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

 找回密码
 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搜索
查看: 25091|回复: 53

水经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侠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成为铁血侠客

x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发帖际遇]: 林风挺身而出,阻止萧峰打“段正淳”,成功挽救阿朱,得到奖励银两33.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
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记》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
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
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
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
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
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
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
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
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
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而水最为大。水有大小,
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
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渎之
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
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
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
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东北陬,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色白,所渠
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
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
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
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
冰下无水声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
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
《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而注于冯
逸之山。《穆天子传》一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
河宗氏。天子乃沈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
璿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
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
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
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
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
秦薮,非也。释氏《西域志》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
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
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雷电龙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
新头河。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
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
天竺、至伽那调洲,皆仰此盐。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
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
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
蹑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余
诊诸史传,即所谓罽宾之境,有磐石之隥,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縆桥相
引,二十许里,方到县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郭义恭曰:乌秅之西,有悬
度之国,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石为
室,民接手而饮,所谓援饮也。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释法
显又言:度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迹
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迳中
天竺国。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又迳蒲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十
僧伽蓝。此水流迳摩头罗国,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
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泥洹已来,圣
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于南海,四万里也《释氏
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诃剌诸国,而入南海,是也。阿耨达山
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
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
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
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志》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
有拘夷那褐国。《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拘夷那竭国南,城北双树间,有
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僧载《外国事》曰:佛泥
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度一
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栴檀木为薪,天人各以火烧薪,
薪了不然。大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
也。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
斋还本国,以造佛寺。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树
名娑罗树,其树华名娑罗佉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芝《扶南记》
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
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
竺芝目见之。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刹见,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
觉难测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恒水又东迳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志》曰:毗
舍利,维邪离国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周
圆三由旬。维摩诘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
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菴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
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
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
见千小儿,端正殊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服。次欲
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
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贼来时,置我楼上,
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
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小夫人即
以两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
惟皆得辟支佛。今二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
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也。释氏《西域志》曰:
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法显传》曰:恒水东南
流,迳僧迦施国南。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
于宝阶处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吼,怖效心诚。恒
水又东迳罽绕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
处。恒水又东南迳沙祗国北。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
不增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迳迦维罗卫城北,故白净王宫也。城东五十
里有王园,园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东向举手扳树,生太子。
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
扑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志》曰:城北三里,
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佛像。《外国事》曰:迦维罗越国,今无复
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余家,是白净王之苗裔,
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曰浮图坏尽,条王弥
更修治。一浮图,私诃条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
所扳树,树名须诃。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
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
理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
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覆贴著石上,
逾更明也。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
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田阎浮树下坐。树
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维,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据者,晋言
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诸神天人,侧
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
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瓶
沙,王出见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
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云兰山,去
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贝多树在阅祗北,去云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
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迦维国,佛所生天
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时,有嘾
杨国人家翔梨,尝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
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沃,恣其所欲,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云:今去何
时可到,几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往还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
返,以为天地之中也。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龙守护之。阿育王欲
破塔作八万四千塔,悟龙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
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恒水又东至五河口,盖五水所会,非所详矣。
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离欲般泥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毗舍离诸梨车
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维,前则阿阇世王致恨,却则梨车复怨,
即于中河入火光三昧,烧具两般泥洹。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舍利还,
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
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镂,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
余。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
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之事,赖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诸中
国,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
塔,在城南二里余。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北户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
高三丈余。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金赎塔。塔北三百步,
阿育王于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余。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泥犁
城因缘及年数日月。恒水又东南,迳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
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画迹故在。恒水又西迳王舍新
城,是阿阇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
蓱沙王旧城也。东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城空荒,又
无人径。入谷传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
坐禅处。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作雕鹫,恐阿难。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
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
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
阇崛山,山名耆阇,鹫也。又竺法维云:王舍城,胡语云罗阅祇国,有灵鹫山,
胡语云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凿治
其身,今见存。远望似鹫鸟形,故曰灵鹫山也。数说不同,远迩亦异。今以法显
亲宿其山,诵《首楞严》,香华供养,闻见之宗也。又西迳伽耶城南二十里,到
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树枝得扳出池处。
又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
食糜处。树石悉在,广长六尺,高减二尺。国中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
万岁。从此东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萨入中,西向结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
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见,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言:
此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旬,贝多树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
道处。诸天导引,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
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币西去。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时
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菩萨魔王自从南来试。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却散,三
女变为老姥,不自服。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坐。梵天来诣佛处,四天王
捧钵处皆立塔。《外国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长者女以金钵盛乳
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连禅河浴,浴竟于河边啖糜竟,掷钵水中,逆流百步,
钵没河中,迦梨郊龙王接取,在宫供养,先三佛钵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
树摩诃菩提树去贝多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试佛。释氏《西域
记》曰: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于此苦行,日食麻米六年。西去城五
里许,树东河上,即佛入水浴处。东上岸尼衢立树下坐修,舍女上糜于此。于是
西度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降魔得佛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更
生枝叶。竺法维曰,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从此东南行,还巴连弗
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
柰城。竺法维曰:波罗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流。
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
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居巴连弗邑。
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有瞻婆国,
城南有卜佉兰池,恒水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恒水又迳波丽国,即是佛外祖国
也。法显曰:恒水又东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也。释氏《西域记》曰:大秦一
名梨靬,康泰《扶南传》曰:从迦那调洲西南入大湾,可七八里,乃到枝扈黎
大江口,度江迳西行,极大秦也。又云:发拘利口入大湾中,正西北入,可一年
余,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国,号担袟,属天竺,遣黄门字兴为担袂王。
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
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
前,有大山,名曰昆仑。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
《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
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耨达山是昆仑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
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敦煌南
数千里,而不知昆仑所在也。释复书曰:按《穆天子传》三:穆王于昆仑侧瑶池
上,觞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今见泰《传》,
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
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
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川,不与经符,验程准
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根本众归之鸿致,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
按《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
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
曰:此自别有小昆仑也。又按淮南之书,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
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
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
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
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之山,
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
息土填鸿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则以仿佛近浮图
调之说。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又按《十
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币绕山。
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
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三十六万里。山
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
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
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
玉楼十二,其北户出,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
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
之所宗,上通旋机,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
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其北海外,又有钟山,上有金台玉阙,亦
元气之所含,天帝居治处也。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文,难言浮图调、
康泰之是矣。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非为巨,小非为细,存非为有,隐非为无,
其所苞者广矣。于中同名异域,称谓相乱,亦不为寡。至如东海方丈,亦有昆仑
之称,西洲铜柱,又有九府之治。东方朔《十洲记》曰:方丈在东海中央。东西
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
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
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
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
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
圆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
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遁甲开山图》曰:
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荣氏《注》云:五龙治在五方,
为五行神。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
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一万二千里,五龙天
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山海经》曰:昆仑之邱,实惟帝之下都,其神
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然六合之内其苞远矣。幽致冲妙,难本以情,
万像遐渊,思绝根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黾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
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
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
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
《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
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

○河水二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
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
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迳休循国南,
在葱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又迳难兜国北,
北接休循,西南去罽宾国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迳罽宾国北。月氏之破,西君大
夏,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
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
迳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匈奴冒顿单于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
饮器,国遂分。远过大宛,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号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迳安息国南,城临妫水地方数
千里,最大国也。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为书记也。河水与蜺罗跂禘水
同注雷翥海。释氏《西域记》曰:蜺罗跂禘,出阿耨达山之北,西迳于阗国。
《汉书·西域传》曰:于阗以西,水皆西流,注于西海。又西迳四大塔北。释法
显所谓糺尸罗国,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国东有投身
饲饿虎处,皆起塔。又西迳犍陀卫国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为菩萨时,
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又有弗楼沙国。天帝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
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王大
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
牵,复不进,王知钵缘未至,于是起塔,留钵供养,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
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贫人以少花投中便满,富人以多花供养,正复百千
万斛,终亦不满。佛图调曰:佛钵,青玉也,受三斗许,彼国宝之。供养时,愿
终日香花不满,则如言。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
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县钵,钵是青石。
或云:悬钵虚空。须菩提置钵在金机上,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国王臣民,悉
持梵香七宝璧玉,供养塔迹。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弗楼沙国。释氏《西
域记》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钵吐罗越城,佛袈裟王城也。东有寺。重复寻川
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到渊上浣衣处,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
海。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国。竺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
二万里,国土临海上,即《汉书》安息国也。户近百万,最大国也。《汉书·西
域传》又云:犁靬、条支临西海。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凉土异物志》
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张骞
使大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者也。河水自葱岭分源,东迳伽含罗国。
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城南
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迳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一水东流,
迳无雷国北,治卢城。其俗与西夜子合同。又东流迳依耐国北,去无雷五百四十
里,俗同子合。又东迳蒲犁国北,治蒲犁合,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迳于阗国
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东去阳关五千余里。释法显自乌夷
西南行,路中无人民,沙行艰难,所迳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达于阗,
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城南一十五里,有利刹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又西北
流注于河。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南河又东,迳于阗国北。释氏《西域记》
曰:河水东流三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汉书·西域传》曰:于阗已东,
水皆东流。南河又东北,迳扜弥国北,治扜弥城,西去于阗三百九十里。南河
又东迳精绝国北,西去扜弥四百六十里。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
耨达大水。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其水
北流,迳且末南山,又北,迳且末城西,国治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东去鄯
善七百二十里。种五谷,其俗略与汉同。又曰且末河东北流,迳且末北,又流而
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
兰之地也。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传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
汉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
身在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屯田积粟,令得依
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敦煌兵千入,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
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
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
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
积粟百万,威服外国。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治扜泥城,其俗谓之东故
城,去阳关千六百里,西北去乌垒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
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故
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释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至鄯
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
迳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北
河自疏勒迳流南河之北。《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
里,东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
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迳疏勒城下。
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释氏《西域记》曰:
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
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
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
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
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
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
司徒鲍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车师
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
羌遥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
形容枯槁,相依而还。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枝河又东迳温宿国南,治温宿城,
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于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
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
右注北河。又东迳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其水南流迳赤
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又出山东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东川水出龟
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
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东流迳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
注东川水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治乌垒城,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
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汉使侍郎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东南注大河。
大河又东,左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
《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
隅,实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
迳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
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南会两水,同
注敦薨之浦。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濬发,俱东南流,迳出焉
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数。
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溢而为海。《史记》曰:焉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
与车师接。敦薨之水,自海西迳慰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
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迳
渠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迳渠犁国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
东北与尉犁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盖
乱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墢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
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烫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
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咸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地广千
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
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
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山海经》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
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去玉门
阳关一千三百里,广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
之脉,当其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
出于积石也。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河水重
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
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
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
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
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
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
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
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
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
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
且作大航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
还。十年,竭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以汉造河桥,
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
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
海及大、小榆谷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
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
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监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诸种。今党援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
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
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与建威相首尾。
后羌反,遂能。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一百五十
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
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钧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
河水右迳沙州北。段国曰:浇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若人委乾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
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
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
从系倒{巛百},举首易偏矣。言当玄静,平徭役也。《释名》又曰:县,县也县
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
不轻其誓,施绳用法,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汉高帝
六年,令天下县邑城。张晏曰:令各自筑其城也。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滥渎,东北流入大谷,谓
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浇河故城北,有二城,
东西角倚,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为安西将军浇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东北,迳黄川城。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左合北谷水,
昔段颎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右合乌头川水。水发
远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历谷有二水,导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
山,北迳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魏
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处矣。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岭下,东南流迳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
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
亭桀竖。竞热争高,远望<山参>々,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
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
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
与漓水合,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
中迳消铜城西。又东北迳列河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东北流,迳列城北,右入漓水,城居二水之会也。漓水又北,迳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东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迳黑城
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漓水又东北,迳榆城东,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
峡,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东北迳黑城东,东北注之榆溪。又
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险绝,对岸若门,
故峡得阙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
谓是山之关塞也。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水又东北,皋兰
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
枝津东注焉。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
王莽更曰顺砾。阚骃曰: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今漓水
迳其南,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应劭曰:白石山在东。罗溪水
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东
南流迳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
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金纽大岭
北,又东北,迳一故城南,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南水,
乱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
城北,又东绝罕幵溪,又东迳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
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河水又迳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东,
迳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
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
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
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
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
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
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马防、
耿恭从五溪,祥<木盖>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
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洮水又西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
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历求厥川,蕈川
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历
峡,迳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水东南出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
注洮水。洮水又东北,迳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东北流迳
蓝川,历水池城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迳和博城东,城在
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洮水
北迳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
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迳降狄道故
城西。阚骃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
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陇坻,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
故杨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东有白
石山。滥水又西北,迳武街城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
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神仙
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
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迳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迳大夏县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
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
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
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东南流,
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
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
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
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
逾葱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后汉·西羌传》曰: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羌怪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
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
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赤城北,而东
入,迳戎峡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迳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
迳临羌城西,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之绥戎城,非也。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
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阚骃曰:临羌新
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迳城南也。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东,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
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
流,迳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流,
迳晋昌城,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
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骃曰:长宁亭北有养女
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迳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
水合。水出西山,东南流。水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水东南迳长宁亭
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
西南远山,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迳
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
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
南。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骃曰:
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
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
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
控引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
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骃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于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
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骃曰:
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
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
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
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应劭曰: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
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
南与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
雾山,注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于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
读閤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
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迳永登亭西,
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
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湟水又东迳枝阳县,
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迳街亭城南。又东南,迳阳非亭北,
又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
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
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胡马感北
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
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
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
入湟。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骃曰:河至金城县,谓之
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
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
又东,迳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
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
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
《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
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
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过榆中县北。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
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又东过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县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
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
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
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
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世
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
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迳赤晔川,又
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
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远。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
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
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
隗嚣,吴汉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
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
龙东,东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
迳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
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
里长城西山中。北流迳魏行宫故殿东,又北,次水注之,水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
北流迳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北流,又与次水合。
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酸阳山。东北流,左会右水,总为一川。东迳西楼北,东注苦
水。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
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西
北八十余里。石门之水,又东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
延溪,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在县西北一百里。又东北迳延城南,东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迳廉城东。按《地理志》,北地有廉县,阚骃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汉,新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壁,尽从胡目。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
世人误证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总归一渎,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流所发,导
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
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议郎张
奂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羌有献金马者,奂召主簿张祁入。于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尽还不受,威化大行。县东有
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发帖际遇]: 林风看到神仙姐姐蜡像,叩了一千个响头,蒲团被磕破了,发现里面有银两1.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三

○河水三
△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
枝分东出。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地郡,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
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
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
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
故目城为白马骝。韵转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
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
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
以事农氓。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
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
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
若汉之有潜也。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障西。《地里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
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
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
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
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
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
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
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
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
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
阚骃谓之窳浑泽矣。
△屈从县北东流。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
是也。
△东迳高阙南,
《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
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
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
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五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
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
河也。
△至河目县西。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
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迳河目县故
城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
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
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
牧县故城北,中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东,
迳马阴山西。《史记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
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县在河北,言阴山在河南,
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
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
矣。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
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
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
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
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
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东部都尉治,
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封南,《禹
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东,迳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鄣安矣。河
水又东,迳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屈东过九原县南,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虏也。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阚
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骃曰:五原
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迳副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东,迳
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
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
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
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
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
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南越也。昼
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
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
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馀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
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
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
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
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
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
也。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
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
△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
大河东迳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水出
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蛮。世祖建武中,封随
宪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
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
西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
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
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
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城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
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迳沙
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荒干水,出塞外,南迳钟
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
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
王莽之永武也。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
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
《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
《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又
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
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
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扳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
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
也。荒干水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
流,迳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魏帝行宫
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
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
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
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
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
两厦,堂宇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
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
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
颂云:肃清帝道,振摄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
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
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
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
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
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
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
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
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
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
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
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
于河。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
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
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
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
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
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
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迳锄亭南,又西流,
迳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
水。又东迳沃阳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泥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迳沃阳城
东,又东合可不泥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合流而东,迳参
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
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
县以隶凉城郡也。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
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
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
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澂渟,渊而不
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
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
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
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
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迳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
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为二水。左水
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迳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
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迳武县故城
南。《十三州志》曰:武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
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迳城西,北俗名之曰故
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右,得湳水口。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
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逢迎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
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
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
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
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碱水出长城西碱谷,东入湳水。又东
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迳西河富昌县故城南,
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
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
璧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
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
并无遏岨,至是乃为河之巨崄,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
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
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
衔水合。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迳鸿门县,县
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
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又东,迳圁
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
东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南,东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水
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椶,其草多芎穷,是多汵石,端水出焉,
而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
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其水东迳榆林
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
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
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
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
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
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
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山海经》曰:水出上申
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河水又南,
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
△又南过离石县西。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
秦惠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
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
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十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又南,
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盂山者
也。郭景纯曰:盂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
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
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
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
为龙雀大镮,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
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
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
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
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水,水出
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
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
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
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
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地理志》曰: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
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
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
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
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
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又东,
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巡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
河。《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
△又南过中阳县西。
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
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
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河。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
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
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
发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其上
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
水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东,会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
发,而东北注延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乱流注于
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于河。河水又南,左会石羊
水,巡溪东入,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
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
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北二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
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
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
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
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迳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
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难灬}。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
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
始黄后黑,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釭,甚佳,彼方人谓之
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
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
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
又东,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南迳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
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
子者也。阚骃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东出,历蒲
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水出东北紫川谷。西南
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
河水又南,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
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迳定阳县故城南,
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四

