是念及自己被谢逊所杀了的那个孩子,但见她情致缠绵的凝视自己,似乎盼望自己答话,不由得心下不忍,便道:“妈,我不累。你老人家累了。”他一声“妈”叫出口,想起自己母亲,不禁伤感。易三娘听他叫了一声“妈”,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假意用包头巾擦汗,擦的却是泪水。
先是赵敏和张无忌假戏真作, 这里是易三娘和张无忌互相的假戏真作. 都动了真情. 前一段爱情还让人看了甜蜜蜜, 后一段母子真情假意, 却不由得让人热泪盈眶.
这一段, 最出采之处是张无忌那一声”妈”. 他一叫出口, 心灵突然受了感应, 易三娘听到张无忌叫这么一声妈,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一个想起了儿子,一个想起了妈妈.这种奇怪的真情流露,读来只是让人感叹, 却毫无做作.金庸构思之精巧, 细微之处是精当,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接下来的原文, 我当年读到这里, 既然都不自禁的叫起自己的母亲, 声泪俱下.
张无忌走将过去,在易三娘柴担上取下两捆干柴,放在自己柴担之上,道:“妈,咱们走罢。”易三娘见他如此体贴,心想:“我那孩子今日若在世上,比这少年年纪大得多了,我孙儿也抱了几个啦。”一时怔怔的不能移步,眼见张无忌挑担走出山亭,这才跟着走出,心情激动之下,脚下不禁有些蹒跚。张无忌回过身来,伸手相扶,心想:“要是我妈妈此刻尚在人世,我能这么扶她一把……”
这一段文字,我诚心正义的建议读者,能够静下心来, 带着感情真情的仔细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 易三娘是激动的路也没法走了. 你能不想起自己的母亲吗? 你想不想在那种时候,也能扶上母亲一把?
如此平淡的文字,却包含了那么多的感情.那么多的辛酸往事.
为张无忌一哭!
为易三娘一哭!
人生得感此至爱, 纵情一哭,何妨?
易三娘在小说里最后出现的几句话,也是让人嘻嘘不已.
原文:
易三娘心想这等天赐良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忙道:“你媳妇儿好好在家中,还怕你妈亏待了她吗?你在这儿,听师傅们话,不可偷懒,妈和你媳妇过得几天,便来探你。这么大的小子,离开妈一天也不成,你还要妈喂奶把尿不成?”说着伸手理了理他的头发,眼光中充满慈爱之色。
金刚不说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说什么都多余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还做过母亲,但至少做过别人的孩子.
写到这里,也只能说是: “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尽书,而欲搁笔.”( 典出林觉民与妻书 )
可惜的是,杜氏夫妇没有看到谢逊的认错成佛, 也没有机会知道张无忌原来是仇人的义子,否则,不知道还要生出多少故事. 看到谢逊的坦然受辱,他们会原谅他吗? 看到这个曾经被幻想成儿子的人物,居然是明教教主,仇人的义子,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金庸避开了这些问题,找了一个让人惆怅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周芷若, 夺去了他们本就时日无多的风烛残年. 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儿子的仇被报了. 他们带着对仇人的无限痛恨和对儿子无限的留恋回忆. 走完了他们没有完成的复仇之路.
最后一段提到老夫妻的文字,摘录如下:
次日清晨,张无忌拿了杜百当锄地的锄头,挖了个深坑,将杜氏夫妇埋了,与赵敏一齐
跪下来拜了几拜,想起易三娘对待自己二人亲厚慈爱,都不禁伤感。(摘自第三十六章 夭矫三松郁青苍)
金庸对杜氏夫妇和张无忌赵敏的这段奇怪的缘分. 安排的非常巧妙. 首先是一个假字, 赵敏一开始说慌,后来还是说谎, 自始至终,都没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易三娘,当然也不会向一个普通人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目的. 上山砍柴到少林寺打探消息, 应该说张无忌和杜氏夫妇是各怀自己的打算的. 一个要杀,一个要救,但打探消息情报是有共同点的,居然结成了一种互相尔虞我诈的同盟.
本来,这个假字, 只是情节的一种发展过渡罢了. 可是,给金庸这么饱含热情的这么一演绎,立成绝妙文章.
张无忌和赵敏早互相爱慕,但象如此赤裸裸的表现双方的爱意,却是第一次, 赵敏连生了娃娃都只好说出来, 而张无忌听在心里,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两人的感情发展,这段经历,也许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但是, 金庸没有局限于此, 笔锋转到了一对为仇恨而生的老夫妇.一个名震武林的易三娘,在和一个乡下少年夫妻的相处中, 触发了对自己儿子的爱, 而幼年失去母亲的张无忌,也突然在她的激发下触动了他对母爱的回应.
于是呼, 假爱情,真爱情, 假父母,假儿子, 真母爱,真孝心. 一切都在真情假情,在伪装和掩盖之后,在动情和矜持之间, 在虚虚实实当中, 成为一条特别的描写. 综观金庸小说的其他片段, 都没有这一段写真假感情来得精奇诡妙. 若有情,若无情, 真情自然流露却又拼命掩盖.
在两方面的白日梦幻想当中, 人的真情,在那一刹那,盖过了仇恨,盖过了所有的虚伪造作, 盖过了所有的矜持和沉稳. 这一段,实在是金庸浪漫主义的杰作.
在感情上,易三娘是个普通人.她的感情,虽然普通,却代表着天下的父母心.本来,那种心,就很普通, 但是,却又是最不普通的.
她的慈母形象, 在如此随手挥洒的地方入木三分,唯妙唯肖.
也许, 父母之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侠客行里的石清夫妇.但是那是故事的主线, 着墨及多.
在倚天里, 易三娘是个次要人物, 而她经历的故事,也非情节主线,你会很容易的发现,就算删除了她的一场故事,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发展.
用这么少的文字,写出了这么多的感情, 有谁能够?
再一次,希望读者,动情的,去仔细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一个字也莫要错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