○河水四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北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
孟门山与龙门山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
垩、涅石。《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
邱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盟门,
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
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
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
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
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涧,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
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非夫往
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水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
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
南屈。应劭曰:有南故加北。《国语》: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
其水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为采桑津。《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
是也。赤水出西北罢谷,东流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河水又南合蒲水,西则两
源并发,俱导一山,出西河阴山县,王莽之山宁也。阴山东麓南水,东北与长松
水合,水出西丹阳山东,东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东北与北溪会,同为一川,东
北注河。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阳山。东北迳冶官东,俗谓之丹阳城,城之左
右犹有遗铜矣。其水东北会白水口,水出丹山东而西北注之。丹水又东北入河。
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东北穷涧,
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昔
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
△又南过皮氏县西。
皮氏县,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龙门东南,不得延迳皮氏,方届龙门也。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
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
功尚存。岸上并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
和中立。《竹书纪年》: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
于龙门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水自
溪东南流,迳夏阳县西北,东南注于河。河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
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临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侯以问
伯宗,即是处也。《春秋谷梁传》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
伯尊。遇辇者,不避,使车右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因
问之。辇者曰:君亲素缟,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流。河水又南,
崌谷水注之。水出县西北梁山,东南流,横溪水注之。水出三累山,其山层密
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按《尔雅》,山三成为昆仑邱,斯山岂亦昆仑邱乎?山
下水际有二石室,盖隐者之故居矣。细水东流,注于崌谷。侧溪山南有石室,
西面有两石室,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结牖,连扃接闼,所谓石室相距也。东厢
石上,犹传杵臼之迹。庭中亦有旧宇处,尚仿佛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丰
周瓢饮,似是栖游隐学之所。昔子夏教授西河,疑即此也,而无以辨之。溪水又
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王莽之冀亭
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河。昔韩信之袭魏王豹也,以木罂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
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迳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之子夏庙。陶水
又南迳高门南,盖层阜堕缺,故流高门之称矣。又东南迳华池南,池方三百六十
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故《司马迁碑》文云:高门华池,在兹夏阳。今高门
东去华池三里。溪水又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南。服虔曰:夏阳,虢邑也,在大阳东
三十里。又历高阳宫北。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
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太史公自叙》
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溪水东南流入河。昔魏武侯与吴起浮河而下,
美河山之固,即于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东南流迳汉武帝
登仙宫东。东南流绝疆梁原,迳刘仲城北。是汉祖兄刘仲之封邑也,故徐广《史
记音义》曰:郃阳,国名也。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其水东南迳子夏陵北,东
入河。河水又南,迳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又南过汾阴县西。
河水东际汾阴脽,县古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土
地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邱,上有
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邱是也。又有万岁宫,
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河矣。昔赵简子沈栾激于此,
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绌吾善。君子
以为能谴矣。河水又迳郃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八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
雒阴、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在渭
之涘。又曰: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谓此也。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
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
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一十五里,水即郃水也。
县取名焉。故应劭曰:在郃水之阳也。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阴县南四十
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
古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一百余步,与郃阳瀵水夹河。河
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
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迳陶城西。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
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
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
此始之。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薄坂关。四
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蒲坂县西。
《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
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
反也。薛瓒注《汉书》曰:《秦世家》以垣为蒲反,然则本非蒲也。皇甫谧曰:
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庙。魏秦州刺史治,太
和迁都,罢州,置河东郡。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
采挹河流,酝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
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
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
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徵之隽句,中书之英谈。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
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西迳历山下,上有舜庙。
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
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案:周处此《志》
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
壤。更为失志记之本体,差实录之常经矣。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尚
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
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入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
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
尧城。阚骃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
事有似而非,非而是,千载眇邈,非所详耳。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县雷首
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
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邱阜,俗谓之夷、齐墓也。其水西南流,
亦曰雷水。《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觞天子于雷首之阿,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
之下,即于此也。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
安涧水。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
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
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
不忍与同位,遂逃焉。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
属县也。古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
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遁甲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
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屃,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人,故升华岳而观厥
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
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
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
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涉,更无
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
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
缘旁稍进,迳一百余步。由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神,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
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
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
里,便届出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
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
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河在
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迳通谷,世
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
河水自潼关北,东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
谓氵斥黄巷以济潼矣。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
道之陕,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崄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
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郭缘生《记》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
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
记》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
姚氏置关以守峡。宋武王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
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关之直北,隔
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南则河
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
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
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又北迳阌乡城西。《郡国志》曰:宏农
湖县在閺乡。世谓之阌乡水也。魏尚书仆射阌乡侯河东卫伯儒之故邑。其水北流
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
《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
矣。《西征赋》曰:咸徵名于桃园者也。《晋太康地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
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河北县南。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
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
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
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
《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
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
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
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
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
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
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
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
城。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轼其庐,所谓
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纪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
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纪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
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
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
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
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
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迳湖县东,
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
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
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
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
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
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
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
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
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铭祠》云:魏
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
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傲客于柏谷,妻睹貌
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
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之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
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
项裂地处,非也。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
关之名,乃起是矣。门水又东北历邑川,烛水注之。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
迳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迳盛墙亭东,东北与左
水合,即《山海经》所谓纟昔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又
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迳
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迳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
曰:烛水出衙岭下谷。《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
纟昔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
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
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又东北迳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
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川水注之。水出衡山之白
石谷,东北流迳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其水又迳鹿蹄山西,山石之上,
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
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门水又北迳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
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繻于此。燕丹、孟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可谓深心有感,
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
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
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
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闻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
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
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
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
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
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是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
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
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
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
详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迳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
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以为好阳。《晋书地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
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迳曲沃城
南,又屈迳其城西,西北入河。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
以为曲沃,地名也。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
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河水又东,得七里涧,
涧在陕西七里,故因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坈,是以潘岳《西征
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汉
志》,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
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于是得进。复来战,奉等大
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
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谯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
为干山,盖先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
西北流注于河。
△又东过陕县北。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迳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
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
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迳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
我徂安阳也。西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迳陕县故城南。
又合一水,谓之读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其水又西北,迳陕城西,西北入
于河,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
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
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
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
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
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角河水涌起,方数
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沈没。二物
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
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案秦始皇二十六年,长
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
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
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
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
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
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
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
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
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
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魏世家》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
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又东过大阳县南。
交涧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河水又东,路涧水亦出吴山,东迳大阳城西,
西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
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地理
志》曰:北虢也,有天子庙。王莽更名勤田。应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
之阳也。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北出虞山,东南迳传岩,历传说隐室前,俗
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传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传岩东北十余
里,即巅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
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为軨桥也。傅说佣隐,止息于此,
高宗求梦得之是矣。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
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晋太康地记》所谓北虞也。城东有山,
世谓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庙。《春秋穀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
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枣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曰:是取中府置
外府也。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即宫之奇
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则虞亦亡矣。其城北对长坂二十许
里,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东,
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桥之东北出溪中,有小水,西南
流注沙涧,乱流迳大阳城东,河北郡治也。涧水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左合积
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故
《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盬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
△又东过砥柱间。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
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
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
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
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
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为名,则宜
在蜀及长沙。案《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
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
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迁记·齐世家》云:景
公十二年,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复见晋昭公。旌轩所指,路直斯津,从鼋砥柱,
事或在兹。又云观者以为河伯,贤于江沅之证,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
之右则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
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
所避风雨矣。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
公辞焉。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
孟明果覆秦师于此。崤水又北,左合西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
焉。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缠络二道。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
南路之险,故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今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太康
三年,宏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西有二石,
又南五六十步,临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盖隐斯山也。其水北流注于河。河
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千霄。郑玄案《地说》,河水东流,贯
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
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一百二十里,
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
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
所患。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乃令焉镌之,
裁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
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晋泰始三年正月,
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
《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
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户,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
所以也。
△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
关防也。清水历其南,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翟之都也。世谓之倚亳城,
盖读声近,传因失实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者也。
与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清水又东迳清廉城南,又东南流,
右会南溪水,水出南山而东注清水,又东,合乾枣涧水。水出石人岭下,南流,
俗谓之扶苏水。又南历奸苗北,马头山,亦曰白水原,西南迳垣县故城北,《史
记》,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即是县也。其水西南流注清水,水色白浊,
初会清流,乃有玄素之异也。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晋迁
宋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水出垣县北教山,
南迳辅山。山高三十许里,上有泉源,不测其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
《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
即平山也。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
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赪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
若图绣矣。水广一十许步,南流历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一百六十许
里,山岫回岨,纔通马步。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乾河里故沟存焉,今无复
有水。一水历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城西阜
下有大泉,西流注涧,与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山海经》曰:鼓钟之
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即是山也。其水重源又发,南至西马头山,东截坡下,
又伏流南十余里复出,又谓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
焉,而南流注于河。是水冬乾夏流,实惟乾河也。今世人犹谓之为乾涧矣。河水
又与畛水合。水出新安县青要山,今谓之疆山。其水北流,入于河。《山海经》
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河水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
疆山东阜也。东流,俗谓之疆川水,与石瓜畴川合。水出西北石涧中,东南流,
注于疆水。疆水又东迳疆治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水
出河南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山海经》曰:水多黄贝,伊、洛门也。其
水北流,分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平阴县北。
《地理风俗记》曰: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又曰:在平城之南,
故曰平阴也。三老董公说高祖处。陆机所谓皤皤董叟,谟我平阴者也。魏文帝改
曰河阴矣。河水左会濝水出垣县王屋西山濝溪,夹山东南流,迳故城东,即
濝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击赤眉别挍,
皆降之。献帝自陕,北渡安邑,东出濝关,即是关也。濝水西屈迳关城南,
历轵关南,迳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东流注于河。《经》书清水,非也,
是乃濝水耳。
△又东至邓。
洛阳西北四十二里,故邓乡矣。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

○河水五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迳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
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
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
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
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河
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
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
《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
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
河水右迳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
东迳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
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
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
迳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
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
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
所矣曰登彼西山。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雒阳令
徐循与处士平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
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岧峣,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
清飙也。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
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
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
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斗讼兵阵,故遁甲攻
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秩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
水于斯,有盟津之目。《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
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燌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
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
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
又谓之曰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
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
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沈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
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河水又东,湨水入
焉。《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
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
有光。《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入于民室。
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
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
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东,泲水注焉。
△又东,过巩县北。
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
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
河上,生擒万余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山原}邱,其
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成公子安
《大河赋》曰:鳣、鲤、王鲔,暮春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佗处则
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
候周师。即是处也。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洛水于巩县东迳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
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应玚《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
邱,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迳平皋县南。又东,迳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
皋分河。河水右迳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故人处也。
河水又东,迳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曹大家
《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河水又东,迳成皋大伾山
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
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汭至大伾者也。
郑康成曰:地肱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荧
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
今泲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皋县之
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崄,崎而不平。
《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
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
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擒虎
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
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苕苕孤上。景
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
南对玉门,昔汉祖与腾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泽岸有土穴,魏攻宋
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
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
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蒿渚之山,泉发
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流为索水,西注为东关
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于东关水。又西北,蒲水入焉。
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
山,其山复涧重岭,欹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
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又东
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煖,故世谓之温
泉。东北流,迳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迳虎牢
城东。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艰赋》所谓步
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余按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
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又按郭缘生
《述征记》、刘澄之《永初记》,并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
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余按: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又不在此也,于是
求坛,故无仿佛矣。河水又东,迳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河水又东,迳
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
所未详。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
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
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
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
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
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
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
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
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北,迳卷之扈亭北。《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
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东,
迳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
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河水又东,迳卷县北。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
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迳赤岸固北而东北注。
△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
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
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
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
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
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
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
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
匠而还。
△又东,过燕县北,淇水自北来注之。
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
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
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南。《汉书·
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
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迳滑台
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
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瞆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
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
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威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
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
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续汉书》曰:延熹九年,
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
今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
清,天下平。今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当
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徵,岂独诸侯有窥京师
计也?明年,宫车宴驾,徵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
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
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
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
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桢《黎
阳山赋》曰:南阴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昔慕容玄明自邺,率
众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昬而流澌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
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
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案: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邱、户牖、首垣诸邑,及
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
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
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
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
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
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
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
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迳鹿鸣城南,又东北,迳白马县之
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
十许步,状丘斩城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
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上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距白马县故城可五
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上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
则山崩。《注》云:山在郑北,故郑也。所未详。刘澄之云:有白马塞,孟达登
之长叹,可谓于川土疏妄矣。亭上旧置凉城县,治此。白马渎又东南,迳濮阳县,
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河水自津东北,迳凉城县,河北
有般祠。《孟氏记》云:祠在河中,积石为基,河水涨盛,恒与水齐。戴氏《西
征记》曰:今见祠在东岸临河,累石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无灵,不如孟
氏所记,将恐言之过也。河水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邱郡界,临
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述征记》曰:凉
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
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酾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
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东北迳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
率师,纳卫太子蒯瞆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邱卫国县西
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故渎又迳繁阳
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者也。北迳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
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故渎又东北,迳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
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故渎又东北,迳平邑郭西。《竹书纪年》:
晋列公四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十年,齐田汾及邯
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
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
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
志》曰: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女坐>,
届此思哭,是曰女<女坐>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
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
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
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
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
雄作诔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献帝建安中,袁绍
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
衰绖赴者,千余入。玄注《五经》、《谶纬》、《侯》、《历》、《天文经》,
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县北有沙邱堰,《尚书·禹
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至于大陆,北播为九
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
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
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所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
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癭陶、贝邱、鬲、般、广川、信都、东
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并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
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
之故渎,自沙邱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故城西,又屈迳
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
大河故渎又东,迳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
按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
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清河之厝也,王莽改
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
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图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
北,邱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
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
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
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迳艾亭城南,又东,迳平晋城南。今城中
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
化,兴立神庙。浮图以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迳灵县故
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迳鄃县故城
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
迳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
西。《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
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大河故渎又北,迳修
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
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大河
故渎北出,为屯氏河,迳馆陶县东,东北出。《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
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
堤,上使河堤使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
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
渎,又东北迳信城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曰: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
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迳广宗县故城西,又
北迳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
县隶焉。左渎又北,迳经城东,缭城西,又迳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
迳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界城亭北,又东北,迳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长乐,
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迳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
北,迳广川县故城西,又东,迳棘津亭南。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
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刘澄之云:谯郡酂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
也,吕尚所困处也。余按《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杜预
《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酂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
说。然天下以棘为名者多,未可咸谓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
使荀吴帅帅,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阙而不书。服虔
曰:棘津,犹孟津也。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
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虽千古茫昧,理
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
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韩婴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
牛朝歌,行年九十,食为帝师。皇甫士安云:欲隐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故
入钓于周。今汲县城亦言有吕望隐居处。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迳趣,赵、
魏为密。厝之谯、宋,事为疏矣。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十三
州志》曰:张甲河东北至修县,入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迳信
城县故城南,又东,迳清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魏自清阳徙置也。又东北,迳
陵乡南,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东阳县故城南。《地理志》曰:
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谓之高黎郭,非也。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
故县也。又东,散绝无复津迳。屯氏别河又东北,迳清河郡南,又东北迳清河故
城西。汉高帝六年,封王吸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
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也。又东北,迳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
东迳绎幕县故城南,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迳平原县,枝津北出,至安陵县遂
绝。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迳重平县故城南。应劭曰: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
平乡,故县也。又东北迳重合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
年,封齐孝王子刘越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
故县也。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迳阳信
县故城北。《地理志》,渤海之属县也。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
大河故渎,又迳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
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渎,自平
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
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迳临齐城
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迳其城东故渎,广四十
步,又东北,迳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齐
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又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
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
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
渎也。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
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又迳般县故城北,王莽更
之曰分明也。东迳乐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
原邑,今分为郡。又东北,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
迳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顺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
里有信乡,故县也。屯氏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北,又东,迳灵县北。又东北,
迳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地理志》曰:河水自灵
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迳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
渎之称也。又东,迳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十三州志》
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又东北过卫国县南,又东北过濮县北,瓠子河出焉。
河水东迳铁丘南。《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罕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
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
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
有竿城。《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
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人
塞决河,起龙渊宫。河水东北流而迳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
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
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沈白马祈
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吏民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
而止,公私庄其勇节。河水又东北,迳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迳鄄
城县北,故城在河南一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
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
十余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
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
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墓层广高数丈,卫宣公
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
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河水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
《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迳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
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邱县而北出,东迳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
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
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邱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黎渊也,亦谓之浮水焉,
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地理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
渎东绝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
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迳卫国邑城北。故
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迳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
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
浮水故渎又东,迳河牧城而东北出。《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
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
东,迳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
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迳东阿县故
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
河水自邓里渠东北,迳昌乡亭北,又东北,迳确磝城西。《述征记》曰:
确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
嘉七年,到彦之北入,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
河,平确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
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
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
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懽,屯耕于茌平,闻鼓角鞞铎之
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
东迳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
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
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王服太阿
之剑,阿缟之衣也。又东北迳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迳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
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迳西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
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
流,迳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
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
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余
按:临济,故狄也。是济所迳,得其通称也。河水又迳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
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迳茌平城东,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茌、
时音相近耳。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
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
池,池南故基尚存。中城内,有一石台。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
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币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迳东武阳县故城
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
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邱,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绝。绍围
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众泣曰:
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馀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
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
郭尚存。水币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迳阳平县之冈城西。《郡
国志》曰:阳平县有冈城亭。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
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
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阳平阳平县北
一十里,有故莘亭,阸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宿
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孝祠矣。漯水又东北,
迳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空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
孙于乐平,并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
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币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
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
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一十七
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
城,疑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
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
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迳清河城南,
又东北,迳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
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垅,京相璠曰:聊城县
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迳文乡
城南,又东南迳王城北。魏泰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
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
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迤,东注漯水矣。《地理志》:桑钦曰:漯水出高唐。余
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
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
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闲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
东北,迳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
援城。漯水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
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
赵鞅帅师伐齐,取黎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
城。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县故黎邑也。汉武帝元狩三年封匈奴降王昆
邪为侯国,王莽更名翼城。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汉沇州刺史
刘岱碑。《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迳著县
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
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迳东朝阳县
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华寄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
加东。《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
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
大传》。文帝安车徵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朝错受《尚书》于徵君,号曰伏生
者也。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迳东邹
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
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
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汉帝高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
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也。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
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
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地理风俗记》曰:漯水
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
亦是水者也。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帝文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庐为侯国
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
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
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
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昌县故
城南,又东,迳般县故城南,又东,迳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
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迳朸乡县故城南。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
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也。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
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
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
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
曰安乐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骃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
封邑。非也。案《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
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
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馀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
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十
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
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
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
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
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三齐略记》曰:富城东
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繙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
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
水矣。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
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
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
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魏青州刺史张治此,
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地
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
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
言河水迳高唐县东,非也。按《地理志》曰: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
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
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渎又东北,历长堤,迳漯阴县北。
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
西。汉高帝七年。封郎中万?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西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
县也。
△又东北过漯阴县北。
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
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毫等数百,乘船寇平原。
县令刘雄门下小史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并为贼擒。辅求代雄,毫
纵雄于此津,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迳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
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地理风
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
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又东北过蓼城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经》
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迳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
入于海。《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
曰: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入于河。河
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
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
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君云:碣石在海
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
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发帖际遇]: 林风冒充青木堂主向反清份子征收活动经费,结果:骗得银两36.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六

○汾水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
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
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
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
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
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
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
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
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
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
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
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
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
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
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
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
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
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
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
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
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
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
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
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
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
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
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
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
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
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
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
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
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
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
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
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
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
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
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
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
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
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
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
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
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
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
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
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
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
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
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
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
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
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
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
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
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
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
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
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
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
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
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
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
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
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
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
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
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
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
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
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
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
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
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
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
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
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
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
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
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
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
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
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
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
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
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
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
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
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
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
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
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
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
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
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
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
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
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
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
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
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
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
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
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
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
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
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
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
《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
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
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
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
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
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
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
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后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
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
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迳皮县南。《竹书
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
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
今无水。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馀,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
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
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
即此处也。
○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
浍水东出详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迳翼城南。按《诗谱》言,晋
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
里,又命之为绛。故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
公二十六年》,晋士蒍城绛以深其宫,是也。其水又西南,合黑水,水导源东北
黑水谷,西南流,迳翼城北,右引北川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乱流西南,入浍
水。浍水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竹书纪年》曰:庄伯十二年,翼侯焚
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也?又有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又有高
泉水,出东南近川,西北趣浍交,注浍。又南,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遁
甲开山图》曰:绛山东距白马山谓是山也。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
合,即教水之枝川也。《史记·白起传》称,涉河,取韩安邑,东至乾河,是也。
其水西与田川水合,水出东溪,西北至浍交入浍。又有女家水,出于家谷。《竹
书纪年》曰: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有范
壁水出于壁下,并西北流至翼广城。昔晋军北入翼广以筑之,因即其姓以名之,
二水合而西北流,至浍交,入浍。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俗谓之白水,非也。
水出绛山东谷,寒泉奋涌,扬波北注,县流奔壑,一十许丈。青崖若点黛,素湍
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盖
以故绛为言也。《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水灌晋阳,不没者三版。智氏曰:
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阳,绛水可以浸安邑。时韩居
平阳,魏都安邑。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以亡。
鲁定公问:一言可以丧邦,有诸?孔子以为几乎,余睹智氏之谈矣。汾水灌平阳,
或亦有之。绛水浸安邑,未识所由也。
△西过其县南。
《春秋·成公六年》,晋景公谋去故绛,欲居郇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
不如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遂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盖在绛浍之阳。
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古文琐语》
曰:晋平公与齐景公乘,至於浍上,见乘白骖八驷以来,有犬貍身而狐尾,随平
公之车。公问师旷,对曰:首阳之神有犬,貍身狐尾,其名曰者来,饮酒得福则
徼之。盖于是水之上也。
△又西南过虒祁宫南。
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时有石言于魏榆,晋侯以问
师旷,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臣闻之,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
物言也。今宫室崇侈,民力彫尽,石言,不亦宜乎?叔向以为子野之言,君子矣。
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竹书纪年》曰:晋平公五年,浍绝于梁。
即是水也。
△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
晋智伯瑶攻赵襄子,襄子奔保晋阳。原过后至,遇三人于此泽,自带以下不
见,持竹二节,与原过曰:为我遗无恤。原过受之于是泽,所谓王泽也。
○涑水
△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
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
山也。其水东迳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西合涑水。郑使子产问晋平公疾,
平公曰:卜云,台台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子产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
季曰实沈,不能相容。帝迁阏伯於商邱,迁实沈於大夏。台台,实沈之后,能业
其官,帝用嘉之,国于汾川。由是观之,台台,汾、洮之神也。贾逵曰:汾、洮,
二水名。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然则涑水殆亦洮水之
兼称乎?
△西过周阳邑南。
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
周阳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汉景帝以封田胜为侯国。涑水西迳董池陂南,即
古董泽,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即斯泽也。涑水又
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
多薯藇,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
按《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又西南过其县南。
涑水又西经仲邮泉阝北,又西迳桐乡城北。《竹书纪年》曰:翼侯伐曲沃,
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者也。《汉书》曰: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
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者也。涑水又西,与沙渠水合,水出东南近
川,西北流注于涑水。涑水又西南,迳左邑县故城南,故曲沃也,晋武公自晋阳
徙此,秦改为左邑县,《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
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轻
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水侧即狐突遇申生处也。
《春秋传》曰: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曰:夷吾无礼,吾请帝
以畀秦。对曰:神不歆非类,君其图之。君曰,诺。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
期而往,见于此处。故传曰:鬼神所凭,有时而信矣。涑水又西,迳王官城北。
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
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
也。
△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
余按:《礼》天子诸侯台门,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书传也。故晋邑矣,春秋
时,魏绛自魏徙此。昔文侯悬师经之琴于其门以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
盖增广之。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东郡。王莽更名洮队,县曰河东也。有项
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东号曰斥仙。汉世又有闵仲叔,隐遁市邑,罕有知
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
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
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
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景纯《注》曰:言群巫上
下灵山,采药往来也。盖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其水又
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
盐监。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宿沙煮海
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监,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
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
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
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
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泽。池西又有一池,
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
晋谋去故绛,大夫曰:郇瑕地沃饶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
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
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一千馀人守之。周穆王、
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
置县以守之。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
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
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
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于是乃适西河,大
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
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
《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余按《竹书纪年》云:晋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师送公子重耳,围令狐,桑泉、
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
退舍,次于郇,盟于军。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桑泉、臼衰,并在解东南。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
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
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以
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晋围郑,郑伯使烛之武谓秦穆公曰:晋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涑水,又西南,
迳张阳城东,《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
东张矣。高祖二年,曹参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孙遬军东张。大破之。苏
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
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
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
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
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于东则连木乃陟,百梯方
降,岩侧縻锁之迹,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
泽渚,所未详也。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
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
○文水
△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文水出文谷,东径大陵县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武氏
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地,东南注文水。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文水又南,迳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
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
可五十馀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惟西侧一处,得历级升陟,顶上平地一
十许顷。沙门释僧光表建二刹。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
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之名矣。两泽丰澍,则通入文水。又南,迳兹氏县
故城东,为文湖,东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谓之西河泊,在县直东一十里,
湖之西侧临湖,又有一城,谓之猪城。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盖即水以名
城也。
文湖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东。按:《晋书地道记》、《太康地记》,西河
有中阳城旧县也。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
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
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
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
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云:
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
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
离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又东入于汾。
水注文湖,不至汾也。
○洞涡水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洞过水出乐平县西北。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过水。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迳受阳县故城东。按
《晋太康地记》,乐平郡有受阳县。卢谌《征艰赋》所谓历受阳而总辔者也。其
水西南入洞过水。
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于洞过水。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
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
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
《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
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
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
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
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
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
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
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
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即是水也。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
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
王援桐叶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
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
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
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
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
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
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
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沼水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
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於此,故智氏用亡。其渎乘高,东北注入晋阳
城,以周园溉。汉末,赤眉之难,太原郡掾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
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
流,迳旧溪东南出,迳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荀
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
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
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椹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
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
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闲关也,是《经》之误证耳。
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
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於河。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发帖际遇]: 林风帮张无忌翻译小昭写的情书,得到辛苦费银两14.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七

○济水一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泽。郭景纯云:联、沇
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
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
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流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
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
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迳其城东故县之原乡。
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
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
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传呼失实
也。济水又东南,迳絺城北,而出於温矣。
其一水,枝津南流,注於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
涧水。南迳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
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迳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
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
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
《春秋》,樊氏畔,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其水东北流,
与漫流水合。水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
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迳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又东
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
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
迳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
出轵南睾,向城北。城在睾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
轵西有地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
名而无城也。阚骃《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
《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
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导,
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迳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
亦曰冶水。又东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
迳白骑坞南,坞在原上,据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岨崄,惟西版筑而已。东
北流,迳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迳安国城东,又南,迳无
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
湨水又南注于河。
△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又东过其县北。
济水於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迳温县故城西,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
《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济水南历虢公台
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郭缘生《述征
记》曰:济水迳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迳温城北,又东迳虢公冢北。《皇览》曰:
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迳
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屈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迳阳乡城北,又东
南迳李城西。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
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李同死,封其父为李侯。故徐广曰:河内
平皋县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蒹葭萑苇生焉,号曰
李陂。又迳坟城西,屈而东北流,迳其城北。又东迳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
襄国徙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邱,以其在
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瓒注《汉书》云:《春秋》,狄人伐邢,邢迁夷
仪,不至此也。今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一百馀里,邢是丘名,非国也。余按:
《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昔晋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
处也,非无城之言。《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
·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汉高帝七年封砀郡长项佗为
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北砾磎南,东出
过荥泽北。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
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波水
以成潴。阚骃曰:荥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
其淫水,而於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
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
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
浚仪渠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汉灵帝建宁
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
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
可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
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周城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山,即三皇山,
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济水又东迳西广武城北。《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
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高祖中胸处也。山下有水,北流入
济,世谓之柳泉也。
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俎,置
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
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谓之广武涧。
项羽叱娄烦於其上,娄烦精魄丧归矣。
济水又东,迳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
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
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
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道,自此始也。门南际河,有故碑云:
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遹荒庶土。云大河冲塞,侵
齿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
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辛未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
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
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邳,回流北岸,其势郁懞涛怒,湍急激疾,一
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
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
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
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弘表也。昔禹修九道,《书》
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
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
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城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安城向豹,字伯尹。丞汝
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
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厥如也。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
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城。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
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济水与河,浑涛东注,自西缘带山隰,秦、汉
以来,亦有通否。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
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刘公于
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
《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
在敖北。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
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
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
战,设伏於敖前,谓是也。迳虢亭北。池水又东北,迳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
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
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其
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
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迳金亭,又北,迳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
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太叔。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
北有坛山罡,《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以为坛台罡也。其水乱流,
北迳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以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
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又北,迳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
流杂堡固,名为大栅坞。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
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
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於索。斯水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
索水又北屈东,迳大索城南。《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即此城也。
《晋地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汉书》,京、索之间也。索水又东,迳
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国也,今虢亭是矣。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虢
亭,俗谓之平咷城。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盖
号、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
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
故作鸠杖以扶老。案《广志》,楚鸠一名嗥啁,号咷之名,盖因鸠以起目焉,
所未详也。索水又东北流,须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
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渊,世谓之车
轮渊。渊水东北流,谓之木蓼沟。又东北,入于须水。须水又东北流,于荥阳城
西南,北注索。索水又东,迳荥阳县故城南。汉王之困荥阳也,纪信曰:臣诈降
楚,王宜间出。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
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羽见信大怒,遂烹之。信冢在城西北三里,故蔡伯喈
《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阳。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阳。王莽
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
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阳乡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
故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庙前有石蹠,
蹠上有石的。石的铭具存。其铭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今犹祀祷焉。索水又
东迳周苛冢北。汉祖之出荥阳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阳,获苛,曰:
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索水又东
流,北屈西转,北迳荥阳城东,而北流注济水。杜预曰: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
东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颍,次于旃然。即是水也。
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
王,指水为断故也。《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盖因城地而变名,为
川流之异目。
济水又东,迳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
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迳卷县故城东,又南迳衡雍城西。《春秋左
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杜预阙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
曰:郑地也。言济水自荥泽中北流,至垣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出新郑百里。
斯盖荥、播、河、济,往复迳通矣。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故
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
会于荥泽,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荣泽,而屠
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晋士
谷盟于垂陇者也。京相璠曰:垂陇,郑地。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陇城,即此是也。
世谓之都尉城,盖荥阳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
泽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
巫沙者也。泽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
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阳城也。《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
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还釐于郑者也。《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
卫,荀瑶城宅阳。俗言水城,非矣。
济水自泽东出,即是始矣。王隐曰:河泆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为
北济也。济水又东南迳釐城东。《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杜预所谓釐也。
京相璠曰: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釐城也。
济水右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
鼎扬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水出
石暗涧,东北流,又北,与濏々水合。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
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溪水历二树之间,东流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
北,注黄水。黄水又北,迳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
南小陉山,东北流,又北流,迳高阳亭西,东北流注於黄水。又东北,迳故市县
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黄水又东北到荥泽南,
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
《竹书·穆天子传》曰:甲辰,天子浮於荥水,乃奏广乐,是也。一水东北流,
即黄雀沟矣。《穆天子传》曰:壬寅,天子东至於雀梁者也。又东北与不家沟水
枝津合。二水之会为黄渊,北流注於济水。
△又东过阳武县南。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蒗{艹砀}渠出焉。
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迳阳武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阳桓矣。
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一百五十步,渊流名为白沟。又东迳房城
北。《穆天子传》曰:天子里甫田之路,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为
赵郡房子也。余谓穆王里郑圃,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更为非矣。
济水又东迳封丘县南,又东迳大梁城北,又东,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
之故城北。县有黄亭近济,黄水出焉,又谓之曰黄沟。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
因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
魂幽野。于是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故谥曰昭灵夫人,因
作寝以宁神也。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
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
东昬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济水又东,迳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
改之曰济前者也。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东观汉记》曰:光武
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
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
北济也,自荥泽东迳荥阳卷县之武修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
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济水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
《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
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济渎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按《竹书纪年》,梁惠成
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於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云:是梁
惠王十五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迳阳武到密者是矣。济渎又东,迳酸
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
纳许攸之策,破袁绍军处也。济渎又东,迳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
《春秋》为长丘焉。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汉
高帝封翟旴为侯国。濮水出焉。
济渎又东,迳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
北济也,县故卫地也。《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於平丘,是也。县
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又东过济阳县北。
北济也,自武父城北,阚骃曰:在县西北,郑邑也。东迳济阳县故城北。圈
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
△又东过定陶县南。
南济也。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迳戎城北。《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
于潜。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济水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
济平亭也。济水又东,迳秦相魏冉冢南。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
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范睢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
封,出关,辎重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
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遂葬定陶,贵震山东。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
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
生、四夷十馀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冢,二旬皆
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
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
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
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
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水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也。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
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
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之于陶,为朱
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数千金,富好行德,子孙
修业,遂致巨万,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屈从县东北流。
南济也。又东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
东,迳陶丘北,《地理志》曰:《禹贡》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
为釜丘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於釜丘者也。《尚书》所
谓导济水自陶丘北,谓此也。菏水东北,出於定陶县,北,屈,左合氾水。氾水
西分济渎,东北迳济阴郡南。《尔雅》曰:济别为濋。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
广异名也。氾水又东,合於河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阳。
张晏曰:泛水在济阴界,取其泛爱弘大而润下也。泛水之名,于是乎在矣。河水
又东北,迳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河,而北注
济渎也。

[发帖际遇]: 林风完成赞美飞天神龙洪安通巨侠的对联一副,得到赏赐银两18。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八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
迳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
为侯国。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
曰祁都也。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
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
《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
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
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
故班固云,文湮枣野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
年》,楚子襄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
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
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
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
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某棠,区区
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邱陵之逦迤,亚五岳之
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披面而
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
号曰同池陂。又东迳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
也。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
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迳桃城南,即《战国策》所
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
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城北,延津
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
酸渎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
八年》,公会晋师於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邱城之者也。
或亦谓之宛亭。《春秋》: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
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
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
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
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按《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
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东,迳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路出于
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
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蒲宰,修沟渎。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
无鲁字。又入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迳韦城南,即白
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
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於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迳长
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
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
濮渠迳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
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
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
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
《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蓁
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昔吴
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
北濮出焉。濮渠又东,迳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漕也。《毛传》云:须,
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迳邑,故思。濮渠又北,迳襄邱亭南。《竹书纪年》
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邱;十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邱者也。濮
水又东,迳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
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
水也。濮水又东,迳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
故属东郡。濮水又东,迳葭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
幽公于楚邱,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迳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
氏县有鹿城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於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
又东,与句渎合,渎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迳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
谷邱也,《左传》以为句渎之邱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
会贞濮水,与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钜野,亦《经》所
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钜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
薛训渚,历泽西北流,又北迳阚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
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
县阚乡城中,冢高七丈,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
《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於北口,一百二十里,
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
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
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
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於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
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桑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
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
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
移,故侧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垞,垞
东三里即济水。
济水又北,迳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胡须朐国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
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
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良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
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
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迳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
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
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
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迳鱼山东,左合
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
颊水又迳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
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迳鱼山南,山即吾山也。
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
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
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
相璠云: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
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
固。即是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
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
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
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
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
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
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
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
得言彼也。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
年,王子城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
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
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於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
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
渎流移,故侧岸也。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於鲁济,
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
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
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
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
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
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
耆老言,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馀里。济水
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
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
北流而为清。《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
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
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
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
在北故也。
济水又迳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
因谓之升城焉。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
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迳东太原郡
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迳卢县故城北,
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
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
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
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
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
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迳猎山东,又
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
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
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
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
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
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
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
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揪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
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
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
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
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
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於济,谓之泺口也。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
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
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却克战於鞍,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
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却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
者,有一於此,将为戮矣。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
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於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
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
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
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
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
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
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
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
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
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
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於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
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
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
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邱城,
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
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
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
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
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
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
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於泷水。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
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
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辟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
迳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
国。其水北流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
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邹平又北,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
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东观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
《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
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
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
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
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
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
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
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
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
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
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
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济水又迳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
吕尚封於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
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
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
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
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
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
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
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
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
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
北迳楚丘城西。《地理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
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
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
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武县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
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迳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
·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
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
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
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
济也。《尚书》豫州下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
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
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
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未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
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
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子贺嗣。贺废,国除,
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
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
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
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褎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
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
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
《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
山也。
△又东过东缗县北。
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济水又东,迳东缗
县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
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封
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兖州北为菏水。
济水东迳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迳武棠亭
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
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
菏水又东迳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济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泽有濛淀,育陂,
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
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
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
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凤
麟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迳钜野县北,何承天
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皇览》曰:
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
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迳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
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
《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峻冢,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
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
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
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
中郎传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
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
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
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
雕镂,然洽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
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
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任城县在北,夏后氏之任
国,王莽之延就亭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国。县有诗亭,《春秋》之诗
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
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
菏水又东,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
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
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
军,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
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
《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
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
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
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
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
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
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
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
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
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
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
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
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九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
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
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
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
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
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
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阳矣。马季长曰:晋地自朝
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
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瓒注《汉书》云:按韩非书,秦昭王越赵长平,西伐修
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甯,
更名甯曰修武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甯,是也。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
侯国。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汉高与滕公济自玉门津而宿小修
武者也。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陂,南北
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
界沟,分枝津为长明沟,东迳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
迳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
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又东南注长明沟,沟水又东,迳射犬城北。
汉大司马张扬为将杨丑所害,眭固杀丑屯此。欲北合袁绍。《典略》曰:眭固,
字白菟,或戒固曰,将军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见犬,其势必惊,宣急去。固不从。
汉建安四年,魏太祖斩之于此,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守之。兖州叛,太祖曰:惟
种不弃孤。及走,太祖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
公曰:唯其才也,释而用之。长明沟水东入石涧,东流,蔡沟水入焉。水上承州
县北白马沟,东分,谓之蔡沟,东会长明沟水,又东,迳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
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阳县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为二水,南
为苟泉,北则吴渎,二渎双导,俱东入陂。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
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
泉,相去四五里,参差合次,南注于陂泉。陂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
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际泽侧有隤城。《春秋·隐
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苏忿生之田,攒茅、隤十二邑与郑者也。京相璠曰:河内
修武县北有故隤城,实中。今世俗谓之皮垣,方四百步,实中,高八丈。际陂北,
隔水一十五里,俗所谓兰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际陂,世谓之敕
丘,方五百步,形状相类,疑即古攒茅也。杜预曰:二邑在修武县北,所未详也。
又东,长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东南伏流,迳一十三里,重源濬发于邓城西北,
世亦谓之重泉水也。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
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琊王戎、黄门郎河内向
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
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
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
有遗竹焉,盖谓此也。其水又南,迳邓城东,名之为邓渎,又谓之为白屋水也。
昔司马懿征公孙渊,还,达白屋,即于此也。其水又东南流,迳隤城北,又东南,
历泽注于陂。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
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次东又得焦泉,泉发于天门之左,天井固右。
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馀,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
东五百馀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平地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
馀,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崄绝,无由升陟矣。上
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寺有十馀僧,给养难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杂
树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无增减,山居者资以给饮。北有石室
二间,旧是隐者念一之所,今无人矣。泉发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谓之焦泉也。
次东得鱼鲍泉,次东得张波泉,次东得三渊泉,梗河参连,女宿相属。是四川在
重门城西,并单川南注也。重门城,昔齐王芳为司马师废之。宫于此,即《魏志》
所谓送齐王于河内重门者也。城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陂,次东,
又得卓水陂,次东,有百门陂,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汉高帝八年,封玈
罢师为共严侯国,即共和之故国也。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山。山在国北,
所谓共北山也,仙者孙登之所处。袁彦伯《竹林七贤传》,稽叔夜尝采药山泽,
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其水三川南合,
谓之清川。又南迳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曰,共县有凡亭。周凡伯
国,《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
城。今在西南。其水又西南与前四水总为一渎,又谓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清
水又东,周新丰坞,又东注也。
△东北过获嘉县北。
《汉书》称,越相吕嘉反,武帝元鼎六年,巡行於汲之新中乡,得吕嘉首,
因以为获嘉县。后汉封侍中冯石为侯国。县故城西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冢北有
碑,越字彦善,县人也,累迁桂阳郡、五官将、尚书仆射,遭忧服阕,守河南尹,
建宁中卒。碑东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
清水又东,周新乐城,城在获嘉县故城东北,即汲之新中乡也。
△又东过汲县北。
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濬急,世人亦谓之磻溪,
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
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
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
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
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
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朝,遯钓鱼水,何必渭
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清水又东迳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桥石崩褫,馀基尚存。 清水又东,与仓
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仓谷,谷有仓玉珉石,故名焉。其水东南流,潜行地下,
又东南复出,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
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
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诗》所谓坶野洋洋,檀车煌煌者也。有殷大夫
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
志也?太和中,高祖孝文皇帝南巡,亲幸其坟而加吊焉,刊石树碑,列于墓隧矣。
雹水又东南,入于清水。
又东南迳合城南,故三会亭也,以淇、清合河,故受名焉。清水又屈而南,
迳凤皇台东北,南注之也。
△又东入于河。
谓之清口即淇河口也,盖互受其名耳。《地理志》魏郡曰:清河水出内黄县
南。内黄无清水可来,所有者惟钟是水耳。盖河徙南注,清水渎移,汇流迳绝,
馀目尚存,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曹公开白沟,遏水北注,方复故渎矣。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
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
冀州,治此也。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
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
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
沁水。
△又南过阳阿县东。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
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
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以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
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水出鹿
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
年,封卞?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
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
南,注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
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
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
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
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
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
沁水。
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
奇为翳薈也。
△又南出山,过沁水县北。
沁水南迳石门,世谓之沁口。《魏土地记》曰:河内郡野王县西七十里,有
沁水,左迳沁水城西,附城东南流也。石门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为魏野王典农
中郎将之所造也。按其《表》云: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
行沁水,源出铜鞮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
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木门朽败,稻田汎滥,岁功不成。臣辄按
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亢旱,增堰进
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闭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
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
延,以赞时要。臣孚言。诏书听许,于是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门枋,故
石门旧有枋口之称矣。溉田顷畮之数,间关岁月之功,事见门侧石铭矣。水西
有孔山。山上石穴洞开,穴内石上,有车辙牛迹。《耆旧传》云,自然成著,非
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为朱沟水。
沁水又迳沁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晋
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东,迳沁水亭北,世谓之小沁城。沁水又东,
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渊,南流为台渟水,东南入沁水。
沁水又东,倍涧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
△又东过野王县北。
沁水又东,邘水注之。水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异名也。《淮南子》
曰: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崄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
乱,则伐我难矣。君子以为能持满。高诱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内野王县西北上
党关也。诗所谓徒殆野王道,倾盖上党关,即此山矣。其水南流迳邘城西,故
邘国也。城南有邘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伐郑,富辰谏曰:邘,
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王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邘台是也。今故城当太
行南路,道出其中。汉武帝封李寿为侯国。邘水又东南,迳孔子庙东,庙庭有
碑。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
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
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
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巅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
辕处也。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
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碑云:鲁国孔氏,官于洛阳,因居庙下,以奉蒸尝。斯言
是矣。盖孔氏因迁山下,追思圣祖,故立庙存飨耳。其犹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
矣,非谓回辕于此也。邘水东南迳邘亭西。京相璠曰:又有亭在台西南三十
里。今是亭在邘城东南七八里,盖京氏之谬耳,或更有之,余所不详。其水又
南流,注于沁。
沁水东迳野王县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绝,而韩之野王降。
始皇拔魏东地,置东郡。卫元君自濮阳徙野王,即此县也。汉高帝元年为殷国,
二年为河内郡,王莽之后队。县曰平野矣。魏怀州刺史治,皇都迁洛,省州,复
郡。水北有华岳庙。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
玩也。怀州刺史<击页>邱李洪之之所经构也。庙有碑焉,是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
龟以和平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东,朱沟枝津入焉。
又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山海经》
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丹水自源东北流,又屈
而东注,左会绝水。《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杨谷,故《地理志》曰:杨谷,绝水所出。东南流,左会长平
水。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东南流,迳其县故城,泫氏之长平亭也。《史记》曰: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使廉颇为将,后遣马服
君之子赵括代之。秦密使武安郡白起攻之。括四十万众降起,起坑之于此。《上
党记》曰: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
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桀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城之左右,
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馀里,悉秦、赵故垒,遗壁犹存焉。汉武帝
元朔二年,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国。其水东南流注绝水。绝水又东南流,迳泫氏县
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绝水东南与泫水会,水
导源县西北泫谷。东流迳一故城南,俗谓之都乡城。又东南,迳泫氏县故城南,
世祖建武六年,封万普为侯国。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
《上党记》曰:长平城在郡南山中。
丹水出长平北山,南流。秦坑赵众,流血丹川,由是俗名为丹水,斯为不经
矣。丹水又东南流,注于丹谷,即刘越石《扶风歌》所谓丹水者也。《晋书地道
记》曰:县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途自此去,不复由关矣。丹水又迳二石
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东
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
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县故城西,所谓长平白
水也。东南流历天井关。《地理志》曰:高都县有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
天井,关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刘歆《遂初赋》曰:驰太行之崄峻,入天井之高
关。太元十五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容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去长子一百
六十里。白水又东,天井溪水会焉。水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白水又东南流,入丹水,谓之白水交丹水。又东南出山迳鄈城西,城在山际,
俗谓之期城,非也。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
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转,
光沟水出焉。丹水又西,迳苑乡城北,南屈东转,迳其城南,东南流注于沁,谓
之丹口。《竹书纪年》曰:晋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
相反击。即此水也。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
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
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
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
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
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
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
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
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
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
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
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
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朱沟水又东南注
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
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
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
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沙沟水又
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
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
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
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发帖际遇]: 林风偷听到尹志平酒后吐露真言,威胁要将他的丑事公开,得到封口费银两12.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淇水
△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
《山海经》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侧,颓波漰注,冲激横山,山上合
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积隍涧,倾澜渀荡,势同雷转,激水散
氛,暧若雾合。又东北,沾水注之。水出壶关县东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泉流发于西北隅,与金谷水合,金谷即沾台之西溪也。东北会沾水,又东流注淇
水。淇水又迳南罗川,又历三罗城北,东北与女台水合。水发西北三女台下,东
北流注于淇。
淇水又东北历淇阳川,迳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带涧枕淇。
淇水又东北,西流水注之。水出东大岭下,西流,迳石楼南,在北陵石上,
练垂桀立,亭亭极峻。其水西流,迳注于淇。
又东迳冯都垒南,世谓之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
淇水又东出山,分为二水,水会立石堰,遏水以沃白沟,左为菀水,右则淇
水。自元甫城东南,迳朝歌县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八年,淇绝于旧卫,
即此也。淇水又东,右合泉源水。水有二源,一水出朝歌城西北,东南流。老人
晨将渡水,而沉吟难济。纣问其故,左右曰:老者髓不实,故畏寒也。纣乃于此
斮胫而视髓也。其水南流东屈,迳朝歌城南。《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地。
《诗》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禹贡》,
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晋
灼曰:《史记·乐书》,纣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故墨子闻之,
恶而回车,不迳其邑。《论语撰考谶》曰:邑名朝歌,颜渊不舍,七十弟子揜
目,宰予独顾,由蹙堕车。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顾视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堕车
也。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帝受辛于
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单之台,盖鹿台之异名也。武王以殷之遗民,封纣子
武庚于兹邑,分其地为三,曰邶、鄘、卫,使管叔、蔡叔、霍叔辅之,为三监。
三监叛,周讨平,以封康叔为卫。箕子佯狂自悲,故《琴操》有《箕子操》,迳
其墟,父母之邦也,不胜悲,作麦秀歌。地居河、淇之间,后乃属晋,战国时皆
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馀风。土崄多寇,汉以虞诩为长,朋友以难治致吊。
诩曰: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又东与左水合,谓之马沟水。水出朝歌城
北,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又东流与美沟水合。水出朝歌西北大岭下,东流迳骆
驼谷,于中逶迤九十曲,故俗有美沟之目矣。历十二崿,崿流相承,泉响不断,
返水捍注,捲复深隍,隍间积石千通,水穴万变,观者若思不周赏,情乏图状
矣。其水东迳朝歌城北,又东南流,注马沟水,又东南注淇水,为肥泉也。故
《卫诗》曰: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注》云:同出异归为肥泉。《尔雅》曰:
归异出同曰肥。《释名》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犍为舍人曰: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今是水异出同归矣。《博物志》谓之澳水。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
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
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又言:澳,隈也。郑亦不以为津
源,而张司空专以为水流入于淇,非所究也。然斯水即《诗》所谓泉源之水也。
故《卫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左右。卫女思归,指以为喻,淇水左右,盖举水
所入为左右也。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迳黎阳县界南入河。《地理
志》曰:淇水出共,东至黎阳入河。《沟洫志》曰:遮害亭西一十八里至淇水口
是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
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
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
铁柱,木石参用。其故渎南迳枋城西。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水流上下,
更相通注,河清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东流,迳枋城南,东与菀口合。
菀水上承淇水于元甫城西北,自石堰东注菀城西,屈迳其城南,又东南流历土军
东北,得旧石浢,故五水分流,世号五穴口,今惟通并为二水。一水西注淇水,
谓之天井沟。一水迳土军东,分为蓼沟,东入白祀陂。又南分,东入同山陂,溉
田七十馀顷。二陂所结,即台阴野矣菀水东南入淇水。
淇水右合宿胥故渎,渎受河于顿邱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处,立石
堰遏水,令更东北注。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故苏氏曰:决宿胥
之口,魏无虚、顿丘。即指是渎也。
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沟,迳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
救晋,次于雍榆者也。淇水又北迳其城东,东北迳同山东,又东北迳帝喾冢西,
世谓之顿邱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
又北迳白祀山东,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
曰:颛顼葬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淇水又东屈而西转,迳顿丘北。故阚骃云:顿丘在淇水南。《尔雅》曰:山
一成谓之顿丘。《释名》谓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诗》所谓送子涉
淇,至于顿丘者也。魏徙九原、西河、土军诸胡,置土军于丘侧,故其名亦曰土
军也。又屈迳顿丘县故城西,《古文尚书》以为观地矣,盖太康弟五君之号曰五
观者也。《竹书纪年》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皇览》曰:顿丘者,城门名
顿丘道。世谓之殷,皆非也,盖因丘而为名,故曰顿丘矣。淇水东北,迳枉人山
东,牵城西。《春秋·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于牵者也。杜预曰:黎阳东北有
牵城,即此城矣。淇水又东北,迳石柱冈,东北注矣。
△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
淇水又东北,迳并阳城西,世谓之辟阳城,非也。即《郡国志》所谓内黄县
有并阳聚者也。白沟又北,左合荡水,又东北流,迳内黄县故城南。县右对黄泽,
《郡国志》曰:县有黄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陈留有外黄,故加内。《史
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即此县。
△屈从县东北与洹水合。
白沟自县北迳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聚。《春秋左传·昭公九年》,晋
荀盈如齐逆女,还,卒戏阳,是也。白沟又北,迳高城亭东,洹水从西南来注之。
又北迳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
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白沟又东北,迳铜马城西,盖
光武征铜马所筑也,故城得其名矣。
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
沟、淇河,咸得通称也。
△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
白沟水又东北,迳赵城西,又北阿难河出焉,盖魏将阿难所导,以利衡渎,
遂有阿难之称矣。
白沟又东北,迳空陵城西,又北迳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县即
《春秋》所谓冠氏也,魏阳平郡治也。淇水又屈迳其县北。
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
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
淇水又东迳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
之鱼池城,非也。
淇水又东北迳榆杨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
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田融言,
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
行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李廉,迁白马令。中常侍单超等立掖庭民女亳
氏为后,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云上书,移副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谛也。
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
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
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英雄记》曰:公孙
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黄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
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
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
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
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
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
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冀乃
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共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
其略言:高贵不尚节,亩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
偷窃银艾,鄙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
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车马皆灭,不复见。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状闻,
诏下还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旌幽中之讼。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
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
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
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
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
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汉高
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
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
清河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
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
五十里,有枣强城,故县也。
△又北过广川县东。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
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
都之属县也,王莽更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
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迳修县
故城南,屈迳其城东。修音条。王莽更名之曰治修。《郡国志》曰:故属信都。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迳修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
为侯国,故世谓之北修城也。清河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
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
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
谓之羌城,非也。
又东北,右会大河故渎,又迳东光县故城西。后汉封耿纯为侯国。初平二年,
黄巾三十万人,入渤海,公孙瓒破之于东光界,追奔是水,斩首三万,流血丹水,
即是水也。
△又东北过南皮县西。
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东迳乐亭北,《地理志》
之临乐县故城也,王莽更名乐亭。《晋书地道志》、《太康地记》,乐陵国有新
乐县,即此城矣。又东迳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曰为乡
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迳乐陵郡北。
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故城南,又东南,迳高城县故城南,与枝渎
合。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
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
为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魏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
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春秋
·僖公四年》,齐、楚之盟于召陵也,管仲曰:昔召康公锡命先君太公履,北至
于无棣。盖四履之所也。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二说参差,未知所
定。然管仲以责楚,无棣在此,方之为近。既世传以久,且以闻见书之。清河又
东北,迳南皮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章武有北皮亭,故此曰南皮也。王莽
之迎河亭。《史记·惠景侯者年表》云:汉文帝后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为
侯国。建安中,魏武擒袁谭于此城也。
清河又北,迳北皮城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谓之合口,故谓之合城也。
《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即是城矣。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
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出焉。浮水在
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旧道,浮
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迳高城县之苑乡
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南。汉文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
更名桓章。晋太始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迳箧山北。《魏土地记》
曰:高城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
四年,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高城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
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
曰:浮阳,浮水所出,入海,潮汐往来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
清河又北,分为二渎,枝分东出,又谓之浮渎。清河又北,迳浮阳县故城西,
王莽之浮城也。建武十五年,更封骁骑将军平乡侯刘歆为侯国。魏浮阳郡治。又
东北,滹沱别渎注焉,谓之合口也。
△又东北,过濊邑北。
濊水出焉。
△又东北,过乡邑南。
清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迳汉武帝故台北。《魏土地记》曰:
章武县东一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
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又东注于海。清河又东北,迳纻姑邑南,俗谓之新城,非也。
△又东北,过穷河邑南。
清河又东北,迳穷河邑南,俗谓之三女城,非也。东北至泉周县,北入滹沱
水。《经》曰:笥沟东南至泉周县,与清河合,自下为派河尾也。又东,泉周渠
出焉。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
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
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即此城也。清河自是入于海。
○荡水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
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东流,迳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
败帝于是水之南,卢綝《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
人,辇犹在肩上,军人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惟侍中
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
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稽延祖殒命
之所。
△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水所出也。羑水又
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
县。《广雅》称:狱,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
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
始终之义焉。羑城北水积成渊,方一十馀步,深一丈馀,东至内黄,与防水会。
水出西山马头涧,东迳防城北,卢谌《征艰赋》所为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
于羑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
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导源黑山北谷。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
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班叔皮《游居赋》曰:
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者也。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迳荡阴县
南,又东,迳枉人山东北至内黄县,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是水,秋夏则泛,
春冬则耗。
荡水又东,迳内黄城南,陈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洹水
△洹水出上党泫氏县。
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
△东过隆虑县北。
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
为侯国。应劭曰:殇帝名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
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
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
潜入地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水重源再发也。东流,
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流,入苇
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昔者项羽与章邯盟于此地矣。洹水又东,枝津出焉。东北流,迳邺城南,谓之新
河。又东,分为二水。北水北迳东明观下,昔慕容隽梦石虎齿其臂,寤而恶之,
购求其尸,而莫之知。后宫嬖妾言虎葬东明观下,于是掘焉,下度三泉,得其棺,
剖棺出尸,尸僵不腐。隽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也!使御史中尉阳约数其罪
而鞭之。此盖虎始葬处也。又北迳建春门,石梁不高大,治石工密。旧桥首夹建
两石柱,螭矩趺勒甚佳。乘舆南幸,以其作制华妙,致之于平城。东侧西屈,北
对射堂。渌水平潭,碧林侧浦,可游憩矣。其水际其西,迳魏武玄武故苑。苑旧
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其水
西流注于漳。南水东北迳女亭城北,又东北迳高陵城南,东绝坰沟,又东迳鸬鹚
陂,北与台陂水合。陂东西三十里,南北……注白沟。坰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
北迳高陵城东,又北迳斥丘县故城西。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
《春秋经》书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也。汉高帝六年,封唐厉为侯国,
王莽之利丘矣。又屈迳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
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
于安阳,是也。《魏土地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
也。
洹水又东,至长乐县,左则坰沟出焉。洹水又东,迳长乐县故城南。按《晋
书·地理志》曰,魏郡有长乐县也。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洹水迳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
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己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为
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
乎!后言之之暮而卒,即是水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

○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
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
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
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於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迳长
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
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东注於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
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
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
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海。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出西发鸠山,东迳余吾县故
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竹书
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
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河,从
水,东声也。
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
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
书讼卫太子,即邑人也。
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
出八持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
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
焉。乱流东南,注於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
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
面阻涧,广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
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
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
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
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
荀林父灭之。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书》,王猛与慕
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鄣固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佗大川,可以
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
水迳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长子,军次潞川。
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
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离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
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
焉。有涅水,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
谓之五会之泉。又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
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
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
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
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
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石溪,东北迳鲁班门
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
岭,抱犊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馀,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
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
衮眩坠处也。仓石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迳百畮城
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
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南。
漳水于县南,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
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又东,污水注之。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
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污水东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
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
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
《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
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
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劳犹有沟渠存焉。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於漳。昔魏文侯以西
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
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
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故左思之赋魏都也。谓
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
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
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
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蜀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
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
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
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
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洹水。故魏武《登台赋》
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
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
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
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中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
葵邱,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
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
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
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
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
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
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
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
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
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
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
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
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
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
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
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
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
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
州刺史及魏郡治。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
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漳水又北迳祭
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
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
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
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
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顷,曰,何久也?
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
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
隽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
澄先造生墓於紫陌,建武十四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漳水又对赵氏临漳
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
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漳水又东,迳梁朝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
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晋惠帝永兴元年,
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迳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
于此也。又迳平阳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
阳者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人县南。
漳水又东,右迳斥邱县北,即裴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地理风
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竹书纪年》曰:梁
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者也。于县左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
安县钦口山,东南流,迳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
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白渠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
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
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迳温明殿
南,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书卧处也。其水又东,迳丛台南,六国时赵王之台
也。《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
於少阳者也。今遗基旧墉尚在。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
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故赵郡治也,
《长沙耆旧传》称:桓阶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於路者,行人挂囊粟於树,莫
敢取之,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又东澄而为渚、沁二水,
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
也。《国语》所谓鸡丘矣。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
也。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
有邯沟城,故县也。又东迳肥乡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
邯郸取肥者也。《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渠道交径,互相缠
縻,与白渠同归,迳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
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
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
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漳津故渎水旧断,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
已。《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
也。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
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钜鹿县东。
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应劭曰:平恩
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又迳曲周县故城东。《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
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
又考《汉书》同,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
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
衡漳又北,迳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昔武王伐纣,发
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服虔曰:巨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今
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邱墟,盖遗囤故窖处也。衡水又北,迳钜鹿县
故城东。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
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
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钜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灭赵,以为钜鹿郡。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
平干国。世祖中兴,更为钜鹿也。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
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地理志》曰:大陆在钜鹿,绛水在安平信都。
如《志》之言,钜鹿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
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读,或作绛字,非也。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
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
恶言降,故改为共耳。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
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推次言之,
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
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禹著《山经》,淇出沮洳,《淇澳》《卫诗》,列目又
远,当非,改降革为今号。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因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
耳。即如玄引《地说》,黎阳、钜鹿,非千里之迳,岂直信都于大陆者也。惟屯
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是乃与漳
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寻其川脉,无
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
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甯迄
于钜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语之缠络,厥势眇矣。九河既播,八枝代绝。遗
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漳
之会犹在,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
津。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衡漳又迳沙邱台
东,纣所成也,在钜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又迳铜
马祠东,汉光武庙也。更始二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贼不
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
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
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安三年为钜鹿太守。漳津泛滥,
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
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
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馀半不可复识矣。又迳南宫县故城西。汉高
后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又有长
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今漳水既断,降水非复缠络矣。又北,绛渎出焉,今
无水。故渎东南迳九门城南,又东南,迳南宫城北,又东南,迳缭城县故城北。
《十三州志》曰: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左迳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
乡也。更始二年,和城太守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故
渎又东北,迳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
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绛渎又北,迳信都城东,散入
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地理志》曰:
《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
△又北过堂阳县西。
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迳县故城西,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
阳绛水者也。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
门石崩褫,馀基殆在,谓之长芦水,盖变列葭之名也。长芦水东迳堂阳县故城南。
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穀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故县城南,更无别水,
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长芦水又东迳九门陂,故县也。
又东迳扶柳县故城南。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楫为侯国。又东屈,北迳信都
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
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永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
光中改曰安平。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
碑》,青龙三年立。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其水城北注,又北迳安阳城东,
又北迳武阳城东,《十三州志》曰: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
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又北迳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
水也。
△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迳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
衡水又北,迳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汉武帝以封城阳
顷王子刘差为侯国。阚骃曰:昌城本名阜城矣。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
城,故县也。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又迳
西梁县故城东。《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世
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
衡漳又东北,迳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
分也。合斯洨故渎。斯洨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
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迳靖阳亭南,故关城也。又北
流,迳井陉关下,注泽发水,水出董卓垒东,乱流东北,迳常山蒲吾县西,而桃
水出焉。泽发水又北入滹沱桃水,南迳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迳桑中县故城
北,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也,《地理志》
曰:侯国也,桃水又东南流,迳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世祖建武二年,
封郭况为侯国。自下通谓之绵蔓水。绵蔓水又东流,迳乐阳县故城西,右合井陉
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迳陈馀垒西,俗谓之故壁城。昔
在楚、汉,韩信东入,馀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
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泜上。其水又屈迳其垒南,又南迳城西,东
注绵蔓水,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地理志》曰侯国矣。王
莽更之曰畅苗者也。《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
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馀贼,拔乐阳、藁城、肥垒者也。绵蔓水又东迳乌子堰,
枝津出焉。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白渠水又东南迳
关县故城北,《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
桥。又东迳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又东迳宋子县故
城北,又谓之宋子河。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昔高渐离击
筑佣工,自此入秦。又东迳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钜鹿之属县也。汉元
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骃《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
故县也。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白渠水又东,
谓之斯洨水,《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
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迳和城北,世谓之初邱城,非也。
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耳为侯国。又东南迳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
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迳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斯洨水自枝
津,东迳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渊水在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
祗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又东迳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迳陈台南。台
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又东迳新丰城北,按《地理志》云:钜鹿有新市县,
侯国也。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其水又东迳昔阳城南,世
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
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军吏曰:获城而弗取,
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贾怠无卒,弃
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有死
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
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息于门外,袭
而灭之,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
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白渠枝水又东迳曲阳城北,
又迳安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侯国也。又东迳贳县,入斯洨水。斯洨
水又东,迳西梁城南,又东北,迳乐信县故城南。《地理志》钜鹿属县,侯国也。
又东入衡水。
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
衡水又北,迳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
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
县氏之。又右迳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
汉光武自呼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之。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
八十里。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寻求老父不得,议者
以为神。
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北,逶迤东北注,谓之九争曲。西迳乐乡县故城南,
王莽更之曰乐丘也。又东,列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成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虖池河会。
《经》叙阜成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考地非比,于事为同。渤海阜城又在
东昌之东,故知非也。漳水又东北迳武邑郡南,魏所置也。
△又东迳武强县北。
又东北,迳武隧县故城南。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
即于此处也。王莽更名桓隧矣。白马河注之。水上承虖池,东迳乐乡县北,饶阳
县南,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迳武邑县故城
北,王莽之顺桓也。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
郡,治此。
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水有武强县故治,
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耆宿云,邑
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
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今县治东北半许
落水。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郡渊。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
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泽水
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水溢则南
注,水耗则辍流。
衡漳又迳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
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
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池故渎,谓之合口。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
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别出北。
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虖池别水,分虖池故渎之所缠络也。
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出也。
衡漳又东,迳弓高县故城北。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
成亭也。
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迳蒲领县
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地理风俗记》云:修县
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迳弓高城北,又
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东
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春秋雨泛,漳泽津渚,今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
盖水所钟也。其渎迳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
莽之朔定亭也。又南屈,东迳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
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
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又东迳董仲舒庙南。仲舒,广川人
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汉宣帝本
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俗谓之温城,非也。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又东会从陂。陂水南
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从陂南出,夹堤东
派,迳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迳通。
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一川北迳弓高城西,而北注柏梁溠。一川东迳弓高城
南,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左渎北入衡漳,谓之桑社口。
衡水东迳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地理志》曰,故赵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景帝二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
为献王。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二年,封大将军
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章帝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皇,以其邑
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迳建成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故属渤海郡。褚先生曰:汉宣帝
五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
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城南北相直。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
泽东迳阜城南。《地理志》,渤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
城也。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杨津沟水又东北,迳建成县左,
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虖池别河故渎,又东北合清河,谓之合口。又迳南皮县之北
皮亭,而东北迳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东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迳章武县故城西,故濊邑也。枝渎出焉,谓之濊水。东北迳参户亭,
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枝水
又东注,谓之蔡伏沟。又东,积而为淀。一水迳亭北,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代
郡有平舒城,故加东,《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
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右出为淀,一水北注呼
池,谓之濊口。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
《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
俗谓之沾山。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水出乐平郡沾县界。故《晋太康地
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汉之故县矣。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
迳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又南迳昔阳城。《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
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其水
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迳其城东
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迳文当城北,又东北迳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
也。秦伐韩,军于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
也。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
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都。桓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汉高帝八年,封冯
解散为侯国。其水左合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
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
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一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
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潘岳《赞》
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
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
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
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所谓中山之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
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罡阜之上,上邪而下方。其水东南入於易水。
易水又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
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水源西出广昌县
之樊石山,东流迳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
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
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
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
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
南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
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
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茫,盖谓是处也。易水东
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
易水迳范阳县故城北。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
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通顺也。易水又
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
流注濡水。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
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
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目怡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濡水又东
迳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迳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
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
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
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
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
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方可
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馀丈。昔慕容
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台也。意欲图还上京,阻於行旅,造次不获遂心。北
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
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
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於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
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隟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燕
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
古迹,似符宿传矣。濡水自堰又东,迳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
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
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
侧,俗谓圣女泉。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遒县西山白杨岭下,东南流入濡
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濡水东合檀山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南流与石
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
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馀,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
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
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
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
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
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
水。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
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
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
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范晔《后汉
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
山,谓之石虎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罡。罡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
《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
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馀
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煹。火寻沙,入穴里许,
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
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
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
於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
听。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
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
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
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
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
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
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
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
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八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
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
易水又东,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於容城县东南,谓之大泥淀、小泥淀,其
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泥洞口。水侧有浑泥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
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迳易
京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於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
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
年,石虎有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
基尚存,犹高一匹馀。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堡也。故瓒所与子书云:
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骃称:燕太子丹遣
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
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
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
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黑旦>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
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虖池合。《史记》苏秦曰,燕
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滱水
△滱水出代郡灵邱县高氏山。
即呕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
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其水又南陉候塘。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
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欹倾而不正,故
世以欹城目之。水自原东流,注于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
水侧有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
又东迳灵邱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
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旻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邱之号,
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邱,则名不因武
灵王事,如瓒《注》。
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历南山,高峰隐
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
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氵斥,每出是所游艺焉。
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
滱水东迳嘉牙川,川有二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
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
之行轩,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关,注滱。滱水南山上,
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鄣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
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
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
滱水又屈而东,合两岭溪水,水出恒山北阜,东北流历两岭间。北岭虽层陵云
举,犹不若南峦峭秀。自水南步远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历睇诸山,咸为劣
矣。抑亦羊肠、邛来之类者也。齐、宋通和,路出其间。其水东北流,注于滱
水。
又东,左合悬水,水出山原岫盘谷,轻湍濬下,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直
灌山际,白波奋流,自成潭渚。其水东南流,扬湍注于滱。
滱水又东流历鸿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
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於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兼县土所极也。滱水于是
左纳鸿上水,水出西北近溪,东南流注於滱水也。
△又东过唐县南。
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应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县有雹水,亦或谓
之为唐水也。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
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粟关也。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以
城中有山之水,因复谓之为广唐城也。《中山记》以为中人城,又以为鼓聚,殊
为乖谬矣。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中山郡治。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东二十
里,有故中人城。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姑城,本无中人之传,璠或以为中人,
所未详也。《中山记》所言中人者,城东去望都故城一十馀里,二十里则减,但
苦其不东。观夫异说,咸为爽矣。今此城于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城之西北,泉
源所导,西迳狼山北。郎,唐音读近,实兼唐水之称。西流历左人亭,注滱水。
又东左会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山阜下,亦谓之唐水也。然于城非西北,
俗又名之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并所未详,盖传疑耳。
滱水又东,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焉,即《禹贡》
所谓恒卫既从也。
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水出上曲阳城东北马溺山,东北流迳伏亭。《晋
书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
二关势接,疑斯城即是关尉宿治,异目之来,非所详矣。马溺水又东流注于滱。
滱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率师侵鲜虔
及中人,大获而归者也。滱水又东,迳京邱北,世谓之京陵,南对汉中山顷王
陵。滱水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坎下有泉源积水,亦曰泉上岸。
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者是矣。滱水又东,
迳乐羊城北。《史记》称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
名。
滱水又东,迳唐县故城。南北二城,俱在滱水之阳,故曰滱水迳其南。
城西又有一水,导源县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谓之为唐水也。东流至唐城
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为胜处也。其
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自上历下,通禅唐川之兼称焉。应劭《地理风俗记》
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今于此城取中人乡,则四十也。唐水在西北入滱,
与应符合。又言尧山者在南,则无山以拟之,为非也。阚骃《十三州志》曰:中
山治卢奴,唐县故城在国北七十五里。骃所说此则非也。《史记》曰:帝喾氏没,
帝尧氏作,始封于唐。望都县在南,今此城南对卢奴故城,自外无城以应之。考
古知今,事义全违。俗名望都故城,则八十许里,此城距中山城则七十里,验途
推邑,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与七十五里之说相符,然则俗谓之都山,即
是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
峙,虎牙桀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
今考此城之南,又无山以应之,是故先后论者,咸以《地理志》之说为失。又即
俗说以唐城为望都城者,自北无城以拟之。假复有之,途程纡远,山河之状,全
乖古证,传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泉源,东北流迳豆山下,合苏水,
乱流转注,东入滱。是岂唐水乎?所未详也。又于是城之南如东一十馀里,有
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县目曰望都,县在唐南。皇甫谧曰:
相去五十里。稽诸城地,犹十五里,盖书误耳。此城之东,有山孤峙,世以山不
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帝王世纪》曰:尧母庆
都所居。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
也。唐亦中山城也,为武公之国,周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周王问太史馀曰:
今之诸侯,孰先亡乎?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所以异禽兽也。今中山滛昏康
乐,逞欲无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灭。魏文侯以封太子击也。汉高祖立中山郡,
景帝三年为王国,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兴三年,改
曰定州,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周之衰也,国有赤狄之难,齐桓霸诸侯,疆理邑
土,遣管仲攘夷狄,筑城以固之。昔耿伯昭归世祖于此处也。
滱水之右,卢水注之。水上承城内黑水池。《地理志》曰:卢水出北平,
疑为疏阔,阚骃、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
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馀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卢,不
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山王故宫处,台殿观榭,
皆上国之制。简王尊贵,壮丽有加。始筑两宫,开四门,穿城北累石为窦,通涿
唐水流于城中,造鱼池、钓台、戏马之观。岁久颓毁,遗基尚存,今悉加土为刹
利灵图。池之四周,民居骈比,填遍秽陋,而泉源不绝。暨赵石建武七年,遣北
中郎将始筑小城,兴起北榭,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
更筑隔城,兴复宫观。今府榭犹传故制。自汉及燕,涿滱水迳石窦,石窦既毁,
池道亦绝,水潜流出城,潭积微涨,涓水东北注于滱。滱水又东,迳汉哀王
陵北,冢有二坟,故世谓之两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孙,康王之子也。
滱水又东,右会长星沟,沟出上曲阳县。西北长星渚,渚水东流,又合洛
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迳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
此旧有下阶神殿,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
场列柏焉。其水又东迳上曲阳县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
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狩礼
废,邑郭仍存。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
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又东南流,胡泉水注之。水首受胡泉,迳上曲阳县南,
又东迳平乐亭北,左会长星川,东南迳卢奴城南,又东北,川渠之左,有张氏墓
冢,有《汉上谷太守议郎张平仲碑》,光和中立。川渠又东北合滱水,水有穷
通,不常津注。
△又东过安喜县南,
县故安险也,其地临险,有井、涂之难。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
应为侯国,王莽更名宁险,汉章帝改曰安喜。《中山记》曰:县在唐水之曲,山
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改曰安喜。秦氏建元中,唐水泛涨,高岸崩颓,
城角之下,有大积木,交横如梁柱焉。后燕之初,此木尚在,未知所从。余考记
稽疑,盖城地当初,山水渀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
滱水又东迳乡城北,旧卢奴之乡也。《中山记》曰:卢奴有三乡,斯其一焉。
后隶安喜,城郭南有汉明帝时《孝子王立碑》。
△又东过安国县北。
滱水历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南流,迳解渎亭南。汉顺帝阳嘉元
年,封河间孝王子淑于解渎亭,为侯国,孙宏,即灵帝也。又东南迳任邱城南,
又东南迳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博为侯国。其水又东南流
入于虖池,滱水又东北流,迳解渎亭北,而东北注也。
△又东过博陵县南。
滱水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者也。
自河间分属博陵。汉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间王开子翼为都乡侯,顺帝永建五年更
为侯国也。
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即古陆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贞
为侯国者也。《地理风俗记》曰:博陵县,《史记》蠡吾故县矣。汉质帝本初元
年,继孝冲为帝,追尊父翼陵曰博陵,因以为县,又置郡焉,汉末,罢还安平。
晋太始元年复为国,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滱水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东
北迳陵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更
名曰顺调矣。又东南潜入下地下。博水又东南循渎,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
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
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之曰浊鹿罗。城地不远,土势相邻,
以此推之,或近是矣,所未详也。博水又东南,迳谷梁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
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娈童卯角,
弱年崽子,或单舟采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渌水,掇拾者不言疲,谣
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望矣,世谓之为阳城淀也。阳城县故城
近在西北,故陂得其名焉。《郡国志》曰:蒲阴县有阳城者也。今城在县东南三
十里。其水又伏流循渎,屈清梁亭西北,重源又发。博水又东迳白堤亭南,又东
迳广望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忠为侯国。又东合堀沟,沟
上承清梁陂。又北迳清凉城东,即将梁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朝
平为侯国。其水东北入博水,博水又东北,左则濡水注之。水出蒲阴县西、昌安
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稽诸传记,无闻此处,
世代云远,异说之来,于是乎在矣。其水自源东,迳其县故城南,枉渚回湍,率
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是受此名。故县
亦因水名而氏曲逆矣。《春秋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曲逆,是也。
汉高帝击韩王信,自代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壮哉!吾行天下,惟
洛阳与是耳。诏以封陈平为曲逆侯。王莽更名顺平。濡水又东,与苏水合,水出
县西南近山,东北流,迳尧姑亭南,又东迳其县入濡。濡水又东,得蒲水口,水
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
又东南流,水侧有古神祠,世谓之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详也。又南迳安阳
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安阳关,盖安阳关都尉治。世俗名斯川为安
阳圹。蒲水又东南历圹,迳安阳关下,俗名关睾为唐头坂。出关北流,又东流,
迳夏屋故城,实中险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
曲逆者也。其城东侧,因阿仍墉,筑一城,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
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矣。其水又东南流,迳蒲阴县故城北。
《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汉章帝元和三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
山水之名,改曰蒲阴焉。水右合鱼水。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
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故《地理志》曰,蒲水、
苏水,并从县东入濡水。又东北迳乐城南,又东入博水,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
矣。《春秋·昭公七年》,齐与燕会于濡上。杜预曰:濡水出高昜县。东北至河
间鄚县入易水,是濡水与虖池,滱、易,互举通称矣。博水又东北,徐水注
之。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馀里,二十里中,委折
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垤,实兼孤山之称,
亦峻竦也。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
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
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严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
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
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
树碑官名。徐水屈东北迳郎山,又屈迳其山南,众岑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
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
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迳郎山君中子,触锋将军
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
刘曜光初七年前顿邱太守郎宣、北平太守阳平包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
徐水又迳北平县县界,有汉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遣冀州从事王球、
幽州从事张<阝良>郡县分境,立石标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中,
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
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襄
四陆,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迳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
郎山君之元子也,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於北平,破之顺水北,乘胜追
北,为其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
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徐水又东,迳蒲成北,又东迳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合。
水出蒲城西,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北平县有卢水,即是水也。东迳
其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博,今不能也。徐水又东,
左合曹水,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迳邢
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王莽之朔宁县也。曹
水又东,入于徐水。徐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北,俗谓之祭隅城,所未详也。徐水又
东流入博水。《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又东入滱。
《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
△又东北入于易。
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燕以与赵者也。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
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
水者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二

○圣水
△圣水出上谷。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
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防岭下。
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
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煹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馀,
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
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
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
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
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馀,屈而南流也。
△东过良乡县南。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
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
县,东入圣水。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
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
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迳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
《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迳良乡城南,又
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又东过长乡县北。
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
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迳乃县北,又东迳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
涿水,又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迳桃仁墟
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水也。余按《地理志》,
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
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迳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
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骃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
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漯
水,漯水东南迳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
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邪水,山
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
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迳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太始元年
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
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
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迳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
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
谓之顷城,非也。又东迳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
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一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
泽名,在醲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
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迳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
东出为洛水,又东迳西乡城南,又东迳垣县故城北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迳涿
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水
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入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
山,东迳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迳广阳县故城南,
东入广阳水,乳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阳乡城西,不迳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
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
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也。
圣水又东,迳长兴城南,又东迳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
魏封刘放为侯国。
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
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迳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
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
圣水又东南,迳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
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
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
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迳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
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於海也。
○巨马河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
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
进为侯国。涞水又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
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邱。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
所未详矣。
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
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
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
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迳小黉东,又
东迳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
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
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
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
又迳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迳圣人城南,南流注
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
涞水又东南,迳榆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迳藏刀山
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钚钚相比,咸悉西首。
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
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
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
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
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一十许里。东南流迳逎县故
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
马河,亦曰渠水也。
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
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
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
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
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
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迳遒县北,又东迳涿县
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
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
丹使荆轲斋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
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
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
又东迳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
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
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
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地理风俗
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
水。
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
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
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迳安次城东,东南迳泉
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迳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
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
巨马河,乳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
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三

○漯水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
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
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
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
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淳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
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
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
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
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
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
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
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
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
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
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
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
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
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
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
于黄瓜堆者也。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
受厥称焉。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
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
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
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漯水,并受通称矣。
漯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漯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
逸地矣。
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
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
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
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
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
漯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
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
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
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
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
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
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
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
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
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
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
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
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
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
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
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迳北
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
诸池沼。又南迳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
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西郭外有郊
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
《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
也。魏天兴元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
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
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
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
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
台。台其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台西
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
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裹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
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
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
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采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
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
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
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地,若邱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
即白登台也。台南对罡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
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
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
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
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
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迳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
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
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
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员基,令互相枝梧,以板砌
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
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
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
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
立祗洹舍于东睾,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
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
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
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乐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
十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
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
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
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
川,北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
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故
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
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
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炉之木,昼
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
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
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
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
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馀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阙
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
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
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中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小尔
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项而群飞者,
谓之燕乌;大而白项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
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
融亦曰:贾乌者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
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
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
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
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
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又东注武州川,迳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
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
水又东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
《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
谓之丑寅城。漯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漯水又东,
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
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漯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
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
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
十里,所未详也。漯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
北俗谓之比郍州城。漯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
回水,水自泽东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
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
安阳,故此加东也。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
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
鲜卑校尉,屯此。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
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
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
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
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
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
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
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
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
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
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
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
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
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
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
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
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
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
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
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
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
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
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
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
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
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
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
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
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
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
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
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
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
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
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
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
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
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
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
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
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
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
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
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
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
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
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
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
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
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
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
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
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
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
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
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
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
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
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
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
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
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
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
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
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
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迳小
甯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迳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
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邑
人班邱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
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
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北方人谓
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
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
迳大甯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
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
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鸡鸣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甯川。于延
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
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
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
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
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
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
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
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
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
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
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
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
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
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
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
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
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
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
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
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
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
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
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
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
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
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
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
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
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
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
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
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
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
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
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
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
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
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
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
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
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
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
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
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
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
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
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
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
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
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
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
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
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
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
散漫难寻故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四

○漯馀水
△漯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
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台三层,其户
牖扇扉悉石也,盖古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
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
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
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
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
漯馀水故渎东迳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漯馀潭。
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迳郁山西,谓
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邱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
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
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迳蓟城,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
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北注
漯馀水。漯馀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迳芹城,又东南流注漯馀
水。漯馀水又东南流,迳安乐县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
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南,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漯馀水於县西南,东入沽
河。故《地理志》曰:漯馀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
△沽河从塞外来。
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
溪,西南流,迳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
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
谷水又南迳独石西,又南迳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
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迳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
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
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迳一故
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西南,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
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
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
志》曰:水出县东。北流,迳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
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迳一故亭,
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迳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
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
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迳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
迳赤城西,屈迳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左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
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迳渔
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於沽
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北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迳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
在渔水之阳也。考诸地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
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又南与螺
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
沽水。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
西潞水也。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漯馀水合为潞河。
沽水西南流,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
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
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迳
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漯馀水注之。
沽水又南,左会鲍邱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迳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
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
漯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邱水于县西北而东出焉,
△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
沽河又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也,今无水。
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虖池,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
也。
○鲍邱水
△鲍邱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邱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迳镇东南九
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
东,左合孟广<山刑>水。水出<山刑>下,<山刑>甚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
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山刑>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
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大榆河
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
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
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
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临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
注鲍邱水。又南迳虒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邱水又西南,迳犷平县
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迳三城,谓之三城
水,又迳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迳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
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
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水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
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其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又西
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邱水。鲍邱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东,渔阳郡治也。
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郡曰通潞,县曰得渔。鲍邱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
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於是水之上,斩首一万。
鲍邱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於沽河,乱流而南。
△又南过潞县西。
鲍邱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漯水于戾陵堰,水北有
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又东北迳
《刘靖碑》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
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
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
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
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
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长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
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
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
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
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
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於当时,敷被於后世。晋元康
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
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
七十馀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动,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
马、关内侯逢惲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
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
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
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
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动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
焉。事见其碑辞。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邱水。又南迳潞县故
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
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
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邱水
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邱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成
一渎,东迳其县北。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
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
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流入
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
望山上水,可高二十馀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
水。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
东南。东南流迳博陆故城北,又屈迳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
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
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其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
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
于泃河。泃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
之紻城南,东入於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
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
水也。泃水又南,入鲍邱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下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
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
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
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鲍邱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
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春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
《开山图》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
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
水又迳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一百一
十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
水又西南流,漯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
軬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
以其过灼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
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漯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
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纮。中平
五年,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漯水又东南流,谓之北
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迳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
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
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於无终山。山高
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
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
妻之,遂即家焉。《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
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於县北六十里
翁同之山,后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
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干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
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于
《谱叙》自去文矣。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城,
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
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
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也,射之饮羽,即此处矣。
《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漯水,漯水又
西南,入于庚水。《地理志》曰:漯水出俊靡县,南至无终,南入庚水。庚水,
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迳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馀丈,望若数百石
囷,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
有兵。庚水又南,迳北平城西,而南入鲍邱水,谓之柘口。鲍邱水又东,迳右北
平郡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邱水又东,巨
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迳观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
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
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
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其水又西
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南,迳土垠县故城
西,左会寒渡水。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
水出东北山,西南流,迳土垠县故城东,西南流,入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
水,水发北平城东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泉,西流,南屈迳北平
城东,东南流注巨梁河,乱流入于鲍邱水。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
雍奴,东机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迳通,非惟
梁河,鲍邱归海者也。
○濡水
△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迳
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注之,水出故城东,西北流,迳
故城南,又西北迳渌水池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
北,连结两池沼,谓之连渊浦。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入焉。水出东坞南,
西北流迳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
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
东北流迳松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
吕泉水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
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
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松林山水会之。水
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
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
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
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三
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
矣。要水又东南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索头水注之。水
北出索头川,南流,迳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於濡水。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
流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
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
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
入西藏水,乱流左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
三藏水又西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迳
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
高百馀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
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
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
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
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
东至青陉,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
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庚仲
初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罡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
青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
百里。故陈寿《魏志》曰: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迳白檀,
历平罡,登白狼,望柳城。平罡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
东南,迳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
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
注濡水。又屈而流,左得润水,又会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注濡水。又东南流,
迳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
《魏土地记》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迳孤竹城西,左合玄水,世谓之
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迳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迳
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非也。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
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会卢水水出
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地理
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土地记》曰:
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
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水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
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
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卢水又南与温
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地理志》曰:卢水南入玄。玄水又西南
迳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玄水东入濡,盖自东而注也。《地理
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
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
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
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
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
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
水又迳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
海。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邱水,东出,
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
以通河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庚水,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绝巨梁之水,又东北
迳昌县故城北,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
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
《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
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
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
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安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
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
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
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毋
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
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许里,西入九
濄,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北
阳孤淀,淀水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
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王莽之选武也。累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
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
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
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三齐略记》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
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
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
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
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
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
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岂有人
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
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
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
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
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
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大辽水
△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
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
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汉高帝八年,
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又南迳辽队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
顺睦也。公孙渊遣将军毕衍拒司马懿于辽队,即是处也。辽水又南历县,有小辽
水,其流注之也。
△又东南过房县西。
《地理志》:房故辽东之属县也。辽水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
南迳广成县,北流,西北屈,迳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
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迳石城县故城南。《地理志》右
北平有石城县,北屈迳白鹿山西,即北狼山也。《魏书·国志》曰;辽西单于蹋
顿尤强,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馀里。
未至柳城二百里,尚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虏遇,乘
其不整,纵兵击之,虏众大崩,斩蹋顿,胡汉降者二十万口。《英雄记》曰:曹
操于是击马鞍,于马上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志》曰:魏武于马上逢狮子,
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哮呼奋越,左右咸惊。
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貍,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
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洛中鸡狗皆无鸣
吠者也。其水又东北入广城县,东注白狼水。白狼水北迳白狼县故城东,王莽更
名伏狄。白狼水又东,方城川水注之。水发源西南山下,东流,北屈迳一故城西,
世谓之雀目城。东屈迳方城北,东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迳昌黎县故城西。
《地理志》曰交黎也,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禽虏也。应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
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东流迳倭城北,盖倭地人徙之。又东南迳乳楼城北,盖
迳戎乡邑,兼夷称也。又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自鲁水注之,水导西北
远山,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迳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
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改柳城为龙城县。十二年,黑龙、白龙见于龙山,皝亲
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号新宫曰
和龙宫。立龙翔祠于山上。白狼水又北迳黄龙城东。《十三州志》曰:辽东属国
都尉治,昌黎道,有黄龙亭者也。魏营州刺史治。《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
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是也。又东北,滥真水出西北塞外,东南历
重山,东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出,东流,分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
《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迳一故城西,世以为河连城,疑是
临渝县之故城,王莽曰凭德者矣。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会,世名之曰{栱血}伦
水,盖戎方之变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谓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
侯水南入渝。《地理志》盖言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东南迳一故
城东,俗曰女罗城。又南迳营丘城西。营丘在齐,而名之于辽、燕之间者,盖燕
齐辽迥,侨分所在。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东
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注于辽。《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
也。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
《十三州志》曰:大辽水自塞外,西南至安市,入于海。
○小辽水
△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
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三年平右渠,置玄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
丽。水出辽山,西南流迳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迳辽阳县,
注辽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曰:县故属辽东,
后入玄菟。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东梁水也。小辽水又西南,迳襄平县,为淡渊。
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迳辽队县,入大辽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
渊于斯水之上者也。
○浿水
△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临浿县,东入于海。许慎云:浿水出镂
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
县在郡东,盖出其县南迳镂方也。昔燕人卫满,自浿水西至朝鲜。朝鲜,故箕
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不知禁,遂成礼俗。战国时,
满乃王之,都王险城,地方数千里。至其孙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
杨仆、左将军荀彘讨右渠,破渠于浿水,遂灭之。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
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番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迳故乐浪
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
县入海。又汉兴,以朝鲜为远,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
谬,盖《经》误证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五

○洛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
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
水北出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别出良馀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
东,会于龙馀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南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
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
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
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
水迳于阳虚之下。《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
《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
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东,历清池山傍,东合武里水,水南
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洛
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迳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
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迳获舆川,世名之为却川。
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迳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
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
△东北过卢氏县南。
洛水迳隖渠关北。坞渠水出南坞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流半
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
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地说》
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其一水东北迳坞渠城西,故
关城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迳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晋出
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
东南流,迳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
洛。《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山在宜阳山西
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
注洛水。洛水又东,迳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
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
水,东北流,迳石勒城北,又东迳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洛水又
东,松阳溪水注之。水出松阳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迳黄亭南,又东,合
黄城溪水。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援徒丧其
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颠,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
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洛水又
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
注于洛水。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
即舟逆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洛水
又东,库谷水注之。水自宜阳南山,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洛水
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发北鹈鹕涧,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迳仆谷亭北,左合
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注於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
水又东,迳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故城得其
名。洛水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水注
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迳龙骧城东,而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
水出南山,北迳屯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
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
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迳金门坞西,北
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有二源并发,两川迳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
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出多重,
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
流,注於洛。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
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白马溪水出宜阳山,涧有
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溪水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昌
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迳宜阳故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
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南,注于洛。洛水又东,迳一全坞南,城在川北原
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全固,一全之名,起于
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东,合杜阳
涧水,水出西北杜阳溪,东南迳一全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洛水又
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迳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
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荥绪《晋书》称:孙登尝经
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
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
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
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
名。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
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人。既神
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
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
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又东南迳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
又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迳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
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
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
军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
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洛水又东,
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
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迳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
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
北出近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
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注之。共水又西南,与
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
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
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
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
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
洛水东,迳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
九阿,此是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
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
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又迳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
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枝渎又东,迳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
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
不绝。又东北,迳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指谓斯亭也。又东北,
迳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
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
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
传言在此,所未详也。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
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枝渎东北历蒯乡,迳河南县王城西,
历郏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盖经
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
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
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
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
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迳关城北,二十里者也。其
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五营士屯都
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治
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流,
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
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其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纵
山,非也。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於郏山,
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
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
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
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
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
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
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
《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
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
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午,紫云沓起,
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
滂沱雨下。县则司州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
后世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
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
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
士,与浮邱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浴神宓妃之所在也。洛
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迳合水坞,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
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
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迳刘聚,
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
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
洛水又东迳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
与缑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迳穴山南,而北与少
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穴南
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
北历覆斧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
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
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
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
又迳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
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迳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
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
晋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迳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
记》曰:坞在川南,因原为坞,高一十馀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洛
水又北,阳渠水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氵向,即此处也。洛
水又北,迳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曰上鄩也。迳訾城西,司
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
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
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
正形之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
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
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肹之旧邑。洛水又东,迳訾城北,又东,
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水出南蒲陂,西北流,合罗水,
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也。盖肹子鄩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罗水又西北,
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北麓,迳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桐涧水注
之。水出崧麓桐溪,北流迳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
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
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山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
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
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
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
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
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入白桐涧,又北迳袁公坞东,盖公路
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迳袁公坞北,又西
北,迳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
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过。故门
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
水也。

[发帖际遇]: 林风用胡萝卜、白萝卜、玉米粒、葱花等材料仿制侠客岛“腊八粥”,获利银两18.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五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
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迳巩县故城
南,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
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
黄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泂水发南溪石泉,世
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欿,在泂水东,疑即此水也。又迳
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
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
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
洛。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
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
巩县有鄩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
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议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
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
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
舜。舜又习尧礼,沈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
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
璧三沈,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
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
以流坤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
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
地矣。
○伊水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
《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
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伊水自熊耳东北,迳鸾川亭北。
{艹奸}水出{艹奸}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鸾水,{艹奸}
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
又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
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不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
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
《山海经》曰:滽々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
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々之水也。
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
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
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
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
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黾,
非南望也。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亦云山名也。以服氏之言云,涂,道也,准
《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
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机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
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机山之东谷,东迳故亭南,
东流,入於伊水。伊水又东北迳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
《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三十里许,西则非也。
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伊水又东北,
迳伏睹领,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鹘山,东流迳孤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
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
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山者也。寻郭文之故居,访
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
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北
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
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右合南
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
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
《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
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
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
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
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
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
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
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迳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迳
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
南流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
西南迳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迳陆浑县。《河南十二县
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西北流,屈而东迳杨志坞南,又北屈迳其坞
东,又迳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伊水又北迳新城东,
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迳其县故城西,又东转,迳其县南,故
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流,注
于伊水。伊水又北,迳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苦山。《山海
经》曰:大苦之山,多<王虖>琈之玉,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
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迳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
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右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迳黄城
西,又南迳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
出八风山,南流,迳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
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于
狂水。狂水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迳武林
亭东北,又屈迳其亭南,其水又西南,迳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
入于狂。狂水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伊水又
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迳玄望山南,又东,迳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
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
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
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犹在。京相璠
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馀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
虔说之旨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迳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
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迳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
流,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迳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
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
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
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
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南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
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迳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
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
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满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
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
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
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关,斯其一焉。东严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
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
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
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
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
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
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
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麦,无他种。欲害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
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
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迳圜
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
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
为五帝位。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昊天上帝
于此。今衮冕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
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
《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
也。
○瀍水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
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
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赞亭之处也。即
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
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
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
洛阳县南。
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
流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
出新安县东南,东入洛,是为密矣。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坂。《山海
纪》曰:北流注于穀。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穀
二水之交,作五门客舍,因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
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
东者是也。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迳
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
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详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
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
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
与谷水乱流,南入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
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
书存之耳。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六

○谷水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
中多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
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
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所出处也。谷水又东迳秦、赵二城南,世
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
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
阳南欲赴宜阳者也。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
隅,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迳土崤北,所谓二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
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谷水又东,迳新安县
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
宜矣!谷水又东,迳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
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迳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
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
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馀,
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缺门而东,广
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谷水又迳白
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
有山夹立,相去百馀步,道从中出,此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
东一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治,以经国用,
遗迹尚存。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
宋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迳魏将作大匠母邱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
《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
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
谷水又东,迳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迳母
邱兴墓东,又南迳函谷关西。关高崄峡,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
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
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关十二年,果如志焉。
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
谷水又东北,迳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
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北流,注于谷,其中多
碧绿。
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
出焉,北流注于谷。自下通谓之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
瀍、涧既入於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
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馀考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相似,时有字
错为渊也。故阚骃《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谬舛真,澄
之不思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
谷水又东,波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其中多茈石、文石。谷水
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廆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
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
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曰廆山,其阳多
<王雩>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
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馀里,故吕忱曰:孝水在
河南郡。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谷
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
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
矣。
△东北过谷城县北。
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迳谷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
流入焉,今无水也。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和四年,
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
谷水又迳河南王城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
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
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邑名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
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陆
浑之戎,问鼎于此。《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
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全非也。馀按史传,周灵
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
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
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
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颖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
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
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
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乡。光
武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谷水又东流,迳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
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
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
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戍,
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冲渠,止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
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修也。《语
林》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
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
沟渎泄坏,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
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涑齿,每涝即坏,历载
捐弃大功,故为今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泻泄至理,千
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当坏,由其卑下,水得逾上涑齿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
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碣。二渠合
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
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京师水碓皆涸。永
嘉初,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
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
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邱,
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
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西碛。
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虽石碛沦败,故迹可凭,准之于文,北引渠东合旧渎。
旧渎又东,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按桥西门之南颊文称:晋元康二年十一月
二十日,改治石巷水门,除竖枋,更为函枋,立作覆枋屋,前后辟级续石障,使
南北入岸,筑治涑处,破石以为杀矣。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讫,并纪列门广长深
浅于左右,巷东西长七尺,南北龙尾广十二丈,巷渎口高三丈,谓之睾门桥。潘
岳《西征赋》曰:秣马皋门,即此处也。
谷水又东,又结石梁,跨水制城,西梁也。
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
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馀以元康七年,从
太仆卿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卢在河南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
蔽医。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谷。
谷水又东,迳金墉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墉城。魏文帝
起层楼于东北隅。《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即此地上,架木为榭,故百
尺楼矣。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构霄榭于故台,所谓台以亭亭者也。
南曰乾光门,夹建两观,观下列朱桁于堑,以为御路。东曰含春门,北有退门,
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台置一钟,以和漏鼓。西北连庑函荫,墉比广
榭,炎夏之日,高祖常以避暑,为绿水池一所,在金墉者也。谷水迳洛阳小城北,
因阿旧城,凭结金墉,故向城也。永嘉之乱,结以为垒,号曰洛阳垒。故《洛阳
记》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
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楼,高百尺,魏
明帝造。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馀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
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于太行谷城之山,取白石英及紫石英及五
色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
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
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迳通。《东京赋》曰:濯龙、
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崖。今也山则瑰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
渠水又东,枝分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
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又迳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
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
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严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
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睾,倾澜瀑布,或
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
实为神居矣。其水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殿,殿基悉是洛中故碑累之,
今造钓台子其上。池南直魏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是黄初中所立也。其
水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故平望观也。魏明帝常言:狱,天下之
命也。每断大狱,恒幸观听之。以太和三年,更从今名。观西北接华林隶簿,昔
刘桢磨石处也。《文士传》曰:文帝之在东宫也,宴诸文学。酒酣,命甄后出拜,
坐者咸伏,惟刘桢平视之,太祖以为不敬,送徒隶簿。后太祖乘步牵车乘城,降
阅簿作,诸徒咸敬,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太祖曰:此非刘桢也?石如何性?桢
曰:石出荆山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秉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
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池水又东流,入洛阳
县之南池,池即故狄泉也,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皇甫谧曰:悼王葬景王
於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春秋·定公元年》,晋魏献子合诸侯之大夫
于翟泉,始盟城周。班固、服虔、皇甫谧咸言翟泉在洛阳东北,周之墓地。今案
周威烈王葬洛阳城内东北隅。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翟泉在两冢之间,侧广莫门
道东,建春门路北,路即东宫街也,于洛阳为东北。后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
侯,大其城,并得景王冢矣,是其墓地也。及晋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
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周之狄泉,
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后五年,刘曜、王弥入洛,帝居平阳。
陆机《洛阳记》曰:步广里在洛阳城内宫东。是狄泉所在,不得于太仓西南也。
京相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
狄泉。又曰:旧说言,翟泉本自在洛阳北,苌弘城成周,乃绕之。杜预因其一证,
谓必是狄泉,而即实非也。后遂为东宫池。《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
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
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昔晋朝收悯怀太
子於后池,即是池也。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观,凭城结构,不更增墉。左
右夹列步廊,参差翼跂,南望天渊池,北瞩宣武场。《竹林七贤论》曰:王戎幼
而清秀。魏明帝於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博,纵百姓观
之,戎年七岁,亦往观焉。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
亭然不动,帝于阁上见之,使问姓名而异之。场西故贾充宅也。
谷水又东,迳广莫门北,汉之谷门也,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
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垅也。《魏志》曰:明帝欲平北芒,令登台见孟津。侍
中辛毗谏曰:若九河溢涌,洪水为害,邱陵皆夷,何以御之?帝乃止。
谷水又东,屈南,迳建春门石桥下。即上东门也。阮嗣宗《咏怀诗》曰:步
出上东门者也。一曰上升门,晋曰建阳门。《百官志》曰:洛阳十二门,每门候
一人,六百石。《东观汉记》曰:郅惲为上东门候。光武尝出,夜还,诏开门,
欲入,惲不内。上令从门间识面。惲曰:火明辽远。遂拒不开,由是上益重之。
亦袁本初挂节处也。桥首建两石柱,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
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
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撰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
流通万里,云云。河南尹邳崇<阝嵬>、丞渤海重合双福、水曹掾中牟任仿、史王荫、
史赵兴、将作吏睢阳申翔、道桥掾成睾卑国,洛阳令江双、丞平阳降、监掾王腾
之、主石作右北平山仲。三月起作,八月毕成。其水依柱,又自乐里道屈而东,
出阳渠。昔陆机为成都王颖入洛,败北而返。水南即马市也,旧洛阳有三市,斯
其一也。即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北则白社故里也,昔孙子荆会董威辇於白
社,谓此矣,以同载为荣,故有《威辇图》。又东迳马市石桥。桥南有二石柱,
并无文刻也。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
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水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
按陆机《洛阳记》、刘澄之《永初记》言,城之四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昔
周迁殷民於洛邑,城隍逼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
封不韦,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境簿》云:
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又按傅畅《晋书》云:都水使者陈狼凿运渠,
从洛口入,注九曲,至东阳门。是以阮嗣宗《咏怀诗》所谓朝出上东门,遥望首
阳基,又言遥遥九曲间,裴徊欲何之者也。阳渠水南暨阊阖门,汉之上西门者也。
《汉官仪》曰: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戍,故以丹漆镂之。太和迁都,
徙门南侧。其水北乘高渠,枝分上下,历故石桥东,入城,迳瑶光寺,中有碑,
碑侧法《子丹碑》,作龙矩势,于今作则佳,方古犹劣。渠水又东,历故金市南,
直千秋门,古宫门也。又枝流入石逗,伏流注灵芝九龙池。魏太和中,皇都迁洛
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幽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
之拟,亦可为精至也,遂因用之。其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
门。二门衡栿之上,皆刻云龙风虎之状,以火齐薄之。及其晨光初起,夕景斜
辉,霜文翠照,陆离眩目。又南迳通门、掖门西。又南流,东转,迳阊阖门南。
案礼:王有五门,谓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路门一曰毕门,亦曰虎门
也。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改雉门为阊阖门。
昔在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言是蔡邕诸子。自董卓焚宫殿,魏太祖平
荆州,汉吏部尚书安定梁孟皇,善师宜官八分体,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
系帐中,爱玩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京
兆韦诞以古篆书之。皇都迁洛,始令中书舍人沈含馨以隶书书之。景明、正始之
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公诸桁榜题,皆是式书。《周官》:太宰以正
月悬治法于象魏。《广雅》曰:阙谓之象魏。《风俗通》曰:鲁昭公设两观于门,
是谓之阙,从门,叹声。《尔雅》曰:观谓之阙。《说文》曰:阙,门观也。
《汉官典职》偃师去洛四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然与天连,是明峻极矣。
《洛阳故宫名》有朱雀阙、白虎阙、苍龙阙、北阙,南宫阙也。《东观汉记》曰:
更始发洛阳,李松奉引,车马奔,触北阙铁柱门,三马皆死,即斯阙也。《白虎
通》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餙门,别尊卑也。今阊阖门外,夹建巨阙,
以应天宿,虽不如礼,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广雅》曰:复思谓之
屏。《释名》曰:屏,自障屏也。罦思在门外,罦,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
重思之也。汉末兵起,坏园陵罦思,曰:无使民复思汉也。故《盐铁论》曰:垣
阙罦思,言树屏隅角所架也。颖容又曰:阙者,上有所失,下得书之于阙,所以
求论誉于人,故谓之阙矣。今阙前水南道右,置登闻鼓以纳谏也。昔黄帝立明堂
之议,尧有行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有立鼓之讯,汤有总街之诽,武王有
灵台之复,皆所以广设过误之备也。渠水又枝分,夹路南出,迳太尉、司徒两坊
间,谓之铜驼街。旧魏旧帝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陆机云:驼高九尺,脊出太
尉坊者也。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一十四丈,
自金露柈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
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按《释法显行传》,西域有爵离浮图,其高与此相状。
东都、西域,俱为庄妙矣。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
室,下入地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都无所毁,其石悉入法用。
自非曹爽,庸匠亦难复制。此桓氏有言:曹子丹先此豚犊,信矣。渠左是魏、晋
故庙地,今悉民居,无复遗墉也。渠水又西历庙社之间,南注南渠。庙色各以物
色辨方。《周礼》:庙及路寝皆如明堂,而有燕寝焉。惟祧庙则无。后代通为一
庙,列正室于下,无复燕寝之制。《礼》:天子建国,左庙右社,以石为主,祭
则希冕。今多王公摄事,王者不亲拜焉。咸宁元年,洛阳大风,帝社树折,青气
属天,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渠水自铜驼街东,迳司马门南。魏明帝始筑阙,
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南屏中旧有置铜翁仲处,金狄既沦,故
处亦褫,惟坏石存焉。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
两汉。曹子建尝行御街,犯门禁,以此见薄。渠水又东,迳杜元凯所谓翟泉北,
今无水。坎主九丈六尺,深二丈馀,似是人功,而不类于泉陂,是验非之一证也。
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王室定,遂徙居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
之。泉源既塞,明无故处,是验非之二证也。杜预言翟泉在太仓西南,既言西南,
于雒阳不得为东北,是验非之三证也。稽之地说,事几明矣,不得为翟泉也。渠
水历司空府前,迳太仓,南出东阳门石桥下,注阳渠。
谷水自阊阖门而南,迳土山东。水西三里有坂,坂上有土山,汉大将军梁冀
所成,筑土为山,植林成苑。张璠《汉记》曰:山多峭坂,以象二崤。积金玉。
采捕禽兽,以充其中。有人杀苑兔者,迭相寻逐,死者十三人。南出迳西阳门,
旧汉氏之西明门也,亦曰雍门矣。旧门在南,太和中以故门邪出,故徙是门,东
对东阳门。
谷水又南,迳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
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
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此榆欓后移在
城内愍怀太子浮图中,近世复迁此寺。然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谷水
又南,迳平乐观东。李尤《平乐观赋》曰:乃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华
峤《后汉书》曰: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
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
天子躬擐甲胄,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故《东京赋》曰:
其西则有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
风气,古人以良金铸其象。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
乐观。今于上西门外,无他基观,惟西明门外,独有此台,巍然广秀,疑即平乐
观也。又言皇女雅殇,埋于台侧,故复名之曰皇女台。晋灼曰:飞廉,鹿身,头
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董卓销为金用,铜马徙于建始殿东阶下。昔洛水泛
泆,漂害者众。津阳城门校尉,将筑以遏水。谏议大夫陈宣止之曰:王尊,臣也,
水绝其足。朝廷中兴,必不入矣。水乃造门而退。
谷水又东,迳宣阳门南,故小苑门也。皇都迁洛,移置于此,对阊阖门,南
直洛水浮桁。故《东京赋》曰: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者也。夫洛阳考之中土,卜
惟洛食,实为神都也。门左即洛阳池处也,池东,旧平城门所在矣。今塞,北对
洛阳南宫,故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
最尊者。《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东京赋》曰;其南则有
謻门曲榭,邪阻城洫。《注》云:謻门,冰室门也;阻,依也;洫,城下池
也;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故《说文》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
隍矣。謻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水室。《周礼》有冰人。日在北陆而藏之,
西陆,朝觌而出之。水室旧在宣阳门内,故得是名,门既拥塞,冰室又罢。
谷水又迳灵台北,望云物也。汉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步。世祖尝宴于
此台,得鼮鼠于台上。亦谏议大夫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称。
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太史令
张衡、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等,故颉所举孝廉、功曹,各致礼饷,并辞不受。永
建中,卒。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水又东,迳平昌门南,故平门也。又迳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
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
为辟雍也。
谷水又东,迳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也。《汉官》曰:开阳
门始成,未有名,宿昔有一柱来在楼上。琅琊开阳县上言,南城门一柱飞去。光
武皇帝使来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字仲弓,尝为
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迳国子太学石经北。《周礼》
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
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右学、左学,周人之东胶、
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
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
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棠溪典、
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
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古文出於黄帝之世,仓
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
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书,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盖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耳。言大篆出于周宣之时,史籀创著。平王东迁,文字乖错。秦之李斯及胡母敬
又改籀书,谓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许氏字说,专释于篆,而不本古文。
言古隶之书,起于秦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或
云,即程邈于云阳增损者,是言隶者篆捷也。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
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
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石经古文,
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
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
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
中。今二碑并无。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
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
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石经北,有
《晋辟雝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石经沦
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
雝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二学,尚仿佛前基矣。
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故清明门也,亦曰税门,亦曰芒
门。又北迳东阳门东,故中东门也。又北迳故太仓西。《洛阳地记》曰:大城东
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即是处也。又北入洛阳沟。谷水又东,左迤为池。
又东,右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故水衡署之所在也。谷水又
东,南转,屈而东注,谓之阮曲,云阮嗣宗之故居也。
谷水又东,注鸿池陂。《百官志》曰:鸿池,池名也,在洛阳东二十里。丞
一人,二百石。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
溜迳通。故李尤《鸿池陂铭》曰:鸿泽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晋后略》曰:成都王颖使吴人陆机为前锋都督,
伐京师,轻进,为洛军所乘,大败于鹿苑,人相登蹑,死于堑中及七里涧,涧为
之满,即是涧也。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昔孙登不欲久居洛阳,知杨氏荣不保
终,思欲遁迹林乡,隐沦妄死,杨骏埋之于此桥之东。骏后寻亡矣。《搜神记》
曰:太康末,京洛始为《折杨》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辞。骏后被诛,太后幽死,
《折杨》为之应也。凡是数桥,皆累石为之,亦高壮矣。制作甚佳,虽以时往损
功,而不废行旅。朱超石《与兄书》云: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
通水,可受大舫过也,奇制作。题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日用七万五
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桥经破落,复更修补,今无复文字。阳渠水又东流,迳汉
广野君郦食其庙南。庙在北山上,成公绥所谓偃师西山也,山上旧基尚存,庙宇
东面,门有两石人对倚。北石人胸前铭云:门亭长。石人西有二石阙,虽经颓毁,
犹高丈馀。阙西即庙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剥缺,不复可识。子安仰澄芬于万
古,赞清徽于庙像,文存厥集矣。阳渠水又东,迳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
殷,自此始也。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薛瓒《汉书·注》、
皇甫谧《帝王世纪》并以为非,以为帝喾都矣。《晋太康记》、《地道记》并言
田横死于是亭,故改曰尸乡,非也。余按司马彪《郡国志》,以为《春秋》之尸
氏也。其泽野负原,夹郭多坟陇焉,即陆士衡会王辅嗣处也。袁氏《王陆诗叙》
机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师,时忽结阴,望道左若有民居者,因往逗宿,见一少年,
姿神端远,与机言玄,机服其能,而无以酬折,前致一辩,机题纬古今,综检名
实,此少年不甚欣解。将晓去,税驾逆旅,妪曰:君何宿而来?自东数十里无村
落,止有山阳王家墓。机乃怪怅,还睇昨路,空野昏霾,云攒蔽日,知所遇者,
审王弼也。此山即祝鸡翁之故居也。《搜神记》曰: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
乡北山下,养鸡百年馀,鸡至千馀头,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则种别而至。
后之吴山,莫知所去矣。
谷水又东,迳偃师城南。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毫,偃师是也。王莽之所谓
师氏者也。
谷水又东流,注于洛水矣。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
目其所为甘掌焉。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
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
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
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
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
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
南县西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
○漆水
△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
《山海经》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盖自北而南矣。《开
山图》曰:丽山西北有温池,温池西南八十里,岐川在杜陵北。长安西有渠,谓
之漆渠。潘岳《关中记》曰:关中有泾、渭、灞、浐、酆、鄗、漆、沮之水。
酆、鄗、漆、沮四水,在长安西南鄠县,皆注酆鄗水北注渭。周太王去邠度
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诗》曰: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浒,至
於岐下。班固《地理志》云,漆水在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又云:漆水出漆
县西北岐山,东入渭。许慎《说文》称:漆水出右扶风杜阳县岐山,东入渭,从
水,漆声。一曰,漆城池也。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西南流注
岐水。但川土奇异,今说互出,考之经史,各有所据,识浅见浮,无以辨之矣。
○浐水
△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入于灞。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
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历蓝田川,北流注于灞水。《地理志》曰:浐水北至
灞陵,入灞水。
○沮水
△沮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礻殳祤县北,东入于洛。
《尚书·禹贡》、太史公《禹本纪》云:导渭水东北至泾,又东过漆沮入于
河。《地理志》曰:沮出直路县西,东入洛。孔安国曰:漆、沮,一水名,亦曰
洛水也,出冯是符《禹贡》、《本纪》之说今水自直路县东南迳燋石山,东南流,
历檀台川,俗谓之檀台水。屈而夹山西流,又西南迳宜君川,世又谓之宜君水。
又得黄嵚水口,水西北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又东南流,
迳礻殳祤县故城西,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其水南合铜官水。水出县东北,西南
迳铜官川,谓之铜官水。又西南流,迳祲祤县东,西南流,迳其城南原下,而
西南注宜君水。宜君水又南,出土门山西,又谓之沮水。又东南,历土门南原下,
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又东迳汉太上皇陵北,陵在南原上。沮水东注郑渠。
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郑国间秦,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
山西瓠口,所谓瓠中也。《尔雅》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
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
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皆畮一钟。关中沃
野,无复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命曰郑渠。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
山南。《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西。《封禅书》: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将
荐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氲,有黄云盖焉。徐广《史记音义》曰:关中有中山,
非冀州者也。指证此山,俗谓之仲山,非也。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
郑渠故渎又东,迳<山截>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
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水。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
又东南,出原注郑渠,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
迳原东,与沮水合,分为二水。一水东南出,即浊水也,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
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绝白渠,东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阳宫
也。汉高帝葬皇考于是县,起坟陵,署邑号,改曰万年也。《地理志》曰:冯翊
万年县,高祖置。王莽曰异赤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栎阳,今万年矣。阚
骃曰:县西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其水又南屈,更名石川水。又西南,
迳郭{艹狠}城西,与白渠枝渠合,又南,入于渭水也。
其一水东出,即沮水也。东与泽泉合,水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
五里,俗谓是水为漆水也。东流,迳薄昭墓南,冢在北原上。又迳怀德城北,东
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漆沮之名也。
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城在频阳县故城南,频阳宫也,秦厉公置。城北有频
山,山有汉武帝殿,以石架之。县在山南,故曰频阳也。应劭曰:县在频水之阳。
今县之左右无水以应之,所可当者,惟郑渠与沮水。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十
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
沮水又东,迳光武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粟城也。后汉
封骑都尉耿夔为侯国》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七

○渭水上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首亭南鸟鼠山。
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
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注,东北流迳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
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
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又东北流而会
于殊源也。渭水东南流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
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东北过襄武县北。
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迳襄武
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迳襄武县故城北,王莽
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隗嚣部将苟宇所拘,衔须自刎处也。其水东
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
又东,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东北迳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魏
志》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馀,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
黄单衣、黄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
遂迁魏而事晋。
△又东过獂道县南。
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注之。左则过水右注之,渭水又东南,迳獂
道县故城西。昔秦孝公西斩戎之獂王於此。应劭曰:獂,戎邑也。汉灵帝中
平五年别为南安郡。赤亭水出东山赤谷,西流迳城北,南入渭水。渭水又迳城南,
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
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源合舍。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
溪下,东北至彰县南,本属故道候尉治,后汉县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
国也。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北,
《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
合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
渭水又东迳武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
东北流迳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
乱流东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出南,安城谷水出北,两川参差注渭水。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东流,三府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
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隗嚣子纯,陇
右平。
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注。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
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闾里溪水,亦名习
溪水,次东有黑水,并出南山,北流入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
△又东过冀县北。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注之,其水导源平襄县
南山温溪,东北流迳平襄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其水东南
流历三堆南。
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川,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
牛谷水,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
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
有大石自鸣,声隐隐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
尺,广厚略等,著崖胁,去地二百馀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
广汉钳子攻牢,篡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仙君,党与浸广,曰:
明年冬,伏诛。自归者三千馀人。信而有徵矣。其水北迳冀县城北。秦武公十年,
代冀戎,县之。故天水郡治,王莽更名镇戎县曰冀治。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改曰
汉阳郡。城即隗嚣称西伯所居也。后马超之围冀也,凉州别驾阎伯俭潜出水中,
将告急夏侯渊,为超所擒,令告城无救。伯俭曰:大军方至。咸称万岁。超怒,
数之。伯俭曰:卿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乎?遂杀之。渭水又东合冀水,水出冀谷。
次东有浊谷水,次东有当里溪水,次东有托里水,次东有渠谷水,次东有黄土川
水,俱出南山,北迳冀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迳新
阳下城南,溪谷、赤蒿二水,并出南山,东北入渭水。
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右迳瓦亭南。
隗嚣闻略阳陷,使牛邯守瓦亭,即此亭也。一水亦出陇山,东南流,历瓦亭北,
又西南,合为一水,谓之瓦亭川。西南流,迳清宾溪北,又西南,与黑水合,水
出黑城北。西南迳黑城西,西南流,莫吾南川水注之,水东北出陇垂。西南流历
黑城南,注黑水。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世
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
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发东山,西注瓦
亭水。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
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
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城东,帝太皞庖犠所生之处也,汉以属天水郡,王莽之阿
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之成纪水,东南入瓦亭川,川水又东南与受渠水会,
水东出大陇山,西迳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川。川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路侧
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释鞍就穴,直上可百馀仞,石路逶迤,
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惟无肤发而已。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
老作儿童时,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
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
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杜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
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
扬波北注。川水又西迳略阳道故城北。泥渠水出南山,北迳泥峡北,入城。建武
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
自安民县之杨城。元始二年,平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
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
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光武亲将救之,嚣走西城,世祖与
来歙会于此。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
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
山,飞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东导陇山,西迳水洛亭西南流,
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迳犊奴川,又西迳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
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
西南,出显亲峡,石岩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犠之后有帝女娲焉,
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迳显亲县故城东南,汉封
大鸿胪窦固为侯国。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
左右,参差相入瓦亭水。又东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
与东阳川水会,谓之取阳交。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
注夷水。夷水又西迳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
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谷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又东南出新阳峡,
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注于渭也。
△又东过上邽县。
渭水东历县北,封山之阴,流迳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
佩众溪。南流注于渭。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
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离其毙。渭水又东南,得历泉
水,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
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左则当亭水注之,
右则曾席水入焉。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
流注于藉水。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
水。藉水又东北入上封县,左佩四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谷水,次东得小
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
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藉
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又东,清溪、
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
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迳上封城南,
又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
北封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上封,
故封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
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
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山海经》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
流注于洋,谓是水也。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东,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
藉水又东,合段谷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藉水又东入于渭。渭
水又历桥亭南面是入绵诸县,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又或为清水之通
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祗、
大祗二水合。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泻注。又有埋蒲水,翼带
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东亭水又西,左则暵沟水,次西得曲谷水,水
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东亭川水,右则温谷水出小陇山,又西,莎谷
水出东北莎溪,西南注东亭川水。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
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迳清池谷,又迳清水县
故城东,王莽之识睦县矣。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又迳清水
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
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水西迳降陇县故城南,
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迳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秦水
又西南历陇川,迳六槃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又
西,羌水注焉。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泌水星会,谓之小羌水。西
南流,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羌水又南入清水。清水又西
南,得绵诸水口,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东南与长思水合,水北出长思溪,南入
绵诸水。又东南,历绵诸道故城北。东南入清水。清水东南注渭。渭水又东南合
泾谷水,水出西南泾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西北迳横水圹,
又西北入泾谷水,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
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封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邱,
邱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其水北流,注泾谷水。泾谷水又西北,有白城溪东
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泾谷水又东北,
历董亭下。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渭。《山海
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
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
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出南刑马
山,北历平作,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著李耳西入。往
迳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左则
伯阳东溪水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黄
杜东溪水,并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胡谷水,次东得邱谷水,次东得邱谷东
溪水,次东有钳严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
迳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也。水出汧县之数历山,南流迳长蛇
戍东,魏和平三年筑,徙诸流民以遏陇寇。楚水又南流注于渭,阚骃以是水为
汧水,言又东,汧、扞二水入焉。馀按诸地志,汧水出汧县西北,阚骃
《十三州志》与此同,复以汧水为鱼龙水,盖以其津流迳通,而更摄其通称矣。
渭水东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一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
将有西游者,遇老子,疆令之著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
谓之《老子书》也。有老子庙。干宝《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
好道之士,睹真人当西,乃要之途也。皇甫士安《高士传》云:老子为周柱下史,
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八十馀年好无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
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然幽王失道、平王东迁,关以捍移,
人以职徙,尹喜候气,非此明矣。往迳所由,兹焉或可。
渭水又东迳西武功北,俗以为散关城,非也。褚先生乃曰:武功,扶风西界
小邑也。谷口蜀栈道近山,无他豪,易高者是也。
渭水又与捍水合,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故城西,王莽更名曰善治也。
故道县有怒特祠。《列异传》曰:武都故道县有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
秦文公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
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其一曰:足为劳矣。又
曰:秦公必持不休。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无言。卧
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斫以灰跋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其水又
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
渭水又东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夹涧流注之也。
△又东过陈仓县西。
县有陈仓山,山上有宝鸡鸣祠。昔秦文公感阳伯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
北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殷殷声如
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
冢祠。有羽阳宫,秦武王起。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荣
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也,非陈国所建也。渭水又东迳陈
仓县故城北。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
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馀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
拒之。亮不利而还。今汧水对亮城,是与昭相御处也。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
东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
北届陈仓,入渭。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
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板
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渭水又东迳郁夷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有
汧水祠。王莽更之曰郁平也。《东观汉记》曰:隗嚣围来歙於略阳。世祖诏曰:
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汧水入焉。水出汧县之蒲谷
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举。
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障高险,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
诗》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
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
龙鱼川。川水东迳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因遂都其地,
是也。又东历泽,乱流为一。右得白龙泉,泉径五尺,源穴奋通。沦漪四泄,东
北流,注于汧。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
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
县西,古文以为汧山也。《国语》所谓西虞矣。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
水溢石空,悬波侧注,崩奔震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自水会上下,咸谓
之龙鱼川。汧水又东南,迳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昔郭歙耻王莽之
徵,而遁迹于斯。建武四年,光武封耿况为侯国矣。汧水东南历慈山,东南迳
郁夷县北,平阳故城南。《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
也。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宁元年立。汧水又东流,注于渭水。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
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
凡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
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厀遗迹犹存,是有磻溪
之称也。其水清冷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渭水又东迳
积石原,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时司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
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渭水又东迳五丈原北。《魏氏春
秋》曰: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
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渭水又东迳郿县故
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
亮,即此县也。渭水又东迳郿坞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兵筑郿坞,高与长
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
如此。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十八

○渭水中
△又东过武功县北。
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迳五丈原东。
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馀。水出武功县,故
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
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赵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
曰: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
渭水又东,迳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
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
曰: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亦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
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
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杜彦达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
积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后忽出栎
南门及光门上,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岭,春秋来祠,中止宿焉。山下有太
白祠,民所祀也。刘曜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
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
牛奋靷其尽乎!时群官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此国灭之象,其可贺乎?终如
言矣。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达曰:可治
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渭水又东,
迳斄县故城南,旧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诗》所谓即有邰家室也。城东北有
姜嫄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郿之斄亭也。王少林之为郿县也,路迳此亭。亭
长曰:亭凶杀人。少林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
少林曰:可前求理。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
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侵冤,勿复害良善也。因
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遂服其事,亭遂清安。渭水又东,雍水注之。水
出雍县雍山,东南流,历中窂溪,世谓之中窂水,亦曰冰井水,南流迳
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橐泉宫,按《地理
志》曰在雍。崔骃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皇览》亦言是矣。刘向曰:
穆公葬无邱垄处也。《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
息、仲行、针虎,秦人哀之,为之赋《黄鸟》。余谓崔骃及《皇览》缪志也。惠
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后,继世之君矣,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
知二证之非实也。而左会左阳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阳溪,南流迳岐州城西,
魏置岐州刺史治。左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俗名也。北出河
桃谷,南流,右会南源,世谓之返眼泉。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
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世亦名之为淬空水。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
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数源俱发于雍县故城南,县故秦德公所居也。《晋书
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地记》曰:虢叔
之国矣,有虢宫,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雍有五畤祠,以上祠祀五
帝。昔秦文公田于汧、渭之间,梦黄蛇自天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以为上帝之神,
于是作鄜畤,祀白帝焉。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祀青帝焉。灵公又于吴阳作上畤,
祀黄帝;作下畤,祀炎帝焉。献公作畦畤于栎阳而祀白帝。汉高帝问曰:天有五
帝,今四何也?博士莫知其故。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畤,祀黑帝
焉。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阚骃曰:宜为神明之隩,故立群祠焉。又有凤台、
凤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致白鹄、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
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凤去,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今台倾祠毁,
不复然矣。邓泉东流注于雍,自下虽会他津,犹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
同之文矣。雍水又东迳邵亭南,世谓之树亭川,盖邵、树声相近,误耳。亭故邵
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后汉·郡国志》曰:郿县有邵亭,
谓此也。雍水又东南流,与杜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
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
是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
《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
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矣。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自下通
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
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又历周原下,
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
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
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与雍水合而东,会美阳
县之中亭川水也。水发杜阳县大岭侧,世谓之赤泥岘,沿波历涧,俗名大横水也。
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阳县故城,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谓之
故县川。又故县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
山南。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
有杜水。又东,二坑水注之。水有二原,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历五
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谓之乡谷川。又南,莫水注之。水
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南迳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畤有梁山宫,秦始皇
起。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建威大将军耿弇为侯
国。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又南迳美阳县西,永元二年,
更封彰侯耿秉为侯国。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
北流迳长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城,即斯地也。又北流注于
渭。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芒水又
北迳盩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
竹,即此也。一水东北为枝流,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发帖际遇]: 林风拜岳老三为师,得到见面礼银两18.
【武侠.中国】铁血丹心论坛(大武侠):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侠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全球最大的武侠社区。
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金庸群侠传MOD游戏交流论坛,各种经典武侠游戏等你来玩,各种开源制作工具等你来实现你的游戏开发之梦。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铁血丹心

GMT+8, 2024-12-22 0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